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濮陽市戲劇家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濮陽市戲劇家協會成立於1998年06月01日,註冊地位於河南省濮陽市文聯,法定代表人為張士芳。經營範圍包括戲劇及相關業務。

相關資訊

濮陽是個「戲窩子」

在河南東北角,有一個地方戲曲分布密集地區--濮陽。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戲窩子」。以今濮陽市區為中心,周圍分布着濮陽縣、范縣、清豐縣、南樂縣、台前縣5 縣。全市區域內,除豫劇之外,分布着多種地方稀有小劇種。已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大平調(濮陽縣),目連戲(南樂),四平調(范縣),大弦戲(濮陽縣),二夾弦(濮陽縣),羅卷戲(范縣),柳子戲(清豐縣),落腔(南樂),四股弦(五調腔)(南樂),棗梆(范縣),墜劇(墜子戲)(南樂)等10多個劇種。其中,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劇種有大平調、目連戲、大弦戲、羅卷戲、柳子戲、落腔等劇種。在這麼狹小,僅有近四百萬人口的區域內,至今仍然存活着這麼多的地方稀有劇種,這在戲劇大省河南是唯一的,在全國恐怕也是少有的。濮陽這個地區具有建立戲曲文化[1]生態區的充分資質和條件,這也為濮陽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人文基礎資源。下面我們從宋代以來濮陽戲曲界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來感受一下濮陽戲曲一路發展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

北宋時,南樂張浮丘、前郭村、韓張、雎莊、蔡村、侯古寧甫、後陳、五花營、縣北關等有目連戲玩藝班,於春節、上元演出《目連救母》全場及折子戲。

元 代

△濮陽戲曲家宮天挺著《嚴子陵垂釣七里灘》、《死生交范張雞黍》、《會稽山越王嘗膽》、《宋仁宗御覽托公書》、《宋上皇御賞鳳凰樓》等雜劇

明 代

洪武初年,南樂建城隍廟、東北城角關帝廟、西門裡關帝廟戲樓;范縣建濮城玉皇廟戲樓;台前夾河建碧霞宮戲樓;清豐建關帝廟、火神廟戲樓。

△嘉靖十三年,台前後方建玉皇嶺戲樓。

△萬曆年間,范縣濮城戲曲家桑紹良著《司馬入相》雜劇。

萬曆八年,范縣濮城建城隍廟戲樓。

△萬曆二十年後,南樂中心街建魏家祠堂戲樓。

△萬曆三十年左右,南樂「四世一品」牌坊有浮雕和陰刻戲曲人物畫。

△崇禎六年,台前吳壩鄉殷莊製作木板舞台出賃。

△崇禎十七年,濮陽縣街頭有打三節棍[2]的土梆藝人沿街叫討。

清 代

雍正六年,濮陽陳家屯陳姓藝人組建平調班出外營業演出。

乾隆十年,清豐洪家建大平調職業班,一代管主洪叢心。

△嘉慶元年,僧普進在范縣濮城組建30餘人的柳子戲窩班。

△道光年間,濮陽西街范家組建平調專業班。

道光三十年,清豐洪家平調班兼管羅戲班。

△咸豐三年,清豐馬村集,紙坊街相繼建戲樓。

△咸豐年間,南樂西街吳海順組建落腔板凳頭班,專為婚喪嫁娶及添口祝壽服務

△光緒元年三月,范縣趙菜園組建平調班。

光緒五年,台前橋北張村張興善組建張家柳戲班,延傳五代。

△同年,范縣李康店戲樓落成。

△光緒九年,台前影唐山東梆子戲班成立,孫藻為管主。

△光緒十一年,孫藻帶班去孔府演出,獲虎頭牌一面,上寫「孔府饋贈」字樣。

△光緒十二年,南樂萬年合建平調班,眾稱管主中的祖師。

△光緒年間,濮陽縣二夾弦流散藝人組成簡陋的地攤演出班。

△光緒年間,南樂丁磜固楊新年組建高調板凳頭班,專為鄉間喜慶演出。

△光緒三十年,高二肥、黨復修以濮陽為家成立大弦戲職業班,管主李文麟。

△光緒末年,范縣城內建龍王廟戲樓,舊城集建張莊戲樓。

△同期,山東羅戲藝人郎方鐸把羅戲傳入南樂傅陳莊,並組建窩班。

△光緒三十四年,清豐白馬楊李玉卓組建柳子戲班。

民國期間

民國初年,南樂萬營街建文廟戲樓;元村建關帝廟戲樓;南街建李家祠堂戲樓。

△同期,濮陽縣西街紳士王兆梅置全新南京箱,組建王家大高調專業班。

△民國七年,台前林樓邀孫保善組建十餘人眾的河北梆子班。

△民國十二年,南樂縣東關組建山西梆子班,配合民間舞蹈演出。

△民國十四年,濮陽劉歧山成立平調班,聘濮州名紳劉宏勛為管主。

△民國十六年,南樂古寺郎楊慶芳組建落腔業餘班。多於傳統節日作喜慶演出。

△同年,南樂北街「春錦樓」飯莊老闆胡蘭組建二簧會,唱京劇,不營業演出,僅於廟會義演。

△民國十七年,南樂萬家班管主萬年合逝世。

△民國十八年十二月,台前縣張秋鎮建山東梆子班,主演鍾月琴享譽一時。

△民國二十年,濮陽梨園鄉民團長高登科,接管二花襖平調班,與白罡,梁莊等鄉頭紳共管,改稱大公團。

△同年,台前縣青紅幫頭目閻興太組建河北梆子班,令壽張,陽穀、梁山、鄆城四縣沿黃村財主供應錢糧,不納者,閻率班搶劫。

△民國二十一年,吳鳳珠第一個把棗梆傳入范縣,前後辦科班四起,授徒百餘人,以精藝廣德稱譽。

△同年,南樂百尺村藝人張平欣在本村組建30人眾的五腔調科班,活動在豫北、冀南。

△民國二十二年,南樂萬家班由萬年合侄萬同豐繼任管主,仍遵萬年合遺訓,對演員實行「鬧事者逐,病老管養,死後管葬」的約法三章。

△民國二十三年,國民黨清豐縣長李永謙派款修建普照寺戲樓。

△民國二十六年,南樂韓張鄉傅陳莊在原小班羅戲的基礎上,請河北肥鄉門鳳善為師,招40餘人組建專業班。

△民國二十七年二月,清豐縣成立抗戰劇團,縣委任命王鴻猷為團長。

△同年秋,清豐老藝人殘壞手(綽號)招生85人,成立戲曲學校,以豫劇為主課,三月後被國民黨清豐縣政府撤銷。

△民國二十八年二月,國民黨清豐縣政府接濮陽專員丁樹本指令,解散清豐抗戰劇團。

△同年三月,冀魯豫邊區抗日救國總會吸收清豐抗戰劇團成員組建邊區大眾劇社,社長王鴻猷,指導員魏光安,藝人沈冠英首先把墜子搬上舞台,進行了由曲到戲的嘗試。

△同年五月,清豐、南樂相繼成立大眾劇社一、二分社。演出以豫劇為主,兼話劇、曲藝。

△民國二十九年六月,高鎮五編寫《管春亭罵寇》、《濮陽城》、《一念差》、《滿州國》等現代戲,鼓舞人民抗日鬥志,在邊區引起轟動。

視頻

濮陽市戲劇家協會 相關視頻

首屆晉冀魯豫傳統戲劇展演 第一場 濮陽大高調
濮陽《大弦戲》丁改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