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汉语成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目录
焚书坑儒{fén shū kēng rú}
焚书坑儒,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西汉·孔安国《〈尚书〉序》。这则成语意指焚毁典籍,坑杀儒生。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焚书坑儒
- 拼 音:fén shū kēng rú
- 注音字母:ㄈㄣˊ ㄕㄨ ㄎㄥ ㄖㄨˊ
- 出 处:《〈尚书〉序》
成语出处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孔安国《〈尚书〉序》)后人据此典故剪裁“焚书坑儒”一语成为成语。
成语典故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酒宴,七十个博士向前祝寿。仆射周青臣上前颂扬道:“从前秦国的领土不超过千里,仰赖陛下神灵圣明,平定天下,驱赶蛮夷,日月所照临的地方,没有不称臣顺服的。把诸侯国改成郡县,人人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祸患,这伟大的功业可流传万代。自上古以来,谁也赶不上陛下的威德。”始皇非常高兴。博士齐人淳于越上前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作为自己的辅冀。如今陛下拥有海内,而子弟却为匹夫,万一出现田常、六卿一类的乱臣,没有辅翼,怎么挽救局面呢?处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治久安的,我没有听说过。刚才青臣又当面奉承来加重陛下的过失,不是忠臣。”始皇把他们的意见交给众臣商议。
丞相李斯说“: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复,三代的举措不相因袭,各用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并不是有意和前代相反,而是时代变化了。当今陛下创造大业,建立万代功劳,本不是愚蠢的读书人所能了解的。况且淳于越说的是三代旧事,如何效法呢?从前诸侯纷争,用优厚的俸禄招徕游学之士。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由陛下一人决定,百姓理家就要努力于农工,读书人就要学习法令刑禁。现在这批读书人不学当今而效法古人,以此否定当今,惑乱民众听闻。丞相李斯我冒死上言陛下:古代天下分散混乱,没有谁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同时兴起,说话称道古人而妨害当今,粉饰虚言而扰乱实际,人人都赞美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诽谤在上位者所制定的政策法令。现在,皇帝统一天下,分辨黑白,奠定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私人讲学又结成群党反对法令教化,一听到朝廷举措,就各以所学进行评议,入朝心不在焉,出朝街谈巷议,用大言欺君来博取声誉,以奇异行为来赢得高名,还率领臣民制造谤语。像这样,如果不禁止,那么君威会从上往下降,朋党会在下边形成。要禁止才好,我请求陛下下令,让史官把不是记载秦朝的典籍一律烧毁。不是博士官职务,而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部搜出,送到官府烧毁。有敢二人谈论《诗》《书》的处死。推崇古代、诽谤当今史记的灭族。官吏知情而不举报的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不烧书的,处以墨刑,发配边关,夜筑长城,昼侦敌情。所不烧的,只有医药、卜筮、种植一类的书。如果有想学法令的,以官吏为老师。”
秦始皇也认为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到处宣扬旧制度,的确妨碍了他的统治。于是他决定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焚书的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植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全部在三十日内上交官府并烧毁。以后若有偷偷谈论古书内容的,处以死刑;借古时候的道理抨击当前政治的,全家都要处死;官吏知情不告发的,判处同样的罪;命令到达后三十天不烧毁书籍的,在脸上刺字后罚去做四年长城的苦工;如果有人要学习法令,必须跟随官吏去学,而不准学习古书。
焚书的命令发布以后,各郡各县的官更不敢怠慢,都立即严格地遵照命令去执行。老百姓遭到了挨家挨户的搜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处都是焚书的熊熊烈火。焚烧那些刻写在竹木简上的古代书籍,使中国的文化事业遭受了一次浩劫。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记载着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书籍,几乎全部被烧了。秦朝以前的许多历史事实和学术思想文献从此失传。
坑儒事件就在“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得到无上权力之后,异想天开地想要长生不老。有两个替秦始皇求不死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偷偷地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暴戾,刚愎自用,从诸侯出身到兼并天下,志得意满,为所欲为,以为从古到今没有人能胜过自己。专门任用治狱官吏,狱吏得到亲近、宠幸。博士虽有七十个,不过凑数而已,不曾重用。丞相以及大臣都只能接受成命,依靠皇上办事。皇上乐于用刑罚杀戮建立威严,天下人怕触犯法网,小心谨慎地保持俸禄,而不敢尽忠直言。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一天比一天骄狂,臣下担惊受怕,谎言欺骗,以求有地容身。秦朝法律规定,一人不能兼有二种方术,如果方术不灵验,立即处死。候望星象云气的达三百人之多,都是好人才,却畏惧皇上的忌讳,不敢直说他的过失。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以至皇上每天阅读的文书要用秤称出一百二十斤,昼夜有限额,不达到限额不能休息。贪婪权势到这种地步,不可以替他寻找成仙之药。”于是都逃走了。
秦始皇听说他们逃走,非常愤怒,说:“前些时,我收缴天下不中用的书籍,全部烧毁。招致许多文学、方术之士,想振兴太平事业,这些方士企图炼丹,寻求奇药。如今听说韩众一去不返,徐福等人费用数额庞大,终于找不到奇药,每天只是徒然地听他们互相告发营求奸利。卢生等人我对他们很尊重,赏赐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以至加重我的不仁。居住在咸阳的一些儒生,我派人去侦察过,有些人竟制造妖言,迷惑民众。”于是派御史审讯全部儒生,儒生互相告发,始皇亲自判决违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的死罪,全部活埋在咸阳,昭示天下,惩戒后人。 [1]
成语寓意
秦始皇进行焚书坑儒,目的是统一思想, 对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进行压制,但是他的做法太过分了,太残暴了。焚书,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坑儒,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此以后,秦朝宫廷里真正有学问的人大大减少,而那些专会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奸贼如赵高之流,逐渐成了秦始皇身边的重要人物,秦朝开始走下坡路。
《汉书·地理志下》称此事件为“燔书坑儒”。《后汉书·陈蕃传》称“焚书坑儒”。《汉书·地理志下》的作者班固,东汉人,距大秦帝国三百年。《后汉书·陈蕃传》的作者范晔,南朝宋人,距大秦帝国六百余年。2008年清华大学对“清华简”历史文物研究成果表明,汉代以后流传至今《尚书》部分文章是系篡改、伪造的文本。“焚书坑儒”这一成语的出现,带有贬低秦始皇及秦政权的强烈色彩,属于一起典型的篡改历史事实的文化造假。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焚书坑儒指焚毁典籍,坑杀儒生。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运用示例
- 唐·姚思廉《陈书·儒林传序》:“秦始皇焚书坑儒,六学自此缺矣。”
- 现代·梁斌《红旗谱》四二:“满清入主中原,焚书坑儒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
焚书坑儒的例句:
1、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斯文扫地,可说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2、阐述了秦初的学派之争及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3、历史已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作出了公正的评论。 4、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的评价,我国学术界历来褒贬不一。 5、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焚书坑儒,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2]
焚书坑儒的成语接龙:
焚书坑儒 > 儒雅风流 > 流风回雪 > 雪泥鸿爪 > 爪牙之士 > 士绅名流 > 流离遇合 > 合胆同心 > 心神不宁 > 宁戚叩牛 > 牛头马面 > 面黄肌瘦 > 瘦羊博士 > 士饱马腾 > 腾云驾雾 > 雾惨云愁 > 愁云惨雾 > 雾阁云窗 > 窗明几净 > 净几明窗 > 窗外有耳 > 耳熏目染 > 染苍染黄 > 黄衣使者 > 者也之乎
参考文献
- ↑ 焚书坑儒(汉语成语)的信息介绍
- ↑ 焚书坑儒的例句与接龙 小学辅导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