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滬尾礮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片來源travelking網

滬尾礮臺

砲台正位於忠烈祠與球場之間的樹林裡,淡水滬尾砲臺位於淡水區中正路一段,建造於清光緒12年(1886年),乃由第一位台灣巡撫劉銘傳所修築的,門額上仍保留劉銘傳親筆所題之『北門鎖鑰』四個大字,充分說明滬尾砲台在當時為鎮守北台灣的重要關卡。然而經過時代的變遷,如今已成為國家第二級古蹟。

淡水滬尾砲臺的外廓為兩道城牆,內層則為昔日的士兵寢室、儲藏間、辦公室等,目前已開放為展示的地方,陳列著淡水老照片以及與砲台相關的歷史資料。外層的砲台上則設有砲台數座,由此亦可烏瞰淡水河,景色極美。此外,位於砲台附近的淡水忠烈祠,亦為淡水八景之一『烈祠松濤』是值得觀賞的去處,可安排連遊。 [1]

滬尾砲臺外牆

滬尾礮臺外牆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網

砲台區面積約一‧五公頃,四周外牆高三丈餘,約一層樓,繞成正方型; 內外牆之間有甬道相通為營房及彈藥房,堡壘規模相當完整。 穿進甬道,爬上位於矩形直角處的砲座區。阿姆斯壯後膛鋼砲早已消逝無跡,僅剩圓弧形的砲座, 當年以鐵水泥灌注的基座,如今仍蒼勁地堅守於此,面對著淡水河出海口。 假日的淡水,碼頭區萬頭鑽動,熱鬧喧嘩,然而滬尾砲台卻遊人稀少,幽渺靜謐。殘牆舊坦隱身於樹林裡, 吸引不了遊客的目光,正好給了旅人沉澱心思的空間,輕易地融入這歷史的懷想裡。 穿越時空, 遙想一百一十九年前十月一日的滬尾港。那隆隆的砲聲發自淡水河口的法艦,砲火猛烈向這砲台區擊來。 滬尾舊砲台曾參與清法戰爭。清法戰爭,台灣為主戰場。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清廷與法國因安南(越南)問題而爆發衝突。 法國政府派遣海軍中將孤拔率領龐大的遠東艦隊東來。七月,法艦擊敗清廷南洋艦隊,隨即進犯台灣。清廷急徵直隸提督劉銘傳赴台主持防務。 八月五日,法艦砲轟雞籠港,並於大沙灣登陸,清軍在劉銘傳指揮下,英勇抵抗,迫使法軍退回艦上。八月下旬,清法正式宣戰。 十月一日,孤拔率艦隊攻佔基隆,次日,砲轟滬尾。六天後,法軍自沙崙海灘登陸滬尾,清軍浴血抵抗,雙方傷亡慘重,最後法軍不敵,敗退回艦上。

由於法軍無法如願攻佔滬尾,十月二十日, 孤拔宣佈封鎖台灣,以十五艦分別封鎖蘇澳、雞籠、滬尾、安平、打狗(高雄)等港,台灣遂陷於孤立,情勢險峻。十一月, 法軍攻陷雞籠港,但受阻於獅球嶺,雙方對峙,於是戰局陷於膠著。其間,法軍水土不服,罹患疫病,亡故日多。次年三月, 孤拔見攻台不易,於是轉而攻佔澎湖,欲持久作戰。而安南戰場,法軍亦不利,諒山之役,清提督馮子才大敗法軍。 法國政府備感壓力。於是四月四日雙方議和。六月九日簽定「清法條約」。二日後,法軍指揮官孤拔憂憤死於澎湖。 六月二十一日,法軍終於撤下國旗,退出佔領長達八個月的雞籠港,失意歸航。

清法戰爭期間,法軍始終沒有如願攻下滬尾。在積弱的晚清年代,滬尾戰役的勝利可謂是振奮人心的大事。 百年來的淡水地區,每年四月十八日,家家戶戶在門口拜拜,以祭祀當年陣亡的英靈,俗稱為「敗滬尾」, 以紀念「法蘭西敗於滬尾」的這一戰爭史實。 劉銘傳因防禦台灣有功而成為民族英雄。 這場戰爭亦使清廷感受到台灣在國防上的重要戰略地位。 光緒十二年(1886年)九月五日,宣佈台灣建省,劉銘傳因戰功被任命為首任台灣巡撫。 劉銘傳主政台灣六年,銳力圖強,重修於清法戰爭全毀的雞籠、滬尾等砲台。光緒二十年(1894年), 清日爆發甲午戰爭,清廷慘敗,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使滬尾砲台沒有機會再為國效力。 日本遠征艦隊記取了法國人的慘痛教訓, 刻意避開了滬尾、雞籠港的砲台,選擇僻遠的三貂角鹽寮海灘登陸,展開接收台灣的征戰。 劉銘傳辛苦重修的滬尾砲台便這麼拱手讓給日本人。 日據時期,滬尾砲台被日軍佔領為軍事用地。台灣光復後,由國軍接管,為軍事禁區。民國七十四年台北縣政府將滬尾砲台列為二級古蹟, 規劃整修。民國八十年動工,民國八十六年完工,開放參觀。 <ref>[1]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ref>


視頻

東森新聞 淡水美景夯 海關碼頭、滬尾砲台公園取景多

新北市 淡水區 淡水滬尾炮台公園 古蹟 by-s ky1690 2012-11-18 美的因

GTV八大第一台 復刻8吋後膛砲 滬尾砲台重現英姿 2019112005 八大民生新聞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