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絜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潘絜茲(1915.9—2002.8),當代著名工筆人物畫家[1]。原名昌邦,浙江宣平人。1932年入北京京華美術學院,師事吳光宇、徐燕孫,專攻工筆重彩人物畫[2]。1937年入伍,1945年到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從事古代壁畫的臨摹研究工作。曾任台灣台北民眾教育館藝術部主任,後得于右任先生資助,從事敦煌藝術研究。歷任中國歷史博物館美術組組長,《美術》月刊編輯,《中國畫》主編, 北京畫院專業畫師及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工筆畫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代表作品《石窟藝術的創造者》、《岳飛抗金圖》、《白居易場面炭翁詩意》等[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潘絜茲

別名:潘昌邦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宣平

出生日期:1915.9

逝世日期:2002.8

職業:工筆人物畫

畢業院校:北京京華美術學院

主要成就:法國春季沙龍美展獲一等獎

代表作品:《中國畫》《岳飛抗金圖》等

記憶:曾在四川臨摹蓬溪梵明寺壁畫

人物經歷

潘絜茲(1915.9-2002.8)當代著名工筆人物畫家。原名昌邦,浙江宣平人。1 潘絜茲 932年入北京京華美術學院,師事吳光宇、徐燕孫,專攻工筆重彩人物畫。1937年入伍,在張自忠將軍部下做宣傳工作。曾在四川臨摹蓬溪梵明寺壁畫。1945年到國立敦煌藝術

研究所從事古代壁畫的臨摹研究工作。曾任台灣台北民眾教育館藝術部主任,主編《民眾畫報》,後得于右任先生資助,從事敦煌藝術研究。1949年在上海軍事管會藝術處美

術工場工作,並參加上海市美術家協會。

1951年調北京參加籌備敦煌文物展覽,後任中國歷史博物館美術組組長。1956年到1957年訪問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考察文物保護和壁畫修復工作。1958年調中國美術家

協會工作,1956年調北京畫院工作,同年主持山西永樂宮遷建後的壁畫修復工作。

歷任中國歷史博物館美術組組長,《美術》月刊編輯,《中國畫》主編,北京畫院專業畫師及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工筆畫會會長,中國工筆畫學會首任會長,中國美術家

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 曾先後在蘭州、西安南京上海台北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1978年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 1995年10月15日,潘絜茲藝術館在他的家鄉柳城龍山公園

建成開館,潘絜茲親赴開館儀式,並捐贈了代表各個時期的藝術精品及尹瘦石、劉勃舒、劉春華、何海霞等書畫名家的作品400餘件。2002年8月10日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個人成就

潘絜茲從30年代在京華美院師從徐燕孫學習工筆重彩人物畫起,便初衷不改,一生都在為工 潘絜茲畫作

筆重彩畫的繁榮與發展奔走疾呼。40年代他對敦煌石窟壁畫的研究和臨摹,莫高窟壁畫的皇皇巨製,對他心靈的震撼終生難忘。他又通過對歷代服飾、建築、器物和禮俗的深入研究,主持山西永樂宮等壁畫的修復,在創作中融合傳統工筆和壁畫技法,吸收西畫所長,形成了工整細密、設色明麗典雅的個人風貌。 《石窟藝術的創造者》滲透着作者精湛的傳統筆墨功力和樸素的思想感情。總體風格上吸收了唐代壁畫的燦爛,與主題協調一致。此畫1982年參加法國春季沙龍美展獲一等獎。

人物作品

《石窟藝術的創造者》、《岳飛抗金圖》、《白居易場面炭翁詩意》、《牧笛》、《李白婦女詩集繪百圖》、《屈原九歌圖組畫》、《白居易長恨歌畫傳》、《中國神話組畫》等。編者有《山西壁畫》、《敦煌畫服飾資料》、《閻立本和吳道子》、《工筆重彩人物畫法》等。

潘絜茲畫傳

潘絜茲,原名昌邦(1915-2002),浙江宣平人。三十年代開始學畫,後輾轉大西北,到敦煌求藝。他開拓了以工筆重彩表現現實和浪漫內容的繪畫藝術,繼承了中國古代壁畫及唐代前捲軸畫的嚴謹工細,主持 潘絜茲作品 了山西永樂宮等壁畫的修復。《潘絜茲畫傳》記錄了潘絜茲的成長曆程。

一天,潘挈茲和夥伴們去洞窟里臨摹。洞裡黑黢黢的,點着煤油燈也就只能照亮一小片牆,壁畫又很大,上去看,上來畫,有時要反覆好幾次,才能畫好一筆。有的壁畫在天

花板上,仰頭時間長了,脖子都酸了,還要趴在地上畫。由於當時物質匱乏,加上研究所的經費少得可憐,他們幾乎得不到起碼的工作條件,只好自己動手。董希文好研究,

他創造了許多土辦法,像礬紙,就是用熱水化開膠,加礬化在一個木槽子裡,一張紙一張紙地過,使生紙變為熟紙;修筆,就是把毛筆改為適用的筆,壞了的筆也可以修出尖來

再用;制色,就是把黃土、白堊、紅土放到碗裡研磨;裱褙,就是把畫托紙加固。他們做這些事情都是在晚上,白天都各自分散在一個個的石窟里。

潘挈茲和夥伴們一邊臨畫,一邊琢磨壁畫故事。擅長文學的潘挈茲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敦煌壁畫不少是宣傳苦行和犧牲精神的。

"你看,這幅畫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李浴指着潘挈茲臨摹的二百五十四窟的"摩珂薩本生"的畫問道。每每臨摹完,夜晚睡在炕上,就成了潘挈茲講故事的時候。潘挈茲喜歡講故

事,這樣的回味使他的印象更為深刻。他有聲有色地說道:"這個故事說的是摩珂羅陀國王有三個長子,他們都長得端正俊逸。一天,三個王子遊覽園林,到一座竹園歇息,大

王子和二王子忽然都預感到有什麼不幸的事情將要發生,心中有些恐怖,獨三王子坦然無懼。他說:'我一點也不感覺愁苦和害怕,這竹林很寂靜,讓遊人悠閒快樂。'他們又到

了一座山崖,看到崖下有七隻剛生下的小虎圍繞着一隻瘦弱的母虎,它們嗷嗷待哺,等待母虎餵食,可是母虎已經餓得奄奄一息了。三個王子頓生惻隱之心。大王子說:'你們

看這母虎產子不過七日,七個虎兒子不能出外覓食,說不定母虎就要有吃它兒子的心了。'二王子問:'那這母虎吃什麼呢?'大王子回答:'它只吃新鮮熱血肉。但是替它尋食已經

來不及了,因為它就要餓死,誰又能為它不惜生命呢?'三王子聽了心裡一動,發誓要犧牲自己來救這隻餓虎。他怕兩位哥哥阻攔,便催大家回去,在歸途中他設法離開他們,

獨自回到了餓虎所在的地方。他脫去衣服掛在樹枝上,對天發誓,捨身飼虎。他勇敢地投身在餓虎旁邊,但這母虎羸弱無力,竟不能吃他。

"於是,王子便到處找刀子,想把自己的肉割下來給它吃,可荒郊野外的哪兒有刀子呢?無奈之際,他只好用干竹枝挑破自己的脖子,流出了血,又縱身從高崖跳下,墜身虎

側。餓虎舔去王子的鮮血,慢慢地有了力氣,便撐起前爪,伸頭齜牙撕扯開他的身體,吃得一乾二淨,只剩下一堆骨頭和毛髮。在歸途中不見了弟弟的兩位王子,趕緊回來尋

找,當他們發現弟弟的衣服掛在竹枝上,人卻已化為一堆骸骨毛髮,遍地血污的時候,他們悲痛欲絕,昏了過去。消息傳到宮中,國王和王妃得知最小的愛子犧牲了,悲痛得

昏厥了過去。甦醒過來之後,就哭哭啼啼趕到現場,撿拾摩珂薩的骨骸,在那裡建起了一座七寶舍利塔。這個摩珂薩就是釋迦牟尼的前生。"

藝術評論

潘絜茲先生是我國現當代突出的工筆重彩畫家、美術理論家、敦煌學專家和編輯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首批國務院政府津貼。曾任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任、中國工筆

畫學會會長、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長、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等。

潘絜茲(1915—2002)原名昌邦,浙江金華武義人。杭州安定中學、北平志成中學畢業;1932年入北平京華美術學院,師從吳光宇、徐燕孫諸書畫名家,專攻工筆重彩人物畫。1935年組織燕社畫會,在濟南舉行第一次繪畫個人展,被聘為齊魯畫社董事;1936年北平京華美術學院畢業,應聘任北平市第三職業學校畫案、印染工藝教師;1937年「七七事變」後投筆從戎,遠赴湖北在張自忠將軍第59軍政治部做抗日文宣工作,喜寫作;參加1939年12月發起的冬季攻勢、1940年5月的襄東會戰兩次戰役,在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1941年任四川省立南充民眾教育館藝術部主任,重拾畫筆;在南充舉行個人畫展。1942年赴甘肅蘭州,在蘭州社會服務處任職半年後,為籌錢去敦煌而辭職做職業畫家。1943在蘭州舉辦個人畫展。1944年春節,與韓樂然結伴,在青海西寧舉行個人畫展,畫作被訂購一空,喜得一筆在蘭州安頓家小欲赴敦煌之花費。1945年遠赴敦煌,在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古代壁畫的臨摹研究工作一年有餘。1946年4月在甘肅天水圖書館研讀古代畫論及古籍,寫出《中國人物畫的復興》、《中國仕女畫的源流和價值》、《唐代婦女服飾考》等長篇論文;先後在甘肅天水、陝西寶雞、西安、南京、杭州舉行個展;得于右任先生鼓勵和幫助,在南京研究整理敦煌美術資料。1947年初在家鄉宣平舉辦敦煌藝術展;3月,應聘任台灣省立台北民眾教育館藝術部主任,主編《民眾畫報》,業餘繼續整理成批「敦煌壁畫」,在台北舉行個人畫展(「敦煌藝術和工筆人物畫展」);9月,辭職離台,返南京,舉行個人畫展。1948年春,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加入上海中國畫會;冬,回金華居住,開始創作《孔雀東南飛畫傳》。

​1949年,在家鄉金華舉行個人畫展;7月加入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後來改稱之中國美術家協會),8月任上海(軍管會)文藝處美術工場創作編輯科長,9月加入上海美協。

1950年,繼續在上海(軍管會)文藝處;10月,參與發起與籌建上海新國畫研究會,任委員;11月,組織參與上海首屆新國畫展覽會。1951年,調北京參加籌備敦煌文物展覽,任中國歷史博物館美術組組長。1952年,加入北京中國畫會,主持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臨摹工作,創作《白居易<賣炭翁>詩意畫》。1953年,兼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國畫通訊》編輯、編委(至1960年);創作完成《石窟藝術的創造者》。1954年,主持河北望都漢墓壁畫測繪臨摹工作,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石窟藝術的創造者》參加第二次全國美展,後為中國美術館收藏;撰寫完成專著《敦煌的故事》。1956年到1957年先後訪問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考察文物保護和壁畫修復工作,舉辦敦煌藝術展覽。1956年開始主持山西永樂宮遷建後的壁畫修復工作,撰寫完成書稿《敦煌莫高窟藝術》。1957年始任北京中國畫院《中國畫》編委(至1960年)。1958年,調中國美術家協會機關工作,主編中國美協會刊《美術家通訊》(至1960年);兼任中華書局《中國歷史小叢書》編委(至1966年)。1959年,任中國美協《美術》雜誌編輯。1960年以後曾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北京藝術師範學院、中央戲劇學院、河北美術學院等院校兼任工筆重彩課教學。1965年12月調入北京畫院,從事專業創作,併兼任《中國畫》雜誌主編。文革前七年多(1966—1973)受衝擊基本停止創作,後三年開始恢復一些業務活動。

1976年秋後,為書房命名「春蠶畫室」。1979年,發起「北京工筆重彩畫會」並被推任會長,任北京市文聯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1980年,《中國畫》復刊任主編,被選為中國美協北京分會副主席;任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1981年,曾任九三學社中央文教委員(後任中央參議員);赴日考察近現代日本畫。其代表作《石窟藝術的創造者》(1953年作)榮獲1982年法國春季沙龍美展金質獎。1984年任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訪問美國,辦展講學,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二訪日本辦展講學(1992年三度赴日),任日本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編的《中國美術分類大全·壁畫卷》編委。1987年,訪問新加坡並送展;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後改名中國工筆畫學會)成立,任會長;應聘任中國畫研究院進修班導師,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1988年,任浙江省畫院顧問、西泠書畫院顧問、杭州友好飯店藝術顧問,首批評定為國家一級美術師,辦理退休。1990年,任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開始享受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任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任(至1999年)。1995年,潘絜茲藝術館在家鄉武義柳城落成開館。2001年4月,專著《潘絜茲工筆人物繪畫藝術》,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2002年初著作權糾紛案勝訴獲賠,8月病逝於北京。一生定居過宣平、天水、重慶、台北、南京、金華、北京等地。

潘絜茲一生輾轉南北東西,馳騁抗日戰場,數度生命危機,不計個人得失,自覺肩負工筆重彩畫復興使命,在創作中融合傳統工筆和壁畫技法,吸收西畫所長,形成了工整細密、設色明麗典雅的個人風貌;舉辦過34次以上個人畫展,多次慷慨捐贈成批精品畫作;堅持不懈組織中國畫學會活動,孜孜培養數代青年畫家;出版過敦煌學、美術史、美術約20種專著,還發表過大量美術評論;對中國傳統工筆重彩繪畫藝術的研究、繼承和復興、發展,對敦煌學的發展,都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1]

視頻

紀念潘絜茲先生誕辰一百周年2016年2月24日發布

參考來源

  1. 潘絜茲(1915.9—2002.8),當代著名工筆人物畫家,搜狐 - www.sohu.com/a/4006...- 2020-6-8
  2. 原名昌邦,浙江宣平人。1932年入北京京華美術學院,師事吳光宇、徐燕孫,專攻工筆重彩人物畫,孔夫子舊書網 - book.kongfz.com/1...- 2020-7-20
  3. 代表作品《石窟藝術的創造者》、《岳飛抗金圖》、《白居易場面炭翁詩意》等,網易 - www.163.com/d...- 20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