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炎帝燒山開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炎帝燒山開墾

總論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在長期發展着的山地文化類型中創造性地發明了山地農業,並將這種耕作方式做了細緻的發揮,特別推廣了用火的技術。炎帝不但將火使用于山耕,而且還擴大了火的用途,把它運用於飲食與器物製造,所以後世往往將飲食、制陶,即衣食器用方面的發明創造歸之於炎帝,而炎帝也被人們認為是一個非常懂得養生保健的古代聖王。隨着火耕的發明與推廣,農耕文化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代。 自戰國以來,人們認為炎帝與神農氏是同一個人,往往將二者合稱為「炎帝神農氏」或「神農氏炎帝」。

教民耕織

在舊石器時代,生產力低下,人們主要靠採集和漁獵生存。這也是母系氏族社會得以維繫的經濟基礎。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逐漸向和以「父權」為核心的父系氏族社會過渡。原有的生產方式不能夠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炎帝在這樣的情況下始創原始農業。炎帝「以火德王」,善於用火,故曰「烈山氏」。炎帝懂得火對農耕的重要性,教民燒山,以驅逐野獸,並使農作物獲得肥料。這種對火的利用,體現了中國先民從採集狩獵向定居農耕的轉變。不僅如此,炎帝還發明了生產工具。據《易傳·繫辭下》載:「包牲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木製工具的發明為農耕生產提供了生產工具的基礎,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開墾之後的土地肥源充足,才得以種植農作物。 神農氏是最早教導人們種植五穀和百蔬的人。

據《淮南子》記載:「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在考古學家發現的西安半坡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湖南彭頭山遺址等地均發現了稻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水稻和粟的國家。由人們對天然「粟」的培育、利用到人工種「粟」,這是一個偉大的轉折,這是真正意義上農業的開端。可見史籍記載是有據可查的。據《風俗通義》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這標誌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蔬菜的國家,後來隨着貿易的開展和往來,才將蔬菜的種植方法流傳到國外。 炎帝的發明和技能的傳授,帶領着原始先民從完全靠攫取自然物生活進入了通過新的方式和方法來增加勞動生產物的新時代——農耕文明時代。據《漢書》記載:「教民耕農」。反映出炎帝時期已經奠定了中國農耕文化,並把農耕技術傳授給部落成員。炎帝創始原始農業,是中華民族由原始遊牧的採獵時代,進入了農耕文明時代。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遠古時的先民,都穿獸皮來保護和遮掩身體。夏天,大家把獸皮切成很小的條條,把樹葉串連起來圍在腰上過日子。這些原始衣着已經標誌了人們已將一隻腳踏入了文明的大門。炎帝將紡織製衣的技術教給百姓,據《莊子·盜跖》記載:「神農之世,„„耕而食,織而衣。」據《路史·後記》記載:「神農„„,教之麻桑,以為布帛,„„治麻為布,以作衣裳。」 從此,以麻織品的紡織技術初具規模。這雖有用後世男耕女織的經濟生活去附會遠古經濟生活的跡象,但畢竟反映出當時已出現了紡織生產的雛形。炎帝神農時代的陶紡輪在漢水中游乃至長江中游的大量發現, 當代張大千字畫的作品論誰的好! 廣告 近幾年張大千字畫交易也越來越頻繁,字畫,人物,,更是成為張大千字畫交易市場的熱門 查看詳情 >

證明當時紡織業的某些因素已得到發展。紡織織物衣裳的出現,標誌着原始先民已從獸皮、樹葉蔽體邁入了服飾文明之路。青海省同德縣出土的彩陶盆上所繪製的人物,已經身着緊身上衣,球形短裙。衣裳的發明和推廣,對於是人類由蒙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衣裳的出現標誌着原始審美觀念的初步形成,也為後來禮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始諸飲食、定立時節

炎帝以農養民,始作陶器,據《逸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冶陶,是人類利用火,改變天然材料的特性,創造全新材料的開始。炎帝部落在刀耕火種過程中,發現被燒過的土塊很硬,有些土塊由於人的活動被自然擠壓成型,被火燒過之後,就和石質刀斧一樣堅硬、鋒利。於是,炎帝加以創造,製作了陶器。 在人類發展史上,人工種植農作物與制陶術的發明是原始社會兩項最主要的創造,也是人類由原始的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走向野蠻時代進而向文明時代邁進的基礎。自從發明了制陶技術,人們能用粘性適度的泥土摻沙燒制各種生活用品,如炊具灶、鬲、甑、鼎、釡,食具杯、豆、盤、碗、缽、盆,盛器缸、瓮、罐、壺以及汲水器等等。陶製生活用品的發明,極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不僅可將獲取的各種食物用炊具煮熟而熟食,不再像以往那樣活剝生吞茹毛飲血,從而使人們的營養結構得到改善,而且可以隨時儲存必要的生活資料和用於再生產的種子等物。與此同時,人們在製作陶器過程中,通過陶器制形、施彩、繪畫以及為審美而塑造各種動物模型等活動,促進了原始藝術的發展。 為了適時耕種,炎帝還制訂了曆日,分晝夜,定日月。

據《晉書·律歷》記載:「逮乎炎帝,分八節以始農功。」以此來規範和指導農事生產。節歷時日的確立,進一步規範了人們的規律生活,產生了人們得以遵循的曆法的雛形。

嘗百草,教民醫藥

在原始社會階段,疾病和毒蛇猛獸的傷害是人類生存最嚴重的威脅之一。相傳炎帝神農氏,為了解除疾病和創傷給人們帶來的痛苦,深入山野辨嘗各種草木的性味,從而發明用草藥醫治疾病和創傷的方法。《世本·作》說:「神農和藥濟人。」《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帝王世紀》說:「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之命„„」 《史記·三皇本紀》也說:「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炎帝遍嘗百草,找到了多種藥物與治療疾病的方法,為後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古代藥物學是從採集、嘗試各種植物開始的,而中藥又以植物類為主,所以古人稱藥物學著作為「本草」。為了紀念炎帝神農在醫學方面的貢獻,後人將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歸功於炎帝神農氏,稱為《神農本草經》,古往今來,尊稱炎帝為「先醫」,即中醫藥學的創始人。 [1]

首作琴瑟,以樂百姓

吉禮源自炎帝,據《世本·作》記載:「神農作琴,神農作瑟。」《新論》記載神農氏:「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又云:「神農氏為琴七弦,足以通萬物而考理亂也。」《揚子》載:「昔神農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 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被稱為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2] 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琴瑟的發明,為原始先民的生活提供了除生產之外的娛樂,產生了原始的藝術美學精神,教化人民產生了最初的美德觀念。

始作集市

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原始農業與原始畜牧業、原始手工業的分工。從而出現了交換產品的要求。要互相交換,就得有個時間和地點,特別是時間。炎帝通過觀察人影,提出「日中為市」,即以中午(影子最短)為集市時間。這種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得以傳播。《史記·三皇本紀》說:「炎帝神農氏„„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易·繫辭下》云:「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日中時設立集市,聚集四方貨物,進行以物易物,這是社會分工出現後必然產生的貿易活動。

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原始商業的雛形,也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同時,通過市場交易活動,增進了人們相互交往和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形成廣大地域的共同經濟與文化提供了條件。 炎帝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時代,生產資料公有, 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同消費, 民主友愛, 人人平等。據《淮南子·主術訓》載:「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 神不馳於胸中, 智不出於四域, 懷其仁誠之心。„„養民以公。其民樸重端愨, 不忿爭而財足, 不勞形而功成, 因天地之資而與之和同。」 炎帝是中國古代的教化始祖之一,他教民耕織、教民制陶、教民醫藥、教民琴樂。使百姓在炎帝時期得到了教化和德智的開發。炎帝在開創古代農耕文明過程中所體現的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尊重和利用, 以及追求教化百姓和諧相處的思想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