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禪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靈隱禪蹤 |
中文名;靈隱禪蹤 著名景點;天王殿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浙江省杭州市 |
靈隱禪蹤為三評西湖十景之一。
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為杭州最早的古寺名剎。地處杭州西湖西的山嶺之中,背依北高峰,面迎飛來峰,兩峰挾峙,山地平緩,四周林青木秀,鳥鳴山幽,雲飄霧浮。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雲遊入浙,行至武林(即今杭州)山中,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於峰後建寺,名曰靈隱。
發展歷史
初創時佛法未盛,一切僅初具雛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賜田並擴建,其規模稍有可觀。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過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會昌法難",靈隱受及池魚之災,寺毀僧散。直至五代吳越王錢鏐,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並新建石幢、佛閣、法堂及百尺彌勒閣,並賜名靈隱新寺。鼎盛時曾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間,僧眾多達三千餘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與孝宗常幸駕靈隱,主理寺務,並揮灑翰墨。宋寧宗嘉定年間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第一,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堂住持靈隱,立志重建,廣籌資金,僅建殿堂時間前後歷十八年之久,梵剎莊嚴,古風重振,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時,賜靈隱為"雲林禪寺"。
清康熙南巡時,登寺後的北高峰頂攬勝後,即興為靈隱寺題匾,靈字繁體為上面一雨字,中間橫排三個口字,最下面一個巫字,他歡喜之餘,把上面的雨字寫得太大,差點就下不了台。他突然想起在北高峰上時看到山下雲林漠漠,整座寺宇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霧之中,有雲有林,顯得十分幽靜,於是靈機一動,順勢在雨字下加一雲字,賜靈隱寺名為"雲林禪寺"。天王殿前的那塊"雲林禪寺"四字巨匾,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筆。
新中國成立後,靈隱多次進行大規模整修。於今,在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方針下,由木魚方丈住持,監院覺乘法師引領,以"充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建設東南人間淨土"為發展目標,使靈隱這座千年古剎,法幢高樹,海眾安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1]
靈隱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道濟禪師殿、聯燈閣、大悲樓、方丈室、東西藏堂、東西碑室等建築所構成,共占地一百五十多畝,殿宇恢宏,建構有序。大雄寶殿中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用二十四塊棒木雕刻鑲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莊嚴,氣韻生動,為國內所罕見。
靈隱自創建以來,高僧雲集,文人薈萃,儒釋交融,談禪論道,一吟一脈早已蔚然成為文化大觀。此外,寺內還存有不少年代久遠的佛像、法器、經幢、石塔、御碑、字畫等歷史文物,這些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產使靈隱寺列入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序已進入新世紀,靈隱寺以其得天獨厚的佛教文化,宏偉壯麗的殿宇建築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風光,吸引着海內外遊客。靈隱它早已成為人們學佛、觀光、祈福、休閒的佛教勝地。
主要景點
天王殿
靈隱寺山門內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殿門正上方掛有上下二個巨匾。上匾"雲林禪寺",乃是清高宗康熙皇帝所賜,靈隱寺曾經又名雲林禪寺,即是根據於此。下匾"靈鷲飛來",乃是黃元秀先生所書。因為本寺對面有飛來峰,相傳此峰是從印度靈鷲峰飛來。東晉慧理和尚認為:此峰乃是仙靈所隱,靈隱寺之得名即是緣由於此。因為本殿供有四大天王,故本殿名為天王殿。
本殿正中,則供奉着是彌勒菩薩,它腆着大肚,咧着笑口。有對子曰:大肚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開懷大笑,笑人間可笑之人。彌勒,梵文的音譯,意譯作慈氏,也就是慈悲之意。謁道:"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知。"
彌勒菩薩像兩旁,有護世四天王。手拿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拿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手臂纏繞一龍的是西方廣目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銀鼠的是北方多聞天王。他們四位所拿的法器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其象徵的就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在彌勒菩薩像的背後是韋馱菩薩。他手執降魔杵,威嚴無比,象徵着降伏世間一切邪惡勢力。 韋馱,梵文音譯為私建陀,又稱韋天將軍,為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將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將中的首將。是僧團、寺院及齋供之最著名的護法神。他曾發願,護持佛法,永為眾生服務。靈隱寺韋馱雕像是南宋初期遺物,至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這尊韋馱像高2.5米,是用一根香樟木雕刻而成,為靈隱寺中現存歷史較早的佛像之一。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院僧眾早晚誦經共修的場所。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具有降服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四大魔的智慧與力量,叫做"大雄",也即一切無畏的大力士的意思,後來就把它作為釋迦牟尼的"德號"。該殿是清代所建的仿唐建築,它採用古代建築單層三重歇山頂的傳統手法,加上高高翹起的飛檐翼角,使龐大的屋頂顯得輕盈活潑。殿字的瓦飾、窗花、斗栱、飛天浮雕以及天花板上的雲龍繪圖,均顯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高超藝術。殿高33.6米,面寬七間,進寬四問,氣勢軒昂,雄偉壯觀,在國內其它佛教寺院中並不多見。
本殿正中蓮花台上結跏趺坐的這尊佛像,就是佛祖釋迦牟尼。這尊佛像是l953年重修靈隱寺時,用二十四塊樟木雕刻而成。並曾經得到了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佛像加蓮花座共高有24.8米,像高19.6米,為我國最大的香棒木雕坐像。佛像造形體態豐滿,慈祥和藹,莊嚴肅穆。端坐蓮台左手上抬,作吉祥姿態說法相,頭部微微前傾,兩眼凝視。當你進殿抬頭瞻仰時,與佛像視線剛好相接,以示佛祖對眾生的呵護。
殿內東西兩側站立二十諸天,他們是掌管日、月、地、水、電、火、雨、風、富等天神。東邊十尊是:婆竭羅龍王、增長天王、堅牢地神、鬼子母神、韋馱尊天、摩醯首羅天、多闊天王、大功德天、日宮天子,大梵天王。西邊十尊是:閻羅天子、摩利支天、廣呂天王、菩提樹神、散脂大將、金剛密跡、持國天王、大辨才天、月宮天子和帝釋尊天。出自《金光明經》,他們個個手執法器和兵器都象徵着神通廣大。
趺坐後面東西兩側坐像是"十二圓覺",圓覺意為"圓滿覺悟",他們是佛祖的十二位大弟子。從東面排列分別是:文殊、普眼、賢首、光音、彌勒、淨音;從西面排列分別是:普賢、妙覺、善慧、善見、金剛藏、威音。
大殿後壁以"童子拜觀音"為主體,有大小佛像150尊,個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也充分表現了佛教《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南遊遍參五十三位名師而後才得正果的典故。就是所謂的"五十三參"。布局分天、地、海三層。最上層那尊形容枯槁、庭骨鱗峭的雕像,是釋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的形態。中層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像是地藏菩薩,最下層中間這尊手執淨水瓶的是家喻戶曉的觀音菩薩,他腳踩鰲魚,獨占鰲頭。觀音菩薩右側,有一尊雙手合十,身穿紅肚兜童子,他便是善財,左側是龍女,民間所傳說的"金童玉女",指了他們這兩位。
這組涌壁群塑是佛教藝術的上乘之作,充分體現了宗教藝術家們的神工技巧。
藥師殿
藥師殿是第三重殿,正門上方有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所題的"藥師殿"三字,字體端莊,道勁有力。殿中蓮台座上結跏趺坐的是藥師佛,左邊站立的是日光菩薩,手托太陽,象徵着光明;右邊站立的是月光菩薩,手托月亮,象徵着清涼。他們合稱為"東方三聖"。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稱為"大醫王佛"。因為他能使眾生離苦得樂,解除病痛和災害,所以人們又稱他為"消災延壽藥師佛"。他曾經在行菩薩道時,發過十二大願,每願都是為了滿眾生願、拔眾生苦、醫眾生病。
東方淨琉璃世界,殊勝莊嚴,那裡的一切,都是無比的清淨光明,沒有五濁惡世,也沒有三惡道,是佛教徒所嚮往的清淨國土。
大殿兩邊的十二尊塑像,是藥師佛的十二位弟子,號稱"藥童",又稱藥叉神將,頂盔貫甲,神態威武。手下各有七千神兵,供他調遣,他們按十二個時辰輪流值班,教化眾生,保護眾生。
法堂
第四重殿是直指堂。意為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指堂,也就相當於其它寺院的法堂,在寺院中它主要是用於講經說法,寺院許多大型的講經法會,都是在這裡舉行。
法堂中間設講台,精美異常。上面放有一把獅子座,是法師講經說法時的法座。尋因法師宣講如來正法,能摧破外道邪魔,猶如獅子一吼,百獸皆服,故名獅子座。座位背面懸掛着雕刻精緻的大法輪,它是法堂的主要特徵。所謂法輪,是指佛陀說法,不止於一人一處,猶如車輪,展轉相續,故名法輪。
文物展廳
法堂下面是靈隱寺文物展廳,廳展面積為638平方米,內設防水、防火、防潮、電子監控和空調系統。廳內錯落有致地排列着四、五十個展櫃,內藏有靈隱寺歷代珍藏的文物,其藏品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一是靈隱寺歷代方丈所用過的法器,如拂塵、如意等;二是純粹的文物,如南宋的瓷瓶;三是佛教方面的文物,如貝葉經、唐人寫經以及出土的佛像等;最後就是豐富異常的書畫珍品,如吳昌碩的篆寫條幅,任伯年的所畫的扇面,沙孟海手書對聯、清代竹禪和尚所畫的濟公活佛等。其中部分文物極其珍貴,經過杭州市文物局審定,分別被評為一、二、三級保護文物。文物展廳可以說是靈隱寺歷史的一個縮影,它體現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座真正的寶庫。
華嚴殿
華嚴殿是最後一重殿。從華嚴殿往下觀望,五個大殿貫穿在一個中軸線上,層層遞進,殿門上掛有原國家人大委員長喬石同志的親筆題字"華嚴殿"。
華嚴殿內供奉有三尊莊嚴雄偉的佛像,中間手結毗盧印的是毗盧遮那佛,又稱大日如來。左邊手持如意的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右邊手持蓮花的是大行普賢菩薩。三尊佛像僅用一根珍貴巨大的楠木雕刻而成,佛像雕工精緻,線條優美,為了和楠木本色相協調,只用金箔勾畫了一些細細的花邊,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整組佛像高達13米。據記載:三者都是華嚴世界裡的聖人,所以又稱為"華嚴三聖",華嚴殿即是依此而得名。
五百羅漢堂
靈隱寺五百羅漢堂自明代就有,後廢。清初重建羅漢殿影響甚大,名播海內外,羅漢堂是建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總面積為3116平方米,中央高度為25米,其平面呈"卍"字形,"卍"字為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以示萬法唯心、萬德圓融、萬緣俱息之意。它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羅漢堂。 羅漢是梵語阿羅漢之簡稱,華言譯為殺賊、無生、應供三義,為佛教聲聞聖人。五百羅漢是佛陀身邊五百位常隨弟子。
羅漢堂內供奉的500尊青銅羅漢像,每尊高為1.7米,底座寬1.3米,重1噸,其形象各異,表情豐富,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羅漢堂中央是一座佛教四大名山銅殿,分別供奉五台山文殊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普陀山觀音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在佛教中,此四大菩薩分別象徵大智、大行、大悲、大願。
道濟禪師殿
道濟禪師殿,其中供奉有一尊右手拿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腳擱在酒缸上的濟公像,他就是民間家喻戶曉的"濟公活佛"。
濟公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心遠,法名濟公,浙江台州人,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靈隱寺。在他的一生行徑中,被民間渲染得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據記載,濟公性格狂放不羈,飲酒食肉,行若瘋狂,與一般寺僧格格不入,以致到了監寺不能相容的地步,當時住持靈隱寺和尚是瞎堂慧遠禪師。有人就把濟公的這種怪誕行為上呈予瞎堂慧遠,慧遠禪師不但不開除他,反而批覆道:"法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大家這才不再議論。
瞎堂慧遠禪師圓寂後,濟公不久就離開靈隱寺而到了淨慈寺。他在淨慈寺度過了餘生,一直到端坐而逝。
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衣衫不整,寢食無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排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誦。
濟公像的左右兩側是十八羅漢,以其為應受人天供養之真人,故又稱十八應真。據經典記載,他們也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照壁
在靈隱與天竺分道處,黃牆黛瓦、古色古香。照壁上題有擘窠大字"咫尺西天",為清代遺存建築,點示此處旁有靈鷲,前有天竺,都是古印度佛祖坐禪說法之處,即"西天佛國",古人稱:"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咫尺西天"為清人留下的點睛之筆。
理公塔
該塔又名靈鷲塔,位於靈隱龍泓洞口之理公岩,為經念開山祖師慧理的建築物,塔內有慧理骨灰。宋陸游曾撰《二寺記》。記述當年慧理曾晏息岩下,後有僧人在其四周鐫刻羅漢像,並有"天削芙蓉"、"八面玲瓏"等題刻。
飛來峰摩崖造像
飛來峰造像位於靈隱寺前的飛來峰岩壁。峰高209米。據唐代陸羽《靈隱寺記》稱:"有僧於岩上周圍鐫羅漢佛菩薩。"可見,飛來峰石刻唐時即有,現可計數的有五代、宋、元石刻造像470多尊,保存完整和較完整的有115龕345尊,分布在峰頂伏犀泉上,金光洞(即射旭洞)、玉乳洞、龍泓洞內外和沿溪崖壁上,直至呼猿洞以西。
飛來峰造像以元代造像著稱,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為國內之最,也為漢族地區最多的喇嘛密宗造像群。這些佛像袒胸露肩,威武奇突,其中以無量佛母准提像量為精緻,龕呈喇嘛塔形,旁有供養天女飛翔,佛母三頭八臂,端莊安詳,兩側供養質麗虔誠,衣着輕柔,四個金剛威武有力,位於呼猿洞口的造像與刻於元至元二十九年(1363年)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菩薩,容相端莊,衣飾富有質感,以元代造像手法並繼承了宋代造像風格。1982年,國務院公布飛來峰造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淙亭
在飛來峰理公塔對面的回龍橋上,吳越時名清繞橋,橋亭跨龍泓澗面建。其下流水淙淙。舊時亭為木結構,取蘇文忠'兩澗春淙一靈鷲'之句。
周詩《靈隱寺》詩
靈隱何年寺,青山向此開。澗流原不斷,峰石自飛來。
樹覆空王苑,花藏大士台。探冥有玄度,莫遣夕陽催。
玉乳洞
在玉乳洞深處有一石徑可通往龍泓洞,又名通天洞,洞內壁上有一尊天冠觀音,是觀音造像中難得見到的一尊。西過通天洞往前便是一線天,舉首可在石隙中見到一線天光,因名一線天,一線天前即為冷泉。過冷泉,為杭州第四名泉。 往北高峰半山腰有韜光金蓮池。
冷泉亭
在靈隱寺前,面向天王殿,後臨冷泉。蘇東坡有詩"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亭因詩得名。冷泉亭上有一副對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寫得很有意趣。
《湖山便覽》卷六:"唐刺史元藇建,白居易為記,刻石亭上,吳越寶大元年,重建,亭匾'冷泉'二字白公書,'亭'字蘇公續書,久不存,明旴江左贊,華亭董其昌先後補書,今匾乃董書也……。明弘治時,岸摧閘廢,水面隘塞;萬曆時,乃移亭堤上。"
翠微亭
在飛來峰山腰下,面對靈隱寺,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蘄王韓出忠為懷念岳飛而建。舊時亭下右側崖壁嵌有韓彥直題記刻石。(現殘存)記文雲:"紹興十二年,清涼居士韓世忠因過靈隱,登覽形勝,得舊基,建新亭,榜曰翠微。以為游息之所,待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彥直書。"
因岳鄂王有《登池川翠微亭》詩,用以名亭,蓋隱痛之也。
詩云: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地導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未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靈隱寺經幢
兩座經幢分別位於靈隱寺天王殿的東西側。東幢高7.17米,西幢高11米,為多層八面形,基座為兩層須彌座,幢身刻佛經,右幢刻有《尊勝陀羅尼經》,故稱"尊者塔";右幢刻有《大自在陀羅尼咒》,故稱"大自在塔"。幢身上部疊置華蓋、腰檐、聯珠、仰蓮、傘蓋、流雲,覆蓮以及盤石等,盤石上雕刻迦陵嬪伽,雙手合十,背有翅膀,形象生動。
古人贊靈隱寺經幢雲:
高幢垂五代,瑞拱寺門雄;地涌虬蟠角,天成神鬼工。
蓮花開仰覆,佛頂峙西東;卓出靈峰北,招搖雲霧中。
靈隱寺石塔
位於靈隱寺大雄寶殿前露台兩側,建於北宋隆元年,均為八面九層樓閣式塔,高約12米,第一層邊長97厘米,用石料雕刻砌築而成,為仿木樓閣式塔,每層四面辟壺門,線條和順流暢,每層有柱子、欄額、枓栱、出檐、平座,脊飾上刻有仙人像,下刻佛頂首陀羅尼經,塔身下為一層須彌座,更下為九山八海基石,是典型的宋式建築。
御碑亭
位於天王殿前東側。碑的正反面均為乾隆御書靈隱寺題詠;碑邊均為康熙御書韻詩,其中清晰可讀:
清聖祖玄燁御筆題詩:靈是西方鷲,飛來住岌峨;名山觀不少,此地比寧多。
法苑開龍象,清徑沲蔚蘿,諸天應欄護,御輦昔曾過。
丁丑春日御筆
清高宗弘曆按康熙詩韻御筆題詩:
飛來峰畔路,法相坐嵯峨;宛識只園地,已聞梵唄多。
法雲開月宇,山籟下煙蘿;到處瞻光被,羹牆竺是過。
再依皇祖靈隱寺詩韻,壬午暮春月御筆。
蘸筆池
位於寺中大悲閣下。相傳一線天石室上有一小圓洞漏天光,懸岩上刻有"佛國"二字,為上天竺僧人道行所書。唐時有丁飛(字瀚之)曾住石室學養生術,年八十六而壯;丁飛善書小楷,其蘸筆池建於寺中。
呼猿洞
由靈隱寺往西沿飛來峰之麓,雜草叢生,遺有一洞名呼猿洞。相傳古時靈隱山"白猿可呼,仁虎不食"。東晉慧理為證實飛來峰來自天竺靈鷲,曾呼猿而出。六朝劉宋時,靈隱僧人智一曾蓄猿于山間,他還善嘯,有"哀松之韻",每當他臨澗長嘯,則眾猿畢集,時人稱其為"猿父",並設有飯猿之台。唐時李紳至靈隱看到"寺多猿猱,謂之孫團彌",並詩云:"時有猿猱擾鐘磬,老僧無復得安禪"。無數文人均留有猿猱詩句。至今該洞遺蹟尚存,難以進入。
韜光
位於靈隱寺右之半山巢枸塢。唐代詩僧韜光開山創建,清帝弘曆訪靈隱時曾為韜光御書"法安堂"、"雲澄日觀"額。
韜光,原系四川僧人,唐長慶年間辭師出遊,師囑:"遇天可留,逢巢即止。"他游至靈隱巢枸塢,恰值白樂天守杭,認為師命已成,就在此卓錫結庵,說法修行。與白樂天結為法友,題其堂名為"法安"。長慶四年正旦,邀韜光入城,詩云:
白屋炊香飯,葷膻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黃葉,紅姜帶紫芽;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
韜光以《因白太守見招有答》拒招,詩云: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種金蓮。
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
城市不能飛錫去,恐妨鶯轉翠樓前。
相傳古時呂岩曾在此煉丹,故舊有"呂岩祠"、煉丹台、金蓮池、烹茗進。宋時蘇軾、趙抃等守杭,均曾來此題壁,並遺有駱賓王隱居韜光與宋之問"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續詩遺事,成為千古佳話。
靈隱圖書館
靈隱圖書館是靈隱寺儲藏曆代所收集書籍的場所,坐落於藥師殿西面,靈隱學堂樓下,與靈隱學堂結為一體,共同成為靈隱常住僧眾修學的最佳集聚地。
早在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阮元就曾在靈隱寺創建了公立圖書館"靈隱書藏",讓對佛教有心學習的大眾在來到靈隱寺的時候,可以得到佛法的洗禮,智慧的灌頂,讓其對佛教有一個真正的認知。
靈隱圖書館的建立,為培養現代化的合格僧材己作好了必要的硬件設施。
重要人物
開山祖師
慧理,西印度人,東晉威和三年(公元328年)初來武林(即今杭州),見飛來峰而嘆曰:"此為天竺靈鷲峰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人咸不信。理公曰:"此峰向有黑白二猿在洞修行,必相隨至此"。理公即於洞口呼之二猿立出。有此因緣,故而建靈隱寺于飛來峰前。並又建靈隱、靈山、靈峰等寺。後其餘寺字或更或廢,唯靈隱寺歷久不衰。其晏坐處號理公岩,又名晏寂岩。其塔在今回龍橋東。
中興延壽禪師
師俗姓王,餘杭人。七歲誦《法華經》五行俱下,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常以官錢放生,虧累巨萬,被舉判以死刑,臨刑神色怡然不懼,錢文穆王奇而赦之,聽其出家為僧。初住天台智者岩習定,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辨才。後參德韶國師聞墮薪而悟。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錢忠懿王請重創靈隱寺,靈隱之興由此故,後稱住持靈隱者以為第一代也。繼主永明道場(即淨慈寺),以心為宗,以悟為旨,著《宗鏡錄》、《自行錄》等書。每日行一百八善,弟子二千餘人,時人號為慈氏下生。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得舍利無數,立塔於淨慈寺右側。賜號智覺禪師,閱世七十二,僧夏四十二。
重興具德和尚
具德又名弘禮,會稽張氏子,幼從父兄住杭州經商,不喜章句時文,而好與黃冠道士者游,既而悟其非,至普陀山出家。聽三峰宗法藏禪師說法於金粟寺,並隨他人入三峰請益,歷時很久,方蒙印可。為三峰法藏禪師之嫡嗣,天童密雲禪師之法孫。以臨濟正宗傳承而論,具和尚乃為臨濟第三十二代祖。於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由靈隱二十四房敦請來山住持。師慨然曰:"夫所謂道場者?上以荘嚴尊象,敬禮三寶,使人得以瞻仰;下以鍵錘衲子,傳佛祖慧命。外以接待宰官居士,內以安置諸執事,一應僧眾寮屋,缺一不可"。即率大眾躬親秉持,斬棘除壤,凡事先之,不辭勞苦。乃子庚寅年(公元1650年)集料興工,大殿、法堂、方丈寮、客舍、鐘鼓樓等次第而成。使幾盡頹廢之靈隱煥然一新,實可謂"非和尚不能鼎建"。和尚重興靈隱後,常以自家獨特禪法,廣引學人,道風所被,僧俗俱攝。時人贊曰:慈明、楊岐、戒演、妙喜之後,一人而已。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十月十九日示寂,年六十八。有《十會語錄》三十餘卷傳世。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初來杭州靈隱寺,靈隱禪蹤,一生都是修來的 , 快資訊 20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