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沪尾炮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图片来源travelking网

沪尾炮台

炮台正位于忠烈祠与球场之间的树林里,淡水沪尾炮台位于淡水区中正路一段,建造于清光绪12年(1886年),乃由第一位台湾巡抚刘铭传所修筑的,门额上仍保留刘铭传亲笔所题之‘北门锁钥’四个大字,充分说明沪尾炮台在当时为镇守北台湾的重要关卡。然而经过时代的变迁,如今已成为国家第二级古迹。

淡水沪尾炮台的外廓为两道城墙,内层则为昔日的士兵寝室、储藏间、办公室等,目前已开放为展示的地方,陈列著淡水老照片以及与炮台相关的历史资料。外层的炮台上则设有炮台数座,由此亦可乌瞰淡水河,景色极美。此外,位于炮台附近的淡水忠烈祠,亦为淡水八景之一‘烈祠松涛’是值得观赏的去处,可安排连游。 [1]

沪尾炮台外墙

沪尾炮台外墙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网

炮台区面积约一‧五公顷,四周外墙高三丈馀,约一层楼,绕成正方型; 内外墙之间有甬道相通为营房及弹药房,堡垒规模相当完整。 穿进甬道,爬上位于矩形直角处的炮座区。阿姆斯壮后膛钢炮早已消逝无迹,仅剩圆弧形的炮座, 当年以铁水泥灌注的基座,如今仍苍劲地坚守于此,面对著淡水河出海口。 假日的淡水,码头区万头钻动,热闹喧哗,然而沪尾炮台却游人稀少,幽渺静谧。残墙旧坦隐身于树林里, 吸引不了游客的目光,正好给了旅人沉淀心思的空间,轻易地融入这历史的怀想里。 穿越时空, 遥想一百一十九年前十月一日的沪尾港。那隆隆的炮声发自淡水河口的法舰,炮火猛烈向这炮台区击来。 沪尾旧炮台曾参与清法战争。清法战争,台湾为主战场。光绪十年(西元1884年),清廷与法国因安南(越南)问题而爆发冲突。 法国政府派遣海军中将孤拔率领庞大的远东舰队东来。七月,法舰击败清廷南洋舰队,随即进犯台湾。清廷急征直隶提督刘铭传赴台主持防务。 八月五日,法舰炮轰鸡笼港,并于大沙湾登陆,清军在刘铭传指挥下,英勇抵抗,迫使法军退回舰上。八月下旬,清法正式宣战。 十月一日,孤拔率舰队攻占基隆,次日,炮轰沪尾。六天后,法军自沙仑海滩登陆沪尾,清军浴血抵抗,双方伤亡惨重,最后法军不敌,败退回舰上。

由于法军无法如愿攻占沪尾,十月二十日, 孤拔宣布封锁台湾,以十五舰分别封锁苏澳、鸡笼、沪尾、安平、打狗(高雄)等港,台湾遂陷于孤立,情势险峻。十一月, 法军攻陷鸡笼港,但受阻于狮球岭,双方对峙,于是战局陷于胶著。其间,法军水土不服,罹患疫病,亡故日多。次年三月, 孤拔见攻台不易,于是转而攻占澎湖,欲持久作战。而安南战场,法军亦不利,谅山之役,清提督冯子才大败法军。 法国政府备感压力。于是四月四日双方议和。六月九日签定“清法条约”。二日后,法军指挥官孤拔忧愤死于澎湖。 六月二十一日,法军终于撤下国旗,退出占领长达八个月的鸡笼港,失意归航。

清法战争期间,法军始终没有如愿攻下沪尾。在积弱的晚清年代,沪尾战役的胜利可谓是振奋人心的大事。 百年来的淡水地区,每年四月十八日,家家户户在门口拜拜,以祭祀当年阵亡的英灵,俗称为“败沪尾”, 以纪念“法兰西败于沪尾”的这一战争史实。 刘铭传因防御台湾有功而成为民族英雄。 这场战争亦使清廷感受到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光绪十二年(1886年)九月五日,宣布台湾建省,刘铭传因战功被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主政台湾六年,锐力图强,重修于清法战争全毁的鸡笼、沪尾等炮台。光绪二十年(1894年), 清日爆发甲午战争,清廷惨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使沪尾炮台没有机会再为国效力。 日本远征舰队记取了法国人的惨痛教训, 刻意避开了沪尾、鸡笼港的炮台,选择僻远的三貂角盐寮海滩登陆,展开接收台湾的征战。 刘铭传辛苦重修的沪尾炮台便这么拱手让给日本人。 日据时期,沪尾炮台被日军占领为军事用地。台湾光复后,由国军接管,为军事禁区。民国七十四年台北县政府将沪尾炮台列为二级古迹, 规划整修。民国八十年动工,民国八十六年完工,开放参观。 <ref>[1]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ref>


视频

东森新闻 淡水美景夯 海关码头、沪尾炮台公园取景多

新北市 淡水区 淡水沪尾炮台公园 古迹 by-s ky1690 2012-11-18 美的因

GTV八大第一台 复刻8吋后膛炮 沪尾炮台重现英姿 2019112005 八大民生新闻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