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潞商 |
中文名称: 潞商 年代: 明清 地区: 潞州(今长治) 经营范围: 盐铁、丝绸 |
潞商是指古代潞州(即今山西长治市)借经营盐铁、丝绸等物资起家的商人。作为晋商的先驱,实际上,明清潞州商人以经营盐铁、丝绸等闻名天下,同时在地区性贸易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
潞商介绍
作为晋商的先驱,实际上,明清潞州商人以经营盐铁、丝绸等闻名天下,同时在地区性贸易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潞州商人记述,以明代沈思孝在《晋录》里的描述最为出名,广为研究者所征引:"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明代人谢肇淛也在《五杂俎》卷四)中对早期晋商这样描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栗,其富甚于新安"。
山西东南部地区属山地丘陵地带,境内有漳水、沁水、丹水等在山谷间流过,但长年干旱少雨,虽然古代的农业发源于这个地区,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仍非宜农地区。明清时期的地方文献记载,这里有大量的人以工商为业。顺治《潞安府志》记载:潞安府 "古号上党,以俗勤俭,人多逐末。" 雍正《泽州府志》中记述:泽州府"第其土不甚沃,高岗多而原隰少,人□废居逐末作,而荒于耒耜。"这些都说明农业在山西东南部并不是致富的条件,商业活动在地方经济和民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山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某些重要的物资,特别是生活消费资料严重短缺,需要与东西南北各省互通有无,进行物质交流,以满足各自的需求。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考察山西的各种物产后曾写道:"绫,太原、平阳、潞安三府及汾州府、泽州府俱出。绸,出潞安府,泽州府间有之。帕,出平阳府,潞安府、泽州府,俱有惟蒲州府及高平米山出者尤佳。铁,各处多有,冶惟阳城尤广。青铁,交城县有冶。黄铁,交城、静乐县有冶。青镔铁,大同府境旧云内州出。铜,代州凤游谷及垣曲县北山俱出。又潞城临兴二县有炉。锡,交城、平陆、阳城俱出"。明代潞安府西山"有苗氏者富于冶铁,业之数世矣,多致四方之贾,椎凿、鼓泻、推挽,所借而食者常数百人"。很显然,山西的丰富的物产可成为邻省的需要。同样,山西缺乏的物资,需要邻省供给。"山西平(阳)、汾(州)、蒲(州)等处,人稠地狭,本处所出粟,不足供居民之用,必仰于河南、陕西二省"。就连潞绸的原料也大多取于外省,"山邑不出桑茧,丝线取给于山东、河南、北直等外(省)。"
丰富的物产是潞州商人崛起的主要条件之一,但重要的还是商品生产相对发达。潞、泽的煤铁和丝绸不但拥有资源的优势,而且生产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产销量都很大。有学者考证,明代时山西全省铁产量不仅超过本省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的水平,而且其产量名列世界之首。明代时山西铁的主产区就是潞、泽。明代天顺年间,阳城"每年课铁不下五六十万斤(《明英宗实录》卷329)"按明代课铁"每三十分取其二(《明太祖实录》卷176)"的税率计算,当时仅阳城一地的年产量即达到750~900万斤,这个数字相当于明初山西全省铁产量的七、八倍,如果加上其它民营铁冶的产量,一定大大超过此数。
在明清时山西潞安府、泽州府两地创造了一种称为"地下土圆炉炼铁法",即在干燥的平地下挖六尺深的土坑,不使用坩锅冶炼,设备和方法都很简单。用这种方法炼的熟铁,富有伸展性,可拔铁丝制钉,光绪《山西通志》卷100载:"潞铁作钉,为南省造船所必需,取其易锈也"。在冶铁基础上形成了大规模的农具、潞锅等各种商品和供国家所用的兵器等生产作坊。潞州在明代是北方丝绸业的中心,潞绸机户分布在长治。产量估计在10万匹以上。质地精美"潞城机杼斗巧,织作纯丽,衣被天下(《郭青螺先生遗书》卷16)。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手工业,潞州的铁制品、丝织品在边贸和国内市场有了广阔的销路,进一步推动了潞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形在地方性商业的传统优势。
一般认为,晋商的形成与明代实行的开中法有密切的关系,山西商人利用地理上接近北边军事重镇的优势,开展粮食和食盐的贸易,积累大量资金,在明清两代全国的商业市场尤其是食盐贸易中,与新安商人一争高下。潞泽商人的兴起应该也与明代以来的食盐贸易有关,但这里商人的发展还有着自身的特点。
山西东南部自古以来就有经商的传统。清《山西通志》记载"上党山高地狭,自昔宜于畜牧,相传猗顿得五牸之说,就牧于此起家,与陶朱齐名……元李植,尚书惟馨之族也,亦以谷粮牛马富甲诸州。"
其次,潞州商人经营河东盐赢利也由来已久。盐作食用历史悠久,在夏朝已有关于盐的生产和贸易的记载。商代的《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山西东南部邻近河东,自古就食用河东盐:"后孙阳上太行,见骥服盐车于羊肠之坂,则从古以来,上党食河东之盐矣。"
其三,潞安府、泽州府地区处于河东盐池与中州河南之间。据河东盐池碑等史料记载,在宋代时就有将河东盐向宋都开封转运的记载,潞泽商人很可能从宋代开始从事盐业的转运。由于长期转运盐的经验,明代时潞泽商人已能在长芦和两淮盐的生意中占有一席之地。
潞商商帮的形成
盐业是当时国内最重要的商业,长芦盐是重要的盐区。据《长芦盐法志》卷二《沿革》记载:"明初,分商之纲领者五:曰浙直之纲,曰宣大之纲,曰潞州之纲,曰平阳之纲,曰蒲州之纲。"这里所说"纲",就是长芦盐商中以籍贯区分形成的一种早期行帮形式。长芦盐商五纲中,包括宣(宣化)大(大同)在内,山西独占了4纲,可见晋商在全国的地位,也说明潞州商人在当时已初步形成一个地方性商帮。
明代潞州商人是一个独特的商人群体,潞州商人在北方各市镇的商业活动中,建立了专属的地方性会馆,明代京师建立会馆始于嘉靖、隆庆年间,万历年间增多。有资料传世的明代在京师所设的地方商人会馆,共有9所,其中山西商人创建的有5所,占到55.56%,其余为浙江商人2所,陕西、徽州商人各1所。在山西商人创建的5所会馆中,平阳府(临汾、襄陵)3所;潞安府1所;泽州府1所。
晋商研究专家黄鉴晖在《明清山西商人研究》一书中,从各种历史资料中收集到的明代到全国各地经商的山西商人姓名、籍贯以及活动范围,共计30人。按籍贯划分,属平阳府(蒲州、绛州、解州、永乐、太平、临汾、襄陵)的17人,占56.67%;属潞安府的4人,占23.33%;其余属于大同府(云中、右玉)的2人,宁武府(五寨)1人,太原府(清源、盂县)2人,汾州府1人、泽州府(凤台、阳城、高平、陵川、沁水)3人。
明代时山西多次发生灾荒,富家捐赈在1000石以上者,雍正《山西通志》中共记载了24人。这24人中,有12人是平阳府蒲州、绛州、猗氏、河津、夏县、襄陵籍的,占到一半;其余12人中,岢岚1人,属于潞州府的共3人,属于汾州和太原两府的交城、太谷、乐平共5人,泽州府的3人。
以上情况说明,在明代,平阳、潞、泽商人外出经商人数多,富户多,势力大,在明代中叶已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帮,这也同平阳、潞、泽"富商大贾甲天下"的记述是相符的,而当时山西晋中的商人则稍逊其后。
参考来源
- ↑ 〖潞商〗与“万里茶道” 搜狐 201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