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燭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四十一年,孤獨的重量,仇恨的負荷,誰是真相無形的囚徒? 馬洛伊廣為推崇的代表作;匈牙利現代浪漫主義文學的巔峰之作   空寂的莊園,主人老將軍迎來了一位罕見的訪客,一位曾與他金蘭之交的故友。   昏暗的客廳里,將軍與訪客秉燭對坐,徹夜長談,懷念將軍逝去多年的妻子,審判一段由愛情及友情、忠貞和背叛交織的三角關係。混亂與騷動在年已遲暮的兩位故友心靈深處涌流,情慾與仇恨的餘燼不斷悶燒。   在扣人心弦 的激烈爭辯中,馬洛伊用沉鬱如輓歌的文字懷念逝去的帝國時代,還有隨之消逝的貴族品德和君子情誼。奧匈帝國面臨衰亡時的哀傷,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時人們傳統道德的動搖,在字裡行間纖毫畢現。   關於《燭燼》   1924年,《燭燼》出版於布達佩斯。戰後,馬洛伊經意大利出走美國,他也在1956年後的匈牙利登上了被禁作家的名單。由於使用「孤獨的匈牙利語」寫作,也由於對文壇和社會的不合流的態度,他幾乎被這個世界遺忘了。1992年,馬洛伊作品的法譯本才開始重新出現。1998年,由於著名作家和出版人羅伯托·加拉索的舉薦,《燭燼》登上了意大利的暢銷榜。在德國,憑着「文學教皇」馬塞爾·賴希–拉尼茨基的熱烈讚揚,此書成了現象級的暢銷書,僅硬皮本便賣出了七十萬冊。德國《時代》雜誌將馬洛伊奉為「新的大師……在未來我們必將把他和約瑟夫·羅特、施特凡·茨威格、羅伯特·穆齊爾,以及我們其他暗淡了的半神並列,甚或與托馬斯·曼和弗朗茨·卡夫卡比肩」。藉此東風,2001年,由德譯本轉譯的英文版《燭燼》終於問世,馬洛伊成了被重新發現的大師,《燭燼》也成了被重新挖掘的傑作。

作者簡介

馬洛伊·山多爾(M;rai Sndor,19001989),美籍匈牙利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 1900年4月11日,馬洛伊山多爾出生在匈牙利王國北部的考紹市,原姓格羅施密德。1916年,馬洛伊開始發表作品。1948年,離開匈牙利流亡意大利和美國。1957年,加入美國國籍。主要作品有《和平的伊薩卡島》、《人類的聲音》等。 1989年2月21日,馬洛伊在美國聖地亞哥家中,用一枚子彈結束了生命。後被匈牙利政府追授科舒特獎章。 馬洛伊的作品不屬於任何一種現代派,沒有任何現代意味,但卻反映了一百多年來一個最重要的現代性問題,一個現代派作家不會觸及的問題,那就是一個世紀的平民化過程與傳統價值淪喪的關係。馬洛伊的觀點屬於文化保守主義。他痛感浪漫主義價值觀顛覆了傳統道德,質疑人類是否可以拋開從前的理想而存在。馬洛伊將逝去的世界看作是最好的時代,他的情感已經滲透到過去的歲月中,這使得流亡的作家長期處於孤獨的狀態。

內容預覽

上午,將軍在榨汁房的地窖里逗留了很久。天剛破曉,他就帶着釀酒師去了葡萄園,因為有兩桶葡萄酒開始發酵。裝好瓶後回到家裡,已經是十一點多鐘了。門廊里潮濕的磚石散發着霉味,他的獵手站在廊柱下,將一封信遞給剛回來的老爺。「這是什麼?」將軍滿心不悅地停下來問,整副黝紅的面孔都隱在寬大帽檐的陰影里,他將草帽從額頭朝腦後推了一下。他已經有幾十年不拆信、不看信了。信件由一位管家在莊園管理辦公室里拆開,揀選。「這是信使送來的。」獵手回答,身子僵直地站在那兒。將軍一眼認出信封上的筆跡,接了過來,揣進兜里。他走進清涼的前廳,一言不發地將草帽、手杖遞給獵手,從放雪茄的衣袋裡摸出眼鏡,走到窗前,在昏暗之中,借着從半開半掩的百葉窗縫隙透進的光線開始讀信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