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钓鱼城 王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至:
《烽火钓鱼城》是中国当代作家王绚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烽火钓鱼城
梦断
蒙哥汗的晚餐简单粗放,如同往常一样,在夜幕降临之前已经用完。七月的嘉陵江边,即使将要入夜,也相当燥热。他出了大帐,身上只着简单的皮甲,顺着河岸,望向已经篝火点点的钓鱼城。此地三江汇流,涪江从东向西,渠江由西向东,嘉陵江自北向南,在这片山峦之中交汇,形成了“人”字形,钓鱼城就坐落在三江环绕的那座高山上。蒙哥表面依旧镇定,内心却已经有些焦急,毕竟大军在此进攻和驻扎超过了半年时间。就在几天前,他收到了他的兄弟忽必烈大军在襄阳城下受阻的消息;半年的时间里,他兄弟拔都的马蹄声已经从贝加尔湖畔来到了阿拉伯半岛。再往前,他的曾祖铁木真驰骋草原时,蒙古的铁骑还从来没有在哪一座城下停步如此之久。
蒙哥从小跟随父汗拖雷攻城掠地,战争经验非常丰富,行军打仗极有韬略,在他指挥的战争中,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从剑阁一路南下的同时,他一方面已经派人暗中买通的了南宋奸臣贾似道,南宋朝廷很快就会将城中名将王坚调离,另一方面又屯兵缙云山麓,遮绝嘉陵江下游,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又断了从后方运送向钓鱼城的粮草。钓鱼城俨然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蒙古骑兵也在几十年的征战进化之中,通过在上京、西安、雁门关等坚城雄关的熬战中学习,从只善野战的轻骑兵,不断地增长兵种兵器,骑兵、步兵、后勤、云梯、冲车等不一而足,现在早就已经是一支综合型的军队。反观南宋庙堂,经过养尊处优一百多年,早就已经暮气沉沉:朝庭政策混乱,军士久疏战阵,土地兼并严重,贪官当道,民不聊生。早就已经是一棵腐朽的大树,只要再有一阵狂风暴雨,必然会颓然倾倒。宋自建国以来,重文轻武,几乎没有名将,军队在和气息奄奄的金国作战时都是一触即溃,比起阿拉伯半岛阿拔斯王朝的黑袍弯刀的凌厉气势差得太远。黑衣大食的名城巴格达、大马士革等,蒙古铁骑也如旋风般一攻而下,在这小小的钓鱼城外,耽搁的时间确实有些长了。蒙哥也有些疑惑,究竟还有哪些原因是他没有想到的?他想趁这个夜晚还没到来之前,再观察一下对面的坚城。他登上云梯,远远地向对面的城关望去,就在此时,隐藏在山间的火炮响了。云梯的位置本来在炮火范围之外,炮弹不断地落在云梯之前几十丈的地面上、山石上和嘉陵江里,以前也是如此,凡是有人登上云梯窥视之时,城中总会以炮声作为回答,蒙哥也习以为常。
可这次却有些意外,他只觉胸口受到一股巨大的冲击力,五脏六腑强烈翻滚,身体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大地旋转起来,远处的城关开始神奇地弯曲,江水变红,他已经无法思考,想要拉着什么东西,可云梯的扶手仿佛在千里之外,他慢慢地软倒下去,一双褐色眼珠圆睁着,还在失神地望向前方。火炮打碎了山间的巨石,碎石飞溅,贯穿衣甲,直透脊背,蒙哥的脏器受到了极大冲击,损伤严重,他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了。当晚,他甚至还未选定好继承者就死去了,四十九岁,正值盛年的蒙哥大汗回到了长生天的怀抱。
他没有等到城破的一天,也没有实现“饮马长江”的夙愿。他想要知道的原因,只有留给后人,在漫长的岁月里,被慢慢揭开。
溯源
钓鱼城的出现是在他死之前的几十年,是当时的驻守将领余玠,根据冉琎、冉璞兄弟的设计而建。可为何建城,建什么样的城,为什么在这个城方建城,时间还得往前追溯。冉氏兄弟来自播州,也就是今天贵州的一部分,而播州的杨氏政权,从唐代杨端割据开始,名义上隶属中央,实际上却是地方军阀政权,享有自治之权,俨然“国中之国”,历经唐、宋、元、明四代,共734年,几代中原朝庭都无法攻克播州,只能与其妥协。若非末代海昏侯杨应龙荒淫无道,自毁长城,明代能否收回播州还是一个问号。而播州政权之所以能够割据如此之久,除开与当地原住民的关系和睦,还与其政治中心一海龙屯有关,贵州一带多山少平原,
主席曾有诗言道:“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海龙屯即建立于遵义城北的龙岩山巅。它是政治中心,更是军事堡垒,北、东、南三面有河水围绕,临河处全是绝壁,仅东南面一条小道通往山顶。这条小路中间有六道关卡,依次屹立。在山的腰部是第一道关隘,南北面各有一处关口,两关间连接着长四百多米的高大城墙,墙的前后有状如天梯的台阶,是上下必经的唯一通道。在山的胸部是第二层险关,利用半崖上的天然石壕凿为城门。门口则是是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一条通道,如栈道一般,宽二到四米,仅容两人并排通过。在山的肩部是第三道关,关顶上有三座大拱,撑出巨大的城门,是进入屯顶的必经之路,路旁有深三百多米的沟壑。屯后山下自西而东依次有三关拱卫,两两合围,中间空出来的部分形成两重瓮城的格局。海龙屯中部和顶部则比较平坦,其王宫面积就达两万平方米左右,其余还有大门、仪门、庭院、大堂、二堂、后宫等。屯中后部还有点将台、校场、兵营、寺庙等建筑,街道、民舍一一具备,与一座完整的城市没有两样。
冉琎、冉璞兄弟正是由播州杨氏推荐给余玠,他们提出筑城考量时,内心是否以海龙屯为蓝本,我们可以来看一看钓鱼城的格局:钓鱼城处于嘉陵江、涪江、渠江的汇合口,在三江的怀抱中,沿着嘉陵江边走,在陡峭的岸边是坚固的城墙,城墙上有了望孔、炮台口,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沿着狭窄的栈道而上,左倚悬崖绝壁,右临万丈深渊的嘉陵江,中间则是钓鱼城八座城门中最为宏伟的第一道险关-护国门。门后是南宋后期钓鱼城军民在岩壁上开凿的一条栈道,名曰:“上天梯”,陡致五十度左右,宽则仅容两人通过。关上还有几十处凹口,以放置火炮,远攻对岸。登顶钓鱼城,则是一块广阔的平地,军营、衙门、寺庙、街道、兵工作坊与耕地等陈列于此。这就几乎与海龙屯格局如出一辙。海龙屯能历时数百年,面次十倍甚至百倍之敌,依然屹立不倒。钓鱼城也是如此,蒙古军队围困三十六年,就连护国门都没有攻破。说是固若金汤,绝不为过。
防御除了靠城墙和兵器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心和粮草.此时的南宋,已经是木朽蠹生,中央政府根本无力支持,因此钓鱼城既无援兵又无粮草,那又如何保证人心不散粮草充裕呢?这个原因也要回溯更久,据此一千多年以前的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虽然直观上描述的是世外桃源,但也是基于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情况,即坞堡家族防御体系。五胡乱华,中原一片狼藉,陶氏云“避秦时乱”,即是躲避符秦、姚秦战火。当时,晋王室左迁,衣冠南渡,于是无法迁徙的北方世家大族便招募私兵,结坞堡自保。(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建造的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形成于西汉末年王莽乱政之时。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地方豪强为了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抵御外敌入侵,功能与欧洲城堡类似。坞堡真正开始大范围流行还是在五胡之乱后,北方尽数落于胡人之手。一部分走不掉的汉人,就联合宗族乡党,修建坞堡,据险自守,抵抗残暴的胡人。)坞堡并不仅仅是一处防御体系,更是一套自给自足的社会系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好几代人,可以共同生活在这个体系之中。如果走上钓鱼城,同样可以发现这这些,“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田地,有民房,有衙门,有街道,甚至有庙宇,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这样的防御模式不仅完全实现了物资的自给自足,更重要的是给里面的人提供了一处完善的避风港。钓鱼城从初建到开始抵御蒙古进攻的二十余年间,守城军士驻扎在此.家眷亲属也逐渐移居过来,提供了后勤保障,又提供了新的兵源。
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了军民一体的家园,这里军民最多达十几万人,士、农、工、商不一而足。无论远在千里之外的临安政府无论如何朽坏,这里人们的里所记挂的,始终只有这一城之地,他们的父母、妻儿都在此处,家即是城,城即是家。再者一旦城破,蒙古人又有屠城的恶习,兵士们守城的决心必然坚定。即使之后因为蒙古人的反间计,导致名将王坚调离,可钓鱼城的防御却丝毫没有松动。在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报着誓死卫城的信念,人同此心,攻或许不足,守却是有余。
钓鱼城没有被攻克的理由,同样,蒙哥的死亡也并非必然发生。说是运气也好,天命也罢,他的死亡确实是来临了。在死亡面前,就是皇帝也没有任何话语权。可他治下的蒙古帝国,从这一刻起,却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分裂
我们常说蒙元,意思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的确,元帝国是由蒙古人建立的,然而元帝国确不是蒙古人的全部,他们本来可以拥有更多、更大的土地。
蒙古族与汉族的嫡长子的继承方式不同。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成年的男子外出打猎,习惯留下幼小的孩子在家,称做“幼子守灶”,因此最初的继承方式几乎与汉族相反,每个家族都是由最小的孩子继承,如成吉思汗西征时,就把术赤、窝阔台等儿子派出去打仗,只留下小儿子拖雷在身边。成吉思汗还在征途中,死亡非常迅速地降临了,那时候继承人窝阔台远在千里之外,于是他便遗命小儿子拖雷监国,这多多少少就有“幼子守灶”的影子。
不过当帝国越来越大,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合,试想征战四方的将军要把所有的东西交给无功在家的小子,任谁也无法认可,这样便无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因此,“幼子守灶”被另外两种方式所代替:指定和推举。指定是指前任大汗说明继承者,推举则是由蒙古各部族首领召开忽里台会议决定,这是蒙古族的重大会议,也叫大朝会。蒙古是由各部族形成的联盟,这两种方式是同时存在、分别进行的,前者保证继承者的血脉正宗,后者则保证新继任者会获得所有部族的支持。窝阔台就是成吉思汗指定,再由忽里台会议表决通过的方式继承汗位。蒙哥虽是拖雷之子,然自幼由窝阔台养大,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他又是成吉思汗血脉,因此,前有窝阔台指定,后有忽里台大会推选,他名正言顺地成了蒙古世界公认的大汗。(稗史中说窝阔台患病将死,拖雷向上天祈祷以身代死,不久,窝阔台病不治而愈,而拖雷确无病亡故,因此窝阔台为了感激兄弟救命之恩,将汗位传于蒙哥。虽不可尽信,但他对蒙哥事事栽培,视如己出却是千真万确。)可是他死得太仓促,无法指定继承者,那蒙古帝国会走向何方呢?
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亚历山大在筹备远征时突然病亡,并且未明确他的接班人,导致将领们纷纷拥兵自立为王。帝国从此分裂为四个国家:卡山德驻兵马其顿、利西马科斯占据小亚细亚、托勒密统治埃及,以及塞琉西拥有叙利亚。
蒙古帝国与之极为相似:扩张的速度快,征服的疆域广,统治的时间短,最高统治者突然死亡。没有时间来消化征服的领土,也没有时间来同化治下的人民,仅仅靠外部的强力糅合在一起的帝国,在蒙哥汗死亡后,突然失去了外力,便如同亚历山大帝国一样,迅速分裂了。忽必烈没有获得蒙哥的指定,也没有获得忽里台会议的支持,而是马上放弃了攻打襄阳,立即回兵,依靠强悍的实力打败了获得忽里台会议支持的阿里不哥,名义上获得了蒙古帝国的统治权,可他没有遵循继承制度的举动,也导致了帝国的分裂。术赤长子拔都在今匈牙利、波兰、乌克兰、俄罗斯欧洲部分建立了金帐汗国;拖雷三子旭烈兀在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建立了伊利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在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建立了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与察合台汗国支持阿里不哥,伊利汗国支持忽必烈。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后,金帐汗国与察哈台汗国各自独立,依旧不承认忽必烈为蒙古大汗,只有伊尔汗国承认忽必烈的蒙古大汗地位,蒙古帝国随之解体。此后忽必烈虽占有了原金国所有的土地,改国号为“大元”,吞灭南宋,建立元帝国,定都燕京,称大都,但是他的权力仍然仅限于东方。分裂出来的几个国家相比与蒙古帝国,实力大大缩减,再也无力扩大版图,反而被周围国家逐步蚕食,最终走向灭亡。而忽必烈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重视农业;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行政官员,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并且力图与儒家保持良好关系,元朝的名字便来自《易经》中 “大哉乾元”之意。从他开始,蒙古帝国的元帝国部分慢慢汉化,逐步与中原其他的汉族王朝趋于一致了。
尾声
在今天,如果选择一个黄昏,慢慢地在城上散步,从那些森然林立的城墙之上,居高临下眺望江的对岸。落日在远山的背后渐渐西沉,对面矮丘上的林木郁郁葱葱,就仿佛是当年蒙古军队的战阵。晚风吹过草丛,发出呜咽的低吼,依然还带有当年的杀伐之声。城上火炮虽然早已锈蚀,却始终静静矗立,像一排排枕戈待旦的士兵。城关上的旗帜猎猎作响,正是在讲述当年此地发生的故事。
一座城关的攻防,一个普通的黄昏,改变了一次战斗的结局,暴露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巨大命门,从而改变了这个帝国的走向。
如今钓鱼城的烽火早已远去,那些偶然的、必然的事件都成了后人的谈资,留给我们精彩的故事。历史的脚步就如同城外的江水,裹挟着所有的过去走远,所有的真相都如同黄昏时的炊烟般若隐若现,它们并不一定精彩、激烈,但一定如城砖般厚重、坚韧。[1]
作者简介
王绚,重庆涪陵人,重庆市散文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