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吉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滕吉文 | |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
出生 | 1934年3月14日 |
国籍 | 中國 黑龙江哈尔滨 |
知名于 |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滕吉文
原籍河北黄骅县滕庄子乡,1934年3月14日生于黑龙江哈尔滨。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与育人。
简介
滕吉文,男,1934年3月14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共党员,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
1956年07月毕业于 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
1962年12月毕业于 原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获副博士学位
1999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院士。滕吉文院士曾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工作。曾担任过国家305攻关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动力大地测量开放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地矿部应用地球物理开放研究实验室和中国石油总公司重点实验室(物理模拟)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IGCP267中国组成员(三维地球物理),中国地震学会岩石圈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教学委会主任。滕吉文院士参加工作至今,四十多年来一直奋斗在岩石圈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的第一线,为地球物理学这一边缘和前缘学科的发展积极努力。多年来的刻苦研究与深化、积累与建设、发现与创新使其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曾主持了青藏高原、攀西构造带、华北及陆缘、华南地区、西北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等多项国家和院(部)级重大与重点研究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并均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和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他与同仁们携手合作为我国岩石圈物理与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开辟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集野外观测、资料处理、分析解释和方法研究于一体,开展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信息的高层次综合研究。在小角度近垂直深反射、人工源地震宽角反射与折射等地球物理深部探测理论与方法、中国典型地质构造区岩石圈物理与大陆动力学、造山带和油气盆地的深部构造背景、大陆伸展与裂谷作用、地震“孕育”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复杂介质与结构中地震波动理论与数字仿真等领域内开展了系列有创新性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科研成果,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300余篇,已出版专著九部,提出地球物理重大研究项目建议十余项。
物经历
1934年3月14日,滕吉文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河北黄骅县滕庄子乡。
1956年7月,毕业于 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
1962年12月,毕业于原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获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工作。
1999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与导师一道创建了我国地壳和上地幔地震探测队伍与观测体系,培养了我国在该领域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研究人才。提出我国岩石圈结构与属性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的基本模型。
2、开辟了我国东部(华北与华南)、西部(西北与青藏高原),中部(南北地震带)大量的、高精度的探测和数据采集,刻划了其不同低于与类型的壳、幔精细结构,厘定了其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
3、率先对青藏高原进行壳、幔结构探测与大陆动力学研究,发现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两陆-陆板块独特的碰撞、挤压过渡带与高原短缩,增厚及隆升响应和模型;提出攀西构造带是一条大陆内部被动活化的古裂谷带。
4、首次发现并提出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50-2000m)和油、气能源(5000-10000m)探查与发现大型、超大型矿产资源,提出双相沉积(陆相与海相)、双层基底(中、新生代和古老结晶基底)与双机(有机与无机)混合成因;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与深部介质物理属性和结构环境的新理念。
5、现正在进行着南起中越边界,向北之敌中蒙边界,贯穿中国南北的超长(沿108E线)重、磁、电、震横跨多元构造体系的综合地球物理大剖面的实施、研究与探索。
滕吉文院士参加工作至今,四十多年来一直奋斗在岩石圈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的第一线,为地球物理学这一边缘和前缘学科的发展积极努力。多年来的刻苦研究与深化、积累与建设、发现与创新使其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曾主持了青藏高原、攀西构造带、华北及陆缘、华南地区、西北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等多项国家和院(部)级重大与重点研究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并均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和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他与同仁们携手合作为我国岩石圈物理与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开辟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集野外观测、资料处理、分析解释和方法研究于一体,开展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信息的高层次综合研究。在小角度近垂直深反射、人工源地震宽角反射与折射等地球物理深部探测理论与方法、中国典型地质构造区岩石圈物理与大陆动力学、造山带和油气盆地的深部构造背景、大陆伸展与裂谷作用、地震"孕育"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复杂介质与结构中地震波动理论与数字仿真等领域内开展了系列有创新性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科研成果,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地球物理重大研究项目建议十余项。
学术论著 滕吉文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300余篇,已出版专著九部。[2]
参考资料
- ↑ [1] 贵阳网;
- ↑ 滕吉文院士与新生谈地质情怀 新闻网,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