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北梆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北梆子
知名於 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河北梆子在劇種方面不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在舞台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1]

河北梆子在其興盛期,還曾傳入中國東北三省、江淮地區以及俄羅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河北梆子

批准時間;2006年

非遺級別;國家級

申報地區;河北省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遺產編號;Ⅳ-22

歷史淵源

起源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陝梆子蛻變而成,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山陝梆子流入河北的歷史較久,在清代有關記載中,有的稱秦腔、有的稱亂彈、有的稱西部,有時也叫弋陽梆子。其具體流入時間,據劉獻廷之《廣陽雜記》載: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劉生於清順治五年,逝於康熙三十四年(1648--1695年),所記是十七世紀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見聞,證實此時京畿地區已有"秦聲"或謂"亂彈"(即梆子腔)在流行。

至乾隆時,秦腔愈益盛行,對崑曲已形成壓倒之勢,如乾隆九年(1744年)的《夢中緣傳奇》序載:"長安(北京)之梨園……所好唯秦聲、羅、弋。厭聽吳騷,聞歌崑曲,輒哄然散去。

"此後,"至嘉慶年,盛尚秦腔,盡系桑間濮上之音。"(《都門紀略》詞場序)以上所列,說明至遲康熙中葉京畿地區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動。

山陝梆子流入河北後,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為了贏得當地群眾的賞愛,根據當地群眾的語言習慣、情趣、愛好等,在藝術上進行不斷改革、創造。特別是後繼人才和從業群體的當地化,在演員隊伍中,河北人逐漸增多,這更是導致山陝梆子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到了道光年間,長期活動在河北的山陝梆子逐步發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至遲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隸梆子科班。

延至道光末年,在京南雄縣馬務頭和定興相繼又湧現出三慶和、祥泰等直隸梆子科班。學生多系當地窮苦農民子弟。教師中既有梆子藝人,也有高腔、梆子兼能的藝人。此班出科的藝徒,主要活動於定興、徐水、容城、高陽、霸縣一帶。道光年間的科班,當屬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誕生的重要標誌。

發展

河北梆子具有了有別于山陝梆子的獨特面貌之後,發展甚為迅速,延至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與七十年代之交,省內已出現許多班社。隨着班社的大量產生和大批優秀演員的湧現,河北梆子遂於清同、光之交開始呈現繁榮昌盛景象,這也是它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發展高潮。河北梆子的蓬勃興起,同彼時在北京稱雄的皮簧(即京劇)形成爭妍斗盛、分庭抗禮的局面。河北梆子科班和戲班,幾遍布河北各地。班社的大量產生,使河北梆子在農村成為無可抗衡的劇種。

衰落

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首先始於北平、天津、上海等大都市,而後波及到中、小城市。在農村衰落的速度較慢。到四十年代末,已衰敗不堪,幾瀕臨滅絕。

1931年日本侵華後,活動在東北各地的河北梆子藝人,大批逃回關內。河北農村的河北梆子班社也紛紛解體。造詣較深、條件較好的河北梆子藝人,大多入城市改習京劇或評劇。

北京已不存在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橋的遊藝場還有零散藝人演出帽戲。天津也僅零星藝人的個別演唱。京、津兩市的河北梆子藝人,大多被迫改行。在農村,大批班社也紛紛解散,有的藝人甚至靠乞討賣唱為生。

在日偽統治時期,北平已沒有一個有組織的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橋的紅樓戲園和小小戲園有一出河北梆子帽兒戲。其河北梆子藝人的演出所得,極其微薄。

天津本是河北梆子班社和藝人最集中的地方,觀眾基礎深厚。然而在敵偽統治時期,河北梆子竟落到無一班社的地步,只是鳥市、三角地、西廣開等處的茶園,間或有零散的河北梆子藝人"打子兒"(計時收費演出)。

在農村,河北梆子的衰落速度較城市緩慢些。但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除了廟會或春節偶有業餘的河北梆子演出外,平時則極少有演出活動,專業班社已不復存在。農村的河北梆子藝人,也像城市藝人一樣,有的改唱其他劇種,有的落地為農,更有的以沿村賣唱乞討為生。[3]

復甦

正當河北梆子劇種瀕臨滅絕境地時,八路軍冀中軍區於1946年成立了梆簧合演的培新劇社,冀中第八分區也建立了河北梆子劇團。這兩個戲曲團體的建立,使奄奄一息的河北梆子劇種得到了拯救,也為河北梆子的復興積蓄了力量。此外,在解放區農村,許多流散的藝人,在民主政權的照顧下,生活也得到了保障,農民業餘劇團紛紛成立,許多藝人參加了業餘劇團。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北梆子開始了全面復甦。在保定,原冀中軍區培新劇社改建為河北省實驗劇院(京、評、梆合演),此後不久又改建為國營河北省河北梆子劇團;與此同時,全省各地也先後建立了許多專業的河北梆子劇團。據統計,僅專區級的演出團體即有:保定、滄州、天津、衡水、石家莊等專區河北梆子劇團;縣級的則有:定縣、蠡縣、滿城、雄縣、任丘、河間、饒陽、遷西、懷來、興隆、豐寧等縣的河北梆子劇團。

此外,1955年又建立了河北省戲曲學校,以保障河北梆子事業後繼有人。這是河北有史以來的第一所由國家興辦的以培養河北梆子人才為主的戲曲教育機構。該校的第一、二屆畢業生,後來大多成為各地河北梆子演出團的骨幹。[4]

經過短暫的恢復時期,河北梆子劇種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呈現蓬勃向上的發展趨勢。至六十年代初,已蔚成河北梆子全面復興的局面。許多新文藝工作者加入到河北梆子隊伍中來,同藝人合作,進行藝術改革、創作,這也是河北梆子得以復興的一個重要因素。

現狀

1.就業面窄,生源少招生困難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後,在各種現代藝術形式的不斷衝擊下,河北梆子的生存再度出現危機,演出市場萎縮,人才流失嚴重,急需加以搶救、保護。

戲曲學校是培養河北梆子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河北梆子專業招生難、生源少,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由於藝術生學費高,培養周期長,孩子要從七八歲、十幾歲開始練功,非常艱苦,綜合素質要求也高。而且相對京劇來說,河北梆子畢業生就業面窄,所以很多家長不願讓孩子報考。

2.新人少,劇團人才儲備不足

隨着一些老一輩藝術家已經退出舞台,河北梆子劇院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演員青黃不接。主要演員已人到中年,而很多青年演員行當不全,演技還不夠成熟,人才的匱乏成為事業發展的瓶頸。由於後備人才的不足,從長遠看,河北梆子很可能出現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問題。

3.藝術形式古老,演出市場萎縮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投入資金不足;市場需求發生變化,人文教育的途徑不再是傳統的單一形式--看大戲;河北梆子藝術形式古老,唱腔難度大,不利於普及。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年輕人不了解戲曲,導致戲曲觀眾年齡老化。演出市場日漸萎縮,專業劇團數量銳減,有些已經名存實亡。[5]

視頻

河北梆子《大登殿》 程成演唱 k052694181t

河北梆子《三更奇冤》全集


河北梆子《打金枝》君妃對唱 王伯華


參考資料

  1. [h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E5%88%98%E8%8A%B1&action=edit/ 河北梆子名家演唱會] ;
  2. 河北梆子全劇大全系列戲曲大全,發布時間;2013/8/24 13:51:53
  3. 河北梆子《尤三姐》替人家守門戶百無聊賴 選段 劉紅雁 戲水常留,發布時間;2018-08-01
  4. 2017年北京金秋優秀劇目展演劇目:河北梆子《春秋筆》 千龍網,發布時間;2017-10-19 09:13
  5. 2017歲末河北梆子喜添6朵梅花,廣大人民群眾年夙願終於兌現 北京戲曲之家,發布時間;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