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烛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下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四十一年,孤独的重量,仇恨的负荷,谁是真相无形的囚徒? 马洛伊广为推崇的代表作;匈牙利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   空寂的庄园,主人老将军迎来了一位罕见的访客,一位曾与他金兰之交的故友。   昏暗的客厅里,将军与访客秉烛对坐,彻夜长谈,怀念将军逝去多年的妻子,审判一段由爱情及友情、忠贞和背叛交织的三角关系。混乱与骚动在年已迟暮的两位故友心灵深处涌流,情欲与仇恨的余烬不断闷烧。   在扣人心弦 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奥匈帝国面临衰亡时的哀伤,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的动摇,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关于《烛烬》   1924年,《烛烬》出版于布达佩斯。战后,马洛伊经意大利出走美国,他也在1956年后的匈牙利登上了被禁作家的名单。由于使用“孤独的匈牙利语”写作,也由于对文坛和社会的不合流的态度,他几乎被这个世界遗忘了。1992年,马洛伊作品的法译本才开始重新出现。1998年,由于著名作家和出版人罗伯托·加拉索的举荐,《烛烬》登上了意大利的畅销榜。在德国,凭着“文学教皇”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的热烈赞扬,此书成了现象级的畅销书,仅硬皮本便卖出了七十万册。德国《时代》杂志将马洛伊奉为“新的大师……在未来我们必将把他和约瑟夫·罗特、施特凡·茨威格、罗伯特·穆齐尔,以及我们其他暗淡了的半神并列,甚或与托马斯·曼和弗朗茨·卡夫卡比肩”。借此东风,2001年,由德译本转译的英文版《烛烬》终于问世,马洛伊成了被重新发现的大师,《烛烬》也成了被重新挖掘的杰作。

作者简介

马洛伊·山多尔(M;rai Sndor,19001989),美籍匈牙利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1900年4月11日,马洛伊山多尔出生在匈牙利王国北部的考绍市,原姓格罗施密德。1916年,马洛伊开始发表作品。1948年,离开匈牙利流亡意大利和美国。1957年,加入美国国籍。主要作品有《和平的伊萨卡岛》、《人类的声音》等。 1989年2月21日,马洛伊在美国圣地亚哥家中,用一枚子弹结束了生命。后被匈牙利政府追授科舒特奖章。 马洛伊的作品不属于任何一种现代派,没有任何现代意味,但却反映了一百多年来一个最重要的现代性问题,一个现代派作家不会触及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世纪的平民化过程与传统价值沦丧的关系。马洛伊的观点属于文化保守主义。他痛感浪漫主义价值观颠覆了传统道德,质疑人类是否可以抛开从前的理想而存在。马洛伊将逝去的世界看作是最好的时代,他的情感已经渗透到过去的岁月中,这使得流亡的作家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

内容预览

上午,将军在榨汁房的地窖里逗留了很久。天刚破晓,他就带着酿酒师去了葡萄园,因为有两桶葡萄酒开始发酵。装好瓶后回到家里,已经是十一点多钟了。门廊里潮湿的砖石散发着霉味,他的猎手站在廊柱下,将一封信递给刚回来的老爷。“这是什么?”将军满心不悦地停下来问,整副黝红的面孔都隐在宽大帽檐的阴影里,他将草帽从额头朝脑后推了一下。他已经有几十年不拆信、不看信了。信件由一位管家在庄园管理办公室里拆开,拣选。“这是信使送来的。”猎手回答,身子僵直地站在那儿。将军一眼认出信封上的笔迹,接了过来,揣进兜里。他走进清凉的前厅,一言不发地将草帽、手杖递给猎手,从放雪茄的衣袋里摸出眼镜,走到窗前,在昏暗之中,借着从半开半掩的百叶窗缝隙透进的光线开始读信 ……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