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炸龙与“杠”神(张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炸龙与“杠”神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炸龙与“杠”神》中国当代作家张歆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炸龙与“杠”神

三毛说:“一个人至少要拥有一个梦想,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

以前在家的时候从不会有这体会,也许只有在异乡的人才能更加体味到这句话的意义吧。流落街头的人总羡慕黄昏临近有家可归的人,在异乡的人也总羡慕离家近的人,在外漂泊的人就更羡慕在家乡的人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背井离乡,或是追寻自己的梦想,亦可能是为了生活所迫等等。总之,在异乡的人们总会经常关注家乡的发展,那一份赤子之情是不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因为故乡不仅仅是生养我们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不管在外漂泊了多久的人。总会在春节的时候从各地赶回家过个热热闹闹的团圆年,更要看看那游走在大街小巷的“龙灯”。

我这里所说的是我的家乡德江。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大约是德江最热闹的时候了,大家都欢欢喜喜的不约而同的去看炸龙,看那城南或城北的绚烂烟花盛会。看熙熙攘攘的人在街道上开开心心的过着这个属于我们德江人的特别春节,那欢乐的气氛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记得去年春节的时候,有个外地的朋友来我们县城看龙灯大会,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炸龙”。我朋友说:你们德江人真的很疯狂,是在用生命来玩这个龙灯,有点暴力,他们喝浓烈的酒,被那么多的鞭炮炸在身上,丝毫不影响他们对龙灯的热情,这使我很折服。”

是啊!一个外来的异乡人,竟然有这么多的感概,我们又何曾想过?正是他的这番感慨,才让我自己重新审视我们对龙灯的那份热爱之情。龙灯承载的不仅仅是我们德江人对它的热爱和它带来的快乐,更多的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乐观态度。人生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我们需要尊重生命,去快快乐乐的享受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权力。所以,龙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自由,也是生命力的象征。所以,我热爱龙灯,也爱它带给我们无限欢乐。

在德江,傩戏也是我们的文化承载形式。我们的先辈将它一代代传承和宏扬下来,日久弥新。我们虽然听不懂那一个个脸谱下的言语。但我们知道那是一种精神信仰。在农村,人们普遍称之傩戏为“驱鬼术。”

这种说法也在情理之中。在农村的一些家庭里,看到傩戏大多都是因为那个主人家里面发生了什么不吉利的事,才会去请傩戏师的来家里驱邪。所以傩戏的原始用途就是帮助人们安心,寻求一种精神寄托。久而久之,傩戏自然而然的和我们的祖祖辈辈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

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从商代到先秦,再到明末清初,傩戏一代代传承和发展,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表演形式。

德江地处贵州东北部,古为南蛮之地,战国时代属巴、楚,元代以后设水特姜长官司、水德江长官司,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到清光绪八年(1882),安化县治所迁移于大堡,即今德江县城。民国二年(1913),安化县改名为德江县。德江自古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德江傩堂戏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它源于古时的傩仪,是古傩的一种。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傩戏是傩堂戏的主体部份,有正戏和插戏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戏16支。除傩戏之外,一般还要进行傩技(土家人称绝活)表演,项目由主家与坛班约定。在举行傩事活动前,坛师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傩堂),所以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傩坛布置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为一体。而德江傩堂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而,德江又有“中国傩戏之乡”之称……

雨再大风在大,我们总是要回家的。

在陌生的城市看华灯初上,看那街道上闪烁的霓虹,看万家灯火……此刻,我的心里满是落寞,不由想起家乡德江那迷人的玉溪河,城南、城北璀璨的星光、人民公园的欢声笑语,步行街(坨街)上熙熙攘攘,黑沙坝市场的吆喝、叫卖声……[1]

作者简介

张歆,女,90后,贵州德江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