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炎帝烧山开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炎帝烧山开垦

总论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在长期发展着的山地文化类型中创造性地发明了山地农业,并将这种耕作方式做了细致的发挥,特别推广了用火的技术。炎帝不但将火使用于山耕,而且还扩大了火的用途,把它运用于饮食与器物制造,所以后世往往将饮食、制陶,即衣食器用方面的发明创造归之于炎帝,而炎帝也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非常懂得养生保健的古代圣王。随着火耕的发明与推广,农耕文化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代。 自战国以来,人们认为炎帝与神农氏是同一个人,往往将二者合称为“炎帝神农氏”或“神农氏炎帝”。

教民耕织

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主要靠采集和渔猎生存。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得以维系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逐渐向和以“父权”为核心的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有的生产方式不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炎帝在这样的情况下始创原始农业。炎帝“以火德王”,善于用火,故曰“烈山氏”。炎帝懂得火对农耕的重要性,教民烧山,以驱逐野兽,并使农作物获得肥料。这种对火的利用,体现了中国先民从采集狩猎向定居农耕的转变。不仅如此,炎帝还发明了生产工具。据《易传·系辞下》载:“包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木制工具的发明为农耕生产提供了生产工具的基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开垦之后的土地肥源充足,才得以种植农作物。 神农氏是最早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和百蔬的人。

据《淮南子》记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在考古学家发现的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湖南彭头山遗址等地均发现了稻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水稻和粟的国家。由人们对天然“粟”的培育、利用到人工种“粟”,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这是真正意义上农业的开端。可见史籍记载是有据可查的。据《风俗通义》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这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后来随着贸易的开展和往来,才将蔬菜的种植方法流传到国外。 炎帝的发明和技能的传授,带领着原始先民从完全靠攫取自然物生活进入了通过新的方式和方法来增加劳动生产物的新时代——农耕文明时代。据《汉书》记载:“教民耕农”。反映出炎帝时期已经奠定了中国农耕文化,并把农耕技术传授给部落成员。炎帝创始原始农业,是中华民族由原始游牧的采猎时代,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远古时的先民,都穿兽皮来保护和遮掩身体。夏天,大家把兽皮切成很小的条条,把树叶串连起来围在腰上过日子。这些原始衣着已经标志了人们已将一只脚踏入了文明的大门。炎帝将纺织制衣的技术教给百姓,据《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据《路史·后记》记载:“神农„„,教之麻桑,以为布帛,„„治麻为布,以作衣裳。” 从此,以麻织品的纺织技术初具规模。这虽有用后世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去附会远古经济生活的迹象,但毕竟反映出当时已出现了纺织生产的雏形。炎帝神农时代的陶纺轮在汉水中游乃至长江中游的大量发现, 当代张大千字画的作品论谁的好! 广告 近几年张大千字画交易也越来越频繁,字画,人物,,更是成为张大千字画交易市场的热门 查看详情 >

证明当时纺织业的某些因素已得到发展。纺织织物衣裳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先民已从兽皮、树叶蔽体迈入了服饰文明之路。青海省同德县出土的彩陶盆上所绘制的人物,已经身着紧身上衣,球形短裙。衣裳的发明和推广,对于是人类由蒙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衣裳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审美观念的初步形成,也为后来礼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始诸饮食、定立时节

炎帝以农养民,始作陶器,据《逸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冶陶,是人类利用火,改变天然材料的特性,创造全新材料的开始。炎帝部落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发现被烧过的土块很硬,有些土块由于人的活动被自然挤压成型,被火烧过之后,就和石质刀斧一样坚硬、锋利。于是,炎帝加以创造,制作了陶器。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种植农作物与制陶术的发明是原始社会两项最主要的创造,也是人类由原始的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野蛮时代进而向文明时代迈进的基础。自从发明了制陶技术,人们能用粘性适度的泥土掺沙烧制各种生活用品,如炊具灶、鬲、甑、鼎、釡,食具杯、豆、盘、碗、钵、盆,盛器缸、瓮、罐、壶以及汲水器等等。陶制生活用品的发明,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不仅可将获取的各种食物用炊具煮熟而熟食,不再像以往那样活剥生吞茹毛饮血,从而使人们的营养结构得到改善,而且可以随时储存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用于再生产的种子等物。与此同时,人们在制作陶器过程中,通过陶器制形、施彩、绘画以及为审美而塑造各种动物模型等活动,促进了原始艺术的发展。 为了适时耕种,炎帝还制订了历日,分昼夜,定日月。

据《晋书·律历》记载:“逮乎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以此来规范和指导农事生产。节历时日的确立,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规律生活,产生了人们得以遵循的历法的雏形。

尝百草,教民医药

在原始社会阶段,疾病和毒蛇猛兽的伤害是人类生存最严重的威胁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为了解除疾病和创伤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深入山野辨尝各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用草药医治疾病和创伤的方法。《世本·作》说:“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 《史记·三皇本纪》也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炎帝遍尝百草,找到了多种药物与治疗疾病的方法,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代药物学是从采集、尝试各种植物开始的,而中药又以植物类为主,所以古人称药物学著作为“本草”。为了纪念炎帝神农在医学方面的贡献,后人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归功于炎帝神农氏,称为《神农本草经》,古往今来,尊称炎帝为“先医”,即中医药学的创始人。 [1]

首作琴瑟,以乐百姓

吉礼源自炎帝,据《世本·作》记载:“神农作琴,神农作瑟。”《新论》记载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又云:“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扬子》载:“昔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 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被称为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征、羽”。[2] 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琴瑟的发明,为原始先民的生活提供了除生产之外的娱乐,产生了原始的艺术美学精神,教化人民产生了最初的美德观念。

始作集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的分工。从而出现了交换产品的要求。要互相交换,就得有个时间和地点,特别是时间。炎帝通过观察人影,提出“日中为市”,即以中午(影子最短)为集市时间。这种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得以传播。《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易·系辞下》云:“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日中时设立集市,聚集四方货物,进行以物易物,这是社会分工出现后必然产生的贸易活动。

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原始商业的雏形,也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同时,通过市场交易活动,增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形成广大地域的共同经济与文化提供了条件。 炎帝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生产资料公有,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民主友爱, 人人平等。据《淮南子·主术训》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 神不驰于胸中, 智不出于四域, 怀其仁诚之心。„„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 不忿争而财足, 不劳形而功成, 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 炎帝是中国古代的教化始祖之一,他教民耕织、教民制陶、教民医药、教民琴乐。使百姓在炎帝时期得到了教化和德智的开发。炎帝在开创古代农耕文明过程中所体现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 以及追求教化百姓和谐相处的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