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游龙门奉先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游龙门奉先寺》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游龙门奉先寺》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叙写了龙门夜景及若有所悟的心境,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对佛教的初步认识。前两句说明游龙门后住宿于奉先寺,中四句描写夜宿的景色,后两句抒写听到晨钟生发深刻的警悟。全诗借景抒情,语言含蓄,极富表现力。

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当时杜甫自吴越归东都洛阳,夜宿龙门奉先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编年杜诗多把此诗列为第一首。

作品原文

游龙门奉先寺[1]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白话译文

已经有幸在寺僧的引导下游览了奉先寺,晚间又住在了这寺中。

阴暗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 月光下的树林闪烁着斑斑清影。

高耸的龙门山好像靠近天上星辰,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寒气透衣。

将醒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一声声扣击心弦,令人生发深刻的警悟。

词句注释

⑴龙门:即伊阙,俗称龙门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自六朝以来,这里就是佛教胜地,寺院众多,佛事兴盛。奉先寺:龙门石窟中的一座石窟。寺中有卢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雄伟壮观,为龙门石窟之首。

⑵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乃以招提名寺僧。

⑶阴壑(hè):幽暗的山谷。虚籁(lài):天籁,指风声。

⑷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⑸天阙(què):天门,即伊阙。这里指龙门的高险山势。象纬: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

⑹云卧:龙门山高入云,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

⑺省(xǐng):醒悟,慨叹。

作品鉴赏

此诗前两句说明作者游龙门后住宿于奉先寺。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六句都承接一个"宿"字写景抒怀。

中间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夜深人静,附近石壁大小洞龛,风激发声,泠泠可闻;月光下,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后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在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

这首诗描绘了夜宿奉先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对佛教的初步认识。诗中也流露出厌世高蹈的消极情绪。

名家点评

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此诗"天阙",指龙门也。后人为其属对不切,改为"天关",王介甫改为"天阅",蔡兴宗又谓世传古本作"天窥"……以余观之,皆臆说也。且"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乃此寺中即事耳。以彼天阙之高,则势逼象纬;以我云卧之幽,则冷侵衣裳,语自混成,何必屑屑较琐碎失大体哉?

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余曰:星河垂地,空翠湿衣。"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余曰:钟磬清心,欲生缘觉。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卧"字可虚可实,周甸曰:次二语,言风声月影皆佳致。末二句,佛境幽而平旦清朗。闻钟警发,含蓄有深意,谓烦恼可除也。

明代王嗣奭《杜臆》: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初嫌起语浅率,细阅不然。……盖人在尘溷中,性真汨没,不游招提,谢去尘氛,托足净土,情趣自别。而更宿其境,听灵籁,对月林,则耳目清旷;逼帝座,卧云床,则神魂兢凛。梦将觉而触发于钟声,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发深省,正与日夜息而旦气清,剥复禅而天心见者同。钟怕敬云:"此诗妙在结,前六句不称。"无前六句,安得有此结乎?"天阙"、"云卧"不偶,故有"天阅"、"天窥"之谬论;刘云:"'卧'字可虚可实,极是。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此言龙门景物种种超凡,是以闻钟而有悟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尽人解一"卧"字不得,只作人卧云中,故于"阙"字生许多胡猜乱度。此等下字法,乃子美早年未醇处,从阴铿,何逊来,向后脱卸乃尽,岂黄鲁直所知耶?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用两层叠注,逼出末句,有力。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张𫄧注:三四状风月之佳,五、六见高寒之极。闻钟发省,乃境旷心清,倏然则有所惊悟欤!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李子德云:气体高妙,澹然自足,杨慎曰:"天窥"、"云卧"乃倒字法:窥天则星辰垂地,卧云则空翠湿衣,见山寺高寒,殊于人境也。《庚溪诗话》引韦述《东都记》,谓"天阙"即指龙门,究于对属未称。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视频

诗圣杜甫的故事

诗圣杜甫(上)

参考资料

  1. 《游龙门奉先寺》 诗词古文网;
  2.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