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絜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絜兹(1915.9—2002.8),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1]。原名昌邦,浙江宣平人。1932年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师事吴光宇、徐燕孙,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2]。1937年入伍,1945年到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从事古代壁画的临摹研究工作。曾任台湾台北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后得于右任先生资助,从事敦煌艺术研究。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美术》月刊编辑,《中国画》主编, 北京画院专业画师及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笔画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代表作品《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岳飞抗金图》、《白居易场面炭翁诗意》等[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潘絜兹

别名:潘昌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宣平

出生日期:1915.9

逝世日期:2002.8

职业:工笔人物画

毕业院校:北京京华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法国春季沙龙美展获一等奖

代表作品:《中国画》《岳飞抗金图》等

记忆:曾在四川临摹蓬溪梵明寺壁画

人物经历

潘絜兹(1915.9-2002.8)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原名昌邦,浙江宣平人。1 潘絜兹 932年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师事吴光宇、徐燕孙,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1937年入伍,在张自忠将军部下做宣传工作。曾在四川临摹蓬溪梵明寺壁画。1945年到国立敦煌艺术

研究所从事古代壁画的临摹研究工作。曾任台湾台北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主编《民众画报》,后得于右任先生资助,从事敦煌艺术研究。1949年在上海军事管会艺术处美

术工场工作,并参加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1951年调北京参加筹备敦煌文物展览,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1956年到1957年访问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考察文物保护和壁画修复工作。1958年调中国美术家

协会工作,1956年调北京画院工作,同年主持山西永乐宫迁建后的壁画修复工作。

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美术》月刊编辑,《中国画》主编,北京画院专业画师及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笔画会会长,中国工笔画学会首任会长,中国美术家

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 曾先后在兰州、西安南京上海台北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1978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 1995年10月15日,潘絜兹艺术馆在他的家乡柳城龙山公园

建成开馆,潘絜兹亲赴开馆仪式,并捐赠了代表各个时期的艺术精品及尹瘦石、刘勃舒、刘春华、何海霞等书画名家的作品400余件。2002年8月10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个人成就

潘絜兹从30年代在京华美院师从徐燕孙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起,便初衷不改,一生都在为工 潘絜兹画作

笔重彩画的繁荣与发展奔走疾呼。40年代他对敦煌石窟壁画的研究和临摹,莫高窟壁画的皇皇巨制,对他心灵的震撼终生难忘。他又通过对历代服饰、建筑、器物和礼俗的深入研究,主持山西永乐宫等壁画的修复,在创作中融合传统工笔和壁画技法,吸收西画所长,形成了工整细密、设色明丽典雅的个人风貌。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渗透着作者精湛的传统笔墨功力和朴素的思想感情。总体风格上吸收了唐代壁画的灿烂,与主题协调一致。此画1982年参加法国春季沙龙美展获一等奖。

人物作品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岳飞抗金图》、《白居易场面炭翁诗意》、《牧笛》、《李白妇女诗集绘百图》、《屈原九歌图组画》、《白居易长恨歌画传》、《中国神话组画》等。编者有《山西壁画》、《敦煌画服饰资料》、《阎立本和吴道子》、《工笔重彩人物画法》等。

潘絜兹画传

潘絜兹,原名昌邦(1915-2002),浙江宣平人。三十年代开始学画,后辗转大西北,到敦煌求艺。他开拓了以工笔重彩表现现实和浪漫内容的绘画艺术,继承了中国古代壁画及唐代前卷轴画的严谨工细,主持 潘絜兹作品 了山西永乐宫等壁画的修复。《潘絜兹画传》记录了潘絜兹的成长历程。

一天,潘挈兹和伙伴们去洞窟里临摹。洞里黑黢黢的,点着煤油灯也就只能照亮一小片墙,壁画又很大,上去看,上来画,有时要反复好几次,才能画好一笔。有的壁画在天

花板上,仰头时间长了,脖子都酸了,还要趴在地上画。由于当时物质匮乏,加上研究所的经费少得可怜,他们几乎得不到起码的工作条件,只好自己动手。董希文好研究,

他创造了许多土办法,像矾纸,就是用热水化开胶,加矾化在一个木槽子里,一张纸一张纸地过,使生纸变为熟纸;修笔,就是把毛笔改为适用的笔,坏了的笔也可以修出尖来

再用;制色,就是把黄土、白垩、红土放到碗里研磨;裱褙,就是把画托纸加固。他们做这些事情都是在晚上,白天都各自分散在一个个的石窟里。

潘挈兹和伙伴们一边临画,一边琢磨壁画故事。擅长文学的潘挈兹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敦煌壁画不少是宣传苦行和牺牲精神的。

"你看,这幅画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李浴指着潘挈兹临摹的二百五十四窟的"摩珂萨本生"的画问道。每每临摹完,夜晚睡在炕上,就成了潘挈兹讲故事的时候。潘挈兹喜欢讲故

事,这样的回味使他的印象更为深刻。他有声有色地说道:"这个故事说的是摩珂罗陀国王有三个长子,他们都长得端正俊逸。一天,三个王子游览园林,到一座竹园歇息,大

王子和二王子忽然都预感到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心中有些恐怖,独三王子坦然无惧。他说:'我一点也不感觉愁苦和害怕,这竹林很寂静,让游人悠闲快乐。'他们又到

了一座山崖,看到崖下有七只刚生下的小虎围绕着一只瘦弱的母虎,它们嗷嗷待哺,等待母虎喂食,可是母虎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三个王子顿生恻隐之心。大王子说:'你们

看这母虎产子不过七日,七个虎儿子不能出外觅食,说不定母虎就要有吃它儿子的心了。'二王子问:'那这母虎吃什么呢?'大王子回答:'它只吃新鲜热血肉。但是替它寻食已经

来不及了,因为它就要饿死,谁又能为它不惜生命呢?'三王子听了心里一动,发誓要牺牲自己来救这只饿虎。他怕两位哥哥阻拦,便催大家回去,在归途中他设法离开他们,

独自回到了饿虎所在的地方。他脱去衣服挂在树枝上,对天发誓,舍身饲虎。他勇敢地投身在饿虎旁边,但这母虎羸弱无力,竟不能吃他。

"于是,王子便到处找刀子,想把自己的肉割下来给它吃,可荒郊野外的哪儿有刀子呢?无奈之际,他只好用干竹枝挑破自己的脖子,流出了血,又纵身从高崖跳下,坠身虎

侧。饿虎舔去王子的鲜血,慢慢地有了力气,便撑起前爪,伸头龇牙撕扯开他的身体,吃得一干二净,只剩下一堆骨头和毛发。在归途中不见了弟弟的两位王子,赶紧回来寻

找,当他们发现弟弟的衣服挂在竹枝上,人却已化为一堆骸骨毛发,遍地血污的时候,他们悲痛欲绝,昏了过去。消息传到宫中,国王和王妃得知最小的爱子牺牲了,悲痛得

昏厥了过去。苏醒过来之后,就哭哭啼啼赶到现场,捡拾摩珂萨的骨骸,在那里建起了一座七宝舍利塔。这个摩珂萨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

艺术评论

潘絜兹先生是我国现当代突出的工笔重彩画家、美术理论家、敦煌学专家和编辑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首批国务院政府津贴。曾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工笔

画学会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等。

潘絜兹(1915—2002)原名昌邦,浙江金华武义人。杭州安定中学、北平志成中学毕业;1932年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师从吴光宇、徐燕孙诸书画名家,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1935年组织燕社画会,在济南举行第一次绘画个人展,被聘为齐鲁画社董事;1936年北平京华美术学院毕业,应聘任北平市第三职业学校画案、印染工艺教师;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远赴湖北在张自忠将军第59军政治部做抗日文宣工作,喜写作;参加1939年12月发起的冬季攻势、1940年5月的襄东会战两次战役,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1941年任四川省立南充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重拾画笔;在南充举行个人画展。1942年赴甘肃兰州,在兰州社会服务处任职半年后,为筹钱去敦煌而辞职做职业画家。1943在兰州举办个人画展。1944年春节,与韩乐然结伴,在青海西宁举行个人画展,画作被订购一空,喜得一笔在兰州安顿家小欲赴敦煌之花费。1945年远赴敦煌,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古代壁画的临摹研究工作一年有余。1946年4月在甘肃天水图书馆研读古代画论及古籍,写出《中国人物画的复兴》、《中国仕女画的源流和价值》、《唐代妇女服饰考》等长篇论文;先后在甘肃天水、陕西宝鸡、西安、南京、杭州举行个展;得于右任先生鼓励和帮助,在南京研究整理敦煌美术资料。1947年初在家乡宣平举办敦煌艺术展;3月,应聘任台湾省立台北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主编《民众画报》,业余继续整理成批“敦煌壁画”,在台北举行个人画展(“敦煌艺术和工笔人物画展”);9月,辞职离台,返南京,举行个人画展。1948年春,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加入上海中国画会;冬,回金华居住,开始创作《孔雀东南飞画传》。

​1949年,在家乡金华举行个人画展;7月加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后来改称之中国美术家协会),8月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工场创作编辑科长,9月加入上海美协。

1950年,继续在上海(军管会)文艺处;10月,参与发起与筹建上海新国画研究会,任委员;11月,组织参与上海首届新国画展览会。1951年,调北京参加筹备敦煌文物展览,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1952年,加入北京中国画会,主持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临摹工作,创作《白居易<卖炭翁>诗意画》。1953年,兼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国画通讯》编辑、编委(至1960年);创作完成《石窟艺术的创造者》。1954年,主持河北望都汉墓壁画测绘临摹工作,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参加第二次全国美展,后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撰写完成专著《敦煌的故事》。1956年到1957年先后访问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考察文物保护和壁画修复工作,举办敦煌艺术展览。1956年开始主持山西永乐宫迁建后的壁画修复工作,撰写完成书稿《敦煌莫高窟艺术》。1957年始任北京中国画院《中国画》编委(至1960年)。1958年,调中国美术家协会机关工作,主编中国美协会刊《美术家通讯》(至1960年);兼任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委(至1966年)。1959年,任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编辑。1960年以后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河北美术学院等院校兼任工笔重彩课教学。1965年12月调入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并兼任《中国画》杂志主编。文革前七年多(1966—1973)受冲击基本停止创作,后三年开始恢复一些业务活动。

1976年秋后,为书房命名“春蚕画室”。1979年,发起“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并被推任会长,任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80年,《中国画》复刊任主编,被选为中国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任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曾任九三学社中央文教委员(后任中央参议员);赴日考察近现代日本画。其代表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1953年作)荣获1982年法国春季沙龙美展金质奖。1984年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访问美国,办展讲学,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二访日本办展讲学(1992年三度赴日),任日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的《中国美术分类大全·壁画卷》编委。1987年,访问新加坡并送展;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后改名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任会长;应聘任中国画研究院进修班导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1988年,任浙江省画院顾问、西泠书画院顾问、杭州友好饭店艺术顾问,首批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办理退休。1990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开始享受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至1999年)。1995年,潘絜兹艺术馆在家乡武义柳城落成开馆。2001年4月,专著《潘絜兹工笔人物绘画艺术》,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2002年初著作权纠纷案胜诉获赔,8月病逝于北京。一生定居过宣平、天水、重庆、台北、南京、金华、北京等地。

潘絜兹一生辗转南北东西,驰骋抗日战场,数度生命危机,不计个人得失,自觉肩负工笔重彩画复兴使命,在创作中融合传统工笔和壁画技法,吸收西画所长,形成了工整细密、设色明丽典雅的个人风貌;举办过34次以上个人画展,多次慷慨捐赠成批精品画作;坚持不懈组织中国画学会活动,孜孜培养数代青年画家;出版过敦煌学、美术史、美术约20种专著,还发表过大量美术评论;对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艺术的研究、继承和复兴、发展,对敦煌学的发展,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1]

视频

纪念潘絜兹先生诞辰一百周年2016年2月24日发布

参考来源

  1. 潘絜兹(1915.9—2002.8),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搜狐 - www.sohu.com/a/4006...- 2020-6-8
  2. 原名昌邦,浙江宣平人。1932年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师事吴光宇、徐燕孙,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孔夫子旧书网 - book.kongfz.com/1...- 2020-7-20
  3. 代表作品《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岳飞抗金图》、《白居易场面炭翁诗意》等,网易 - www.163.com/d...- 20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