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燕国历代君王

增加 78,738 位元組, 4 年前
[[File:燕国地图.jpg|缩略图|右|燕国地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01681813&di=f2072079a8e498a3b6541d2d3aa1a44a&imgtype=0&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590h377%2F20180202%2Fae0b-fyrcsrx0118947.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411647598_17e29fa6e001003iux.html 来自新浪看点的图片]]]
(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 [[ 中国 ]][[ 春秋战国 ]] 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 [[ 周武王 ]] [[ ]] 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 [[ 燕召公 ]]
前7世纪, [[ 燕国 ]] [[ 冀北 ]] [[ 辽西 ]] 一带扩张,吞并 [[ 蓟国 ]] 后,建都 [[ ]](今 [[ 北京市]])。 [[ 燕国 ]] 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前222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 [[ 荆轲 ]] [[ 王]] ,最终失败,[[荆轲]]被杀, [[ 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 [[ 燕王 ]] 喜率公室卫军逃 [[ 辽东 ]]
前222年, [[ 秦王 ]][[ 政派]][[王贲]]率军进攻 [[ 辽东 ]] ,虏[[燕王喜]], [[ 燕国 ]] 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燕召公]]==
''' [[ 召(shào)公奭(shì) ]] [[ 姬姓 ]] ,名奭,是 [[ 周武王 ]] 的同姓宗室,食邑于召(今 [[ 陕西歧山 ]] 西南),谓之 [[ 召公 ]] ,又称为 [[ 周召公 ]] [[ 召康公 ]] [[ 召伯 ]] 。又因其受封于 [[ 燕国 ]] ,称 [[ 燕召公 ]] [[ 召公奭 ]] 是后来 [[ 燕国 ]] [[ 召国 ]] 的始祖。'''
[[File:燕召公.jpg|缩略图|左|燕召公|[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02957929&di=9a5223fd9e681e8a0966f1fd87fc8cc0&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4.imgtn.bdimg.com%2Fit%2Fu%3D547838579%2C2260444674%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
==='''简介'''===
[[ 召公奭 ]] 曾辅助 [[ 武王 ]][[ 克殷 ]] ,被封于燕(今 [[ 河北 ]] 北部),都城在蓟(今 [[ 北京 ]] ),但并未前往,由 [[ 长子克 ]] 前往就任。而他自己留在 [[ 召国 ]] (今 [[ 陕西歧山 ]] 西南)。
[[ 召公奭 ]] 是周初活跃时间最长的政治家,历经文武成康四世, [[ 周成王 ]] 时,位列三公,担任太保的职务,他和 [[ 周公旦 ]] 把周朝一分为二,陕东(今 [[ 河南省陕县 ]] 以东)由 [[ 周公 ]] 管理为东伯侯,陕西由 [[ 召公奭 ]] 管理为 [[ 西伯侯 ]] 。他多半在镐京(今 [[ 陕西省西安市 ]][[ 长安区 ]] )的朝廷理政,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传说 [[ 召公奭 ]] 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听讼,后世思其人而敬其树。《 [[ 诗经·召南·甘棠 ]] 》:“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 [[ 召伯 ]] 所说(shuì)。”就是描述这个故事,也留下“甘棠遗爱”的成语典故。
==='''人物生平'''===
'''受封北燕'''
[[ 周武王 ]] 十三年(前1122年), [[ 姬奭 ]] 跟随 [[ 周武王 ]][[ 姬发 ]] 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 [[ 商朝 ]] 末代君主帝辛( [[ 商纣王 ]] )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 周武王 ]] 之弟 [[ 周公旦 ]] 手持大钺, [[ 姬奭 ]] 手持小钺,左右夹辅 [[ 周武王 ]] 举行祭社大礼,向上天和 [[ 商朝 ]] 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责。 [[ 周武王 ]] 灭亡 [[ 商朝 ]] 后,建立 [[ 周朝 ]] 政权,史称 [[ 西周 ]]
[[ 周武王 ]] 建立 [[ 周朝 ]] 后,为巩固政权,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与宗室,于是将 [[ 姬奭 ]] 封在蓟地(今 [[ 北京 ]] ),建立臣属 [[ 西周 ]] 的诸侯国 [[ 燕国 ]] (亦称 [[ 北燕 ]] )。但 [[ 姬奭 ]] 没有前往蓟地就封,而是派他的 [[ 长子姬克 ]] 管理蓟地 ,自己则留在都城 [[ 镐京 ]] (今 [[ 陕西长安 ]] )任职,继续辅佐 [[ 周王 ]] 室。 [[ 周武王 ]] 于是将 [[ 京畿 ]] (国都及其附近地区)之地 [[ ]] (今 [[ 陕西岐山 ]] 西南)封给 [[ 姬奭 ]] ,故称 [[ 召伯 ]] [[ 召公 ]] [[ 召公奭 ]]
'''分陕而治'''
[[ 周武王 ]] 十二年(前1045年), [[ 周武王 ]] 去世,其子 [[ 姬诵 ]] 继位,是为 [[ 周成王 ]] 。当时 [[ 周成王 ]] 在丰地, [[ 姬奭 ]] 奉命建造 [[ 洛邑 ]] ,以完成 [[ 周武王 ]] 的遗志。不久, [[ 姬奭 ]] 担任三公之一的 [[ 太保 ]] 。自陕地(今 [[ 河南陕县 ]] )以西,由 [[ 姬奭 ]] 主管;自陕地以东,由 [[ 周公旦 ]] 主管。
[[ 周成王 ]] 年龄尚幼, [[ 周公旦 ]] 代理朝政,当国摄政, [[ 姬奭 ]] 有所怀疑, [[ 周公旦 ]] 写作《 [[ 君奭 ]] 》。《 [[ 君奭 ]] 》中说 [[ 姬奭 ]] 不喜欢 [[ 周公旦 ]] 的做法, [[ 周公旦 ]] 便称道:“商汤之时有伊尹,得到上天的嘉许;在太戊之时,则有伊陟、臣扈,得到上帝的嘉许,并有巫咸治理王家;在祖乙之时,则有巫贤;在武丁之时,则有甘般。正是凭借这些有道贤臣,才安定治理商朝。” [[ 姬奭 ]] 听后,这才高兴起来。
'''理政辅佐'''
[[ 姬奭 ]] 治理陕地以西地区时,深受百姓们的拥护。 [[ 姬奭 ]] 巡行乡里城邑,当时 [[ 姬奭 ]] 便在一棵棠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上至侯伯、下到百姓都各得安置,无人失职。
[[ 周成王 ]] 临终前,担心 [[ 太子姬钊 ]] 不能胜任君主之位,于是命令 [[ 姬奭 ]] [[ 毕公 ]] 率领诸侯辅佐 [[ 太子姬钊 ]] 即位。 [[ 周成王 ]] 死后, [[ 姬奭 ]] [[ 毕公 ]] 率领诸侯,引导 [[ 太子姬钊 ]] 拜见 [[ 先王庙 ]] ,反复告诫他 [[ 周文王 ]] [[ 周武王 ]] 能够成就王业,来之不易,重要的是在于节俭,没有贪欲,以专志诚信来统治天下,写作《 [[ 顾命 ]] 》。于是, [[ 太子姬钊 ]] 即位,是为 [[ 周康王 姬奭辅佐周成王、周康王两代君主,开创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 ]]
[[姬奭]]辅佐[[周成王]]、[[周康王]]两代君主,开创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 ===[[燕侯克]]===
[[File:燕侯克.jpg|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03271110&di=101062098308af3fe29b4a7aaaf985bf&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1.imgtn.bdimg.com%2Fit%2Fu%3D1347148171%2C3254782327%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renwu/yanhouke/ 来自趣历史的图片]]]
''' [[ 燕侯克 ]] [[ 姬姓 ]] ,名克,谥号不详。《 [[ 史记 ]] 》及其他古代文献无载。'''
1989年,《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有铭铜器座谈纪要》公布了1193号 [[ 西周 ]] 大墓出土的“ [[ 克罍 ]] ”、“ [[ 克盉 ]] ”铭文。部分学者认为器物铭文的“克”是指第一代燕侯。有关他的身世, [[ 陈平 ]] 在《 [[ 燕史纪事编年会按 ]] 》汇集众说,条分缕析,认为他是 [[ 召公 ]] 的儿子。因 [[ 召公 ]] 在周辅政,其子克被封于 [[ ]] (今 [[ 河北 ]] 北部),都城在 [[ ]] (今 [[ 北京 ]] ),是后来 [[ 燕国 ]] 的始祖。
==='''人物生平'''===
[[ 燕国 ]] 第一任君主, [[ 燕侯姬克 ]] ,谥号不详,据学者考证,他为 [[ 召公 ]] 的儿子。因 [[ 召公 ]] 在周辅政,其子 [[ 姬克 ]] 被封于 [[ ]] (今 [[ 河北 ]] 北部),都城在 [[ ]] (今 [[ 北京 ]] ),是后来 [[ 燕国 ]] 的始祖。 [[ 克罍 ]] 记载 [[ 西周 ]] 初年 [[ 周成王 ]] 册封 [[ 燕侯克 ]] ,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是当时装酒用的。
==='''家庭成员'''===
父亲: [[ 燕召公 弟弟:燕侯旨]]
弟弟:[[燕侯旨]]
==[[燕侯旨]]==
''' [[ 燕侯旨 ]] [[ 姬姓 ]] ,名旨,谥号不详。《 [[ 史记 ]] 》等古代文献失载。'''
有关他的身世, [[ 陈平 ]] 在《 [[ 燕史纪事编年会按 ]] 》汇集众说,条分缕析,认为他是 [[ 召公 ]] 的儿子、 [[ 燕侯克 ]] 的三弟,为 [[ 燕国 ]] 第二任君主。
'''基本内容'''
[[ 春秋时期 ]][[ 燕国 ]] 第二任君主, [[ 燕侯旨 ]] ,名姬旨,谥号不详,据学者考证,他为 [[ 召公 ]] 的儿子、 [[ 姬克 ]] 的三弟。
前任:
: [[ 燕侯克]]
前?年—前?年
继任:
: [[ 燕侯舞]]
==[[燕侯舞]]==
'''[[ 燕侯舞 ]][[ 姬舞 ]] ,谥号不详,据学者考证,他为 [[ 姬旨 ]] 的儿子,为 [[ 燕国 ]] 第三任君主。'''
==='''史料记载'''===
[[ 史记 ]] 》记载, [[ 周武王 ]] 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据 [[ 杨宽 ]] [[ 西周史 ]] 》考证, [[ 周公 ]] 东征后,始封召公子克于燕),在今 [[ 北京 ]] [[ 河北 ]] 中、北部( [[ 周武王 ]] 之灭纣,封 [[ 召公 ]] 于北燕)。 [[ 燕国 ]] 的都城在「蓟」(位于今 [[ 北京房山 ]] 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 [[ 华夏族 ]]
[[ 燕国 ]] 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 [[ 齐国 ]] 「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燕侯宪]]==
'''[[ 燕侯宪 ]] 姬宪,谥号不详,据学者考证,他为 [[ 姬旨 ]] 的儿子,为 [[ 燕国 ]] 第四任君主,也有学者认为他是 [[ 召伯 ]] 。到底是 [[ 燕侯 ]] 还是 [[ 召伯 ]] 还有待商榷。'''
前任:父 [[ 燕侯旨]]
继任:子 [[ 燕侯和]]
==[[燕侯和]]==
'''[[ 燕侯和 ]][[ 姬和 ]] ,谥号不详,据学者考证,他为 [[ 姬宪 ]] 的儿子,为 [[ 燕国 ]] 第五任君主,也有学者认为他是 [[ 召伯 ]] 。到底是 [[ 燕侯 ]] 还是 [[ 召伯 ]] 还有待商榷。'''
==='''基本资料'''===
[[ 春秋时期 ]][[ 燕国 ]] 第五任君主, [[ 燕侯 ]] [[ 姬和 ]] ,谥号不详,据学者考证,他为 [[ 姬宪 ]] 的儿子,也有学者认为他是 [[ 召伯 ]] 。到底是 [[ 燕侯 ]] 还是 [[ 召伯 ]] 还有待商拙。
前任:
: [[ 燕侯宪 ]]
前?年—前?年
继任:? (中间九世无名无谥,第十任为 [[ 燕惠侯]])
==[[燕伯圣]]==
''' [[ 燕伯圣 ]] [[ 姬姓 ]] ,名圣,其谥号不详, [[ 青铜器 ]] 铭文作匽伯圣, [[ 吴镇烽 ]] 认为是 [[ 西周 ]] 晚期的 [[ 燕国 ]] 国君,其余事迹不明。'''
==[[燕惠侯]]==
''' [[ 燕惠侯]]'''({{bd|?||前827年|catIdx=J}}), [[ 国]][[西周]][[燕 ]]的 君。《 [[ 记]] 》中, [[ 惠侯 ]] 之前的 君世系完全失 。<ref>《史 ·燕召公世家》: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 王奔彘,共和之 。</ref>
前865年初立。<ref>《燕史纪事编年会按》 頁176页176</ref><ref>《史 ·十二 侯年表》:燕惠侯二十四年, 共和元年。</ref> [[ 燕惠侯 ]] 二十四年(前841年),[[周 王]]逃到[[彘]],[[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 政,史 [[共和]]。 [[ 燕惠侯 ]] 三十八年( [[ 周宣王 ]] 元年,即前827年), [[ 惠侯 ]] 薨。<ref>《史 ·十二 侯年表》:宣王元年,燕惠侯 。</ref><ref>《今本竹 書紀 书纪 年》:宣王元年, ,作戎 ,燕惠侯薨。</ref>子[[燕釐侯|燕-{釐}-侯]]即位。<ref>《史 ·燕召公世家》:惠侯卒,子-{釐}-侯立。是 ,周宣王初即位。</ref>
==='''人物简介'''===
841年)。前827年 [[ 惠侯 ]] 去世,其子 [[ 燕厘侯 ]] 即位。
'''前任'''
数世前为 [[ 燕伯圣]](第五任为 [[ 燕侯和]])
'''继任'''
[[ 子燕厘侯]]
'''史籍记载'''
[[ 召公 ]] 已下九世至 [[ 惠侯 ]] [[ 燕惠侯 ]] [[ 周厉王 ]] 奔彘,共和之时。
[[ 惠侯 ]] 卒, [[ 子釐侯 ]] 立。
==[[燕厘侯]]==
'''[[ 燕厘侯 ]] ,本名 [[ 姬庄 ]] [[ 燕惠侯 ]] 之子, [[ 西周 ]] 时期 [[ 燕国 ]] 君主。 [[ 燕厘侯 ]] 二十三年(前803年),齐伐燕取 [[ 桑丘]](今 [[ 徐水县 ]][[ 漕河 ]] 西)。在位36年卒,子 [[ 燕顷侯 ]]即位。''' 燕惠侯三十八年(周宣王元年,前827年),惠侯薨。子-{釐}-侯初立。<ref>《燕史纪事编年会按》页178</ref><ref>《史记·燕召公世家》:惠侯卒,子-{釐}-侯立。是岁,周宣王初 即位。</ref>-{釐}-侯二十一年,[[郑桓公]]初封于郑。<ref>《史记·燕召公世家》:-{釐}-侯二十一年,郑桓公初封于郑。</ref>-{釐}-侯二十三年(前804年),[[齐国|齐]]伐燕取[[桑丘]](今[[徐水县]]漕河西)。-{釐}-侯三十六年(周宣王三十七年,前791年),-{釐}-侯薨,<ref>《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宣王三十七年,燕-{釐}-侯三十六年,-{釐}-侯尽。</ref>子[[燕顷侯]]即位。<ref>《史记·燕召公世家》:三十六年,厘侯卒,子顷侯立。</ref>
==='''简介'''===
[[ 燕厘侯 ]] ,本名 [[ 姬庄 ]] [[ 燕惠侯 ]] 之子, [[ 西周 ]] 时期 [[ 燕国 ]] 君主。 [[ 燕厘侯 ]] 二十三年(前803年),齐伐燕取 [[ 桑丘 ]] (今 [[ 徐水县 ]][[ 漕河 ]] 西)。在位36年卒,子 [[ 燕顷侯 ]] 即位。
==='''世系'''===
前任:父 [[ 燕惠侯]]
前826年—前791年
继任:子 [[ 燕顷侯]]
==[[燕顷侯]]==
''' [[ ]]'''({{bd|?||前767年|catIdx=J}}), [[ 国]][[西周]] 期[[燕 ]]君主,'''姬'''姓,名已失 。[[燕釐侯|燕-{釐}-侯]]之子。
[[ 燕-{釐}-侯 ]] 三十六年( [[ 周宣王 ]] 三十七年,前791年),-{釐}-侯薨。子 [[顷 ]] 初立<ref>《史 ·燕召公世家》:三十六年,厘侯卒,子顷侯立。</ref><ref>《 [[ 燕史纪事编年会按 ]] 頁183页183</ref>。 [[顷 ]] 九年, [[ 周宣王 ]] 崩<ref>《 [[ ·十二 侯年表 ]] 》: [[顷 ]] 九年, [[ 周宣王 ]] 崩。子 [[ 幽王 ]] 立。</ref>。 [[顷 ]] 二十年(前771年), [[ 幽王 ]]为 犬戎所 [[ 西周 ]]灭 亡。<ref>《 [[ ·十二 侯年表 ]] 》: [[ 幽王 ]] 十一年, 当[[ ]] 二十年。 [[ 幽王 ]]为 犬戎所 ,秦始列 為諸 为诸 侯。</ref>。次年,[[周平王]] 東遷 东迁 [[顷 ]] 二十四年( [[ 周平王 ]] 四年,前767年), [[顷 ]] 薨<ref>《 [[ ·十二 侯年表 ]] 》: [[ ]] 二十四年, 当[[ 周平王 ]] 四年, [[鲁 惠公 ]] 弗湟二年, [[ ]] 卒。</ref>,子[[燕哀侯]]即位<ref>《史 ·燕召公世家》:二十四年, 侯卒,子哀侯立。</ref>。
==='''简介'''===
前任:父 [[ 燕厘侯]]
前790年-前767年
继任:子 [[ 燕哀侯]]
==='''相关史料'''===
[[ 史记·燕召公世家 ]] 》:三十六年, [[ 厘侯 ]] 卒,子 [[ 顷侯 ]] 立。 [[ 顷侯 ]] 二十年, [[ 周幽王 ]] 淫乱,为犬戎所弑。秦始列为诸侯。二十四年, [[ 顷侯 ]] 卒,子 [[ 哀侯 ]] 立。
==[[燕哀侯]]==
''' [[ 燕哀侯''' ]] ({{bd|?||前765年|catIdx=J}}), [[ 国]][[春秋 期|春秋]]初期的[[燕 ]]君主, [[燕 侯]]之子。在位 二年。'''
[[ ]] 二十四年( [[ 周平王 ]] 四年,前767年), [[顷 ]] 薨。子 [[ 哀侯 ]] 立<ref>《史 ·燕召公世家》:(燕 侯)二十四年, 侯卒,子哀侯立。</ref><ref>《燕史纪事编年会按》 頁184页184</ref>。 [[ 哀侯 ]] 二年( [[ 周平王 ]] 六年,前765年), [[ 哀侯 ]] 薨<ref>《史 ·十二 侯年表》:燕哀侯 盡於 尽于 二年, 周平王六年、惠公弗湟四年、秦文公元年。</ref>,子[[燕 侯]]即位<ref>《史 ·燕召公世家》:哀侯二年卒,子 侯立。</ref>。
[[ 中国 ]] 春秋时代初期的 [[ 燕国 ]] 君主,为 [[ 燕顷侯 ]] 之子,继其即位,在位四年卒,由子 [[ 燕郑侯 ]] 即位。《 [[ 史记 ]] 》等现存史料中未有其事迹的记载。
==='''前任'''===
: [[ 燕顷侯]]
前766年-前765年
==='''继任'''===
: [[ 燕郑侯]]
==[[燕郑侯]]==
''' [[ ''' ]] ({{bd|?||前729年|catIdx=Y}}), [[ 国]][[东周]]初年[[燕 ]]的 君。 [[ 燕国 ]] 第十三任国君,[[燕哀侯]]之子。'''
前764年([[周平王]]七年) [[ ]] 初立。在位三十六年,前729年( [[ 周平王 ]] 四十二年)卒,子[[燕穆侯]]立。<ref>《史 ·燕召公世家》:哀侯二年卒,子 侯立。 侯三十六年卒,子缪侯立。</ref>《[[史记索隐]]》认为谥法没有郑字,郑或许是 [[ ]] 的名字。
[[ 春秋时期 ]][[ 燕国 ]] 第十四任君主, [[ 燕郑侯 ]] [[ 燕哀侯 ]] 之子。在位三十六年卒,前764年—前729年,子 [[ 燕穆侯 ]] 立。
==='''前任及后任'''===
前任:父 [[ 燕哀侯 ]] (前766年—前765年)
继任:子 [[ 燕穆侯]]
==='''史籍记载'''===
[[ 史记·燕召公世家 ]] 》记载: [[ 哀侯 ]] 二年卒,子 [[ 郑侯 ]] 立。 [[ 郑侯 ]] 三十六年卒,子 [[ 缪侯 ]] 立。
==[[燕穆侯]]==
''' [[ 燕穆侯''' ]] ({{bd|?||前711年|catIdx=J}}),或作'''繆 [[缪 ''' ]] [[ 国]][[春秋 期]]的[[燕 ]]君主。[[燕 侯]]之子。在位18年。'''
[[ ]] 三十六年( [[ 周平王 ]] 四十三年,前729年)卒。子 [[ 穆侯 ]] 立<ref>《史 ·燕召公世家》:郑侯三十六年卒,子缪侯立。</ref>。 [[ 穆侯 ]] 七年(前722年),是[[鲁隐公]]元年,《[[左传]]》由此年开始记载。 [[ 穆侯 ]] 十八年(前711年)去世,子[[燕宣侯]]立。
==='''基本内容'''===
[[ 春秋时期 ]][[ 燕国 ]] 第十五任君主
[[ 燕穆侯 ]] [[ 燕郑侯 ]] 之子。 [[ 缪侯 ]] 七年(前722年),是 [[ 鲁隐公 ]] 元年。 [[ 缪侯 ]] 十八年(前711年)去世,在位十三年,子 [[ 燕宣侯 ]] 立。
前任:
: [[ 燕郑侯]]
前728年—前711年
继任:
: [[ 燕宣侯]]
==[[燕宣侯]]==
'''[[ 燕宣侯 ]] (?-前698年), [[ 中国 ]][[ 春秋时期 ]] [[ 燕国 ]] 君主, [[ 燕穆侯 ]] 之子。'''
[[ 燕宣侯 ]] 五年(前706年)山戎越过燕地伐 [[ 齐国 ]] ,双方战于齐郊。在位十三年卒,子 [[ 燕桓侯 ]] 立。
==='''前任'''===
: [[ 燕穆侯]]
公元前728年-前711年
==='''继任'''===
: [[ 燕桓侯]]
==='''史籍记载'''===
[[ 史记·燕召公世家 ]] 》记载:十八年卒,子 [[ 宣侯 ]] 立。 [[ 宣侯 ]] 十三年卒,子 [[ 桓侯 ]] 立。
==[[燕桓侯]]==
'''[[ 燕桓侯 ]]({{bd|?||前691年|catIdx=J}}) 名已失传 [[中国]][[春秋时期]]的[[燕国]]君主 承袭父亲 [[ 燕宣侯 的爵位即 ]]之子。在 ,在位7 年。 死后由儿子燕庄公即位。'''
''' [[ ''' ]]十三年 {{bd|?||前691 前698 |catIdx=J}} 中國[[ 春秋時期桓侯]]立<ref>《史记·燕召公世家》: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ref>。即位初年受到[[山戎]]的侵逼,将国都徙到[[ 燕國临易]](今[[河北]][[雄县]] 君主 )<ref>《史记》集解引《世本》:桓侯徙临易。</ref>,国力日衰 ,[[ 燕宣 侯]] 七年(前691年)卒, 。在 [[燕庄公]]即 七年
[[ 宣侯十三年(前698年)卒,桓侯立<ref>《史記·燕召公世家》:宣侯十三年卒子 桓侯 立。</ref>。即位初年受到[[山戎]] 的侵逼 將國都徙到名已失传,承袭父亲[[ 臨易燕宣侯]] (今河北[[雄縣]])<ref>《史記》集解引《世本》:桓侯徙臨易。</ref>,國力日衰 的爵位即位 桓侯七 在位7 (前691年)卒, 。死后由儿 子[[燕 公]]即位。
==='''人物生平'''===
[[ 燕桓侯 ]][[ 燕国 ]] 第十七任君主, [[ 燕桓侯 ]] 在位前697年—前691年, [[ 燕宣侯 ]] 之子,即位初年受到山戎的侵逼,将国都徙到 [[ 临易 ]] (今 [[ 河北雄县 ]] ),国力日衰,在位七年卒,子 [[ 燕庄公 ]] 即位。 前任:父[[燕宣侯]]
前任:父燕宣侯, 继任:子 [[ 燕庄公 ]]
==='''史籍记载'''===
[[ 史记·燕召公世家 ]] 》记载: [[ 宣侯 ]] 十三年卒,子 [[ 桓侯 ]] 立。 [[ 桓侯 ]] 七年卒,子 [[ 庄公 ]] 立。
==[[燕庄公]]==
[[File:燕庄公.jpg|缩略图|左|燕庄公|[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06613555&di=403b0c372d883ebeeaaf848b8fb9f84e&imgtype=0&src=http%3A%2F%2Fwww.mux5.com%2Fpicture%2F391c20c897a5760bb044c7a1e53c5637.jpg 原图链接][http://www.mux5.com/bk.php?s=%E7%87%95%E5%BA%84%E5%85%AC 来自百度百科的图片]]]
''' [[ 燕庄公''' ]] ({{bd|?||前658年|catIdx=J}}), [[ 中国]][[春秋时期]]的[[燕国]]君主,[[燕桓侯]]之子。在位33年。'''
[[ 庄公 ]] 十二年(前679年),[[齐桓公]]开始称霸。
[[ 庄公 ]] 十六年(前675年),与[[宋国]]、[[卫国]]共伐[[周惠王]], [[ 惠王 ]] 逃跑到[[温]]。 [[ 惠王 ]] 弟颓立为 [[ 周王]]<ref>《史记·燕召公世家》: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始霸。十六年,与宋、卫共伐周惠王,惠王出奔温,立惠王弟颓为周王。十七年,郑执燕仲父而内惠王于周。</ref>。
[[ 庄公 ]] 二十七年(前664年),[[山戎]]侵燕, [[ 燕国 ]] 向[[齐国]]求援,[[齐桓公]]救燕,大败山戎部族,追击至[[孤竹]](今[[河北]][[卢龙]])。 [[ 燕庄公 ]] 为表示感谢,亲自护送,不知不觉送进了 [[ 齐国 ]] 国土五十里,有违诸侯礼法,于是 [[ 齐桓公 ]] 奉送五十里地<ref>《史记·燕召公世家》: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燕君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使燕共贡天子,如成周时职;使燕复修召公之法。</ref>。筑城名[[燕留]](在今河北[[沧州]]境内)<ref>《史记》正义引《括地志》:燕留故城在沧州长芦县东北十七里。即齐桓公分沟割蓟君所至地与燕,因筑此城,故名燕留。</ref>。
[[ 庄公 ]] 三十三年( [[ 周惠王 ]] 十九年,前658年), [[ 庄公 ]] 薨<ref>《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燕庄公三十三年,当周惠王十九年……燕表:庄公尽于此年。</ref>,子[[燕襄公]]即位<ref>《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庄公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ref>。
==='''基本内容'''===
[[ 春秋时期 ]][[ 燕国 ]] 第十八任君主
[[ 燕庄公 ]] [[ 燕桓侯 ]] 之子, [[ 燕庄公 ]] 二十七年(前664年),山戎侵燕, [[ 燕国 ]] [[ 齐国 ]] 求援, [[ 齐桓公 ]] 救燕,大败山戎部族,追击至孤竹(今 [[ 河北卢龙 ]] )。 [[ 燕庄公 ]] 为表示感谢,亲自送 [[ 桓公 ]] 出境,不知不觉送进了 [[ 齐国 ]] 国土五十里,有违诸侯礼法,于是 [[ 齐桓公 ]] 奉送五十里地,取名 [[ 燕留 ]] (今 [[ 河北沧州 ]] 一带)。在位32年卒,子 [[ 燕襄公 ]] 即位。
前任:
: [[ 燕桓侯 ]]
前690年—前658年
继任:
: [[ 燕襄公]]
==[[燕襄公]]==
''' [[ 燕襄公''' ]] ({{bd|?||前618年|catIdx=J}}), [[ 国]][[春秋 期]]的[[燕 ]]君主,[[燕 公]]之子。在位40年。'''
[[ ]] 三十三年( [[ 周惠王 ]] 十九年,前658年)卒<ref>《史 ·十二 侯年表》:燕 公三十三年, 周惠王十九年……燕表: 盡於 尽于 此年。</ref>,子 [ 襄公 ]] 即位<ref>《史 ·燕召公世家》:燕 公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ref>。 [[ 襄公 ]] 四十年( [[ ]] 元年,前618年)卒<ref>《史 ·十二 侯年表》:燕襄公四十年 王元年、 文公九年。</ref>,子[[燕前桓公|燕桓公]]即位。
==='''简介'''===
前任:
[[ 燕庄公]]
前657年—前618年
继任:
[[ 燕前桓公]]
==='''史籍记载'''===
三十三年卒,子 [[ 襄公 ]] 立。
[[ 襄公 ]] 二十六年, [[ 晋文公 ]] 为践土之会,称伯。三十一年,秦师败于肴。三十七年, [[ 秦穆公 ]] 卒。四十年, [[ 襄公 ]] 卒, [[ 桓公 ]] 立。
==[[燕前桓公]]==
'''[[ 燕桓公 ]] ,是 [[ 中国 ]] 春秋时代中期 [[ 燕国 ]] 的君主,因 [[ 燕国 ]] 有二位 [[ 桓公 ]] (一说有三位 [[ 桓公 ]] ),故称 [[ 前桓公 ]] ,继 [[ 燕襄公 ]] 之位,无事迹可载,在位十六年卒, [[ 燕宣公 ]] 即位。'''
''' [[ 燕国 ]] 第二十君主'''
前任:
[[ 燕襄公]]
前617年-前602年
继任:
[[ 燕宣公]]
==[[燕宣公]]==
''' [[ 燕前桓公 ]] 之位。 [[ 燕宣公 ]] 十三年(前589年)楚大夫巫臣偕夏姬奔亡 [[ 晋国 ]] ,晋封为邢大夫。在位十五年卒,子 [[ 燕昭 ]] 公立。前601年—前587年''' [[ 燕昭公]]
[[ 燕宣公 ]] 之子。在位时国势由弱转强,东击东胡,设置 [[ 上谷 ]] [[ 渔阳 ]] [[ 右北平 ]] [[ 辽西 ]] [[ 辽东 ]] 五郡。筑燕长城,西起 [[ 造阳 ]] (今 [[ 河北张家口 ]] ),东经 [[ 辽东 ]] ,又东至满潘汗(今 [[ 朝鲜清川 ]] 江)。十三年卒, [[ 燕武公 ]] 立。前586年—前574年
==='''简介'''===
[[ 春秋时期 ]][[ 燕国 ]] 第二十一任君主
[[ 燕宣公 ]] ,继 [[ 燕前桓公 ]] 之位。 [[ 燕宣公 ]] 十三年(前589年)楚大夫巫臣偕夏姬奔亡晋国,晋封为邢大夫。在位十五年卒,子 [[ 燕昭公 ]] 立。
前任:
[[ 燕前桓公]]
前601年—前587年
继任:
[[ 子燕昭公]]
==='''史籍记载'''===
[[ 史记·燕召公世家 ]] 》记载: [[ 桓公 ]] 十六年卒, [[ 宣公 ]] 立。 [[ 宣公 ]] 十五年卒, [[ 昭公 ]] 立。
==[[燕昭公]]==
'''燕昭公''' [[ 国]][[春秋 期]]的[[燕 ]]君主,[[燕宣公]]之子。'''
[[ 燕昭公 ]] ,名已失传, [[ 燕宣公 ]] 的儿子,承袭 [[ 燕宣公 ]] 的政权。在位十三年,死后由儿子 [[ 燕武公 ]] 即位, [[ 燕国 ]] 国势逐渐转强,他也成为比较有作为的 [[ 燕国 ]] 君主之一。
在位 時國勢 时国势 由弱 轉強 转强 東擊东击[[ 胡]], 置[[上谷]]、[[ 漁陽渔阳]]、[[右北平]]、[[ 西]]、[[ 遼東辽东]]五[[郡]]。 [[燕 城]],西起[[造 ]](今河北[[ 家口]]), 東經遼東 东经辽东 ,又 至[[ 滿 潘汗]](今[[朝 ]][[清川江]])。十三年卒,[[燕武公]]立。
==='''个人简介'''===
[[ 燕昭公 ]] [[ 燕宣公 ]] 之子, [[ 春秋时期 ]][[ 燕国 ]] 第二十二任君主。
在位时国势由弱转强,东击 [[ 东胡 ]] ,设置 [[ 上谷 ]] [[ 渔阳 ]] [[ 右北平 ]] [[ 辽西 ]] [[ 辽东 ]] 五郡。筑燕长城,西起 [[ 造阳]](今 [[ 河北张家口]]),东经 [[ 辽东 ]] ,又东至满潘汗(今 [[ 朝鲜清川 ]] 江)。十三年卒, [[ 燕武公 ]] 立。
前任:
: [[ 燕宣公]]
前586年-前574年
继任:
: [[ 燕武公]]
==='''史籍记载'''===
[[ 史记·燕召公世家 ]] 》记载: [[ 宣公 ]] 十五年卒, [[ 昭公 ]] 立。 [[ 昭公 ]] 十三年卒, [[ 武公 ]] 立。
==[[燕武公]]==
'''[[燕武公]](—前555年),继[[燕昭公]]之位,前573年至前555年在位,共十九年,[[燕前文公]]即位。'''  在位时国势由弱转强,东击[[东胡]],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东经[[辽东]],又东至满潘汗(今[[朝鲜清川]]江)。十三年卒,[[燕武公]]立。 ==='''基本信息'''=== [[春秋时期]][[燕国]]第二十三任君主 [[燕武公]] (—前555年),继 [[ 燕昭公 ]] 之位,前573年至前555年在位,共十九年, [[ 燕前文公 ]] 即位。  前任: [[燕昭公]]  前573年—前555年 继任: [[燕前文公]] ==='''史籍记载'''=== [[昭公]]十三年卒,[[武公]]立。是岁晋灭三郤大夫。
在位时国势由弱转强,东击东胡,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东经辽东,又东至满潘汗(今朝鲜清川江)。 [[武公]] 年卒, 燕武 [[文 ]] 立。
==[[燕前文公]]==
'''[[燕文公]]({{bd|?||前549年|catIdx=J}}),[[中国]][[春秋时期]]的[[燕国]]君主,继[[燕武公]]之位,因[[燕国]]有两位文公,故称[[燕前文公]]。'''  在位时北方[[戎狄]]各部强大,燕被迫迁都至[[易]],《[[水经注]]·卷十一·易水》称:“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文公]]六年(前549年)卒,[[懿公]]立<ref>《史记·燕召公世家》:文公六年卒,懿公立。</ref> [[燕前文公]],[[春秋时期]][[燕国]]第二十四任君主,继[[燕武公]]之位,因[[燕国]]有两位文公,故称[[燕前文公]]。在位时北方[[戎狄]]各部强大,燕被迫迁都至易,《[[水经注·卷十一·易水]]》称:“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九年卒,[[燕懿公]]即位。 ==='''基本内容'''=== [[春秋时期]] [[燕国]]第二十四君主  [[燕文公]], [[ 燕武公 ]] 之位,因 [[ 燕国 ]] 有两位文公,故称 [[ 燕前文公 ]] 。在位时北方 [[ 戎狄各 ]] 部强大,燕被迫迁都至易,《 [[ 水经注·卷十一·易水 ]] 》称:“易水又东迳 易县故城南,昔 [[ 燕文公 ]] 徙易,即此城也”。九年卒, [[ 燕懿公 ]] 即位。  前任:  [[燕武公]]   前554年—前545年  继任:  [[燕懿公]] ==='''史籍记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文公]]六年卒,[[懿公]]立。
==[[燕懿公]]==
'''[[燕懿公]]({{bd|?||前545年|catIdx=J}}),[[中国]][[春秋时期]]的[[燕国]]君主,继[[燕前文公]]之位,在位四年卒,由其子[[燕惠公]]即位。<ref>《史记·燕召公世家》:懿公四年卒,子惠公立。</ref>''' ==='''基本内容'''=== [[春秋时期]][[燕国]]第二十五任君主 [[燕懿公]], [[ 中国 ]] 春秋时代中期的 [[ 燕国 ]] 君主,他继 [[ 燕前文公 ]] 之位,在位四年卒,由其子 [[ 燕惠公 ]] 即位。目前所知的史料中并无其事迹的记载。  前任: [[燕前文公]]   前548年—前545年   继任: [[燕惠公]] ==='''史籍记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文公]]六年卒,[[懿公]]立。[[懿公]]元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四年卒,[[子惠]]公立。
==[[燕惠公]]==
[[燕惠公]](?―公元前536年),一作[[燕简公]],[[姬姓]],名款,[[ 燕懿公 ]] 之子 ,[[春秋时期]][[燕国]]国君,是[[燕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36年在位,在位九年卒,其子[[燕悼公]]即位 。  [[燕惠公]] 有许多宠臣,《 [[ 战国策 ]] 》载“ [[ 燕惠公 ]] 欲杀公卿立幸臣,公卿诛幸臣,公恐,出奔齐。” [[ 燕国 ]] 大夫共诛宠臣宋, [[ 惠公 ]] 逃奔 [[ 齐国 ]] 。四年后, [[ 齐国 ]] 派高偃到 [[ 晋国 ]] ,请求共同伐燕,送 [[ 惠公 ]] 回国。于是 [[ 晋平公 ]] [[ 齐国 ]] 一起讨伐 [[ 燕国 ]] ,把 [[ 燕惠公 ]] 送回了 [[ 燕国 ]] ,不久去世。  ==='''人物生平'''=== '''继承君 ''' [[燕惠公]],一作[[燕简公]] ,[[姬姓]],名款 ,是[[燕懿公]]之子。[[燕懿公]]四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 ),[[燕懿公]]去世 [[ ]]继任[[燕国]]国君之 位。  [[燕惠公]]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 前544年 )九月,[[齐国]]大臣高止前来投奔[[燕国]]。 '''逃亡齐国''' 燕惠公六年(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当时燕惠公有很多宠爱的人,燕惠公想要去掉大夫们而立宠臣姬宋为大夫(《史记》误作宠妃),同年冬天,燕国大夫们勾结起来共同诛杀姬宋,燕惠公害怕,于是逃亡到齐国。 '''复位去世''' [[燕惠公]]九年([[鲁昭公]]六年,公元 前536年)十一月,[[燕惠公]]逃亡到[[齐国]]已有四年,[[齐国]]国君[[齐景公]](一说啊[[齐国]]大臣[[高偃]])前往[[晋国]],请求共同攻打[[燕国]],护送[[燕惠公]]回国,[[晋国]]国君晋平公表示同意。十二月,[[齐景公]]发兵和[[晋国]]一同攻打[[燕国]],护送[[燕惠公]]回国复位。[[燕惠公]]回到[[燕国]]便死去,[[燕国]]人立其子[[燕悼公]]为君。 (而《[[左传]]》则记载,[[齐景公]]打算把[[燕惠公]]送回国,[[齐国]]大臣[[晏婴]]说:"[[燕惠公]]不要送回去。[[燕国]]已有国君,百姓对他没有二心。我们的国君贪财,左右的人阿谀奉承,办大事不讲信用,所以还是不可以!") ==='''历史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庄送霸主,惠罗宠姬。" ==='''史籍记载'''=== 《[[左传]]》[[昭公]]三年至[[昭公]]六年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家庭成员'''=== 父亲:[[燕懿公]] 儿子:[[燕悼公]]
==[[燕悼公]]==
'''[[燕悼公]](?-前529年),[[中国]][[春秋时期]]的[[燕国]]君主, 名不详,继 [[ 燕惠公 ]] 继任 [[ 燕国 ]] 君主。在位六年卒, [[ 燕共公 ]] 立。从 [[ 燕悼公 ]] [[ 燕后桓公 ]] ,亲子关系皆不详 。''' ==='''人物生平'''=== [[燕悼公]],名不详,继[[燕惠公]]返燕而继任[[燕国]]君主 。前535年 -前529年,在位七年卒,子[[燕共公]]立。 公元 前539年,[[燕惠公]]因宠幸嬖人为大夫攻杀而逃避[[齐国]],公元前535年,[[齐国]]强送[[燕惠公]]返燕,燕人贿齐,故[[燕悼公]]立。 ==='''史籍记载'''=== [[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 [[悼公]]七年卒,[[共公]]立。
==[[燕共公]]==
''' [[ 燕悼公 ]] 之位。 [[ 燕共公 ]] 二年(前527年) [[ 晋国 ]] 荀吴军讨伐鲜虞。在位五年卒, [[ 燕平公 ]] 立。前528年—前524年''' [[燕平公]](?- 前505年),继[[ 共公]]之位。此时晋公室微,六卿始强大。在位十八年卒,[[燕孝公]]立,一说[[燕简 ]]立。前523年—前505年 ==='''王位世谱'''=== 前任:
[[燕悼公]]  (?前528年- 前524年  前505年), 任: [[燕平公]] ==='''史籍记载'''=== 《[[史记· 之位。此时晋 世家]]》记载:[[悼 室微,六卿始强大。在位十八 ]]七 年卒, 燕孝 [[共 ]] 。[[共公]]五年卒 一说燕简 [[平 ]] 立。 前523年—前505年
==[[燕平公]]==
'''[[ 燕平公 ]] (?-前505年), [[ 中国 ]][[ 春秋时期 ]] [[ 燕国 ]] 君主,继 [[ 燕共公 ]] 之位。'''
此时晋公室微,六卿始强大。在位十九年卒, [[ 燕孝公 ]] 立,一说 [[ 燕简公 ]]立。 ==='''基本内容'''=== [[春秋时期]][[燕国]]第二十九任君主  [[燕平公]](?- 前505年),继[[燕共公]]之位。此时晋公室微, 六卿始强大。在位十八年卒,[[燕孝公]]立,一说[[燕简公]]立。  前任:  [[燕共公 ]] 前523年—前505年  继任:  [[燕前简公]] ==='''史籍记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晋公室卑,六卿始彊大。[[平公]]十八年,[[吴王]][[阖闾]]破楚入郢。十九年卒,[[简公]] 立。
==[[燕前简公]]==
'''[[燕前简公]]({{bd|?||前493年|catIdx=J}}), [[ 中国 ]][[ 春秋时代 ]] 后期 [[ 燕国 ]] 的君主,继 [[ 燕平公 ]] 之位。在位十二年卒,由 [[ ]] 即位。 前504 《[[墨子·明鬼下]]》记载其冤杀了大臣[[庄子仪]],过了一年后意外死去,传言是被[[庄子仪]]的鬼魂杀死在车上<ref>《墨子·明鬼下》:昔者燕简公杀其臣庄子仪而不辜,庄子仪曰:“吾君王杀我而不辜。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心使吾君知之。”期年,燕将驰祖。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日中,燕简公方将驰于祖涂,庄子仪荷朱杖而击之,殪之车上。当是时,燕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着在燕之《春秋》。</ref>。'''==='''史籍记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十九年卒,[[简公]]立。[[简公]]十二年卒,[[献公]]立。"<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4.htm 燕召公世家第四],国学网</ref> ==='''[[燕国]]简史'''===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召公建立了臣属于周的诸侯[[国燕]],又称北燕。其都城遗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董家林村]]。约公元前7世纪,[[燕国]]并[[蓟国]],并以蓟城为都,故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广安门]]一带。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公元前226 —前493 ,秦攻占蓟城。公元前222 ,秦灭燕。
==[[燕孝公]]==
[[File:燕孝公.jpg|缩略图|右|燕孝公|[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11315256&di=d8afbae1ae31bda4ea75bbb1b6b1d457&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10922%2F20110922090306-1021273332.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h7858597.htm?sp=Snext&sp=l42669490 来自搜狗百科的图片]]] '''[[燕孝公]](?─前455年),一作 [[ 燕考公 ]] ,是 [[ 中国 ]][[ 春秋时代 ]] 后期至 [[ 战国时代 ]] 初期 [[ 燕国 ]] 的君主,继 [[ 燕前简公 ]] 之位。在位十五年卒,由 [[ 燕成公 ]] 即位。前492年—前455年''' [[燕成公]](?─前434年),继[[燕孝公]]之位,按《[[竹书纪年]]》,[[成公]]原名[[姬载]]。在位十六年,[[燕闵公]]即位。前449年—前434年。 ==='''简介'''=== [[召康公]]→ [[燕侯克]]→ [[燕侯旨]]→ [[燕侯舞]]→ [[燕侯宪]]→ [[燕侯和]]→ [[燕伯圣]]→ [[燕惠侯]]→ [[燕厘侯]]→ [[燕顷侯]]→ [[燕哀侯]]→ [[燕郑侯]]→ [[燕穆侯]]→ [[燕宣侯]]→ [[燕桓侯]]→ [[燕庄公]]→ [[燕襄公]]→ [[燕桓公]]→ [[燕宣公]]→ [[燕昭公]]→ [[燕武公]]→ [[燕文公]]→ [[燕懿公]]→ [[燕惠公]]→ [[燕悼公]]→ [[燕共公]]→ [[燕平公]]→ [[燕简公]]→ [[燕孝公]]→ [[燕成公]]→ [[燕闵公]]→ [[燕简公]]→ [[燕桓公]]→ [[燕文公]]→ [[燕易王]]→ [[燕王哙]]→ ([[子之]]) → [[ 昭襄王]]→ [[燕惠王]]→ [[燕武 王]]→ [[燕孝王]]→ [[燕王喜]] [[燕孝公]](?─前455年),一作[[燕考公]],是[[中国]][[春秋时代]]后期至[[战国时代]]初期[[燕国]]的君主,继[[燕前简 ]]之位。在位十五年卒,由[[燕成公]]即位。 前任: [[燕前简公]] 前492年-前455年 继任: [[燕成公]] ==='''史籍记载'''=== 二十八年,[[献公]]卒,[[孝公]]立。 [[孝公]]十二年,[[韩]]、[[魏]]、[[赵]]灭[[知伯]],分其地,三晋强。
(?─前434 十五 ) 继燕 [[ 孝公 之位,按《竹书纪年》 ]]卒 [[ 成公 原名姬载。在位十六年,燕闵公即位。前449年—前434年 ]]立
==[[燕成公]]==
[[File:燕成公.jpg|缩略图|左|燕成公|[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11590165&di=581ffae254782d3c76e7de15750d198e&imgtype=0&src=http%3A%2F%2Fpic.gerenjianli.com%2Fmingren%2F1979%2F82684302.jpg 原图链接][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10/cogbe5733s.html 来自名人简历的图片]]] '''[[ 燕成公 ]] (?-前439年), [[ 中国 ]][[ 战国时期 ]] [[ 燕国 ]] 君主,继 [[ 燕孝公 ]] 之位,按《 [[ 竹书纪年 ]] 》, [[ 成公 ]] 原名 [[ 姬载 ]] 。在位十六年, [[ 燕闵公 ]] 即位。'''==='''生平'''=== [[燕成公]](?─前434年),继[[燕孝公]]之位,按《[[竹书纪年]]》,[[成公]]原名[[姬戴]]。在位十六年,[[燕闵公]]即位。 前任: [[燕孝公]] 前449年-前434年 继任:[[燕闵公]]==='''地位'''===[[战国初期]][[燕国]]第三十二任君主
==[[燕闵公]]==
'''[[燕闵公]]({{bd|?||前415年|catIdx=J}}),[[中国]][[战国时期]]的[[燕国]]君主,或称[[燕愍公]],或[[燕文公]]<ref>方诗铭(1980)《中国历史纪年表》可能为误?</ref>,[[燕成公]]之子。在位二十四年卒(《[[史记]]》载[[愍公]]三十一年卒),子[[燕简公]]立,一说是[[燕釐公]]立(《[[史记]]》载[[厘公]]立)。''' ==='''基本内容'''=== [[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三任君主 [[燕闵公]](?─前415年),或称 [[ ]] ,继燕 [[ 成公 ]] 之位。在位二十四年卒(《 [[ 史记 ]] 》载 [[ 愍公 ]] 三十一年卒), [[ 燕简公 ]] 立,一说是 [[ 燕厘公 ]] 立(《 [[ 史记 ]] 》载 [[ 厘公 ]] 立)。  前任: [[燕成公]]  前438年—前415年 继任: [[燕后简公]]
==[[燕后简公]]==
'''[[燕后简公]](?─前370年),原名 [[ 姬载 ]] ,一说名 [[ 姬款 ]] ,继 [[ 燕闵公 ]] 之位,一说是继 [[ 燕平公 ]] 之位。在位四十五年卒(《 [[ 史记 ]] 》说十二年卒), [[ 燕后桓公 ]] 立(《 [[ 史记 ]] 》说 [[ 燕孝公 ]] 立),一说是 [[ 燕献公 ]] 立(引《 [[ 竹书纪年 ]] 》)。前414年—前370年 ''' 简介前任: [[燕闵公]] 前414年-前370年 继任: [[燕后桓公]] ==='''人物考证'''=== [[燕简公]],是[[春秋时期]][[北燕国]]君主,在[[燕国]]历史上有两个[[燕简公]]。 第一个[[燕简公]]叫[[姬载]],为[[燕平公]]之子,公元前504~前493年在位,是[[春秋时期]][[燕国]]第二十九代君主,史称[[燕前简公]]。 第二个[[燕简公]]叫[[姬款]],为[[燕文公]]之子,公元前414~前370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四代君主,史称[[燕后简公]]。 这两个[[燕简公]]逝世后皆葬于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在他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涿郡[[简氏]]。<ref>[http://www.yan-china.cn/2008files/20090212170626447.html 燕国的历史之四《春秋时期的燕国》],中华燕氏网</ref> ==='''燕国简史'''=== [[燕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封公奭手燕,建立了臣属于周的诸侯国燕,又称[[北燕]]。其都城遗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董家林村]]。 约公元前7世纪,[[燕国]]并[[蓟国]],并以蓟城为都,故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广安门]]一带。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 公元前226年,秦攻占蓟城。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燕后桓公]]==
(?─前362 '''[[燕后桓公]],[[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五任君主。''' '''[[燕后桓公]](前370年——前360 年),是 [[ 中国 ]][[ 战国时代 ]][[ 燕国 ]] 的君主,因 [[ 燕国 ]] 共有二位 [[ 桓公 ]] (一说有三位),故称 [[ 后桓公 ]] ,继 [[ 燕简公 ]] 之位,在位八年卒,由 [[ 燕后文公 ]] 即位。 ''' 前任: [[燕后简公]]  前369年—前362年  继任: [[燕后文公]] ==='''史籍记载'''=== [[简公]]十二年卒,[[献公]]立。晋赵鞅围范、中行於[[朝歌]]。[[献公]]十二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十四年,[[孔子]]卒。二十八年,[[献公]]卒,[[孝公]]立<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2/yanhouhuangong.html 燕后桓公],博雅人物网</ref>。 ==='''简史'''=== '''[[古燕国]]'''[[燕]],甲骨文、金文作晏,已具有都邑的含义。古代,在[[北京]]地区有一个相当大的部族以“晏(燕)”为图腾,为族徽,为族名,并进而为地名、国名。古燕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童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商末时期]]古燕首都城的遗址。 '''[[周燕国]]'''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封公奭手燕,建立了臣属于周的诸侯国燕,又称[[北燕]]。其都城遗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董家林村]]。约公元前7世纪,[[燕国]]并[[蓟国]],并以蓟城为都,故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广安门]]一带。[[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公元前226年,秦攻占蓟城。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汉封国''' [[西汉]]时期,一级地方政区郡、国并行。今[[北京]]地区曾五度建为[[燕国]]。[[汉高帝]]五年(前202),封卢绾逃降匈奴。[[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立子[[刘建]]为[[燕王]],都蓟城,[[高后]]七年 (前181)[[刘建]]死,无后国除,改为[[燕郡]]。[[高后]]八年(前180)封[[吕通]]为[[燕王]],同年[[高后]]死,[[吕通]]被杀。[[文帝]]元年(前180)徒琅琊王[[刘泽]]为[[燕王]],都蓟城,[[元朔]]二年(前127),[[燕王]][[刘定国]]([[刘泽]]曾孙)因罪自杀,国除改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武帝]]立子[[刘旦]]为[[燕王]],都蓟城。[[元凤]]元民(前180),[[刘旦]]因谋反自绞死,国除。改为[[广阳郡]]。 '''魏封国''' [[魏太和]]五年(231)、[[明帝]]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燕郡为[[燕国]],都蓟城,[[咸熙]]二年(265)魏亡,国除。 '''晋封国''' [[西晋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封其弟[[司马机]]为[[燕王]],都蓟城,“八王之乱”时国废为郡。 '''[[前燕]]([[大燕]])''' [[东晋永和]]六年(350)、[[燕王]]鲜卑族慕容侨占领蓟城。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徒都之。[[前燕元玺]]元年(352),[[慕容侨]]即皇帝位。国号[[大燕]],史称[[前燕]]。[[元寿]]元年(357),迁都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建熙]]十一年(370)前燕为前秦所灭。 '''五代燕''' 五代时期军阀割据之地,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据的时间为895年—913年,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911年—913年仅二年;[[后梁干化]]元年(911年)八月,[[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后梁干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晋王]]李存勖拔幽州,[[刘守光]]出逃,后被擒,至此,[[燕国]]灭亡。
==[[燕后文公]]==
'''[[燕后文公]](?─前333年),继[[燕后桓公]]之位,在位二十九年,[[秦惠王]]将女儿嫁给[[燕太子]]。[[文公]]卒,[[燕易王]]立。[[齐宣王]]趁新君不稳攻讨之,取燕十座城池。[[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说服了[[齐宣王]]把城池又还给[[燕国]]。二十九年(前333年),[[文公]]去世,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前361年—前333年''' ==='''人物简介'''=== [[燕后文公]](?─前333年),继 [[ 燕后桓公 ]] 之位,在位二十九年, [[ 秦惠王 ]] 将女儿 图片 嫁给 [[ 燕太子 ]] [[ 文公 ]] 卒, [[ 燕易王 ]] 立。 [[ 齐宣王 ]] 趁新君不稳攻讨之,取燕十座城池。 [[ 武安君 ]][[ 苏秦 ]] 为燕说 [[ 齐王 ]] ,说服了 [[ 齐宣王 ]] 把城池又还给 [[ 燕国 ]] 。二十九年(前333年), [[ 文公 ]] 去世,太子即位,是为 [[ 燕易王 ]] 。  前任:[[燕后桓公]] 前361年—前333年 继任:子[[燕易王]] ==='''人物生平'''=== '''继承君位''' [[燕后文公]],亦称[[燕文侯]],[[姬姓]],名不详,是[[燕后桓公]]之子。[[燕后桓公]]十一年(公元前362年),[[燕后桓公]]去世,[[燕后文公]]继任[[燕国]]国君之位。 [[燕后文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燕后文公]]与[[赵国]]在[[阿地]]举行会议。  '''六国合纵''' [[燕后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335年),[[苏秦]]为实施对抗[[秦国]]的合纵之策,来到[[燕国]]准备劝说[[燕后文公]],但一直没有受到[[燕后文公]]的接见。 [[燕后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苏秦]]在[[燕国]]等待一年多才见到[[燕后文公]]。[[苏秦]]劝[[燕后文公]]说:“[[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国土纵横二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战车有七百多辆,战马有六千匹,粮食够十年支用。南有[[碣石]]、[[雁门]]的丰饶物产,北有[[枣]]、[[板栗]]的获利收成,百姓即使不耕作,仅靠食用[[枣栗]]也能够生存。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看不见军队覆灭、大将被杀这样忧心的事,这种和平境况没有谁比[[燕国]]更好。大王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燕国]]不遭受战争的原因,是因为有[[赵国]]在南面作屏障。秦赵两国发生五次交战,[[秦国]]两胜而[[赵国]]三胜。秦赵两国互相残杀、削弱,而大王却能保全[[燕国]]的势力,在后面牵制他们,这不就是[[燕国]]不受侵犯的缘故吗!况且[[秦国]]如果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和[[九原]],经过[[代郡]]和[[上谷]],长途跋涉几千里,即使能够攻下[[燕国]]的城池,也知道根本没有办法占领它。[[秦国]]不能侵犯[[燕国]]的道理是很明显的。如果[[赵国]]攻打[[燕国]],那情况就大不一样,只要一声令下,不出十天,数十万军队就能进驻到[[东垣]]一带。再渡过[[滹沱]]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达[[燕国]]的都城。因此说秦攻打燕,须得在千里之外开战;而赵攻打燕,是在百里之内开战。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看重千里以外的战事,策略上的失误,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希望大王您和[[赵国]]合纵亲善,天下诸侯联合一体,那么[[燕国]]就一定没有忧患。”  [[燕后文公]]说:“您的话当然不错,但是我的国家弱小,西面迫近[[赵国]],南面靠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现在承蒙您的教导,号召我国合纵以使国家安宁,我愿意把国家交出来听从您的安排。”于是供给[[苏秦]]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到[[赵国]]进行合纵。 [[苏秦]]的合纵之策得到[[赵肃侯]]采纳后,[[苏秦]]接着相继说服[[韩宣惠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于是[[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苏秦]]担任纵约长 ,并佩带六国相印。 六国合纵联盟成立不久后,[[秦国]]便用计使合纵联盟土崩瓦解。同年(一作[[燕后文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后文公]]的太子为妻。  '''去世子继''' [[燕后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333年),[[燕后文公]]去世,谥号[[文公]]。[[燕后文公]]死后,太子继位,是为[[燕易王]]。  '''为政举措''' [[燕后文公]]在位初期,曾和[[赵国]]在[[阿地]]举行会议。 [[燕后文公]]在位末期,采纳[[苏秦]]的合纵之策,与[[赵]]、[[韩]]、[[魏]]、[[齐]]、[[楚]]五国联合组成合纵联盟,共同对抗[[秦国]] ,但不久合纵联盟便土崩瓦解。 '''秦开却胡'''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有一次大规模的成功扩张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便是[[秦开]]却[[东胡]]取[[辽东]]的战功。历史资料有二: “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开]]之孙也。”《[[史记.匈奴列传]]》 “后子孙稍骄虐,国人离志,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三国志.东夷传]]》注引《[[魏略]]》 史料没有指出具体年代,今人多以[[秦开]]破[[东胡]]为[[燕昭王]]时事。 却可大致推出。[[燕昭王]]为全力谋齐,乃以[[燕国]]贵胄(包括[[秦开]])入质[[东胡]]以求稳定后方。至[[燕武成王]]时,深悉[[东胡]]虚实的[[秦开]]回国。[[武成王]]乃以[[秦开]]统大军北击[[东胡]],大获全胜,[[东胡]]向北退却逃遁,[[燕国]]北境大展,号称拓地“千余里”。燕军又乘胜东击辽水一带的[[朝鲜]],夺取了[[辽东]]的广大地区,极边甚至伸过今[[鸭绿江]]以南。“直至[[满番汗]]为界”。[[秦开]]之功,堪与[[乐毅]]媲美。 [[秦开]]就是在[[东胡]]的一次掠夺中被强势的胡人作为人质走进[[东胡]]的。也许是北方游牧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没有多少粮食可以果腹,更没有[[中原]]精细的衣饰可以安逸,他们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白云和地上奔走无常的牛羊。为了生存,他们南下。依仗着自己强壮的体魄,骚扰[[中原]],横行乡里,烧杀抢掠,燕地边城的居民只能背井离乡,丢下身后曾经的故乡。[[秦开]]就这样背景下走进[[东胡]]的。一次贩马途中,蓄谋已久的[[秦开]]脱离了队伍,恰巧[[燕国]]的队伍巡防经过。回国后,[[秦开]]被任命为大将,开始了他训练兵士生涯。此时[[燕国]]国君为历史上有名的[[燕昭王]](还有一说,说[[秦开]]却胡的年代在[[武成王]])随着[[昭王]]励精图志,[[燕国]]国力已经逐渐强盛,眼看[[东北]]边境人民遭难,他下定决心彻底平定边患。对于带兵打仗的人选,他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将率军驱胡重任交给在[[东胡]]做过人质的[[秦开]]。[[秦开]]是[[燕国]]名将,非常富于作战经验,久经沙场,百战百胜,并对[[东胡]]的情况十分熟悉,公元前283年[[秦开]]率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今[[延庆]]境内)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虽奋力抵抗,却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燕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在连连胜利之下,燕军士气更加旺盛,一鼓作气向东北追歼[[东胡]]。抵抗无用,一直退却到千余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此时的[[秦开]]站在燕北边地,谋划安定策略。效法[[赵国]],动员军民大修障塞,于是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如今依旧存于今天的[[建平]]北部,不过只是其中的一段,不过只是如今风雨的侵蚀,残存破败,却也依稀可辨燕为巩固新区,也效赵之所为,动员军民大修障塞,是为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后来,燕又在广袤的新领土上陆续设立了[[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燕在幅员上一跃超过赵齐越三国,仅次于秦楚,在列国中位居第三。  '''历史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文公]]从赵,[[苏秦]]骋辞。”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战国策·卷二十九·燕策一]]》  '''家庭成员''' 父亲:[[燕后桓公]] 妻子:[[文公]]夫人,与[[苏秦]]私通。 儿子:[[燕易王]] '''影视形象''' 2000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李冀明]]饰演[[燕文侯]]([[燕后文公]])。
==[[燕易王]]==
[[File:燕易王.jpg|缩略图|右|燕易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13768339&di=84b04519fbd95bfd3e8c123eb950d76b&imgtype=0&src=http%3A%2F%2Fa3.att.hudong.com%2F64%2F85%2F01300543564870145007858481527_s.jpg 原图链接][http://www.baike.com/wiki/%E7%87%95%E6%98%93%E7%8E%8B&prd=so_1_doc 来自互动百科的图片]]] '''[[燕易王]](?-前321年),[[中国]][[战国时期]]的[[燕国]]君主,[[燕后文公]]之子。在位期间称王。''' 前333年,[[燕后文公]]卒,[[易王]]继位。[[易王]]初立,《[[史记]]》称[[齐宣王]]取燕十城(但近代考据两王的正确在位年代未有重叠),后又归还。十年,称王。十二年卒,[[子哙]]立。 ==='''基本内容'''=== [[战国时期]] [[燕国]]第三十七任君主  [[燕易王]](?─前321年), [[ 燕后文公 ]] 之子, 公元前323年, [[ 燕后文公 ]] 卒, [[ 易王 ]] 继位。 [[ 易王 ]] 初立, [[ 齐宣王 ]] 取其十城,后又归还。十年,称王。十二年卒, [[ 子哙 ]] 立。  前任:父 [[燕后文公]]( 前323年—前321年 继任:子 [[燕王哙]]   ==='''人物生平'''=== '''继承君位'''[[燕易王]],[[姬姓]],名不详,是[[燕后文公]](亦称[[燕文侯]])的儿子。[[燕后文公]]在位时,将儿子[[燕易王]]立为太子。[[燕后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一作[[燕后文公]]二十九年),[[秦国]]国君[[秦惠文王]]将女儿嫁给太子[[燕易王]]为妻。[[燕后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333年),[[燕后文公]]去世,[[燕易王]]即位。 '''齐夺十城''' [[燕易王]]元年(公元前332年),[[齐国]]国君[[齐宣王]]趁[[燕国]]治理丧事之机出兵攻打[[燕国]],夺取[[燕国]]十座城邑。[[燕易王]]对[[武安君]][[苏秦]]说:“以前先生到[[燕国]]来,先王资助先生去见[[赵王]],于是才约定六国合纵联盟。现在[[齐国]]先攻打[[赵国]],接着又打到[[燕国]],因为先生的缘故遭到天下人耻笑,先生能为[[燕国]]再收复[[齐国]]所侵占的城池吗?”[[苏秦]]非常惭愧,说:“请让我替大王收回失地。”于是前往[[齐国]],游说[[齐宣王]],[[齐宣王]]便归还[[燕国]]的十座城邑。 '''厚待苏秦''' 当时,有人诋毁[[苏秦]],说[[苏秦]]是个左右摇摆,出卖国家、反复无常的小人,以后必会引起纷乱。[[苏秦]]害怕获罪,于是返回[[燕国]],而[[燕易王]]没有恢复他的官职。[[苏秦]]朝见[[燕易王]]说:“我是[[东周]]的一个俗人,没有一点功劳,而[[燕王]]却亲自在宗庙授我官职,在朝廷上以礼待我。如今我替大王退却齐军而收复十城,应该对我更加亲近。现在我回来大王不授予我官职,肯定是有人在大王面前说我不忠实来伤害我。其实我的‘不忠实’是大王的福分。我听说忠诚信实的人,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发愤进取的人,一切都是为了别人去努力。况且我游说[[齐王]],并没有欺骗他。我把老母抛在[[东周]]本来就不是为了自己树立忠信的名声,而是为了别人图进取。如今假如有像[[曾参]]一样孝顺,像[[伯夷]]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诚信的三个人来侍奉大王,您认为怎么样呢?”  [[燕易王]]说:“这就足够。”[[苏秦]]说:“如果像[[曾参]]一样的孝顺,为尽孝道,[[曾参]]从不离开父母在外住宿一晚上,大王怎能使他步行千里来到弱小的[[燕国]]来侍奉处在危难中的大王呢?像[[伯夷]]一样廉洁,为了洁身自好,不肯作[[孤竹君]]的继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的赏赐而饿死在[[首阳山]]下。像这样廉洁,大王怎能让他步行千里到[[齐国]]收回十城呢?像[[尾生]]一样信实,与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女子到时间没来,洪水暴涨他也不离去,抱着桥柱被水淹死。像这样的信实,大王怎能让他步行千里退却[[齐国]]强大的军队呢?我正是因所谓的忠实诚信获罪于大王!” [[燕易王]]说:“你不忠实诚信罢了,难道还有因为忠实诚信而获罪的吗?”[[苏秦]]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有一个人在远方作官,他的妻子与别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来,那个与她私通的人很忧虑,妻子说:‘你不用担忧,我已经作好毒酒等待他呢。’过了三天,她的丈夫果然回来,妻子让侍妾端来毒酒进奉给丈夫喝。侍妾想说酒中有毒,但怕他将主母赶走;想不作声,但恐怕会毒死主父。于是就假装跌倒把酒泼在地上。主父大怒,将她责打五十竹板。所以侍妾一跌倒而将酒泼掉,对上保存主父,对下保存主母,然而自己却无法避免挨一顿打,谁说忠实诚信就不获罪呢?我的过错、不幸就与这侍妾相类似!”[[燕易王]]听后恍然大悟,当即恢复[[苏秦]]的官职。从此,[[燕易王]]更加厚待[[苏秦]]。  '''称王去世''' [[燕易王]]九年(公元前324年),当时[[燕易王]]的母亲与[[苏秦]]私通,[[燕易王]]得知此事后,反而更加厚待[[苏秦]],[[苏秦]]害怕遭到杀害,于是对[[燕易王]]说:“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变得重要,而我要是在[[齐国]],可以设法增强[[燕国]]的力量。”[[燕易王]]同意,[[苏秦]]便假装得罪[[燕国]]逃奔[[齐国]],[[齐宣王]]委任[[苏秦]]担任客卿。[[苏秦]]鼓动[[齐宣王]]增高宫殿、扩大林园,显示[[齐宣王]]的地位,想借此来削弱[[齐国]]的财力,替[[燕国]]效劳。 [[燕易王]]十年(公元前323年),[[燕易王]]开始称王。 [[燕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燕王哙]]继位。 ==='''为政举措'''=== [[燕易王]]在位初期,[[齐国]]夺占[[燕国]]十座城邑,但在[[苏秦]]游说之下,[[齐国]]归还十座城邑。[[燕易王]]在位末期,便开始称王,并派[[苏秦]]假装得罪[[燕国]]而逃奔[[齐国]],鼓动[[齐宣王]]增高宫殿、扩大林园,借此来削弱[[齐国]]的财力。 ==='''历史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易王]]初立,[[齐宣]]我欺。” ==='''家庭成员'''=== 父亲:[[燕后文公]],亦称[[燕文侯]]。 母亲:[[文公]]夫人,与[[苏秦]]私通。 妻子:[[秦国]]公主,[[秦孝公]]之女。 儿子:[[燕王哙]],名哙,无谥号,故称[[燕王哙]]。
==[[燕王哙]]==
( [[File:燕王哙1.jpg|缩略图|左|燕王哙|[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14266653&di=3c74d419b78a3a46b75721c7d13084cc&imgtype=0&src=http%3A%2F%2Fpic.gerenjianli.com%2Fmingren%2F1980%2F83140952.jpg 原图链接][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11/ik990c8lm3.html 来自名人简历的图片]]]  '''[[燕王哙]]({{bd| || 前314年) |catIdx=J}}),[[中国]][[战国时期]]的[[燕国]]君主 [[ 燕易王 ]] 之子。 ''' [[ 易王12 王哙]]五 ,公元前321 (前316 易王死,燕王哙继 [[禅让]]君 ,齐王杀了苏秦。苏秦在燕国时与燕 于宰 [[ 子之 有婚约 ]],进行改革 苏秦的族弟苏代与子之是好朋友 国内大乱 <ref>{{Cite book|title=通鑑选|last=瞿|first=蜕园|publisher=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year=2017|isbn=978-988-8466-24-5|location=香港|pages=}}</ref><ref>《资治通鑑》:[[ 苏秦 ]]既 齐宣王重用了 秦弟[[ 苏代 |代]]、[[苏厉|厉]]亦以游说显于诸侯 其前319年, 王哙支持公孙衍合纵的建议,与齐、楚、赵、韩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 ,逐张仪至秦。次年,与魏、赵、韩、楚合纵攻秦。不久,他任用 子之 为相国。子之办事果断 与苏代婚 善于监督考核臣属 欲得燕权 燕王哙3年,公元前318年, 苏代 作为 使于 国使臣出使燕国。 而还, 燕王哙问 苏代 “你觉得 齐王 怎么样?”苏代回答说 其霸乎!」对曰 “齐王必 不能 称霸 ”燕 哙又问 “这是为什么 「何故 ”苏代回答 」对曰 “因为齐王 不信 任和重用他的大 臣。 ”苏代想用这番话激燕王哙重用子之。果然,燕王哙更加重用子之。为此,子之送给苏代百余金,并表示要听从苏代的吩咐。鹿毛寿劝燕王哙:“不如把国家让给子之。当年,帝尧之所以被后世称为贤君,因为他曾经要把国家让给许由,许由没有接受,所以尧既得到了让贤的美名又没有失去天下。现在,大王如果将国家让给子之,那么子之必然不敢接受,这样一来大王便可以与当年的尧相媲美了。”燕王哙听信了鹿毛寿的蛊惑,使子之的权位更加大了。还有大臣劝燕王哙说:“当年,禹把伯益定为自己的继承人,但他任用的官吏都是启的党羽。等到禹老了,觉得启的党羽不足以担当统治天下的大任,就传位给了了伯益。而启却和他的党羽攻打伯益,最终夺了伯益的国君之位。所以天下人都认为禹虽然名义上传位给了伯益,但不过是给了他一个虚位,而实际上是要让启取而代之。现在,大王您说要把国家让给子之,但所任用的官吏都是太子的人,这就和当年的禹一样,表面上要把国家让给子之,但实际上还是太子说了算。” 于是燕王 哙竟将三百石俸禄以上大官的玺全部收回,另由子之擢贤 用。这样 子之 大权在握,成了实际上的君主 </ref> [[ 燕王哙 总也不上朝听政,只想做一个臣子。 ]]七年( 前314年 [[太 之行新政三年, 平]]与[[ 将军 ]][[ 市被 与太子平聚众作乱 ]]反叛 围攻子之, 数月,死者数万。 社会上人心慌慌,百姓们都离心离德了。孟轲(孟子)劝说 [[ 抓住时机 ]]发兵 攻打燕国。于是 [[ 国派兵入 干涉,齐宣王 之战| 攻破燕国,燕王 ]], 死于战乱,因为他把国家让给了子之 被杀 所以死后连谥号都没有。 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醢其身)。  [[ 赵武灵王 ]] [[ 燕国 ]] 内乱,将 [[ 燕王哙 ]][[ 庶子 ]]「[[公子]] [[ ]] 送回 [[ 燕国 ]] 继承 其后被拥立为 ,是为 [[ 燕昭王 。燕昭王统治时期,是燕国的全盛时期 ]] 子之
(?~前314年), 近代有学者据《[[ 战国 策· 人, 策一]]》「权之难……哙子谓文公曰……」及「[[ 燕王哙 于前320年即位后 ]]既立 任用子之为燕相 ……哙老不听政 子之 相邦时,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 」的记载 得到 认为[[ 燕王 的赏识和重用。 哙]]在[[ 文公]]时期已在管理国政,而在把 位让给子之时称已 年老 ,应该 再过问政事 是[[燕文公]]之孙 从此“国事皆决于 而是[[燕文公]]之 。「昭王为王哙 ”。燕 子,昭 又听信鹿毛寿的建议 复国,于哙不可无諡 效法尧以天下 与许由的 国曰易,亦颇得当, 王哙即易王」<ref>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 把燕 第114页,中 政权都交给相邦子之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ref>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燕王哙]],[[姬姓]],名哙,是[[燕易王]]之子。[[燕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哙继任君位,史称[[燕王哙]]。 [[燕王哙]]三年(公元前318年),[[燕王哙]]联合[[楚]]、[[韩]]、[[魏]]、[[赵]]四国攻打[[秦国]], 未能取胜,于 朝廷 各自退兵。 '''禅位国相''' [[燕国]]国相子之位高权重,专断政事。[[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如何?”[[苏代]]回答说:“必定不能称霸。”[[燕王哙]]说:“为什么?”[[苏代]]回答说:“因为不信任他的 大臣 。”[[苏代]]的用意是激发[[燕王哙]]尊重[[子之]]。于 贵族(即所谓 [[燕王哙]]特别信任[[子之]]。[[子之]]因此以百金赠送苏代,而听凭他的指使。 [[鹿毛寿]]对[[燕王哙]]说: 不如将国家禅让给国相 子之 们称道唐尧贤圣,就是因为他要将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既有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没有失去天下。现在大王将国家让给[[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这样,大王与[[唐尧]]就具有同样的德行。 ) [[燕王哙]]于是将国家托付给[[子之]] [[ 子之 所提拔 ]]由此更是尊贵。 有人说:“[[夏禹]]举荐[[伯益]],此后仍以[[夏启]] 人做 官吏(即所谓“ 。待到年老时,认为[[夏启]]不能够担当天下重任,而将天下传给[[伯益]]。不久[[夏启]]与其同党攻打[[伯益]],夺回天下。天下人说夏禹名义上将天下传给[[伯益]],实际上过后便让[[夏启]]自行夺取天下。现在大王说将国家托付给[[ 子之 之人”)只是小 ]],而 官吏 全是[[太子平]]的人 ,这 就是名义上交付给[[子之]]而实际上还是[[太子平]]当权。”[[ 燕王 哙]]于是将俸禄 三百石以上 玺(官 )全部 起来交给[[子之]]。[[子之]]南面而坐行使国王之权,[[燕王哙]]年老不理政事,反而成为臣下 国家大事都 [[子之]]来裁决。 ==='''禅让原因'''=== [[燕王哙]]为什么禅让王位?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燕王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好贤”、“行仁”,对历史上唐尧虞舜禅让的传说非常仰慕,企图通过自己的实践建立一种君位任贤的制度。《[[韩非子·说疑]]》就说:“燕君[[ 哙]],[[邵公]] 重新 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上下结构,上为“四”,下为“毕”)戈田猎,又亲操耒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 臣也”。《[[淮南子·人间训]]》也说:“[[燕子哙]]行仁而亡” 韩非和《[[淮南子·人间训]]》的作者意在批评[[燕王哙]]一昧“行仁”,不明君王驾驭臣下之术,而被[[ 子之 ]]夺 ,受到天下人 第三年 耻笑 但由此可见[[ 国发生 王哙]]“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 不湮污池台榭,外不戈田猎 又亲操耒 修畎亩”,是一位励行节俭,反对奢侈,爱惜民力,提倡耕作劳动而“苦身以忧民”的君主,其“勤身而忧世”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古代的“圣王明君”。如果说[[燕王哙]]的苦身修行还仅仅属于他的道德主张范畴的话,那么禅让实践所追求的任贤则是他政治主张的体现。尽管他的苦身修行和禅让任贤的书生气十足。 第二,[[子之]]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迎合了[[燕王哙]]让贤推能的心理。史籍有关[[ 之]]的记载不多,《[[史记·燕召公世家]]》只说他任[[燕王哙]]之相,“贵重,主断”,但[[燕王哙]]既然肯让位于他,表明二人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比较接近,也说明[[燕王哙]] [[子之]]的才能所倾倒。起码是他 族与将军市被联合 包围 主断”得到了[[燕 哙]]的赞许。根据[[燕王哙]]让位之后的事实 准备推翻 看来[[ 子之 ]]是任非其人,才过其实 连攻几月没有成功 很可能是权术多于才能 《[[韩非子·内储说上]]》称[[ 子之 反击 ]]任燕相时 取得大胜 曾“坐而佯言曰:‘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 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他托言“白马”而实则要弄权术。《[[韩非子·二柄篇]]》所说“[[ 平及将军市被皆死 之]]托於贤以夺其君者也”。可谓一针见血 。     前314年 第三,在[[燕国]]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劝说[[燕王哙]]让位 协助[[子之]]夺位的派别。[[苏秦]]之弟[[苏代]]曾作为[[ 齐国 ]]的使者向[[燕王哙]]进言,“[[燕王]]问曰:‘[[ 在孟 ]]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遣[[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子之]]与[[苏代]]是儿女亲家,[[苏代]]显然代表了 之一派 策动 利益。另一位人物[[鹿毛寿]]也曾向[[燕王]]进言:“‘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 于许由 派匡章率军 许由不受 五十 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 内就攻 。今王以 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 是王与尧同行也’。[[ 燕王 哙被杀 ]]因属国于[[子之]] [[ 子之 逃亡,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 ]]大重”   三年 [[苏代]]和[[鹿毛寿]]就是《[[韩非子]]》批评的“夺褫 后, 赵、魏、韩、楚、秦等国 子之” 压力下,齐国撤军 “私门之党也” 赵国派兵护送 他们的进言 韩国 相当程度上促成了[[燕王哙]] 赵国 “禅让”。 ==='''历史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燕哙]]无道,禅位[[子之]]。”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家庭成员'''=== 祖父:[[燕后文公]] 祖母:[[文 ]]夫人 父亲:[[燕易王]] 嫡母:[[秦惠文王]]之女 职归燕,是为 :[[ 燕昭王 ]]
==[[燕王子之]]==
'''[[ 子之 ]] (?-前314年),战国时曾任 [[ 燕王哙 ]] 的宰相,后篡位成为 [[ 燕王 ]] 。后 [[ 齐国 ]] 发兵攻 [[ 燕国 ]] [[ 子之 ]] 被齐兵杀死,剁成肉酱。''' ==='''人物生平'''=== '''[[燕王]]信任''' [[子之]]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国相,位高权重,专断政事。起初,纵横家[[苏秦]]在[[燕国]]时,[[子之]]与[[苏秦]]结成亲家,并且与[[苏秦]]的族弟[[苏代]]结交。[[苏秦]]死后,[[子之]]与[[苏代]]结成亲家。[[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前往[[齐国]]侍奉在[[齐国]]做人质的[[燕国]]公子。[[苏代]]由此得到[[齐国]]国君[[齐宣王]]的重用。[[燕王哙]]三年(公元前318年),[[齐宣王]]派[[苏代]]回[[燕国]]复命,[[燕王哙]]问他说:“[[齐王]]要称霸吗?”[[苏代]]回答说:“必定不能称霸。”[[燕王哙]]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因为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的用意是激发[[燕王哙]]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哙]]非常信任[[子之]]。[[子之]]因此以百金赠送[[苏代]],而听凭他的指使。 '''禅让君位''' [[鹿毛寿]]对[[燕王哙]]说:“不如将国家禅让给国相[[子之]]。人们称道[[唐尧]]贤圣,就是因为他要将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既有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没有失去天下。现在大王将国家让给[[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这样,大王与[[唐尧]]就具有同样的德行。”[[燕王哙]]于是将国家托付给[[子之]],[[子之]]由此更加尊贵。 有人说:“[[夏禹]]举荐[[伯益]],此后仍以[[夏启]]的人做官吏。待到年老时,认为[[夏启]]不能够担当天下重任,而将天下传给[[伯益]]。不久[[夏启]]与其同党攻打[[伯益]],夺回天下。天下人说[[夏禹]]名义上将天下传给[[伯益]],实际上过后便让[[夏启]]自行夺取天下。现在大王说将国家托付给[[子之]],而官吏全是[[太子平]]的人,这就是名义上交付给[[子之]]而实际上还是[[太子平]]当权。”[[燕王哙]]于是将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子之]]。[[子之]]南面而坐行使国王之权,[[燕王哙]]年老不理政事,反而成为臣下,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裁决。  '''乱政被杀''' [[燕王哙]]七年(公元前314年),当时[[子之]]执掌朝政三年,致使[[燕国]]大乱,百姓恐惧。[[燕国]]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密谋,准备攻打[[子之]]。[[齐国]]诸将对[[齐宣王]]说:“趁机奔袭[[燕国]],必能攻破它。”[[齐宣王]]于是派人对[[太子平说]]:“寡人听说太子坚持正义,将要废私而立公,整饬君臣之义,明确父子之位。寡人的国家弱小,不足以供驱使。即使如此,却愿意听从太子的差遣。”[[太子平]]于是邀集党徒聚合群众,将军市被包围王宫,攻打[[子之]],但未能取胜。而将军市被和百姓却反过来攻打[[太子平]],[[太子平]]杀死将军市被,将其陈尸示众,由此造成数月灾难,死者达数万人,众人恐惧,百姓离心。 [[孟子]]对[[齐宣王]]说:“现在攻打[[燕国]],这是[[文王]]、[[武王]]伐纣的时机,不可失去。”[[齐宣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之兵,加上北方守军,攻打[[燕国]]。[[燕国]]士兵不应战,城门也不关闭,齐军于是打败燕军,杀死[[燕王哙]]和[[子之]]。[[子之]]死后二年,[[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之弟[[姬职]]继位,是为[[燕昭王]]。 ==='''历史评价'''=== 韩非《[[韩非子]]》:“若夫齐田恒、宋子罕、鲁季孙意如、晋侨如、卫子南劲、郑太宰欣、楚白公、周单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燕昭襄王]]==
( [[File:燕昭襄王.jpg|缩略图|右|燕昭襄王|[https://gss3.bdstatic.com/7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c0%3Dbaike80%2C5%2C5%2C80%2C26/sign=ff20705b95cad1c8c4b6f4751e570c6c/0b7b02087bf40ad1adb7a797572c11dfa9ecce77.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7%87%95%E6%98%AD%E7%8E%8B/31275/0/f3d3572c11dfa9ec0f5bf9be68d0f703918fc126?fr=lemma&ct=single#aid=0&pic=42577322802475e04623e890 来自百度百科的图片]]]   '''[[燕昭襄王]]{{BD| || 前279年) ||}},[[姬姓]],名职,[[中国]][[ 战国时期 ]]的[[ 燕国 第三十九任 ]] 君主 。[[燕王哙]]之子。简称[[昭王]]或[[襄王]]。[[燕王哙]]死后,燕人共立为[[燕王]],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及[[朝鲜]]<ref>[http://lywsw.cn/article/lsxp/200811/20081121144044.Html 邱华东]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209032651/http://www.lywsw.cn/article/lsxp/200811/20081121144044.Html |date=2010-12-09 }}</ref>、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济西之战|攻齐]],佔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国|莒]]、[[即墨]]二城) 名职 造就了[[燕国]]盛世。''' ==='''人物生平'''=== '''内乱即位''' 前318年 [[ 燕王哙 ]]将君位“禅让”给相邦[[子 ]],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 之]]任命,[[子之]]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但此举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 在[[子之]]为王的第三年(前314年) [[燕国]]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 太子平 ]]合谋攻打[[子 ]]。[[齐宣王]]派使者对[[太子平]]说:“寡人听说太子将要整治君臣上下的名义,显明父子相承的地位,我齐国虽然不大,但愿意听候太子你的号令。” 不久[[齐宣王]]发兵,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醢其身)。 后来,[[赵武灵王]]将[[燕王哙]]送在外国当人质的庶子[[公子职]],从[[韩国]]护送回[[燕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招揽人才,意图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 '''招贤纳士''' [[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真是人才济济。[[邹衍]]是阴阳五行家,当时已名闻天下,他在[[齐国]]时就受到尊重;周游[[魏国]]时,[[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赵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毕恭毕敬。[[燕昭王]]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谨。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入坐时[[昭王]]主动坐在 子坐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 简称 [[ 昭王 或襄 ]]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后人因此便用“拥慧先驱”和“碣石宫”这两个词语来比喻用优厚待遇尊礼贤才。[[昭 ]]的这些做法应起了很大的反响,投奔[[燕国]]的士人更为踊跃 本在韩 [[昭王]]大开 门,不拘一格地广 接纳,不惟欢迎知名学者,而且把那些有志灭亡[[齐国]]的,熟悉[[齐国]]险阻要塞和君臣关系的`善于用兵打仗的士 ,尽数收留下来,并给与优厚的待遇,多方积蓄力量,以利兴燕破齐 聚集于 都辅助[[赵 哙死 ]]振兴[[燕国]]的众多士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要数[[乐毅]]。[[乐毅]]是名将[[乐羊]]之 后, 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为了躲避[[赵国]]内乱,便到了[[魏国]]。他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随生向往之心。正巧一次[[乐毅]]为魏出使[[ 国]],[[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礼相待,[[乐毅]]颇受感动,决意留在[[燕国]],[[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委以国政和兵权。 '''改革内政''' [[乐毅]]倾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首先,针对[[燕国]]法度驰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乐毅]]教昭王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亲亲”、“贵贵”的择 立职为 传统,廓清了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 国]]的吏治日趋清明;再次,建议[[ 昭王 ]]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 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以安定社会秩序。在军事上,[[ 乐毅 ]]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尽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昭王]]还注意吊死问孤,去慰抚那些有丧葬之忧的人家;对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妇,[[昭王]]也派人去祝贺,给予关怀。[[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争取全国各阶层对自己统治的拥护。 '''举兵 伐齐 ''' [[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不仅 家日渐殷富 连克七十余城 积累了相当实力 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燕国]]上下同仇敌忾,举兵伐齐的条件一天天趋 成熟。举兵伐齐旗开得胜。 正当[[昭王]]励精图治,[[燕国]]国势蒸蒸日上之时,[[燕国]]的世敌[[齐国]]已达到了强盛的顶点。然而,[[齐国]]国君对内不恤民力,横加赋敛;对外不断用兵,惹得诸侯不满。忍辱多年的[[燕昭王]]认为报仇雪耻的时机已到,决意举兵伐齐。 '''分散齐国''' [[齐国]]毕竟是东方大国,单靠[[ 国]]的力量是无法与之抗衡的,[[乐毅]]提出了“与天下共图之”的战略,得到了[[昭王]]的赞同。[[昭 ]]与[[乐毅]]、[[邹衍]]仔细分析了形势,清醒地认识到,当 [[齐]]、[[秦]]、[[赵]]三强都在千方百计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宋国]]的[[定陶]]是[[中原]]地区最繁荣的商业大都市,[[齐]]、[[秦]]、[[赵]]三国均想染指。一旦[[齐国]]灭掉[[宋国]],就必然会加剧[[齐]]与[[秦]]、[[赵]]的矛盾,同时也会对[[韩]]、[[魏]]、[[楚]]诸国形成严重的威胁,引起这几国的不安。[[昭王]]便定下诱[[齐]]灭[[宋]]、孤立[[齐国]]的方略。[[燕国]]表面上臣服于[[齐]],使其对之放松戒备。其间两次派[[苏秦]]出使[[齐国]],进行离间,唆使[[齐王]]轻率地决定西向攻秦,南向灭宋,[[昭王]]则趁此良机,遣使与[[魏]]、[[楚]]联系,并派[[乐毅]]赴赵,促使[[昭王]]劝说[[秦国]]伐齐。[[秦国]]本于[[齐国]]相约东、西称王,共分天下;岂料齐竟毁约攻秦、灭宋,势力侵入[[中原]]地区。为了出这口恶气,欣然应允发齐。这样,就形成了各国从北、西、南三面对齐的包围之势
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故四处寻找治国的良才。因礼待老臣郭隗,筑宫而敬以为师,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唐代诗人陈子昂有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即是形容燕昭王以重金聘用了苏秦。《战国策》里也记载他千金市马的故事,一时燕国成为“人才高地”。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国 ''' 联合 赵、楚、韩、魏诸国攻齐,上将军乐毅攻破齐国,占领 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辉煌的时期。'''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 齐愍 [[燕昭 又和 ]]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兵出征。此时, 军已驻军于[[淮南]],准备夺取[[齐国]][[淮北]]之地;秦与赵、韩 、魏 也各派一名大将军率军向[[齐 灭了宋 ]]进发。[[齐泯王]]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觉燕军已攻入[[齐 ]]时 更加骄横 才仓促应战。[[齐泯王]]尽 来。他一心想兼并列 之兵 自己来当天子 度过济水,西进拒敌 这一来 齐军因连年征战,士气低落 列国诸侯 加之[[齐泯王]] 他都 作战 满意;特别是 利的士兵以挖祖坟、斩首级等残忍手段相威胁,更使齐兵寒心。联军发起进攻, 军一触即溃,连连败 面的燕国 。齐军主力被歼后 受到 [[ 泯王]]率残部狼狈逃窜,退回 的欺负 都[[临淄]]。[[昭王]]闻讯十分高兴,亲至[[济西]]战场劳军,后犒将士 更想找机会报仇 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厚赏[[秦]]、[[韩]]两国军队后遣其归国;然后命赵军进攻河间,命魏军转向东南收取昔日[[宋国]]之地;自率燕军直捣[[齐都]]。燕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一气攻占了[[临淄]]。[[齐泯王]]被迫出逃,辗转之[[莒]](今[[山东莒县]])地固守,后被楚将[[淖齿]]所杀。[[乐毅]]志在灭齐,在占领[[临淄]]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扩大战果的措施。为了安抚齐民,[[乐毅]]在报请[[昭王]]同意后,着力整饬军纪,严禁燕军掳掠百姓。针对[[齐泯王]]的暴戾,[[乐毅]]宣布宽减齐民的赋税,废除苛法,恢复[[齐威王]]时代的一些合理法令。在[[临淄]]郊外隆重祭祀[[齐桓公]]和[[管仲]],把100多个[[燕国]]的爵位赏赐给归顺的齐人,又在[[齐国]]分封了20多个享有[[ 燕国 ]]封邑的封君,笼络了[[齐国]]的统治阶级,基 来也 稳定了对[[齐国]]的占领,[[齐国]]上下都愿归顺[[燕国]]。在军事上,[[乐毅]]分兵5路继续攻占全国各地。于是,燕军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接连攻夺[[齐国]]70余城,均辟为郡县,仅剩下[[莒]]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南)两城未被攻下。 [[乐毅]]之所以能充分发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与[[昭王]]对他的绝对信任、坚定支持分不开的。当[[乐毅]]在[[齐国]]攻城略地时,[[昭王]]不加丝毫干预,让[[乐毅]]放手 干。当[[乐毅]]久克[[莒]]和[[即墨]]两城不下,有人趁机进谗时。[[昭王]]一面痛斥其人,一面派使者对[[乐毅]]慰勉有加。[[昭王]]用贤不疑,换的部下赤诚相报。 '''跻身七雄''' 在伐齐战争取得决定胜利的同时,[[昭王]]派燕将[[秦开]]袭破[[东胡]],迫使[[东胡]]从[[燕国]]东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国]]领土向东北扩展到[[辽东]]一带。燕还向南进军,攻占了[[中山 ]]许多地方。[[昭王]]终使[[燕国]]跻身于列强之列,步入黄金时代  公元前279年,[[昭王]]因病去世。 [[燕昭王]]把握了复兴[[燕国]]主要在于罗致人才这个关键因素,屈身礼士,用人不疑,终于使多年 孜孜以求的报仇雪耻愿望得以实现,使[[燕国]]发展 鼎盛时期,他自己也跻身于战国七雄重要国君的行列。 ==='''主要贡献'''=== '''[[郭隗]]献计''' [[ ]]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 音kuài 音wěi 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如今[[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 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 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 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 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 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 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 招请人才 竟学 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魏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重用[[乐毅]]'''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愍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如今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 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愍王]]听 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 尧舜让位 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 办法来 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 ,把 [[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愍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愍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 位让给 ]]认为[[乐毅]]立 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秦开]]却胡''' 七雄 一的[[燕国]],曾有一次大规模的成功扩张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便是[[秦开]]却[[东胡]]取[[辽东]]的战功 历史资料有二: 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史记.匈奴列传]]》 “后子孙稍骄虐, 人离志,燕乃遣 [[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三国志.东夷传]]》注引《[[魏略]]》 史料没有指出具体年代,今人多以[[秦开]]破[[东胡]]为[[燕昭王]]时事。 却可大致推出。[[燕昭王]]为全力谋齐,乃以[[燕国]]贵胄(包括[[秦开]])入质[[东胡]]以求稳定后方。至[[燕武成王]]时,深悉[[东胡]]虚实的[[秦开]]回国。[[武成王]]乃以[[秦开]]统大军北击[[东胡]],大获全胜,[[东胡]]向北退却逃遁,[[燕国]]北境大展,号称拓地“千余里”。燕 又乘胜东击[[辽水]]一带的[[朝鲜]],夺取了[[辽东]]的广大地区,极边甚至伸过今[[鸭绿江]]以南。“直至[[满番汗]]为界”。[[秦开]]之功,堪与[[乐毅]]媲美。 [[秦开]]就是在[[东胡]]的一次掠夺中被强势的胡人作为人质走进[[东胡]]的。也许是北方游牧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没有多少粮食可以果腹,更没有中原精细的衣饰可以安逸,他们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白云 太子平 地上奔走无常的牛羊。为了生存,他们南下。依仗着自己强壮的体魄,骚扰[[中原]],横行乡里,烧杀抢掠,燕地边城的居民只能背井离乡,丢下身后曾经的故乡。[[秦开]]就这样背景下走 攻子之 [[东胡]]的。一次贩马途中,蓄谋已久的[[秦开]]脱离了队伍 恰巧[[ 燕国 ]]的队伍巡防经过。回国后,[[秦开]]被任命为大将,开始了他训练兵士 大乱 此时[[燕国]]国君为历史上有名的[[燕昭王]](还有一说,说[[秦开]]却胡的年代在[[武成王]])随着[[昭王]]励精图志,[[燕国]] 力已经逐渐强盛,眼看[[东北]]边境人民遭难,他下定决心彻底 平定 边患。对于带兵打仗的人选,他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将率军驱胡重任交给在[[东胡]]做过人质的[[秦开]]。[[秦开]]是[[ 燕国 ]]名将,非常富于作战经验,久经沙场,百战百胜,并对[[东胡]]的情况十分熟悉,公元前283年[[秦开]]率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今[[延庆]]境 )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虽奋力抵抗,却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燕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在连连胜利之下,燕军士气更加旺盛,一鼓作气向[[东北]]追歼[[东胡]]。抵抗无用,一直退却到千余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此时的[[秦开]]站在燕北边地,谋划安定策略。效法[[赵国]],动员军民大修障塞,于是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如今依旧存于今天的[[建平]]北部,不过只是其中的一段,不过只是如今风雨 名义 侵蚀,残存破败,却也依稀可辨燕为巩固新区,也效赵之所为,动员军民大修障塞 打进 是为长达两千多公里的[[ 燕国 ]][[北长城]]。后来 ,燕 又在广袤的新领土上陆续设立了[[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燕在幅员上一跃超过赵齐越三国,仅次于秦楚,在列 中位居第三。 ==='''轶事典故'''=== [[燕昭王]]者,[[哙王]](明许自昌刻本——以后简称许刻本——哙王作王哙)之子也。及即位,好神仙之道。仙人甘需臣事之,为王述昆台登真之事,去嗜欲,撤声色,无思无为,可以致道。王行之既久,谷将子乘虚而集,告于王曰:“西王母将降,观尔之所修,示尔以灵玄之要。”后一年,王母果至。与王游燧林之下,说炎皇钻火之术。然绿桂膏以照夜,忽有飞蛾衔火,集王之宫。得圆丘砂珠,(砂珠原作朱砂。据明抄本、陈校本改。)结而为佩。王登捱(明抄本捱作掘。本书卷四零二引拾遗记作握。)日之台,得神鸟所衔洞光之珠,以消烦暑。自是王母三降于燕宫,而[[昭王]]狥于攻取,不能遵甘需澄静之旨,王母亦不复至。甘需白:“王母所设之馔,非人世所有,玉酒金醴,后期万祀,王既尝之,自当得道矣。但在虚疑纯白。保其遐龄耳。”甘需亦升天而去。三十三年,王无疾而殂,形骨柔软,香气盈庭。[[子惠王]]立矣。(出《[[仙传拾遗]]》) 【译文】  [[燕昭王]]是[[哙王]]的儿子,即位以后,非常爱好修炼成仙的道术。他朝中有个叫[[甘需]]的大臣就是个仙人,常给[[燕昭王]]讲述登[[昆仑山]]修道的事,告诉他只要去掉心中的私欲,不接触女色和游乐,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作,清心寡欲,就可以得道。[[燕昭王]]照甘需的要求实行了很久。有一次仙人谷将子驾云来到[[燕昭王]]宫中对他说,“[[西王母]]将要降临,她要看看你修道的情况,指点你修炼的诀窍。”过了一年,[[西王母]]果然降临,和[[燕昭王]]一起在燧林游玩,告诉他[[炎帝]]钻木取火的方法。到了夜间,就 被灭掉 燃起桂树的膏脂照明,这时突然有很多飞蛾口衔着火聚集到[[燕昭王]]宫中,火球变成了圆丘形的砂珠,[[燕昭王]]就把它们串成了玉佩。[[燕昭王]]登上离太阳最近的一座高台上,得到了神鸟衔来的一颗宝珠,这宝珠能使人避开太阳的炎热。后来[[西王母]]又三次降临[[燕昭王]]的宫中。而[[燕昭王]]忙于攻城略地,处理国事,没有遵照甘需当初说的话去静心修炼,[[王母]]就再也没来过。甘需说:“[[西王母]]所设的酒宴,不是人世间的东西,那些玉酒金液,都是需要万年的时间酿制用来供神仙享用的,[[燕昭王]]既然吃了,自然就得道了,只要虚心高洁的静修,自然会保持长生的 后来 甘需也升天而去,三十三年后,[[燕昭王]]无病而死。他死后身体骨骼十分柔软,身上散发出的香气溢满于宫中。[[燕昭王]]死后,他的儿子[[惠王]]作了国君。 '''鞭打太子''' 一天,[[燕国]]王宫里的内侍和卫兵都在交头接耳的议论,[[ 昭王]]为何一反常态,竟怒气汹汹地把[[太子]]打了二十大板。原来[[太子]]受了大夫[[骑劫]]的挑唆,向[[昭王]]进谗言,说大将[[乐毅]]费了三年工夫还打不下[[齐 ]]的[[莒城]]和[[即墨]]两个地方,是[[乐毅]]阴谋以恩德感化两地的[[齐国]]百姓,等齐 真归顺了,[[乐毅]]便可当上[[齐王]]。[[昭王]]始终认为[[乐毅]]是知己,一听此话便蹦了起来,给[[太子]]一顿好揍,指着[[太子]]的鼻子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畜牲,说:“先王的仇是谁给咱们报的?[[乐毅]]的功劳简直没法说,咱们 它当作恩人还不够尊敬,你们还要说他的坏话!就是他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 [[昭王]]责打了 太子 后,立即派使者拿[[节杖]]去见[[乐毅]], [[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动,对天起誓,情愿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此后,[[乐毅]]更加尽心尽力地为[[燕国]]效劳。 在[[中国]]历史上,大张旗鼓的招贤纳士之举,莫过于[[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五言诗颂扬这千古佳话:“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据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高筑黄金台''' [[燕昭王]] 了广招天下有才之士来帮助他兴 复仇。他就询问了大臣[[郭隗]]。 [[郭隗]]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大王您如果真想招贤纳才 不妨就从我身上做 反抗 让天下人都看到,像我这样不才的人尚且收到您如此的尊重,何况那些德才大大超过我的人呢?这样国内外的贤才就会不远千里向我国聚集了。” [[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 [[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住。[[燕王]]每天都要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前去探望。[[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史记评述'''=== [[司马迁]]:“[[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北)[外]迫蛮貉,内措[[ ]]、[[晋]],崎岖彊国之闲,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史料记载'''=== 《[[战国策]]》 《[[史记.燕召公世家]]》 《[[史记.赵世家]]》 ==='''陵墓'''=== '''[[蓟县]]说''' 在史学界,[[春秋战 军队赶 ]]七雄之一的[[燕国]][[燕昭王]]的墓葬究竟在哪里,一直没有定论,成为千年未解之谜。如今,[[蓟县]]史志人员在史志编修过程中发现,蓟县府君山下原来一直被认为是唐末学者窦禹均墓的大型封土堆就应当是[[战国]][[燕国]][[燕昭王]]的冢墓。 据史料记载,[[燕昭王]]是[[春秋战国]]时较有作为的君王之一。当强齐虎视、[[燕国]]国势衰微之时,他奋发图强,卑身事贤,重用[[苏秦]]、[[乐毅]],终于振兴了[[燕国]],使[[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据《[[中国通史]]》记载,[[燕昭王]]卒于公元前279年,他的儿子[[惠王]]继位。但他的冢墓的确切位置却鲜为人知。后来许多史志研究人员进行考察,也一直没有结论。 [[蓟县]]史志办[[赵学海]]主任说,自己在[[蓟县]]史志编修过程中,查阅 大量的史料,认为[[蓟县]]府君山下[[白马泉村]]北的一个巨大的封土堆就应当是[[燕昭王]]墓。据他介绍,这个大型封土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唐末学者[[窦禹均]]的墓,并因此将这里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通过史料分析,这种说法很难成立。 据明[[嘉靖]]三年《[[蓟州志]]》和《[[遵化县志]]》记载,[[窦禹均]]墓在县城东南七十里,应当是如今的[[蓟县]][[西龙虎峪镇]]境内,如今这一说法已得到证实。那么府君山下这个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窦禹均]]墓的方圆120平方米、高五米的大型封土堆又是谁的墓呢?《[[九州记]]》云,古渔阳有无终山,山上有昭王冢…… 《[[水经]]》载:“[[燕昭王]]葬于[[无终山]]中。”而无终山在战国时就是指[[蓟县]]一带的山脉,其中包括如今的[[府君山]]。[[清智朴]]《[[盘山志]]》载,[[燕昭王]]墓在盘山千像寺东十里。据此寻找,这个大型封土堆正好符合史料指述,应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昭王]]的墓葬。 另外,从墓的结构看,墓道向西,是从西侧打山洞进 ,在东侧建墓。这是[[汉代]]以前王侯贵族典型的墓葬结构。[[战国]]时,[[燕昭王]]在位28年,是[[燕国]]最强盛时期,只有他才能有这样的地位和功绩筑如此雄伟的大墓。 '''[[遵化]]说''' [[遵化市]]旧志书均记载:城东南30公里的[[无终山]]下有[[燕昭王]]坟墓
==[[燕惠王]]==
( [[File:燕惠王.jpg|缩略图|左|燕惠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15994173&di=53432321e695c347f1874596932c66f2&imgtype=0&src=http%3A%2F%2Fi.qulishi.com%2Fuploads%2Fnews%2F201512%2F20151222095907_49800.jpg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news/201512/54644_1.html 来自趣历史的图片]]]  '''[[燕惠王]]({{bd| ─前272 ||前271 ) ||J姬}}),[[中国]][[战国时期]]的[[燕国]]君主 [[ 燕昭王 ]] 之子, [[ 昭王 ]] 三十三年(前279年), [[ 燕昭王 ]] 死, [[ 惠王 ]] 即位。 '''   [[ 燕惠王 ]]做 太子时,与 [[ 乐毅 ]] 有隙,即位后对 [[ 乐毅 ]] 用而不信,后以 [[ 骑劫 (人物)|骑劫]] 代之, [[ 乐毅 ]] 逃亡 到[[ 国]] [[ 齐襄王 ]] 五年(前279年)齐人 [[ 田单 ]] [[ 即墨 ]] (今 [[ 山东 平度 ]] 市东南)以火牛阵击败燕军,骑劫战死, [[ 齐国 ]] 悉复得其故城。 之后[[ 燕惠王 ]] 责备 [[ 乐毅 避亡到赵 ]]离开[[燕 ]] [[ 乐毅 ]] 回致一封《 [[S: 报遗燕惠王书 |报遗燕惠王书]] 》,载于《 [[ 史记 ]] 》。    [[ 燕惠王 ]] 六年(前273年)设置了 [[ 渔阳 郡|渔阳]] [[ 右北平 ]] [[辽西郡| 辽西 ]] [[辽东郡| 辽东 ]] 四郡。        《[[燕世家]]》记载[[燕 惠王 ]]七年(前272年)病卒<ref>《史记·燕世家》:「惠王七年卒。」</ref>,但据《[[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二十 年(前271 ,[[燕惠王]]八年) ,燕相 [[ 成安君 ]][[ 公孙操 ]] 杀死 [[惠王]]<ref>《[[史记·赵世家]]》:「[[ ]]二十八年,燕相[[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ref> ,原因不明 ,《[[韩非子]]》说因君主没有察觉而被杀害<ref>《韩非子·难三》:「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恆之贼。」</ref>。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燕惠王]],[[姬姓]],名不详,是[[燕昭王]]之子。[[燕昭王]]在位时,将其立为[[太子]]。[[燕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 '''因忌兵败''' [[燕惠王]]做[[太子]]时,对将军[[乐毅]]有些不满。[[燕惠王]]即位后,[[齐国]]将领[[田单]]得知[[燕惠王]]与[[乐毅]]之间有矛盾,就对[[燕国]]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齐国]]没有被攻下的城邑只剩两座,而所以没有尽快地攻下来,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之间有些不和,[[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且留在[[齐国]],是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害怕的,就是[[燕国]]派别的将领前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猜忌[[乐毅]],又听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担任将领,并要召回[[乐毅]]。[[乐毅]]心中知晓[[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害怕自己回国后被杀,于是向西逃亡,投奔[[赵国]]。 同年,[[田单]]与骑劫交战,[[田单]]设计一系列骗局哄骗燕军,并且凭借[[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的兵力,以火牛阵在[[即墨]]城下大败骑劫,骑劫战死,燕军退回[[燕国]],[[田单]]辗转追逐[[燕国]]败兵。[[田单]]向北直追到河上,因此收复[[齐国]]全部失地。[[田单]]从[[莒城]]迎接[[齐襄王]],返回[[齐国]]都城[[临淄]]。 '''致歉[[乐毅]]''' [[燕军]]大败后,[[燕惠王]]后悔用[[骑劫]]代替[[乐毅]],因而惨遭兵败将亡,丧失所得的[[齐国]]土地。同时,[[燕惠王]]怨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无力之际前来攻打。于是[[燕惠王]]便派人斥责[[乐毅]],同时向他致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没有不震惊的,我哪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离去,我本人初继位,是左右的人耽误了我。而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风餐露宿,太过辛苦,故请你回来休养调息,并商讨国事。而将军却误听传言,以为跟我有不和的地方,就抛弃[[燕国]]投降[[赵国]]。将军这样做,为自己打算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恩呢?”[[乐毅]]听后,于是回信给[[燕惠王]],此即《[[报燕惠王书]]》。于是,[[燕惠王]]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和[[燕国]]通好,往来于[[燕国]]、[[赵国]]之间,[[燕国]]、[[赵国]]都任命他担任[[客卿]]。 '''去世''' [[燕惠王]]七年(公元前272年),[[燕惠王]]去世(《[[史记·赵世家]]》则记载,[[燕惠王]]是在公元前271年遭[[国相]]、[[成安君]]公孙操杀害),其子[[燕武成]]王即位。 ==='''为政举措'''=== [[燕惠王]]在位时期,因对将领[[乐毅]]不满,而[[中齐国]]将领[[田单]]的反间计,以[[骑劫]]代替[[乐毅]]担任主帅,结果致使燕军大败,[[骑劫]]战死,[[燕国]]丢失所占领的[[齐国]]土地。 ==='''历史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燕王]]受间,空闻报书。”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资治通鉴·卷五]]》 ==='''家族成员'''=== 祖父:[[燕王哙]] 父亲:[[燕昭王]] 儿子:[[燕武成王]] 孙子:[[燕孝王]],[[燕武成王]]之子。 曾孙:[[燕王喜]],[[燕孝王]]之子
==[[燕武成王]]==
'''[[燕武成王]](?─前258年),继位原因成谜,他是在 [[燕惠王]]被弑后即位的,在他即位后,曾引起[[赵国]]的不满。[[武成王]]七年(前265年),[[齐国]][[田单]]征伐[[燕国]],攻占[[中阳]]。[[武成王]]十四年(前258年),[[武成王]]去世,[[燕孝王]]即位。前271年—前258年''' ==='''基本内容'''=== [[燕国]] [[战国时期]][[燕国]]第四十一任君主 [[燕武成王]](前271年——前258年),继位原因成谜,他是在[[ 燕惠王 ]] 被弑后即位的,在他即位后,曾引起 [[ 赵国 ]] 的不满。 [[ 武成王 ]] 七年(前265年), [[ 齐国 ]][[ 田单 ]] 征伐 [[ 燕国 ]] ,攻占 [[ 中阳 ]] [[ 武成王 ]] 十四年(前258年), [[ 武成王 ]] 去世, [[ 燕孝王 ]] 即位。 [[惠王]]七年(前272)去世,[[韩]]、[[魏]]、[[楚]]三国联合攻打[[燕国]]。[[燕武成王]]即位。  前任: [[燕惠王]]  前271年—前258年  继任: [[燕孝王]] ==='''家庭成员'''=== 妻子:[[燕武成后]] 儿子:[[燕孝王]]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4.htm 燕召公世家第四],国学网</ref>。
==[[燕孝王]]==
( [[File:燕孝王.jpg|缩略图|右|燕孝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16927265&di=dc6491e3a2145234a45890685140ca77&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2.imgtn.bdimg.com%2Fit%2Fu%3D4153125562%2C3310906005%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renwu/yanxiaowang/ 来自趣历史的图片]]] '''[[燕孝王]]({{bd| || 前255年) |catIdx=J}}) ,在前257年 [[ 燕武成王 ]] 死后继位,立 [[ 姬喜 ]] 为太子,在位三年而卒。<ref>《[[史记·燕昭公世家]]》:([[武成王]])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ref>''' 这期间,[[秦国]]灭[[东周]],迁九鼎。这时期[[燕国]]可能筑有[[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并设置了[[上谷郡|上谷]]、[[渔阳郡|渔阳]]、[[右北平]]、[[辽西郡|辽西]]、[[辽东郡|辽东]]五郡。近人王国良推论“燕筑北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ref>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张维华]]:《[[中国长城建制考]]》,中华书局1979年2月版;[[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年9月版。</ref>。 ==='''人物生平'''=== [[燕孝王]],[[战国时期]][[燕国]]第四十二任君主。这期间, [[秦国]]灭[[东周]],迁九鼎。这时期[[燕国]]可能筑有[[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并设置了[[上谷]]、[[渔阳]]、 [[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近人王国良推论“ 燕筑[[北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 ==='''史籍记载'''=== 《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家庭成员'''=== 父亲:[[燕武成王]] 儿子:[[燕王喜]] =='''[[燕王喜]]'''== [[File:燕王喜.jpg|缩略图|左|燕王喜|[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17445334&di=44a73c817341c2a5327a12711f6ccd8d&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1031%2F590d6e3fd9684abcae76ec146fe3539a.jpeg 原图链接][http://www.lovfp.com/seduzx/150958/272389119.html 来自爱学网综合频道的图片]]]   '''[[燕王喜]](生卒年不详),本名[[姬喜]],是[[战国 (中国)|战国]]时期[[燕国]]的末代君主。'''   二十八年(前227年),[[秦国]]攻燕,兵临[[易水]]([[河北]][[易县]])。[[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等人以献督亢之地图和秦将[[樊于期]]首级之名,谋刺[[秦王政]],图穷而匕见,最终[[荆轲]]事败被杀。<ref>[[顾炎武]]《菰中随笔》:”荆轲‘生劫’一语乃解嘲之辞,其实剑术疏耳。错处只在'未至身'三字之间;盖匕首藏于图中,是极短小之物,持短兵而与人角逐于殿堂之上,,其不胜必矣。”</ref>[[燕太子丹]]逃亡[[辽东]](今[[辽宁]][[辽阳市]]),[[代王嘉]]怂恿[[燕王喜]]弑子,喜杀子献首级,以解[[秦王]]之怒。二十九年(前226年),[[秦王政]]派[[王翦]]率军伐燕,同年十月破燕都[[蓟]]城。三十三年(前222年),生俘喜,[[燕国]]灭亡。<ref>[[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王贲兵渡鸭绿江,围平壤城,破之,虏燕王喜,送入咸阳,废为庶人。”但纯属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ref>
这期间,秦国灭东周,迁九鼎。这时期燕国可能筑有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近人王国良推论“ 燕筑北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前257年—前255年
==[[燕王喜]]='''人物生平'''===
(?─?) 公元前255年([[燕孝王]]三年) 喜的父亲[[燕孝王]]去世,于 喜继承[[燕 时期燕 ]] 的四十三任 主,亦是末代君主 之位,史称[[燕王喜]]
公元前251年([[ 燕王喜 二十八年(前227 ]]四 年), [[燕王喜]]命令丞相[[栗腹]]与[[赵国]]结成联盟,将五百金赠送[[赵孝成王]]为酒资。[[栗腹]]返回[[燕国]]禀报[[燕王喜]]说:“[[赵国]] 内年轻力壮者都在长平之战中战死,他们的孤儿还未成年,可以趁机 伐。”[[ 王喜]]召[[昌国君]][[乐间]]咨询此事。[[乐间]]回答说:“[[赵国]]是四面作战的国家 它的人民都熟习军事,不可以伐。”[[燕王喜]]说:“我以五倍的 临易水(河北易县) 力攻伐它。”[[乐间]]还是认为不可以 [[ 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等人 王喜]]发怒,群臣都认为可 献督亢之地图和 攻伐。于是调动两军,二千辆兵车,[[栗腹]]率领一部攻伐[[鄗邑]],[[卿 ]]率领一部攻伐[[代邑]]。惟独大夫[[ 樊于期首级之名 渠]]对[[燕王喜]]说:“与人互通关卡结成联盟 图刺秦 将五百金送给人家的君 饮酒 图穷而匕见 使者返回禀报就回头攻伐人家,不吉祥 事败 此战不能取胜 ”[[ 太子丹逃亡辽东(今辽宁辽阳市) 王喜]]不听 亲自率领偏师随后进发。[[将渠]]拉着[[ 燕王喜 斩首 ]]腰间的印带阻止他说:“大王绝不要亲自前往 献给秦王 前往不会取胜 ”[[ 燕王喜 二十九年(前226年) ]]用脚蹬开[[将渠]]。[[将渠]]流泪说:“微臣不是为了自己 而是为了大 啊!”燕军抵达宋子,[[赵国]] 王翦 廉颇 率军 ,在[[鄗邑]]击破[[栗腹]]之军,[[乐乘]]在[[代邑]]击破[[卿秦]]之军。[[乐间]]逃到[[赵国]]。[[廉颇]]追逐 军五百余里 同年十月破 包围了[[ 国]]国 蓟城 ,[[燕国]]人请求讲和,[[赵国]]人不允许,一定要让[[将渠]]出来调和 燕王喜三十三年(前222年) [[将渠]]主持议和 活捉燕王喜 [[赵国]]人听从[[将渠]] 解除对[[ 燕国 灭亡 ]]的包围 前255年-前
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赵国]]派大将[[李牧]]攻打[[燕国]],夺取[[燕国]]的[[武遂]]、[[方城]]。[[剧辛]]原先居住在[[赵国]],与[[庞暖]]友善,不久逃亡到[[燕国]]。当时[[赵国]]多次被秦军围困,[[赵国]]大将[[廉颇]]离开[[赵国]],[[赵国]]任命[[庞暖]]为将军,[[燕王喜]]见此想趁[[赵国]]的困敝而攻伐[[赵国]]。[[燕王喜]]向[[剧辛]]咨询,[[剧辛]]说:“[[庞暖]]容易对付。”[[燕国]]派[[剧辛]]率军攻打[[赵国]],[[赵国]]派[[庞暖]]迎击,俘获燕军二万人,杀死[[剧辛]]。
 
==='''相关事件'''===
 
'''图穷匕首见'''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武阳]]。临行时,[[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武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家族成员'''===
 
祖父:[[燕武成王]]
 
父亲:[[燕孝王]]
 
儿子:[[太子丹]]
 
==='''影视形象'''===
 
2000年电影《[[剑客春秋]]》:[[丛培信]]饰演[[燕王喜]]。
 
2002年电视剧《[[荆轲传奇]]》:[[金书贵]]饰演[[燕王喜]]。
 
2017年电视剧《[[秦时丽人明月心]]》:[[赵作山]]饰演[[燕王喜]]。
 
==视频==
===为了让燕国强大,苏秦欲要离间齐国,这个计策真狠啊!===
{{#ev:youku|XMzk2NjQxNjYzNg|center}}
===春秋时代齐国燕国不接壤,齐桓公为何北上帮燕国讨伐山戎===
{{#ev:youku|XMzU3NjM0NzUwMA|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
4,34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