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誹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誹謗

誹謗,漢語詞彙。[1]

拼音: fěi bàng

釋義:(1)以不實之辭毀人。(2)怨望。(3)進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誹謗 [2]

外文名稱 to slander; to calumniate; to libel; to malign

釋義 .以不實之辭毀人

出處 《韓非子·難言》

拼音

fěi bàng

基本解釋

"誹"是背地議論,"謗"是公開指責。

引證詳解

以不實之辭毀人。①《韓非子·難言》:"大王若以此不信,則小者以為毀訾誹謗,大者患禍災害死亡及其身。"②唐 元稹 《同州刺史謝上表》:"然臣益遭誹謗,日夜憂危,唯陛下聖鑒照臨。"③巴金 《"最後的時刻"》:"誹謗中傷,血口噴人。"

怨望。①《呂氏春秋·不屈》:"國家空虛,天子之兵四至,眾庶誹謗,諸侯不譽。 "高誘 注:"怨望多也。"②《韓詩外傳》卷三:"無使賢人伏匿,則痹不作。無使百姓歌吟誹謗,則風不作。"③明 歸有光 《送攝令蒲君還府序》:"民俛首不敢出氣,而閭巷誹謗之言,或不能無。"

進諫。①《漢書·賈山傳》:"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養老之義,亡輔弼之臣,亡進諫之士,縱恣行誅,退誹謗之人,殺直諫之士。"②《周書·柳虬傳》:"伏惟陛下則天稽古,勞心庶政。開誹謗之路,納忠讜之言。" ③宋 宋祁 《絕禁忌篇》:" 秦 暴 漢 雜,禁忌始興,誹謗坐誅,妖言有法。"參見" 誹謗之木 "。

示例

誹謗自己的朋友,實在令人討厭。

辭意轉變

誹謗一詞原為褒義。戰國中期,齊威王田因齊採納鄒忌進言,大刀闊斧整治吏治期間,立與人等高誹謗之木,上掛木牌,國人隸農,百官商賈均可對時政加以評點進言,書之於木牌之上,定期由官府收集木牌,直送齊威王處。由此,齊國官風大為改觀。此時,誹謗一詞實褒義也。

齊威王之後,齊國官場奢靡安逸之風倏忽復燃,誹謗之木越立越高,逐漸人不可及也,書牌進言事便成了天下笑談,由此,千百年後,誹謗一詞便為現世所用之貶義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