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滕吉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滕吉文
教育科研工作者
出生 1934年3月14日
國籍 中國 黑龍江哈爾濱
知名於 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滕吉文 原籍河北黃驊縣滕莊子鄉,1934年3月14日生於黑龍江哈爾濱。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東北地質學院地球物理系。1962年獲蘇聯科學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數學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動力學研究與育人。

簡介

滕吉文,男,1934年3月14日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共黨員,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

1956年07月畢業於 東北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

1962年12月畢業於 原蘇聯科學院大地物理所,獲副博士學位

1999年10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部院士。滕吉文院士曾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學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地震局地震地質大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工作。曾擔任過國家305攻關項目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動力大地測量開放實驗室、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實驗室、地礦部應用地球物理開放研究實驗室和中國石油總公司重點實驗室(物理模擬)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IGCP267中國組成員(三維地球物理),中國地震學會岩石圈深部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陸動力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地球物理教學委會主任。滕吉文院士參加工作至今,四十多年來一直奮鬥在岩石圈物理與地球動力學的第一線,為地球物理學這一邊緣和前緣學科的發展積極努力。多年來的刻苦研究與深化、積累與建設、發現與創新使其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科學體系。 曾主持了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及陸緣、華南地區、西北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等多項國家和院(部)級重大與重點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多項,並均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和得到國內外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他與同仁們攜手合作為我國岩石圈物理與動力學研究領域的開闢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集野外觀測、資料處理、分析解釋和方法研究於一體,開展地質、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信息的高層次綜合研究。在小角度近垂直深反射、人工源地震寬角反射與折射等地球物理深部探測理論與方法、中國典型地質構造區岩石圈物理與大陸動力學、造山帶和油氣盆地的深部構造背景、大陸伸展與裂谷作用、地震「孕育」的深部介質和構造環境、複雜介質與結構中地震波動理論與數字仿真等領域內開展了系列有創新性的研究與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創見性的科研成果,在相關研究領域內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300餘篇,已出版專著九部,提出地球物理重大研究項目建議十餘項。

物經歷

1934年3月14日,滕吉文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原籍河北黃驊縣滕莊子鄉。

1956年7月,畢業於 東北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

1962年12月,畢業於原蘇聯科學院大地物理所,獲物理-數學副博士學位。曾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學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地震局地震地質大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工作。

1999年10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部院士。


主要成就

王薇薇 Vera Wang 教育工作者

科研成就 1、與導師一道創建了我國地殼和上地幔地震探測隊伍與觀測體系,培養了我國在該領域一批優秀的中、青年科學研究人才。提出我國岩石圈結構與屬性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各向異性的基本模型。

2、開闢了我國東部(華北與華南)、西部(西北與青藏高原),中部(南北地震帶)大量的、高精度的探測和數據採集,刻劃了其不同低於與類型的殼、幔精細結構,厘定了其地球物理邊界場響應。

3、率先對青藏高原進行殼、幔結構探測與大陸動力學研究,發現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兩陸-陸板塊獨特的碰撞、擠壓過渡帶與高原短縮,增厚及隆升響應和模型;提出攀西構造帶是一條大陸內部被動活化的古裂谷帶。

4、首次發現並提出第二深度空間金屬礦產資源(50-2000m)和油、氣能源(5000-10000m)探查與發現大型、超大型礦產資源,提出雙相沉積(陸相與海相)、雙層基底(中、新生代和古老結晶基底)與雙機(有機與無機)混合成因;強烈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與深部介質物理屬性和結構環境的新理念。

5、現正在進行着南起中越邊界,向北之敵中蒙邊界,貫穿中國南北的超長(沿108E線)重、磁、電、震橫跨多元構造體系的綜合地球物理大剖面的實施、研究與探索。

滕吉文院士參加工作至今,四十多年來一直奮鬥在岩石圈物理與地球動力學的第一線,為地球物理學這一邊緣和前緣學科的發展積極努力。多年來的刻苦研究與深化、積累與建設、發現與創新使其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科學體系。 曾主持了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及陸緣、華南地區、西北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等多項國家和院(部)級重大與重點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多項,並均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和得到國內外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他與同仁們攜手合作為我國岩石圈物理與動力學研究領域的開闢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集野外觀測、資料處理、分析解釋和方法研究於一體,開展地質、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信息的高層次綜合研究。在小角度近垂直深反射、人工源地震寬角反射與折射等地球物理深部探測理論與方法、中國典型地質構造區岩石圈物理與大陸動力學、造山帶和油氣盆地的深部構造背景、大陸伸展與裂谷作用、地震"孕育"的深部介質和構造環境、複雜介質與結構中地震波動理論與數字仿真等領域內開展了系列有創新性的研究與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創見性的科研成果,在相關研究領域內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出地球物理重大研究項目建議十餘項。

學術論著 滕吉文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300餘篇,已出版專著九部。[2]

參考資料

  1. [1] 貴陽網;
  2. 滕吉文院士與新生談地質情懷 新聞網,發布時間;2019年0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