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游龍門奉先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游龍門奉先寺》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游龍門奉先寺》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敘寫了龍門夜景及若有所悟的心境,表現了詩人青年時期的敏銳感受能力和對佛教的初步認識。前兩句說明游龍門後住宿於奉先寺,中四句描寫夜宿的景色,後兩句抒寫聽到晨鐘生髮深刻的警悟。全詩借景抒情,語言含蓄,極富表現力。

這首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當時杜甫自吳越歸東都洛陽,夜宿龍門奉先寺,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編年杜詩多把此詩列為第一首。

作品原文

游龍門奉先寺[1]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白話譯文

已經有幸在寺僧的引導下遊覽了奉先寺,晚間又住在了這寺中。

陰暗的山谷里響起了陣陣風聲, 月光下的樹林閃爍着斑斑清影。

高聳的龍門山好像靠近天上星辰,夜宿奉先寺,如臥雲中,寒氣透衣。

將醒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一聲聲扣擊心弦,令人生髮深刻的警悟。

詞句注釋

⑴龍門:即伊闕,俗稱龍門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自六朝以來,這裡就是佛教勝地,寺院眾多,佛事興盛。奉先寺:龍門石窟中的一座石窟。寺中有盧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雄偉壯觀,為龍門石窟之首。

⑵招提:梵語,譯義為四方,後省作拓提,誤為招提。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處為招提房。此乃以招提名寺僧。

⑶陰壑(hè):幽暗的山谷。虛籟(lài):天籟,指風聲。

⑷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⑸天闕(què):天門,即伊闕。這裡指龍門的高險山勢。象緯:星象經緯,即日月五星。這裡當指夜空中的星辰。

⑹雲臥:龍門山高入雲,夜宿奉先寺,如臥雲中。

⑺省(xǐng):醒悟,慨嘆。

作品鑑賞

此詩前兩句說明作者游龍門後住宿於奉先寺。詩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賞,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詩的題目雖說是游寺,實際上把游賞的過程一筆帶過,重點描寫夜宿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接下來六句都承接一個"宿"字寫景抒懷。

中間四句寫夜宿的景色。夜深人靜,附近石壁大小洞龕,風激發聲,泠泠可聞;月光下,林木被風吹得疏影搖動。詩人用一個"散"字描繪林木的動態,可以說是窮形盡相,妙不可言。詩人抬頭看,數量繁多的星辰高掛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來。一個"逼"字,也是極富表現力的字眼,生動地展現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種壓迫感。詩人夜臥,身上衣服單薄,蝕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勝其寒,由此塑造了一個虛白高寒的環境。人在這樣的環境裡,塵俗之念必然為之一洗,悉數忘卻世間的紛擾與喧囂,心靈從而得到淨化。

後兩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詩人在快要睡醒時突然聽到清晨的鐘聲,內心為之一驚,產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禪家頓悟。

這首詩描繪了夜宿奉先寺的所見所聞,表現了詩人青年時期的敏銳感受能力和對佛教的初步認識。詩中也流露出厭世高蹈的消極情緒。

名家點評

宋代陳岩肖《庚溪詩話》:此詩"天闕",指龍門也。後人為其屬對不切,改為"天關",王介甫改為"天閱",蔡興宗又謂世傳古本作"天窺"……以余觀之,皆臆說也。且"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乃此寺中即事耳。以彼天闕之高,則勢逼象緯;以我雲臥之幽,則冷侵衣裳,語自混成,何必屑屑較瑣碎失大體哉?

宋代張表臣《珊瑚鈎詩話》:"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余曰:星河垂地,空翠濕衣。"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余曰:鐘磬清心,欲生緣覺。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臥"字可虛可實,周甸曰:次二語,言風聲月影皆佳致。末二句,佛境幽而平旦清朗。聞鍾警發,含蓄有深意,謂煩惱可除也。

明代王嗣奭《杜臆》:此詩景趣泠然,不用禪語而得禪理,故妙。初嫌起語淺率,細閱不然。……蓋人在塵溷中,性真汨沒,不游招提,謝去塵氛,托足淨土,情趣自別。而更宿其境,聽靈籟,對月林,則耳目清曠;逼帝座,臥雲床,則神魂兢凜。夢將覺而觸發於鐘聲,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發深省,正與日夜息而旦氣清,剝復禪而天心見者同。鍾怕敬雲:"此詩妙在結,前六句不稱。"無前六句,安得有此結乎?"天闕"、"雲臥"不偶,故有"天閱"、"天窺"之謬論;劉雲:"'臥'字可虛可實,極是。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此言龍門景物種種超凡,是以聞鍾而有悟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齋詩話》:"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盡人解一"臥"字不得,只作人臥雲中,故於"闕"字生許多胡猜亂度。此等下字法,乃子美早年未醇處,從陰鏗,何遜來,向後脫卸乃盡,豈黃魯直所知耶?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用兩層疊注,逼出末句,有力。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張綖注:三四狀風月之佳,五、六見高寒之極。聞鍾發省,乃境曠心清,倏然則有所驚悟歟!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李子德雲:氣體高妙,澹然自足,楊慎曰:"天窺"、"雲臥"乃倒字法:窺天則星辰垂地,臥雲則空翠濕衣,見山寺高寒,殊於人境也。《庚溪詩話》引韋述《東都記》,謂"天闕"即指龍門,究於對屬未稱。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游龍門奉先寺》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