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烧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烧酒 烧酒指各种透明无色的蒸馏酒,一般又称白酒,各地还有白干老白干烧刀酒烧锅酒蒸酒露酒酒露露滴酒等别称。

据汉夫《杜康造酒》所述,酒,特别是烧酒(蒸馏酒)最早起源于夏代,由夏代第五个君王少康(又名杜康)所发明。正所谓杜康造秫酒,开起人类应用曲蘖的新纪元。杜康也就当然地成为中国的酒祖酒圣酒仙等。

简介

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透明无色,酒精含量较高,引火能燃烧。也称白酒。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四·烧酒》:"烧酒非古法也。自 元 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红楼梦》第三八回:"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吃口烧酒。"

曹禺《雷雨》第一幕:"我就喝了两口烧酒,壮壮胆子,穿过荷花池,偷偷地钻到这门外的走廊旁边。"

起源

关于烧酒,一种说法,起源于唐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唐诗亦有"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之句。"(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中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元代时外国传入说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 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章穆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语也(外来语--著者注),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

至于烧酒从元代传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纵野先生认为" 在元时一度传入中国可能是事实,从西亚和东南亚传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纵野:"我国白酒起源的探讨",《黑龙江酿酒》,1978年)。

初创于唐代说

唐代是否有蒸馏烧酒,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烧酒一词首次是出现于唐代文献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间人)的诗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李肇在唐《国史补》中罗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剑南之烧春"。因此现代一些人认为所提到的烧酒即是蒸馏的烧酒。

但从唐代的《投荒杂录》所记载的烧酒之法来看, 则是一种加热促进酒的陈熟的方法。如该书中记载道:"南方饮'既烧',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显然这不应是酒的蒸馏操作。在宋代《北山酒经》中这种操作又称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馏的烧酒还难以成立。

起源于东汉说

在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的年代, 经过青铜专家鉴定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 26.6-20.4的蒸馏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黄泥乡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样的青铜蒸馏器。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的吴德铎先生和马承源先生认为我国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纪时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铜蒸馏器了。但他们并未认定此蒸馏器是用来蒸馏酒(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化》 , 成都出版社, 1993年)。吴德铎先生在1986 年于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这一研究结果后,这一轰动世界科技史学界的论文引起了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巨著编撰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馆长李约瑟博士的高度重视。并表示要对其原著作中关于蒸馏器的这部分内容重新修正。这篇论文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有人认为"东汉已有蒸馏酒"(王有鹏:"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东汉说"《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届中国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东汉青铜蒸馏器的构造与金代蒸馏器的也有相似之处。该蒸馏器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53.9cm。甑体内有储存料液或固体酒醅的部分,并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大约是随时加料用的。

蒸馏酒起源于东汉的观点,暂时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仅靠用途不明的蒸馏器很难说明问题。另外东汉以前的众多酿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馏酒的踪影,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

南路烧酒

烧酒,即用高粱大麦等谷物经蒸馏酿 制的白酒,"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 也"。因其酿造原料的不同,可分为高粱 烧、麦烧、玫瑰烧、茵陈烧等。医治关节 炎、颇具疗效的虎骨烧, "盖取烧酒用虎骨 煎之,为正阳门外乐家药铺(即同仁堂)专 门之物"。烧酒以干烧为最,其含酒精度数 高。在瓷杯内倾入少许,引火点燃,可燃烧干净,故又名干酒,白干酒。通常,烧酒多按其产地命名,如长乐烧、衡水老白干、南路烧酒等等。清代时,北方所产的烧酒以南路烧酒最为著名。南路烧酒的主要产地在北京大兴县黄村、礼贤、采育三镇。其名称源于清北京顺天府南路同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在北京近郊分设东、西、南、北四路 同知,分管顺天府二十四州县。南路厅驻大 兴县黄村镇,设巡检司,俗称"南路飞虎 厅",管辖霸州和固安、永清、东安、文 安、大城、保定六县。当时,黄村镇内的几家烧锅酿制的烧酒,其味辛而甘,醇香浓 郁,尤以位于海子角的裕兴烧锅(今大兴制 酒厂)所酿烧酒为佳,运销京师,获利甚 丰,声名大振,遂得名为"南路烧酒"。

"南路烧酒"是大兴县重要物产之一。据统计,1932年大兴县黄村、礼贤、采育尚 有6个制酒作坊。民国末期,大兴县造酒业奄奄一息, "南路烧酒"已名存实亡。1949 年,河北省任丘县"溢泉涌"酒厂迁至黄村 镇,在裕兴烧锅旧址建起了黄村酒厂。1958 年正式改名为国营北京大兴酒厂。

微生物学研究

现代酿酒的基础之一是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从民国开始,对酿酒微生物进行研究,从大曲小曲中筛选

微生物,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主要目的是研究酒曲微生物的淀粉分解能力,以期提高出酒率,如五六十年代对大曲生产工艺技术的总结提高所做的工作;从八十年代开始,注重酒曲及酒窖泥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酒的风味的影响,以期提高酒的质量。如利用优良酒曲和酵母菌,在酒醅中泼洒己酸菌培养液等。

发酵工艺

中国的白酒发酵技术虽源于黄酒,相对于黄酒历史而言,白酒的生产技术还很不完善,故现代对白酒的发酵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五六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改革是全面总结了"烟台操作法",这个操作方法借鉴了酒精工业的麸皮曲及酒母制作两个关健技术,并结合传统的白酒工艺,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操作法。当时总结了其特点是:"麸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温入窖、定温蒸烧"十六个字。

由于浓香型酒在名优酒中的产量最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许多工厂和研究机构对浓香型大曲酒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研究控制低温发酵,对发酵温度曲线进行部结,提出了前期缓升,中期挺坚,后期缓落的策略。此外还采用回醅发酵,即长期反复发酵的酒醅,配加在新酒醅中,以老醅带新醅,进行发酵的措施。或采用回糟发酵。有的也采用回酒发酵,成品酒依次分为头级酒二级酒三级酒。二级酒倒回酒新酒醅中,再次入窖发酵,再次蒸馏,可将二级酒变为头级酒。

人工培养

浓香型白酒采用泥窖发酵,在自然情况下,一个泥窖从建窖到窖的成熟,产出高质量的酒,往往要经过很长的间,这对提高名优酒的产量极为不利。故名酒厂对人工老窖的培养作了大量的工作。

蒸馏技术

蒸馏技术的提高,是提高酒质的重要环节,新技术采用缓慢蒸馏,量质摘酒,分批入库,串香法等措施。同时对蒸馏锅进行改革设计。

低度酒研制

中国出口量最大的白酒,如广东的"玉冰烧"酒,酒度在29.5度,很受东南亚一带消费者的欢迎。国外的蒸馏酒酒度一般较低,在40 度左右,如果酒度超过43 度,则视为烈性酒。但是中国的白酒,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以及本身的一些特点,酒度往往在55度以上时,酒的香味才较好。大多数白酒的酒度在60度左右。酒度高的酒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知道,人的肝脏,可以分泌一种酶,叫"乙醛脱氢酶",这种酶,可以将酒精(乙醇)分解掉,酒精就不会积累,人就不会酒精中毒,酒量大的人,往往是这种酶的分泌量较多,滴酒不沾的人,往往是不能分泌这种酶,故酒精中毒。据报道,中国人口中,酒量较小的比例较大,原因是有些人的体内不能分泌这种酶,或这种酶的分泌量少。故不能适应高度白酒。这对饮酒者的健康不利。低度白酒的研制势在必行。低度白酒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先将选择好的酒基单独加水降低酒度,澄清后,按一定的比例勾兑、调味、贮存、过滤。另一种方法是先按高度酒的生产方法进行勾兑、调味,然后加水降度、澄清、贮存、过滤。由于低度酒酒精度较低,一些芳香性的成份较难溶解其中,容易产生混浊的沉淀。故要进行"除浊"处理,将混浊的颗粒去除掉。另外,降低酒度所用的水也要经过处理。

本草纲目

([释名]火酒,阿刺吉酒

[集解][时珍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气味

辛。甘,大热,有大毒。[时珍曰]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与姜、蒜同食,令人生痔。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

主治

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洗赤目肿痛,有效.

发明

[时珍曰]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硝。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故令大便燥结,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近之市沽,又加以砒石、草乌、辣灰、香药,助而饮之,是假盗以方矣。善摄生者宜戒之。

食疗作用

味苦、甘、辛,性温,有毒,入心、肝、肺、胃经;

可通血脉,御寒气,醒脾温中,行药势;

主治风寒痹痛、筋挛急、胸痹、心腹冷痛。

参考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