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湘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湘妃
别名 舜妃
职业 舜帝爱妃
知名于 荛帝的二个女儿
知名作品 《尚书》
《孟子》
《山海经》。

湘妃,传说中舜帝两个爱妃,即娥皇女英。她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曾经帮助大舜机智地摆脱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后却鼓励舜以德报怨,宽容和善待那些死敌。她们的美德因此被记录在册,受到民众的广泛称颂。

大舜登基之后,与两位心爱的妃子泛舟海上,度过了一段美好的蜜月。晋代王嘉的《拾遗记》称,他们的船用烟熏过的香茅为旌旗,又以散发清香的桂枝为华表,并在华表的顶端安装了精心雕琢的玉鸠,这是记载中最古老的风向标,它可以为水手调整帆具提供依据。但这项发明却不能预测突如其来的噩耗。

舜帝晚年时巡察南方,在一个叫做"苍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说,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其情形很像孟姜女韩娥,而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 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斑竹"。她们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其情状之壮烈,真是旷世罕有,显示她们自始至终都是忠于丈夫的模范妻子。但《水经注·湘水》对她们的死因,却有截然不同的说法,它宣称大舜出征南方,而这两位妃子是随军家属,在湘水里淹死,或许是因游泳时发生了不幸的意外。但《水经注》的文字过于简略,使我们完全不得要领。

娥皇与女英生前是贤妻良母,而在死后却成了风流成性的"湘君",有的典籍则统称"湘夫人",还有的则望文生义地弄出了一对"湘君"和"湘夫人",并把被称为"湘君"的娥皇误认作男人。历史文本在漫长的转述过程中发生了严重失真。

山海经》扼要地描述了湘夫人们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水系里兴风作浪的过程。她们死于湘水,此后突然性情大变,行为方式充满了哀怨,出入总是风雨大作,雷电交加,仿佛要把冤死的怒气洒向人间。她们四周还时常会出现古怪的神仙,长相很像人类,脚下手上却缠握着毒蛇,俨然是娥皇与女英的喽啰。这使她们的气势变得更加嚣张。这种氛围长期缠绕着湘楚人民,令他们的生活散发出诡异动荡的气息。

文献记载

尚书·尧典》在提到湘妃二人时,陈述了她们与帝舜的关系:"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阙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刘向的《列女传·母仪传·有虞二妃》明确点出了她们舜妃的身份:"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尧以妻舜于妫汭。舜既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且在此篇篇末颂中,刘向称其为"元始二妃",最先提出了二妃以帝舜妻子的身份成为了为妻的典范。

始以文学的意象将湘妃由历史带入文学的是屈原的《湘君》、《湘夫人》,由此便形成了以湘妃意象为核心的文学专题,此文学专题的生活背景就是二妃与帝舜之间所发生的凄婉的爱情故事。

山海经·中山经》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这位"状如人而载蛇"的"帝之二女"就是前面所说的湘妃。湘妃,尧之二女,舜之二妃,亦称湘君、湘夫人,此外湘妃还有二女、帝子、帝女二妃、有虞二妃等多种称法。二女、帝子、帝女,是相对于帝尧而言,娥皇、女英为其二女;二妃、有虞二妃,是相对于帝舜而言,娥皇、女英为其二妃;湘妃、湘君、湘夫人,是二女死后为湘水之神,后人对她们的称呼。关于湘妃形象以及娥皇、女英名字的考证,前人已有多种说法,本诗选以认定湘妃即是娥皇、女英这一说法为前提,因而在此就不在展开分析。郭璞云:"天帝之女,处江为神,即《列仙传》所谓江妃二女也。"刘向《列女传》曰:"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尧以妻舜于妫汭。舜既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韩愈《黄陵庙碑》曰:"秦博士对始皇帝云:'湘君者,尧之二女舜妃者也。'"罗含《湘中记》曰:"舜二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

尚书·尧典》载:"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孔安国解释曰:"尧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在位七十载,时八十六,老将求代也。"又《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尧年八十六,老将求代,四岳极力举荐虞舜,称虽其父母、弟弟对他都不好,但他却极孝顺父母,友善弟弟,从不触犯违背,于是帝尧决定把虞舜作为巽位的对象,并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一则为考察他,二则为帮助他。

有关湘妃故事明确的史料文字记载,最早的应见于《尚书》,而孔安国对《尚书》中这段故事所作的注,应是湘妃故事最早的注解,他们最早从史料方面界定了[1]

为遂父愿,得贤人继位、掌国,娥皇、女英这对帝女下嫁给了住于妫汭的虞舜。《帝王世纪》载:"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尚书·舜典》载:"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咨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虞舜登帝位,摄天子事之前,娥皇、女英二帝女仅作为普通人家的妻子,在夫家尽心侍奉公婆。而"舜父顽母嚚,弟曰象,敖游于嫚","母憎舜而爱象",《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但是舜却能很好的处理这其中的矛盾,尽心孝顺瞽叟,顺从母弟,恭谨礼让,没有异心。不但舜本身克孝如此,二帝女亦是如此。《史记·五帝本纪》:"舜能整齐二女以义理,下二女之心于妫汭,使行妇道于虞氏也","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列女传·母仪传》载:"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除孝顺恭俭外,二妃还十分聪颖,生活中处处协助丈夫,使之不受家人的戕害,[2]

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

从《列女传》中这段精彩的记叙来看,二妃不仅聪颖,还很勇敢,临危不惧地为丈夫出谋划策,因而《列女传》的颂赞其二人道:"元始二妃帝尧之女,嫔列有虞,承舜于下,以尊事卑,终能劳苦,瞽叟和宁,卒享福祜。"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淮南子·修务训》载:"(舜)南征三苗,遂死苍梧。"高诱注:"三苗之国在彭蠡,舜时不服,故往征之,舜陟方乃死。时舜死苍梧,葬于九疑山。"任昉《述异记》载:"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痛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

礼记·檀弓》载:"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舜南巡征三苗之时,二妃并没有同行,可能终因放心不下,后便追随而来,在二人到达零陵九疑山的时候,传来了舜亡之讯,二妃相与痛哭,在九疑山上相携寻夫,"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舜既已殁,二妃顿觉心灵无所寄托,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篇可能写的就是二妃此时的心境。二妃回道,途经湘江,面对袅袅之秋风,下落之木叶,眇眇愁予的二人终还是捐身寒水,随舜而去了。二妃死后化为了湘水之神,后人尊之为"湘妃",从此也就有了那泪洒成纹之斑竹的美丽传说的由来。

纪念设施

二妃与舜这凄婉而伟大的爱情故事,使得后人对湘妃二人的高洁品质十分推崇;又因二妃最后殒身于湘江,化为湘水之神,湘水流域的百姓时常向她们祈福,因而湘江流域修建了不少湘妃庙。湘妃庙又有二妃庙湘妃祠湘山祠湘夫人庙尧女祠英皇祠黄陵庙潇湘庙等多种称法。《[[永乐大典[[》(残卷)卷五千七百六十九《长沙府》十八载:"韩愈《黄陵庙碑记》:湘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立,以祠尧之二女舜二妃者。庭有古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考《图经》,汉荆刑牧刘表景升之立,题曰'湘夫人碑'。"此处所指为湘阴县之黄陵庙。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还,过彭城,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此二处所指的是位于洞庭湖君山之上的湘妃祠。又舜死九疑,葬于苍梧之野,也就是零陵,即今天的永州,二妃寻夫到此,投水湘江,正因此永州的湘妃庙更多。康熙九年刻本《永州府志》卷八《山川》宁远县载:"潇湘庙,旧在潇湘西崖。唐贞元九年三月,水至城下,官民祷而有应。至于漕运艰阻,旱干水溢民则叩焉。洪武壬戌,知县曹恭增置殿宇,四年奉勅封为潇湘二川之神。"此处所提的潇湘庙应为永州苹岛对岸的湘妃庙。另外还有永州祁阳县的潇湘庙,徐霞客《楚游日记》载:"祁江从北至此,南向入湘;而甘泉活水,又绕学前,透出南胁,而东向入湘。乃三交会之中,故桥曰潇湘桥,亭曰潇湘亭,庙曰潇湘庙,谓似潇湘之合流也。"宁远县九疑山也有湘妃祠。在潇湘二水之畔还有不少虽不出名,但确是存在的祭祀湘妃的庙祠,供人们祈福、凭吊。

典故引用

作者 诗题 诗句
僧鸾 赠李粲秀才 愁如湘灵哭湘浦,咽咽哀音隔云雾。
刘沧 江楼月夜闻笛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
刘长卿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 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
司空曙 送史泽之长沙 野蕉依戍客,庙竹映湘君。
姚合 敬宗皇帝挽词三首之二 荆山鼎成日,湘浦竹斑时。
孟郊 闲怨 妾恨比斑竹,下盘烦冤根。
孙氏 闻琴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岑参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崔道融 马嵬 重华不是风流主,湘水犹传泣二妃。
张九龄 杂诗五首之四 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
张谓 邵陵作 唯余帝子千行泪,添作潇湘万里流。
施肩吾 湘川怀古 湘水终日流,湘妃昔时哭。美色已成尘,泪痕犹在竹。
朱放 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
李咸用 铜雀台 有虞曾不有遗言,滴尽湘妃眼中血。
李商隐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李商隐 潭州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李商隐 离思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嘉佑 裴侍御见赠斑竹杖 万点湘妃泪,三年贾谊心。
李峤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李涉 寄荆娘写真 上清仙女徵游伴,欲从湘灵住河汉。
李涉 鹧鸪词二首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沈。
李白 望夫石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之二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李益 从军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词 请君先问湘江水,然我此恨乃可论。
李端 古别离二首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李端 幽居作 回潮迎伍相,骤雨送湘君。
李绅 重台莲 游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李群玉 湖中古愁三首 南云哭重华,水死悲二女。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 黄头郎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
杜易简 湘川新曲二首之二 自解看花笑,憎闻染竹啼。
杜牧 斑竹筒簟 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杜甫 奉和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杜甫 渼陂行 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杜甫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 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
武元衡 望夫石 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
王睿 翠筠不乐湘娥泪,斑箨堪裁汉主冠。
皇甫冉 赠恭顺皇后挽歌 空山竟不从,宁肯学湘妃。
皎然 赋得吴王送女潮歌送李判官之河中府 溪草何草号帝女,溪竹何竹号湘妃。
卢仝 小妇吟 翠帐云屏白玉床,啼鸟休啼花莫笑,女英新喜得娥皇。
卢仝 秋梦行 娥皇不语启娇靥,女英目成转心惬。
窦庠 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 夜光疑汉曲,寒韵辨湘灵。
薛涛 酬人雨后玩竹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贾岛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 莫嫌滴沥红斑少,恰似湘妃泪尽时。
贾至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之二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郎士元 湘夫人二首 至今楚竹上,犹有泪痕斑。
郎士元 送李敖湖南书记 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
郭震 莲花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陈羽 湘君祠 商人酒滴庙前草,萧索风生斑竹林。
韦应物 鼋头山神女歌 湘妃独立九疑暮,汉女菱歌春日长。
韦庄 庭前桃 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
韦庄 春愁 露沾湘竹泪,花堕越梅妆。
韦蟾 岳麓道林寺 石门迥接苍梧野,愁色阴深二妃寡。
韩愈 晚泊水口 二女竹上泪,孤臣水底魂。
韩愈 答张彻 荒餐茹獠蛊,幽梦感湘灵。
韩愈 送惠师 斑竹啼舜妇,清湘沈楚臣。
高骈 湘妃庙 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文献来源

  1. 湘妃故事的历史地位。
  2. 充分体现了刘向笔下的"元始二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