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燕國歷代君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目錄

燕國

(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

前7世紀,燕國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今北京市)。燕國國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諸侯列國中始終處於中下游地位。

前222年,秦滅趙,陳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荊軻秦王,最終失敗,荊軻被殺,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發兵攻燕,燕王喜率公室衛軍逃遼東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燕召公

召(shào)公奭(shì)姬姓,名奭,是周武王的同姓宗室,食邑於召(今陝西歧山西南),謂之召公,又稱為周召公召康公召伯。又因其受封於燕國,稱燕召公召公奭是後來燕國召國的始祖。

簡介

召公奭曾輔助武王克殷,被封於燕(今河北北部),都城在薊(今北京),但並未前往,由長子克前往就任。而他自己留在召國(今陝西歧山西南)。

召公奭是周初活躍時間最長的政治家,歷經文武成康四世,周成王時,位列三公,擔任太保的職務,他和周公旦把周朝一分為二,陝東(今河南省陝縣以東)由周公管理為東伯侯,陝西由召公奭管理為西伯侯。他多半在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朝廷理政,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傳說召公奭曾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聽訟,後世思其人而敬其樹。《詩經·召南·甘棠》:「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shuì)。」就是描述這個故事,也留下「甘棠遺愛」的成語典故。

人物生平

受封北燕

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年),姬奭跟隨周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軍,商朝末代君主帝辛(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鉞,姬奭手持小鉞,左右夾輔周武王舉行祭社大禮,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責。周武王滅亡商朝後,建立周朝政權,史稱西周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為鞏固政權,實行分封制,大封功臣與宗室,於是將姬奭封在薊地(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亦稱北燕)。但姬奭沒有前往薊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長子姬克管理薊地 ,自己則留在都城鎬京(今陝西長安)任職,繼續輔佐周王室。周武王於是將京畿(國都及其附近地區)之地(今陝西岐山西南)封給姬奭,故稱召伯召公召公奭

分陝而治

周武王十二年(前1045年),周武王去世,其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當時周成王在豐地,姬奭奉命建造洛邑,以完成周武王的遺志。不久,姬奭擔任三公之一的太保。自陝地(今河南陝縣)以西,由姬奭主管;自陝地以東,由周公旦主管。

周成王年齡尚幼,周公旦代理朝政,當國攝政,姬奭有所懷疑,周公旦寫作《君奭》。《君奭》中說姬奭不喜歡周公旦的做法,周公旦便稱道:「商湯之時有伊尹,得到上天的嘉許;在太戊之時,則有伊陟、臣扈,得到上帝的嘉許,並有巫咸治理王家;在祖乙之時,則有巫賢;在武丁之時,則有甘般。正是憑藉這些有道賢臣,才安定治理商朝。」姬奭聽後,這才高興起來。

理政輔佐

姬奭治理陝地以西地區時,深受百姓們的擁護。姬奭巡行鄉里城邑,當時姬奭便在一棵棠梨樹下判斷案件,處理政事,上至侯伯、下到百姓都各得安置,無人失職。

周成王臨終前,擔心太子姬釗不能勝任君主之位,於是命令姬奭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姬釗即位。周成王死後,姬奭畢公率領諸侯,引導太子姬釗拜見先王廟,反覆告誡他周文王周武王能夠成就王業,來之不易,重要的是在於節儉,沒有貪慾,以專志誠信來統治天下,寫作《顧命》。於是,太子姬釗即位,是為周康王

姬奭輔佐周成王周康王兩代君主,開創四十多年沒有使用刑罰的「成康之治」,為周朝打下延續八百多年的堅實基礎。

燕侯克

燕侯克姬姓,名克,諡號不詳。《史記》及其他古代文獻無載。

1989年,《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有銘銅器座談紀要》公布了1193號西周大墓出土的「克罍」、「克盉」銘文。部分學者認為器物銘文的「克」是指第一代燕侯。有關他的身世,陳平在《燕史紀事編年會按》匯集眾說,條分縷析,認為他是召公的兒子。因召公在周輔政,其子克被封於(今河北北部),都城在(今北京),是後來燕國的始祖。

人物生平

燕國第一任君主,燕侯姬克,諡號不詳,據學者考證,他為召公的兒子。因召公在周輔政,其子姬克被封於(今河北北部),都城在(今北京),是後來燕國的始祖。克罍記載西周初年周成王冊封燕侯克,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實。是當時裝酒用的。

家庭成員

父親:燕召公

弟弟:燕侯旨

燕侯旨

燕侯旨姬姓,名旨,諡號不詳。《史記》等古代文獻失載。

有關他的身世,陳平在《燕史紀事編年會按》匯集眾說,條分縷析,認為他是召公的兒子、燕侯克的三弟,為燕國第二任君主。

基本內容

春秋時期燕國第二任君主,燕侯旨,名姬旨,諡號不詳,據學者考證,他為召公的兒子、姬克的三弟。

前任:

兄: 燕侯克

前?年—前?年

繼任:

子: 燕侯舞

燕侯舞

燕侯舞姬舞,諡號不詳,據學者考證,他為姬旨的兒子,為燕國第三任君主。

史料記載

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據楊寬西周史》考證,周公東征後,始封召公子克於燕),在今北京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燕侯憲

燕侯憲姬憲,諡號不詳,據學者考證,他為姬旨的兒子,為燕國第四任君主,也有學者認為他是召伯。到底是燕侯還是召伯還有待商榷。

前任:父 燕侯旨

繼任:子 燕侯和

燕侯和

燕侯和姬和,諡號不詳,據學者考證,他為姬憲的兒子,為燕國第五任君主,也有學者認為他是召伯。到底是燕侯還是召伯還有待商榷。

基本資料

春秋時期燕國第五任君主,燕侯姬和,諡號不詳,據學者考證,他為姬憲的兒子,也有學者認為他是召伯。到底是燕侯還是召伯還有待商拙。

前任:

父: 燕侯憲

前?年—前?年

繼任:? (中間九世無名無諡,第十任為燕惠侯)

燕伯聖

燕伯聖姬姓,名聖,其諡號不詳,青銅器銘文作匽伯聖,吳鎮烽認為是西周晚期的燕國國君,其餘事跡不明。

燕惠侯

燕惠侯(?-前827年),中國西周燕國的國君。《史記》中,惠侯之前的國君世系完全失載。[1]

前865年初立。[2][3]燕惠侯二十四年(前841年),周厲王逃到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燕惠侯三十八年(周宣王元年,即前827年),惠侯薨。[4][5]燕釐侯即位。[6]

人物簡介

841年)。前827年惠侯去世,其子燕厘侯即位。

前任

數世前為燕伯聖(第五任為燕侯和)

繼任

子燕厘侯

史籍記載

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周厲王奔彘,共和之時。

惠侯卒,子釐侯立。

燕厘侯

燕厘侯,本名姬莊燕惠侯之子,西周時期燕國君主。燕厘侯二十三年(前803年),齊伐燕取桑丘(今徐水縣漕河西)。在位36年卒,子燕頃侯即位。

燕惠侯三十八年(周宣王元年,前827年),惠侯薨。子釐侯初立。[7][8]釐侯二十一年,鄭桓公初封於鄭。[9]釐侯二十三年(前804年),伐燕取桑丘(今徐水縣漕河西)。釐侯三十六年(周宣王三十七年,前791年),釐侯薨,[10]燕頃侯即位。[11]

簡介

燕厘侯,本名姬莊燕惠侯之子,西周時期燕國君主。燕厘侯二十三年(前803年),齊伐燕取桑丘(今徐水縣漕河西)。在位36年卒,子燕頃侯即位。

世系

前任:父 燕惠侯

前826年—前791年

繼任:子 燕頃侯

燕頃侯

燕頃侯(?-前767年),中國西周時期燕國君主,姓,名已失載。燕釐侯之子。

[[燕釐侯]]三十六年(周宣王三十七年,前791年),釐侯薨。子頃侯初立[12][13]頃侯九年,周宣王[14]頃侯二十年(前771年),幽王為犬戎所殺,西周滅亡。[15]。次年,周平王東遷洛陽。頃侯二十四年(周平王四年,前767年),頃侯[16],子燕哀侯即位[17]

簡介

前任:父 燕厘侯

前790年-前767年

繼任:子 燕哀侯

相關史料

史記·燕召公世家》:三十六年,厘侯卒,子頃侯立。頃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亂,為犬戎所弒。秦始列為諸侯。二十四年,頃侯卒,子哀侯立。

燕哀侯

燕哀侯(?-前765年),中國春秋初期的燕國君主,為燕頃侯之子。在位僅二年。

燕頃侯二十四年(周平王四年,前767年),頃侯薨。子哀侯[18][19]哀侯二年(周平王六年,前765年),哀侯[20],子燕鄭侯即位[21]

中國春秋時代初期的燕國君主,為燕頃侯之子,繼其即位,在位四年卒,由子燕鄭侯即位。《史記》等現存史料中未有其事跡的記載。

前任

父: 燕頃侯

前766年-前765年

繼任

子: 燕鄭侯

燕鄭侯

燕鄭侯(?-前729年),中國東周初年燕國的國君。燕國第十三任國君,燕哀侯之子。

前764年(周平王七年)燕鄭侯初立。在位三十六年,前729年(周平王四十二年)卒,子燕穆侯立。[22]史記索隱》認為諡法沒有鄭字,鄭或許是燕鄭侯的名字。

春秋時期燕國第十四任君主,燕鄭侯燕哀侯之子。在位三十六年卒,前764年—前729年,子燕穆侯立。

前任及後任

前任:父燕哀侯(前766年—前765年)

繼任:子燕穆侯

史籍記載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哀侯二年卒,子鄭侯立。鄭侯三十六年卒,子繆侯立。

燕穆侯

燕穆侯(?-前711年),或作繆侯中國春秋時期燕國君主。燕鄭侯之子。在位18年。

燕鄭侯三十六年(周平王四十三年,前729年)卒。子穆侯[23]穆侯七年(前722年),是魯隱公元年,《左傳》由此年開始記載。穆侯十八年(前711年)去世,子燕宣侯立。

基本內容

春秋時期燕國第十五任君主

燕穆侯燕鄭侯之子。繆侯七年(前722年),是魯隱公元年。繆侯十八年(前711年)去世,在位十三年,子燕宣侯立。

前任:

父: 燕鄭侯

前728年—前711年

繼任:

子: 燕宣侯

燕宣侯

燕宣侯(?-前698年),中國春秋時期燕國君主,燕穆侯之子。

燕宣侯五年(前706年)山戎越過燕地伐齊國,雙方戰於齊郊。在位十三年卒,子燕桓侯立。

前任

父: 燕穆侯

公元前728年-前711年

繼任

子: 燕桓侯

史籍記載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十八年卒,子宣侯立。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

燕桓侯

燕桓侯(?-前691年),中國春秋時期燕國君主,燕宣侯之子。在位七年。

燕宣侯十三年(前698年)卒,桓侯[24]。即位初年受到山戎的侵逼,將國都徙到臨易(今河北雄縣[25],國力日衰,桓侯七年(前691年)卒,子燕莊公即位。

燕桓侯,名已失傳,承襲父親燕宣侯的爵位即位,在位7年。死後由兒子燕莊公即位。

人物生平

燕桓侯燕國第十七任君主,燕桓侯在位前697年—前691年,燕宣侯之子,即位初年受到山戎的侵逼,將國都徙到臨易(今河北雄縣),國力日衰,在位七年卒,子燕莊公即位。

前任:父燕宣侯

繼任:子燕莊公

史籍記載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莊公立。

燕莊公

燕莊公(?-前658年),中國春秋時期燕國君主,燕桓侯之子。在位33年。

莊公十二年(前679年),齊桓公開始稱霸。

莊公十六年(前675年),與宋國衛國共伐周惠王惠王逃跑到惠王弟頹立為周王[26]

莊公二十七年(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國齊國求援,齊桓公救燕,大敗山戎部族,追擊至孤竹(今河北盧龍)。燕莊公為表示感謝,親自護送,不知不覺送進了齊國國土五十里,有違諸侯禮法,於是齊桓公奉送五十里地[27]。築城名燕留(在今河北滄州境內)[28]

莊公三十三年(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莊公[29],子燕襄公即位[30]

基本內容

春秋時期燕國第十八任君主

燕莊公燕桓侯之子,燕莊公二十七年(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國齊國求援,齊桓公救燕,大敗山戎部族,追擊至孤竹(今河北盧龍)。燕莊公為表示感謝,親自送桓公出境,不知不覺送進了齊國國土五十里,有違諸侯禮法,於是齊桓公奉送五十里地,取名燕留(今河北滄州一帶)。在位32年卒,子燕襄公即位。

前任:

父: 燕桓侯

前690年—前658年

繼任:

子: 燕襄公

燕襄公

燕襄公(?-前618年),中國春秋時期燕國君主,燕莊公之子。在位40年。

燕莊公三十三年(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卒[31],子[襄公]]即位[32]襄公四十年(周頃王元年,前618年)卒[33],子燕桓公即位。

簡介

前任:

燕莊公

前657年—前618年

繼任:

燕前桓公

史籍記載

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襄公二十六年,晉文公為踐土之會,稱伯。三十一年,秦師敗於餚。三十七年,秦穆公卒。四十年,襄公卒,桓公立。

燕前桓公

燕桓公,是中國春秋時代中期燕國的君主,因燕國有二位桓公(一說有三位桓公),故稱前桓公,繼燕襄公之位,無事跡可載,在位十六年卒,燕宣公即位。

燕國第二十君主

前任:

燕襄公

前617年-前602年

繼任:

燕宣公

燕宣公

燕前桓公之位。燕宣公十三年(前589年)楚大夫巫臣偕夏姬奔亡晉國,晉封為邢大夫。在位十五年卒,子燕昭公立。前601年—前587年

燕昭公

燕宣公之子。在位時國勢由弱轉強,東擊東胡,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築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張家口),東經遼東,又東至滿潘汗(今朝鮮清川江)。十三年卒,燕武公立。前586年—前574年

簡介

春秋時期燕國第二十一任君主

燕宣公,繼燕前桓公之位。燕宣公十三年(前589年)楚大夫巫臣偕夏姬奔亡晉國,晉封為邢大夫。在位十五年卒,子燕昭公立。

前任:

燕前桓公

前601年—前587年

繼任:

子燕昭公

史籍記載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桓公十六年卒,宣公立。宣公十五年卒,昭公立。

燕昭公

燕昭公,中國春秋時期燕國君主,燕宣公之子。

燕昭公,名已失傳,燕宣公的兒子,承襲燕宣公的政權。在位十三年,死後由兒子燕武公即位,燕國國勢逐漸轉強,他也成為比較有作為的燕國君主之一。

在位時國勢由弱轉強,東擊東胡,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築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張家口),東經遼東,又東至滿潘汗(今朝鮮清川江)。十三年卒,燕武公立。

個人簡介

燕昭公燕宣公之子,春秋時期燕國第二十二任君主。

在位時國勢由弱轉強,東擊東胡,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築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張家口),東經遼東,又東至滿潘汗(今朝鮮清川江)。十三年卒,燕武公立。

前任:

父: 燕宣公

前586年-前574年

繼任:

子: 燕武公

史籍記載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宣公十五年卒,昭公立。昭公十三年卒,武公立。

燕武公

燕武公(—前555年),繼燕昭公之位,前573年至前555年在位,共十九年,燕前文公即位。

在位時國勢由弱轉強,東擊東胡,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築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張家口),東經遼東,又東至滿潘汗(今朝鮮清川江)。十三年卒,燕武公立。

基本信息

春秋時期燕國第二十三任君主

燕武公(—前555年),繼燕昭公之位,前573年至前555年在位,共十九年,燕前文公即位。

前任:

燕昭公

前573年—前555年

繼任:

燕前文公

史籍記載

昭公十三年卒,武公立。是歲晉滅三郤大夫。

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

燕前文公

燕文公(?-前549年),中國春秋時期燕國君主,繼燕武公之位,因燕國有兩位文公,故稱燕前文公

在位時北方戎狄各部強大,燕被迫遷都至,《水經注·卷十一·易水》稱:「易水又東逕易縣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文公六年(前549年)卒,懿公[34]

燕前文公春秋時期燕國第二十四任君主,繼燕武公之位,因燕國有兩位文公,故稱燕前文公。在位時北方戎狄各部強大,燕被迫遷都至易,《水經注·卷十一·易水》稱:「易水又東逕易縣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九年卒,燕懿公即位。

基本內容

春秋時期 燕國第二十四君主

燕文公,繼燕武公之位,因燕國有兩位文公,故稱燕前文公。在位時北方 戎狄各部強大,燕被迫遷都至易,《水經注·卷十一·易水》稱:「易水又東逕 易縣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九年卒, 燕懿公即位。

前任:

燕武公

前554年—前545年

繼任:

燕懿公

史籍記載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文公六年卒,懿公立。

燕懿公

燕懿公(?-前545年),中國春秋時期燕國君主,繼燕前文公之位,在位四年卒,由其子燕惠公即位。[35]

基本內容

春秋時期燕國第二十五任君主

燕懿公,是中國春秋時代中期的燕國君主,他繼燕前文公之位,在位四年卒,由其子燕惠公即位。目前所知的史料中並無其事跡的記載。

前任:

燕前文公

前548年—前545年

繼任:

燕惠公

史籍記載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文公六年卒,懿公立。懿公元年,齊崔杼弒其君莊公。四年卒,子惠公立。

燕惠公

燕惠公(?―公元前536年),一作燕簡公姬姓,名款,燕懿公之子,春秋時期燕國國君,是燕國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36年在位,在位九年卒,其子燕悼公即位。

燕惠公有許多寵臣,《戰國策》載「燕惠公欲殺公卿立幸臣,公卿誅幸臣,公恐,出奔齊。」燕國大夫共誅寵臣宋,惠公逃奔齊國。四年後,齊國派高偃到晉國,請求共同伐燕,送惠公回國。於是晉平公齊國一起討伐燕國,把燕惠公送回了燕國,不久去世。

人物生平

繼承君位

燕惠公,一作燕簡公姬姓,名款 ,是燕懿公之子。燕懿公四年(魯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燕懿公去世,燕惠公繼任燕國國君之位。

燕惠公元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九月,齊國大臣高止前來投奔燕國

逃亡齊國

燕惠公六年(魯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當時燕惠公有很多寵愛的人,燕惠公想要去掉大夫們而立寵臣姬宋為大夫(《史記》誤作寵妃),同年冬天,燕國大夫們勾結起來共同誅殺姬宋,燕惠公害怕,於是逃亡到齊國。

復位去世

燕惠公九年(魯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十一月,燕惠公逃亡到齊國已有四年,齊國國君齊景公(一說啊齊國大臣高偃)前往晉國,請求共同攻打燕國,護送燕惠公回國,晉國國君晉平公表示同意。十二月,齊景公發兵和晉國一同攻打燕國,護送燕惠公回國復位。燕惠公回到燕國便死去,燕國人立其子燕悼公為君。 (而《左傳》則記載,齊景公打算把燕惠公送回國,齊國大臣晏嬰說:"燕惠公不要送回去。燕國已有國君,百姓對他沒有二心。我們的國君貪財,左右的人阿諛奉承,辦大事不講信用,所以還是不可以!")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莊送霸主,惠羅寵姬。"

史籍記載

左傳昭公三年至昭公六年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家庭成員

父親:燕懿公

兒子:燕悼公

燕悼公

燕悼公(?-前529年),中國春秋時期燕國君主,名不詳,繼燕惠公繼任燕國君主。在位六年卒,燕共公立。從燕悼公燕後桓公,親子關係皆不詳。

人物生平

燕悼公,名不詳,繼燕惠公返燕而繼任燕國君主。前535年-前529年,在位七年卒,子燕共公立。

公元前539年,燕惠公因寵幸嬖人為大夫攻殺而逃避齊國,公元前535年,齊國強送燕惠公返燕,燕人賄齊,故燕悼公立。

史籍記載

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

悼公七年卒,共公立。

燕共公

燕悼公之位。燕共公二年(前527年)晉國荀吳軍討伐鮮虞。在位五年卒,燕平公立。前528年—前524年

燕平公(?- 前505年),繼燕共公之位。此時晉公室微,六卿始強大。在位十八年卒,燕孝公立,一說燕簡公立。前523年—前505年

王位世譜

前任:

燕悼公

前528年-前524年

繼任:

燕平公

史籍記載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悼公七年卒,共公立。共公五年卒,平公立。

燕平公

燕平公(?-前505年),中國春秋時期燕國君主,繼燕共公之位。

此時晉公室微,六卿始強大。在位十九年卒,燕孝公立,一說燕簡公立。

基本內容

春秋時期燕國第二十九任君主

燕平公(?- 前505年),繼燕共公之位。此時晉公室微, 六卿始強大。在位十八年卒,燕孝公立,一說燕簡公立。

前任:

燕共公

前523年—前505年

繼任:

燕前簡公

史籍記載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晉公室卑,六卿始彊大。平公十八年,吳王闔閭破楚入郢。十九年卒,簡公立。

燕前簡公

燕前簡公(?-前493年),是中國春秋時代後期燕國的君主,繼燕平公之位。在位十二年卒,由燕孝公即位。《墨子·明鬼下》記載其冤殺了大臣莊子儀,過了一年後意外死去,傳言是被莊子儀的鬼魂殺死在車上[36]

史籍記載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十九年卒,簡公立。簡公十二年卒,獻公立。"[37]

燕國簡史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召公建立了臣屬於周的諸侯國燕,又稱北燕。其都城遺址在今北京市房山區董家林村。約公元前7世紀,燕國薊國,並以薊城為都,故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部廣安門一帶。戰國時期,燕為七雄之一。公元前226年,秦攻占薊城。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燕孝公

燕孝公(?─前455年),一作燕考公,是中國春秋時代後期至戰國時代初期燕國的君主,繼燕前簡公之位。在位十五年卒,由燕成公即位。前492年—前455年

燕成公(?─前434年),繼燕孝公之位,按《竹書紀年》,成公原名姬載。在位十六年,燕閔公即位。前449年—前434年。

簡介

召康公燕侯克燕侯旨燕侯舞燕侯憲燕侯和燕伯聖燕惠侯燕厘侯燕頃侯燕哀侯燕鄭侯燕穆侯燕宣侯燕桓侯燕莊公燕襄公燕桓公燕宣公燕昭公燕武公燕文公燕懿公燕惠公燕悼公燕共公燕平公燕簡公燕孝公燕成公燕閔公燕簡公燕桓公燕文公燕易王燕王噲→ (子之) → 燕昭襄王燕惠王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

燕孝公(?─前455年),一作燕考公,是中國春秋時代後期至戰國時代初期燕國的君主,繼燕前簡公之位。在位十五年卒,由燕成公即位。

前任:

燕前簡公

前492年-前455年

繼任:

燕成公

史籍記載

二十八年,獻公卒,孝公立。

孝公十二年,知伯,分其地,三晉強。

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

燕成公

燕成公(?-前439年),中國戰國時期燕國君主,繼燕孝公之位,按《竹書紀年》,成公原名姬載。在位十六年,燕閔公即位。

生平

燕成公(?─前434年),繼燕孝公之位,按《竹書紀年》,成公原名姬戴。在位十六年,燕閔公即位。

前任:

燕孝公

前449年-前434年

繼任: 燕閔公

地位

戰國初期燕國第三十二任君主

燕閔公

燕閔公(?-前415年),中國戰國時期燕國君主,或稱燕愍公,或燕文公[38]燕成公之子。在位二十四年卒(《史記》載愍公三十一年卒),子燕簡公立,一說是燕釐公立(《史記》載厘公立)。

基本內容

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三任君主

燕閔公(?─前415年),或稱燕愍公,繼燕成公之位。在位二十四年卒(《史記》載愍公三十一年卒),燕簡公立,一說是燕厘公立(《史記》載厘公立)。

前任:

燕成公

前438年—前415年

繼任:

燕後簡公

燕後簡公

燕後簡公(?─前370年),原名姬載,一說名姬款,繼燕閔公之位,一說是繼燕平公之位。在位四十五年卒(《史記》說十二年卒),燕後桓公立(《史記》說燕孝公立),一說是燕獻公立(引《竹書紀年》)。前414年—前370年

簡介 前任:

燕閔公

前414年-前370年

繼任:

燕後桓公

人物考證

燕簡公,是春秋時期北燕國君主,在燕國歷史上有兩個燕簡公

第一個燕簡公姬載,為燕平公之子,公元前504~前493年在位,是春秋時期燕國第二十九代君主,史稱燕前簡公

第二個燕簡公姬款,為燕文公之子,公元前414~前370年在位,是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四代君主,史稱燕後簡公

這兩個燕簡公逝世後皆葬於今北京市廣安門一帶。在他們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涿郡簡氏[39]

燕國簡史

燕國。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封公奭手燕,建立了臣屬於周的諸侯國燕,又稱北燕。其都城遺址在今北京市房山區董家林村

約公元前7世紀,燕國薊國,並以薊城為都,故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部廣安門一帶。戰國時期,燕為七雄之一。

公元前226年,秦攻占薊城。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燕後桓公

燕後桓公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五任君主。

燕後桓公(前370年——前360年),是中國戰國時代燕國的君主,因燕國共有二位桓公(一說有三位),故稱後桓公,繼燕簡公之位,在位八年卒,由燕後文公即位。

前任:

燕後簡公

前369年—前362年

繼任:

燕後文公

史籍記載

簡公十二年卒,獻公立。晉趙鞅圍范、中行於朝歌獻公十二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十四年,孔子卒。二十八年,獻公卒,孝公[40]

簡史

古燕國 ,甲骨文、金文作晏,已具有都邑的含義。古代,在北京地區有一個相當大的部族以「晏(燕)」為圖騰,為族徽,為族名,並進而為地名、國名。古燕形成於何時已不可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鄉童家林黃土坡村一帶發現了一處規模相當大的商周遺址。包括建於商末延續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學者認為這就是商末時期古燕首都城的遺址。

周燕國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封公奭手燕,建立了臣屬於周的諸侯國燕,又稱北燕。其都城遺址在今北京市房山區董家林村。約公元前7世紀,燕國薊國,並以薊城為都,故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部廣安門一帶。戰國時期,燕為七雄之一。公元前226年,秦攻占薊城。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漢封國

西漢時期,一級地方政區郡、國並行。今北京地區曾五度建為燕國漢高帝五年(前202),封盧綰逃降匈奴。漢高帝十二年(前195),立子劉建燕王,都薊城,高后七年

(前181)劉建死,無後國除,改為燕郡高后八年(前180)封呂通燕王,同年高后死,呂通被殺。文帝元年(前180)徒琅琊王劉澤燕王,都薊城,元朔二年(前127),燕王劉定國劉澤曾孫)因罪自殺,國除改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武帝立子劉旦燕王,都薊城。元鳳元民(前180),劉旦因謀反自絞死,國除。改為廣陽郡

魏封國

魏太和五年(231)、明帝封其叔曹宇燕王,改燕郡為燕國,都薊城,咸熙二年(265)魏亡,國除。

晉封國

西晉泰始元年(265),晉武帝封其弟司馬機燕王,都薊城,「八王之亂」時國廢為郡。

前燕大燕

東晉永和六年(350)、燕王鮮卑族慕容僑占領薊城。從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徒都之。前燕元璽元年(352),慕容僑即皇帝位。國號大燕,史稱前燕元壽元年(357),遷都於(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建熙十一年(370)前燕為前秦所滅。

五代燕

五代時期軍閥割據之地,原燕王盧龍節度使劉守光割據的勢力範圍,故地位於今北京河北北部,割據的時間為895年—913年,正式稱帝割據的時間為911年—913年僅二年;後梁干化元年(911年)八月,劉守光幽州稱帝,國號「大燕」,改元「應天」;後梁干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晉王李存勖拔幽州,劉守光出逃,後被擒,至此,燕國滅亡。

燕後文公

燕後文公(?─前333年),繼燕後桓公之位,在位二十九年,秦惠王將女兒嫁給燕太子文公卒,燕易王立。齊宣王趁新君不穩攻討之,取燕十座城池。武安君蘇秦為燕說齊王,說服了齊宣王把城池又還給燕國。二十九年(前333年),文公去世,太子即位,是為燕易王。前361年—前333年

人物簡介

燕後文公(?─前333年),繼燕後桓公之位,在位二十九年,秦惠王將女兒圖片嫁給燕太子文公卒,燕易王立。齊宣王趁新君不穩攻討之,取燕十座城池。武安君蘇秦為燕說齊王,說服了齊宣王把城池又還給燕國。二十九年(前333年),文公去世,太子即位,是為燕易王

前任:燕後桓公 前361年—前333年

繼任:子燕易王

人物生平

繼承君位

燕後文公,亦稱燕文侯姬姓,名不詳,是燕後桓公之子。燕後桓公十一年(公元前362年),燕後桓公去世,燕後文公繼任燕國國君之位。

燕後文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燕後文公趙國阿地舉行會議。

六國合縱

燕後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335年),蘇秦為實施對抗秦國的合縱之策,來到燕國準備勸說燕後文公,但一直沒有受到燕後文公的接見。

燕後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蘇秦燕國等待一年多才見到燕後文公蘇秦燕後文公說:「燕國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國土縱橫二千多里,軍隊有幾十萬,戰車有七百多輛,戰馬有六千匹,糧食夠十年支用。南有碣石雁門的豐饒物產,北有板栗的獲利收成,百姓即使不耕作,僅靠食用棗栗也能夠生存。這就是所謂的天府之國。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看不見軍隊覆滅、大將被殺這樣憂心的事,這種和平境況沒有誰比燕國更好。大王您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燕國不遭受戰爭的原因,是因為有趙國在南面作屏障。秦趙兩國發生五次交戰,秦國兩勝而趙國三勝。秦趙兩國互相殘殺、削弱,而大王卻能保全燕國的勢力,在後面牽制他們,這不就是燕國不受侵犯的緣故嗎!況且秦國如果攻打燕國,要越過雲中九原,經過代郡上谷,長途跋涉幾千里,即使能夠攻下燕國的城池,也知道根本沒有辦法占領它。秦國不能侵犯燕國的道理是很明顯的。如果趙國攻打燕國,那情況就大不一樣,只要一聲令下,不出十天,數十萬軍隊就能進駐到東垣一帶。再渡過滹沱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達燕國的都城。因此說秦攻打燕,須得在千里之外開戰;而趙攻打燕,是在百里之內開戰。不擔心百里之內的禍患而看重千里以外的戰事,策略上的失誤,是非常嚴重的。因此希望大王您和趙國合縱親善,天下諸侯聯合一體,那麼燕國就一定沒有憂患。」

燕後文公說:「您的話當然不錯,但是我的國家弱小,西面迫近趙國,南面靠近齊國。齊趙都是強國,現在承蒙您的教導,號召我國合縱以使國家安寧,我願意把國家交出來聽從您的安排。」於是供給蘇秦車馬和金銀布帛,讓他到趙國進行合縱。 蘇秦的合縱之策得到趙肅侯採納後,蘇秦接着相繼說服韓宣惠王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於是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蘇秦擔任縱約長 ,並佩帶六國相印。

六國合縱聯盟成立不久後,秦國便用計使合縱聯盟土崩瓦解。同年(一作燕後文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燕後文公的太子為妻。

去世子繼

燕後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諡號文公燕後文公死後,太子繼位,是為燕易王

為政舉措

燕後文公在位初期,曾和趙國阿地舉行會議。 燕後文公在位末期,採納蘇秦的合縱之策,與五國聯合組成合縱聯盟,共同對抗秦國 ,但不久合縱聯盟便土崩瓦解。

秦開卻胡

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曾有一次大規模的成功擴張行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便是秦開東胡遼東的戰功。歷史資料有二:

「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與荊軻秦王秦開之孫也。」《史記.匈奴列傳

「後子孫稍驕虐,國人離志,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三國志.東夷傳》注引《魏略

史料沒有指出具體年代,今人多以秦開東胡燕昭王時事。 卻可大致推出。燕昭王為全力謀齊,乃以燕國貴胄(包括秦開)入質東胡以求穩定後方。至燕武成王時,深悉東胡虛實的秦開回國。武成王乃以秦開統大軍北擊東胡,大獲全勝,東胡向北退卻逃遁,燕國北境大展,號稱拓地「千餘里」。燕軍又乘勝東擊遼水一帶的朝鮮,奪取了遼東的廣大地區,極邊甚至伸過今鴨綠江以南。「直至滿番汗為界」。秦開之功,堪與樂毅媲美。

秦開就是在東胡的一次掠奪中被強勢的胡人作為人質走進東胡的。也許是北方遊牧民族所處地理位置的差異,沒有多少糧食可以果腹,更沒有中原精細的衣飾可以安逸,他們有的只是一望無際的白雲和地上奔走無常的牛羊。為了生存,他們南下。依仗着自己強壯的體魄,騷擾中原,橫行鄉里,燒殺搶掠,燕地邊城的居民只能背井離鄉,丟下身後曾經的故鄉。秦開就這樣背景下走進東胡的。一次販馬途中,蓄謀已久的秦開脫離了隊伍,恰巧燕國的隊伍巡防經過。回國後,秦開被任命為大將,開始了他訓練兵士生涯。此時燕國國君為歷史上有名的燕昭王(還有一說,說秦開卻胡的年代在武成王)隨着昭王勵精圖志,燕國國力已經逐漸強盛,眼看東北邊境人民遭難,他下定決心徹底平定邊患。對於帶兵打仗的人選,他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將率軍驅胡重任交給在東胡做過人質的秦開秦開燕國名將,非常富於作戰經驗,久經沙場,百戰百勝,並對東胡的情況十分熟悉,公元前283年秦開率軍迎戰東胡,燕軍自西向東,由媯水流域(今延慶境內)向密雲地區的漁水(今白河)、鮑丘水(今潮河)流域推進,一路斬關奪隘,馬踏平川,東胡軍雖奮力抵抗,卻無法阻擋燕軍凌厲的攻勢,只得一路退卻,燕軍乘勝追擊,接連收復失地。在連連勝利之下,燕軍士氣更加旺盛,一鼓作氣向東北追殲東胡。抵抗無用,一直退卻到千餘里外的今西遼河上游。此時的秦開站在燕北邊地,謀劃安定策略。效法趙國,動員軍民大修障塞,於是長達兩千多公里的燕國北長城如今依舊存於今天的建平北部,不過只是其中的一段,不過只是如今風雨的侵蝕,殘存破敗,卻也依稀可辨燕為鞏固新區,也效趙之所為,動員軍民大修障塞,是為長達兩千多公里的燕國北長城。後來,燕又在廣袤的新領土上陸續設立了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燕在幅員上一躍超過趙齊越三國,僅次於秦楚,在列國中位居第三。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文公從趙,蘇秦騁辭。」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第九

戰國策·卷二十九·燕策一

家庭成員

父親:燕後桓公

妻子:文公夫人,與蘇秦私通。

兒子:燕易王

影視形象

2000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戰國篇》:李冀明飾演燕文侯燕後文公)。

燕易王

燕易王(?-前321年),中國戰國時期燕國君主,燕後文公之子。在位期間稱王。

前333年,燕後文公卒,易王繼位。易王初立,《史記》稱齊宣王取燕十城(但近代考據兩王的正確在位年代未有重疊),後又歸還。十年,稱王。十二年卒,子噲立。

基本內容

戰國時期 燕國第三十七任君主

燕易王(?─前321年), 燕後文公之子, 公元前323年,燕後文公卒,易王繼位。易王初立,齊宣王取其十城,後又歸還。十年,稱王。十二年卒,子噲立。

前任:父 燕後文公(前323年—前321年)

繼任:子 燕王噲  

人物生平

繼承君位 燕易王姬姓,名不詳,是燕後文公(亦稱燕文侯)的兒子。燕後文公在位時,將兒子燕易王立為太子。燕後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一作燕後文公二十九年),秦國國君秦惠文王將女兒嫁給太子燕易王為妻。燕後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燕易王即位。

齊奪十城

燕易王元年(公元前332年),齊國國君齊宣王燕國治理喪事之機出兵攻打燕國,奪取燕國十座城邑。燕易王武安君蘇秦說:「以前先生到燕國來,先王資助先生去見趙王,於是才約定六國合縱聯盟。現在齊國先攻打趙國,接着又打到燕國,因為先生的緣故遭到天下人恥笑,先生能為燕國再收復齊國所侵占的城池嗎?」蘇秦非常慚愧,說:「請讓我替大王收回失地。」於是前往齊國,遊說齊宣王齊宣王便歸還燕國的十座城邑。

厚待蘇秦

當時,有人詆毀蘇秦,說蘇秦是個左右搖擺,出賣國家、反覆無常的小人,以後必會引起紛亂。蘇秦害怕獲罪,於是返回燕國,而燕易王沒有恢復他的官職。蘇秦朝見燕易王說:「我是東周的一個俗人,沒有一點功勞,而燕王卻親自在宗廟授我官職,在朝廷上以禮待我。如今我替大王退卻齊軍而收復十城,應該對我更加親近。現在我回來大王不授予我官職,肯定是有人在大王面前說我不忠實來傷害我。其實我的『不忠實』是大王的福分。我聽說忠誠信實的人,一切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發憤進取的人,一切都是為了別人去努力。況且我遊說齊王,並沒有欺騙他。我把老母拋在東周本來就不是為了自己樹立忠信的名聲,而是為了別人圖進取。如今假如有像曾參一樣孝順,像伯夷一樣廉潔,像尾生一樣誠信的三個人來侍奉大王,您認為怎麼樣呢?」

燕易王說:「這就足夠。」蘇秦說:「如果像曾參一樣的孝順,為盡孝道,曾參從不離開父母在外住宿一晚上,大王怎能使他步行千里來到弱小的燕國來侍奉處在危難中的大王呢?像伯夷一樣廉潔,為了潔身自好,不肯作孤竹君的繼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的賞賜而餓死在首陽山下。像這樣廉潔,大王怎能讓他步行千里到齊國收回十城呢?像尾生一樣信實,與女子相約在橋下相會,女子到時間沒來,洪水暴漲他也不離去,抱着橋柱被水淹死。像這樣的信實,大王怎能讓他步行千里退卻齊國強大的軍隊呢?我正是因所謂的忠實誠信獲罪於大王!」

燕易王說:「你不忠實誠信罷了,難道還有因為忠實誠信而獲罪的嗎?」蘇秦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有一個人在遠方作官,他的妻子與別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來,那個與她私通的人很憂慮,妻子說:『你不用擔憂,我已經作好毒酒等待他呢。』過了三天,她的丈夫果然回來,妻子讓侍妾端來毒酒進奉給丈夫喝。侍妾想說酒中有毒,但怕他將主母趕走;想不作聲,但恐怕會毒死主父。於是就假裝跌倒把酒潑在地上。主父大怒,將她責打五十竹板。所以侍妾一跌倒而將酒潑掉,對上保存主父,對下保存主母,然而自己卻無法避免挨一頓打,誰說忠實誠信就不獲罪呢?我的過錯、不幸就與這侍妾相類似!」燕易王聽後恍然大悟,當即恢復蘇秦的官職。從此,燕易王更加厚待蘇秦

稱王去世

燕易王九年(公元前324年),當時燕易王的母親與蘇秦私通,燕易王得知此事後,反而更加厚待蘇秦蘇秦害怕遭到殺害,於是對燕易王說:「我留在燕國,不能使燕國變得重要,而我要是在齊國,可以設法增強燕國的力量。」燕易王同意,蘇秦便假裝得罪燕國逃奔齊國齊宣王委任蘇秦擔任客卿。蘇秦鼓動齊宣王增高宮殿、擴大林園,顯示齊宣王的地位,想藉此來削弱齊國的財力,替燕國效勞。

燕易王十年(公元前323年),燕易王開始稱王。

燕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燕王噲繼位。

為政舉措

燕易王在位初期,齊國奪占燕國十座城邑,但在蘇秦遊說之下,齊國歸還十座城邑。燕易王在位末期,便開始稱王,並派蘇秦假裝得罪燕國而逃奔齊國,鼓動齊宣王增高宮殿、擴大林園,藉此來削弱齊國的財力。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易王初立,齊宣我欺。」

家庭成員

父親:燕後文公,亦稱燕文侯

母親:文公夫人,與蘇秦私通。

妻子:秦國公主,秦孝公之女。

兒子:燕王噲,名噲,無諡號,故稱燕王噲

燕王噲


燕王噲(?-前314年),中國戰國時期燕國君主,燕易王之子。

燕王噲五年(前316年),禪讓君位於宰相子之,進行改革,國內大亂。[41][42]

燕王噲七年(前314年),太子平將軍市被反叛,數月,死者數萬。齊宣王發兵,攻破燕國,噲被殺,子之逃亡,被齊人抓住砍成肉醬(醢其身)。

趙武靈王燕國內亂,將燕王噲庶子公子職」從送回燕國,其後被擁立為王,是為燕昭王


近代有學者據《戰國策·燕策一》「權之難……噲子謂文公曰……」及「燕王噲既立,……噲老不聽政,顧為臣」的記載,認為燕王噲燕文公時期已在管理國政,而在把王位讓給子之時稱已年老,應該不是燕文公之孫,而是燕文公之子。「昭王為王噲之子,昭王復國,於噲不可無諡,而讓國曰易,亦頗得當,故王噲即易王」[43]


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燕王噲姬姓,名噲,是燕易王之子。燕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噲繼任君位,史稱燕王噲

燕王噲三年(公元前318年),燕王噲聯合四國攻打秦國,但未能取勝,於是各自退兵。

禪位國相

燕國國相子之位高權重,專斷政事。蘇代齊國出使燕國燕王噲問道:「齊王如何?」蘇代回答說:「必定不能稱霸。」燕王噲說:「為什麼?」蘇代回答說:「因為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的用意是激發燕王噲尊重子之。於是燕王噲特別信任子之子之因此以百金贈送蘇代,而聽憑他的指使。

鹿毛壽燕王噲說:「不如將國家禪讓給國相子之。人們稱道唐堯賢聖,就是因為他要將天下禪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既有讓天下的美名而實際上沒有失去天下。現在大王將國家讓給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這樣,大王與唐堯就具有同樣的德行。」燕王噲於是將國家託付給子之子之由此更是尊貴。

有人說:「夏禹舉薦伯益,此後仍以夏啟的人做官吏。待到年老時,認為夏啟不能夠擔當天下重任,而將天下傳給伯益。不久夏啟與其同黨攻打伯益,奪回天下。天下人說夏禹名義上將天下傳給伯益,實際上過後便讓夏啟自行奪取天下。現在大王說將國家託付給子之,而官吏全是太子平的人,這就是名義上交付給子之而實際上還是太子平當權。」燕王噲於是將俸祿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來交給子之子之南面而坐行使國王之權,燕王噲年老不理政事,反而成為臣下,國家大事都由子之來裁決。

禪讓原因

燕王噲為什麼禪讓王位?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燕王噲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好賢」、「行仁」,對歷史上唐堯虞舜禪讓的傳說非常仰慕,企圖通過自己的實踐建立一種君位任賢的制度。《韓非子·說疑》就說:「燕君子噲邵公之後也。地方數千里,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污池台榭,外不(上下結構,上為「四」,下為「畢」)戈田獵,又親操耒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然而子噲身死國亡,奪於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淮南子·人間訓》也說:「燕子噲行仁而亡」。韓非和《淮南子·人間訓》的作者意在批評燕王噲一昧「行仁」,不明君王駕馭臣下之術,而被子之奪位,受到天下人的恥笑,但由此可見燕王噲「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污池台榭,外不戈田獵,又親操耒以修畎畝」,是一位勵行節儉,反對奢侈,愛惜民力,提倡耕作勞動而「苦身以憂民」的君主,其「勤身而憂世」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古代的「聖王明君」。如果說燕王噲的苦身修行還僅僅屬於他的道德主張範疇的話,那麼禪讓實踐所追求的任賢則是他政治主張的體現。儘管他的苦身修行和禪讓任賢的書生氣十足。

第二,子之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迎合了燕王噲讓賢推能的心理。史籍有關子之的記載不多,《史記·燕召公世家》只說他任燕王噲之相,「貴重,主斷」,但燕王噲既然肯讓位於他,表明二人的思想觀念和政治主張比較接近,也說明燕王噲子之的才能所傾倒。起碼是他的「貴重,主斷」得到了燕王噲的讚許。根據燕王噲讓位之後的事實,看來子之是任非其人,才過其實,很可能是權術多於才能。《韓非子·內儲說上》稱子之任燕相時,曾「坐而佯言曰:『走出門者何白馬也』?左右皆言不見。有一人走追之,報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誠信」。他託言「白馬」而實則要弄權術。《韓非子·二柄篇》所說「子之托於賢以奪其君者也」。可謂一針見血。

第三,在燕國統治集團內部形成了一個勸說燕王噲讓位,協助子之奪位的派別。蘇秦之弟蘇代曾作為齊國的使者向燕王噲進言,「燕王問曰:『齊王奚如?』對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不信其臣』。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於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遣蘇代百金,而聽其所使」。子之蘇代是兒女親家,蘇代顯然代表了子之一派的利益。另一位人物鹿毛壽也曾向燕王進言:「『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燕王因屬國於子之子之大重」。蘇代鹿毛壽就是《韓非子》批評的「奪褫之資在子之」的「私門之黨也」。他們的進言在相當程度上促成了燕王噲的「禪讓」。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燕噲無道,禪位子之。」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家庭成員

祖父:燕後文公

祖母:文公夫人

父親:燕易王

嫡母:秦惠文王之女

兒子:燕昭王

燕王子之

子之(?-前314年),戰國時曾任燕王噲的宰相,後篡位成為燕王。後齊國發兵攻燕國子之被齊兵殺死,剁成肉醬。

人物生平

燕王信任

子之戰國時期燕國的國相,位高權重,專斷政事。起初,縱橫家蘇秦燕國時,子之蘇秦結成親家,並且與蘇秦的族弟蘇代結交。蘇秦死後,子之蘇代結成親家。子之想奪取燕國的政權,就派蘇代前往齊國侍奉在齊國做人質的燕國公子。蘇代由此得到齊國國君齊宣王的重用。燕王噲三年(公元前318年),齊宣王蘇代燕國復命,燕王噲問他說:「齊王要稱霸嗎?」蘇代回答說:「必定不能稱霸。」燕王噲說:「為什麼呢?」蘇代回答說:「因為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的用意是激發燕王噲尊重子之。於是燕王噲非常信任子之子之因此以百金贈送蘇代,而聽憑他的指使。

禪讓君位

鹿毛壽燕王噲說:「不如將國家禪讓給國相子之。人們稱道唐堯賢聖,就是因為他要將天下禪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既有讓天下的美名而實際上沒有失去天下。現在大王將國家讓給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這樣,大王與唐堯就具有同樣的德行。」燕王噲於是將國家託付給子之子之由此更加尊貴。

有人說:「夏禹舉薦伯益,此後仍以夏啟的人做官吏。待到年老時,認為夏啟不能夠擔當天下重任,而將天下傳給伯益。不久夏啟與其同黨攻打伯益,奪回天下。天下人說夏禹名義上將天下傳給伯益,實際上過後便讓夏啟自行奪取天下。現在大王說將國家託付給子之,而官吏全是太子平的人,這就是名義上交付給子之而實際上還是太子平當權。」燕王噲於是將俸祿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來交給子之子之南面而坐行使國王之權,燕王噲年老不理政事,反而成為臣下,國家大事都由子之來裁決。

亂政被殺

燕王噲七年(公元前314年),當時子之執掌朝政三年,致使燕國大亂,百姓恐懼。燕國將軍市被與太子平密謀,準備攻打子之齊國諸將對齊宣王說:「趁機奔襲燕國,必能攻破它。」齊宣王於是派人對太子平說:「寡人聽說太子堅持正義,將要廢私而立公,整飭君臣之義,明確父子之位。寡人的國家弱小,不足以供驅使。即使如此,卻願意聽從太子的差遣。」太子平於是邀集黨徒聚合群眾,將軍市被包圍王宮,攻打子之,但未能取勝。而將軍市被和百姓卻反過來攻打太子平太子平殺死將軍市被,將其陳屍示眾,由此造成數月災難,死者達數萬人,眾人恐懼,百姓離心。

孟子齊宣王說:「現在攻打燕國,這是文王武王伐紂的時機,不可失去。」齊宣王於是命令章子率領五都之兵,加上北方守軍,攻打燕國燕國士兵不應戰,城門也不關閉,齊軍於是打敗燕軍,殺死燕王噲子之子之死後二年,燕國人共同擁立太子平之弟姬職繼位,是為燕昭王

歷史評價

韓非《韓非子》:「若夫齊田恆、宋子罕、魯季孫意如、晉僑如、衛子南勁、鄭太宰欣、楚白公、周單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亂治,援外撓內,親下以謀上,不難為也。」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燕昭襄王


燕昭襄王(?-前279年),姬姓,名職,中國戰國時期燕國君主。燕王噲之子。簡稱昭王襄王燕王噲死後,燕人共立為燕王,在位期間燕將秦開大破東胡朝鮮[44]、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剰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國盛世。

人物生平

內亂即位

前318年,燕王噲將君位「禪讓」給相邦子之,並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璽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子之執掌了燕國軍政大權,但此舉引起了太子平等舊貴族的不服。

子之為王的第三年(前314年),燕國國內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合謀攻打子之齊宣王派使者對太子平說:「寡人聽說太子將要整治君臣上下的名義,顯明父子相承的地位,我齊國雖然不大,但願意聽候太子你的號令。」

不久齊宣王發兵,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被齊人抓住砍成肉醬(醢其身)。

後來,趙武靈王燕王噲送在外國當人質的庶子公子職,從韓國護送回燕國即位,這就是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招攬人才,意圖振興傷痕累累的燕國

招賢納士

燕昭王愛賢敬賢的名聲不脛而走,風傳天下,各國才士爭先恐後的奔赴燕國。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將劇辛趙國來,謀士鄒衍齊國來,屈庸衛國來,樂毅魏國來……真是人才濟濟。鄒衍是陰陽五行家,當時已名聞天下,他在齊國時就受到尊重;週遊魏國時,魏惠王親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趙國時,平原君側着身子走路來迎接他,並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塵,畢恭畢敬。燕昭王迎接鄒衍時,比魏趙更為恭謹。他親自用衣袖裹着掃把,退着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面清潔道路。入坐時昭王主動坐在弟子坐上,敬請鄒衍以師長身份給自己授業。昭王特意為鄒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宮,供其居住講學。後人因此便用「擁慧先驅」和「碣石宮」這兩個詞語來比喻用優厚待遇尊禮賢才。昭王的這些做法應起了很大的反響,投奔燕國的士人更為踴躍。昭王大開國門,不拘一格地廣為接納,不惟歡迎知名學者,而且把那些有志滅亡齊國的,熟悉齊國險阻要塞和君臣關係的`善於用兵打仗的士人,盡數收留下來,並給與優厚的待遇,多方積蓄力量,以利興燕破齊。聚集於燕都輔助趙王振興燕國的眾多士人之中,最傑出的人物要數樂毅樂毅是名將樂羊之後,才學出眾,深通兵法,曾被薦為趙國官吏,為了躲避趙國內亂,便到了魏國。他聽說燕昭王禮賢下士,隨生嚮往之心。正巧一次樂毅為魏出使燕國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禮相待,樂毅頗受感動,決意留在燕國昭王隨即任其為亞卿,委以國政和兵權。

改革內政

樂毅傾全力協助昭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首先,針對燕國法度馳壞、官吏營私的嚴重局面,樂毅教昭王制定法律,嚴厲法制加強對官吏的審查和考核;其次,確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則,擯棄「親親」、「貴貴」的擇人傳統,廓清了由當權時拉幫結黨、濫用親信的劣跡,使燕國的吏治日趨清明;再次,建議昭王對那些遵守國家法度的順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貧民和一部分奴隸,都以一定製度予以獎勵,以安定社會秩序。在軍事上,樂毅着重進行戰法和紀律訓練,儘快提高燕軍的戰鬥力。昭王還注意吊死問孤,去慰撫那些有喪葬之憂的人家;對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婦,昭王也派人去祝賀,給予關懷。昭王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運,爭取全國各階層對自己統治的擁護。

舉兵伐齊

昭王樂毅等人的輔助下,兢兢業業地奮鬥了28載,不僅國家日漸殷富,積累了相當實力,而且培養了奮發圖強的民風。燕國上下同仇敵愾,舉兵伐齊的條件一天天趨於成熟。舉兵伐齊旗開得勝。

正當昭王勵精圖治,燕國國勢蒸蒸日上之時,燕國的世敵齊國已達到了強盛的頂點。然而,齊國國君對內不恤民力,橫加賦斂;對外不斷用兵,惹得諸侯不滿。忍辱多年的燕昭王認為報仇雪恥的時機已到,決意舉兵伐齊。

分散齊國

齊國畢竟是東方大國,單靠燕國的力量是無法與之抗衡的,樂毅提出了「與天下共圖之」的戰略,得到了昭王的贊同。昭王樂毅鄒衍仔細分析了形勢,清醒地認識到,當時三強都在千方百計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宋國定陶中原地區最繁榮的商業大都市,三國均想染指。一旦齊國滅掉宋國,就必然會加劇的矛盾,同時也會對諸國形成嚴重的威脅,引起這幾國的不安。昭王便定下誘、孤立齊國的方略。燕國表面上臣服於,使其對之放鬆戒備。其間兩次派蘇秦出使齊國,進行離間,唆使齊王輕率地決定西向攻秦,南向滅宋,昭王則趁此良機,遣使與聯繫,並派樂毅赴趙,促使昭王勸說秦國伐齊。秦國本於齊國相約東、西稱王,共分天下;豈料齊竟毀約攻秦、滅宋,勢力侵入中原地區。為了出這口惡氣,欣然應允發齊。這樣,就形成了各國從北、西、南三面對齊的包圍之勢。

聯合抗齊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兵出征。此時,楚軍已駐軍於淮南,準備奪取齊國淮北之地;秦與趙、韓、魏也各派一名大將軍率軍向齊國進發。齊泯王開始並未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齊,及至發覺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倉促應戰。齊泯王盡起全國之兵,度過濟水,西進拒敵。齊軍因連年征戰,士氣低落,加之齊泯王對作戰不利的士兵以挖祖墳、斬首級等殘忍手段相威脅,更使齊兵寒心。聯軍發起進攻,齊軍一觸即潰,連連敗北。齊軍主力被殲後,齊泯王率殘部狼狽逃竄,退回國都臨淄昭王聞訊十分高興,親至濟西戰場勞軍,後犒將士,封樂毅昌國君

樂毅厚賞兩國軍隊後遣其歸國;然後命趙軍進攻河間,命魏軍轉向東南收取昔日宋國之地;自率燕軍直搗齊都。燕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一氣攻占了臨淄齊泯王被迫出逃,輾轉之(今山東莒縣)地固守,後被楚將淖齒所殺。樂毅志在滅齊,在占領臨淄後採取了一系列鞏固和擴大戰果的措施。為了安撫齊民,樂毅在報請昭王同意後,着力整飭軍紀,嚴禁燕軍擄掠百姓。針對齊泯王的暴戾,樂毅宣布寬減齊民的賦稅,廢除苛法,恢復齊威王時代的一些合理法令。在臨淄郊外隆重祭祀齊桓公管仲,把100多個燕國的爵位賞賜給歸順的齊人,又在齊國分封了20多個享有燕國封邑的封君,籠絡了齊國的統治階級,基本穩定了對齊國的占領,齊國上下都願歸順燕國。在軍事上,樂毅分兵5路繼續攻占全國各地。於是,燕軍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接連攻奪齊國70餘城,均闢為郡縣,僅剩下即墨(今山東平度南)兩城未被攻下。

樂毅之所以能充分發揮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是與昭王對他的絕對信任、堅定支持分不開的。當樂毅齊國攻城略地時,昭王不加絲毫干預,讓樂毅放手大幹。當樂毅久克即墨兩城不下,有人趁機進讒時。昭王一面痛斥其人,一面派使者對樂毅慰勉有加。昭王用賢不疑,換的部下赤誠相報。

躋身七雄

在伐齊戰爭取得決定勝利的同時,昭王派燕將秦開襲破東胡,迫使東胡燕國東北部後退千餘里,燕國領土向東北擴展到遼東一帶。燕還向南進軍,攻占了中山國許多地方。昭王終使燕國躋身於列強之列,步入黃金時代。

公元前279年,昭王因病去世。

燕昭王把握了復興燕國主要在於羅致人才這個關鍵因素,屈身禮士,用人不疑,終於使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報仇雪恥願望得以實現,使燕國發展到鼎盛時期,他自己也躋身於戰國七雄重要國君的行列。

主要貢獻

郭隗獻計

燕昭王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如今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着,他就說了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准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魏國樂毅燕昭王樂毅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重用樂毅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愍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如今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趙國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

齊愍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着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愍王逃回臨淄去了。

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占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愍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昌國君

秦開卻胡

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曾有一次大規模的成功擴張行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便是秦開東胡遼東的戰功。歷史資料有二:

「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與荊軻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史記.匈奴列傳

「後子孫稍驕虐,國人離志,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三國志.東夷傳》注引《魏略

史料沒有指出具體年代,今人多以秦開東胡燕昭王時事。 卻可大致推出。燕昭王為全力謀齊,乃以燕國貴胄(包括秦開)入質東胡以求穩定後方。至燕武成王時,深悉東胡虛實的秦開回國。武成王乃以秦開統大軍北擊東胡,大獲全勝,東胡向北退卻逃遁,燕國北境大展,號稱拓地「千餘里」。燕軍又乘勝東擊遼水一帶的朝鮮,奪取了遼東的廣大地區,極邊甚至伸過今鴨綠江以南。「直至滿番汗為界」。秦開之功,堪與樂毅媲美。

秦開就是在東胡的一次掠奪中被強勢的胡人作為人質走進東胡的。也許是北方遊牧民族所處地理位置的差異,沒有多少糧食可以果腹,更沒有中原精細的衣飾可以安逸,他們有的只是一望無際的白雲和地上奔走無常的牛羊。為了生存,他們南下。依仗着自己強壯的體魄,騷擾中原,橫行鄉里,燒殺搶掠,燕地邊城的居民只能背井離鄉,丟下身後曾經的故鄉。秦開就這樣背景下走進東胡的。一次販馬途中,蓄謀已久的秦開脫離了隊伍,恰巧燕國的隊伍巡防經過。回國後,秦開被任命為大將,開始了他訓練兵士生涯。此時燕國國君為歷史上有名的燕昭王(還有一說,說秦開卻胡的年代在武成王)隨着昭王勵精圖志,燕國國力已經逐漸強盛,眼看東北邊境人民遭難,他下定決心徹底平定邊患。對於帶兵打仗的人選,他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將率軍驅胡重任交給在東胡做過人質的秦開秦開燕國名將,非常富於作戰經驗,久經沙場,百戰百勝,並對東胡的情況十分熟悉,公元前283年秦開率軍迎戰東胡,燕軍自西向東,由媯水流域(今延慶境內)向密雲地區的漁水(今白河)、鮑丘水(今潮河)流域推進,一路斬關奪隘,馬踏平川,東胡軍雖奮力抵抗,卻無法阻擋燕軍凌厲的攻勢,只得一路退卻,燕軍乘勝追擊,接連收復失地。在連連勝利之下,燕軍士氣更加旺盛,一鼓作氣向東北追殲東胡。抵抗無用,一直退卻到千餘里外的今西遼河上游。此時的秦開站在燕北邊地,謀劃安定策略。效法趙國,動員軍民大修障塞,於是長達兩千多公里的燕國北長城如今依舊存於今天的建平北部,不過只是其中的一段,不過只是如今風雨的侵蝕,殘存破敗,卻也依稀可辨燕為鞏固新區,也效趙之所為,動員軍民大修障塞,是為長達兩千多公里的燕國北長城。後來,燕又在廣袤的新領土上陸續設立了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燕在幅員上一躍超過趙齊越三國,僅次於秦楚,在列國中位居第三。

軼事典故

燕昭王者,噲王(明許自昌刻本——以後簡稱許刻本——噲王作王噲)之子也。及即位,好神仙之道。仙人甘需臣事之,為王述昆台登真之事,去嗜欲,撤聲色,無思無為,可以致道。王行之既久,谷將子乘虛而集,告於王曰:「西王母將降,觀爾之所修,示爾以靈玄之要。」後一年,王母果至。與王游燧林之下,說炎皇鑽火之術。然綠桂膏以照夜,忽有飛蛾銜火,集王之宮。得圓丘砂珠,(砂珠原作硃砂。據明抄本、陳校本改。)結而為佩。王登捱(明抄本捱作掘。本書卷四零二引拾遺記作握。)日之台,得神鳥所銜洞光之珠,以消煩暑。自是王母三降於燕宮,而昭王狥於攻取,不能遵甘需澄靜之旨,王母亦不復至。甘需白:「王母所設之饌,非人世所有,玉酒金醴,後期萬祀,王既嘗之,自當得道矣。但在虛疑純白。保其遐齡耳。」甘需亦升天而去。三十三年,王無疾而殂,形骨柔軟,香氣盈庭。子惠王立矣。(出《仙傳拾遺》)

【譯文】  燕昭王噲王的兒子,即位以後,非常愛好修煉成仙的道術。他朝中有個叫甘需的大臣就是個仙人,常給燕昭王講述登崑崙山修道的事,告訴他只要去掉心中的私慾,不接觸女色和遊樂,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作,清心寡欲,就可以得道。燕昭王照甘需的要求實行了很久。有一次仙人谷將子駕雲來到燕昭王宮中對他說,「西王母將要降臨,她要看看你修道的情況,指點你修煉的訣竅。」過了一年,西王母果然降臨,和燕昭王一起在燧林遊玩,告訴他炎帝鑽木取火的方法。到了夜間,就點燃起桂樹的膏脂照明,這時突然有很多飛蛾口銜着火聚集到燕昭王宮中,火球變成了圓丘形的砂珠,燕昭王就把它們串成了玉佩。燕昭王登上離太陽最近的一座高台上,得到了神鳥銜來的一顆寶珠,這寶珠能使人避開太陽的炎熱。後來西王母又三次降臨燕昭王的宮中。而燕昭王忙於攻城略地,處理國事,沒有遵照甘需當初說的話去靜心修煉,王母就再也沒來過。甘需說:「西王母所設的酒宴,不是人世間的東西,那些玉酒金液,都是需要萬年的時間釀製用來供神仙享用的,燕昭王既然吃了,自然就得道了,只要虛心高潔的靜修,自然會保持長生的。」後來甘需也升天而去,三十三年後,燕昭王無病而死。他死後身體骨骼十分柔軟,身上散發出的香氣溢滿於宮中。燕昭王死後,他的兒子惠王作了國君。

鞭打太子

一天,燕國王宮裡的內侍和衛兵都在交頭接耳的議論,燕昭王為何一反常態,竟怒氣洶洶地把太子打了二十大板。原來太子受了大夫騎劫的挑唆,向昭王進讒言,說大將樂毅費了三年工夫還打不下齊國莒城即墨兩個地方,是樂毅陰謀以恩德感化兩地的齊國百姓,等齊民真歸順了,樂毅便可當上齊王昭王始終認為樂毅是知己,一聽此話便蹦了起來,給太子一頓好揍,指着太子的鼻子罵他是個忘恩負義的畜牲,說:「先王的仇是誰給咱們報的?樂毅的功勞簡直沒法說,咱們把它當作恩人還不夠尊敬,你們還要說他的壞話!就是他真做了齊王,也是應該的。」

昭王責打了太子後,立即派使者拿節杖去見樂毅,立樂毅齊王樂毅十分感動,對天起誓,情願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此後,樂毅更加盡心盡力地為燕國效勞。

中國歷史上,大張旗鼓的招賢納士之舉,莫過於燕昭王高築黃金台。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過一首五言詩頌揚這千古佳話:「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台。據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高築黃金台

燕昭王為了廣招天下有才之士來幫助他興國復仇。他就詢問了大臣郭隗

郭隗說出了自己的打算:「大王您如果真想招賢納才,不妨就從我身上做起,讓天下人都看到,像我這樣不才的人尚且收到您如此的尊重,何況那些德才大大超過我的人呢?這樣國內外的賢才就會不遠千里向我國聚集了。」

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選擇了一個吉祥的日子,舉行隆重的儀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請到新宮殿裡去住。燕王每天都要像學生請教老師那樣前去探望。昭王還在沂水之濱,修築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徠天下賢士。台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黃金台」。

史記評述

司馬遷:「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燕(北)[外]迫蠻貉,內措,崎嶇彊國之閒,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史料記載

戰國策

史記.燕召公世家

史記.趙世家

陵墓

薊縣

在史學界,春秋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燕昭王的墓葬究竟在哪裡,一直沒有定論,成為千年未解之謎。如今,薊縣史志人員在史志編修過程中發現,薊縣府君山下原來一直被認為是唐末學者竇禹均墓的大型封土堆就應當是戰國燕國燕昭王的冢墓。

據史料記載,燕昭王春秋戰國時較有作為的君王之一。當強齊虎視、燕國國勢衰微之時,他奮發圖強,卑身事賢,重用蘇秦樂毅,終于振興了燕國,使燕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據《中國通史》記載,燕昭王卒於公元前279年,他的兒子惠王繼位。但他的冢墓的確切位置卻鮮為人知。後來許多史志研究人員進行考察,也一直沒有結論。

薊縣史志辦趙學海主任說,自己在薊縣史志編修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史料,認為薊縣府君山下白馬泉村北的一個巨大的封土堆就應當是燕昭王墓。據他介紹,這個大型封土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唐末學者竇禹均的墓,並因此將這裡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通過史料分析,這種說法很難成立。

據明嘉靖三年《薊州志》和《遵化縣誌》記載,竇禹均墓在縣城東南七十里,應當是如今的薊縣西龍虎峪鎮境內,如今這一說法已得到證實。那麼府君山下這個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竇禹均墓的方圓120平方米、高五米的大型封土堆又是誰的墓呢?《九州記》雲,古漁陽有無終山,山上有昭王冢…… 《水經》載:「燕昭王葬於無終山中。」而無終山在戰國時就是指薊縣一帶的山脈,其中包括如今的府君山清智朴盤山志》載,燕昭王墓在盤山千像寺東十里。據此尋找,這個大型封土堆正好符合史料指述,應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燕昭王的墓葬。

另外,從墓的結構看,墓道向西,是從西側打山洞進去,在東側建墓。這是漢代以前王侯貴族典型的墓葬結構。戰國時,燕昭王在位28年,是燕國最強盛時期,只有他才能有這樣的地位和功績築如此雄偉的大墓。

遵化

遵化市舊志書均記載:城東南30公里的無終山下有燕昭王墳墓。

燕惠王


燕惠王(?-前271年),中國戰國時期燕國君主,燕昭王之子,昭王三十三年(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


燕惠王做太子時,與樂毅有隙,即位後對樂毅用而不信,後以騎劫代之,樂毅逃亡到趙國齊襄王五年(前279年)齊人田單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南)以火牛陣擊敗燕軍,騎劫戰死,齊國悉復得其故城。之後燕惠王責備樂毅離開燕國樂毅回致一封《報遺燕惠王書》,載於《史記》。


燕惠王六年(前273年)設置了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四郡。


燕世家》記載燕惠王七年(前272年)病卒[45],但據《趙世家》記載,趙惠文王二十八年(前271年,燕惠王八年),燕相成安君公孫操殺死惠王[46],原因不明,《韓非子》說因君主沒有察覺而被殺害[47]


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燕惠王姬姓,名不詳,是燕昭王之子。燕昭王在位時,將其立為太子燕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

因忌兵敗

燕惠王太子時,對將軍樂毅有些不滿。燕惠王即位後,齊國將領田單得知燕惠王樂毅之間有矛盾,就對燕國實施反間計,散布謠言說:「齊國沒有被攻下的城邑只剩兩座,而所以沒有儘快地攻下來,聽說是樂毅燕國新即位的國君之間有些不和,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且留在齊國,是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害怕的,就是燕國派別的將領前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猜忌樂毅,又聽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擔任將領,並要召回樂毅樂毅心中知曉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害怕自己回國後被殺,於是向西逃亡,投奔趙國

同年,田單與騎劫交戰,田單設計一系列騙局哄騙燕軍,並且憑藉即墨(今山東省平度市東南)的兵力,以火牛陣在即墨城下大敗騎劫,騎劫戰死,燕軍退回燕國田單輾轉追逐燕國敗兵。田單向北直追到河上,因此收復齊國全部失地。田單莒城迎接齊襄王,返回齊國都城臨淄

致歉樂毅

燕軍大敗後,燕惠王後悔用騎劫代替樂毅,因而慘遭兵敗將亡,喪失所得的齊國土地。同時,燕惠王怨恨樂毅投降趙國,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無力之際前來攻打。於是燕惠王便派人斥責樂毅,同時向他致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委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沒有不震驚的,我哪有一天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離去,我本人初繼位,是左右的人耽誤了我。而我之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為的是將軍經年累月的風餐露宿,太過辛苦,故請你回來休養調息,並商討國事。而將軍卻誤聽傳言,以為跟我有不和的地方,就拋棄燕國投降趙國。將軍這樣做,為自己打算固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何報答先王對將軍的知遇之恩呢?」樂毅聽後,於是回信給燕惠王,此即《報燕惠王書》。於是,燕惠王樂毅之子樂間昌國君。而樂毅燕國通好,往來於燕國趙國之間,燕國趙國都任命他擔任客卿

去世

燕惠王七年(公元前272年),燕惠王去世(《史記·趙世家》則記載,燕惠王是在公元前271年遭國相成安君公孫操殺害),其子燕武成王即位。

為政舉措

燕惠王在位時期,因對將領樂毅不滿,而中齊國將領田單的反間計,以騎劫代替樂毅擔任主帥,結果致使燕軍大敗,騎劫戰死,燕國丟失所占領的齊國土地。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燕王受間,空聞報書。」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記·卷八十·樂毅列傳第二十

資治通鑑·卷五

家族成員

祖父:燕王噲

父親:燕昭王

兒子:燕武成王

孫子:燕孝王燕武成王之子。

曾孫:燕王喜燕孝王之子。

燕武成王

燕武成王(?─前258年),繼位原因成謎,他是在燕惠王被弒後即位的,在他即位後,曾引起趙國的不滿。武成王七年(前265年),齊國田單征伐燕國,攻占中陽武成王十四年(前258年),武成王去世,燕孝王即位。前271年—前258年

基本內容

燕國

戰國時期燕國第四十一任君主

燕武成王(前271年——前258年),繼位原因成謎,他是在燕惠王被弒後即位的,在他即位後,曾引起趙國的不滿。武成王七年(前265年),齊國田單征伐燕國,攻占中陽武成王十四年(前258年),武成王去世,燕孝王即位。惠王七年(前272)去世,三國聯合攻打燕國燕武成王即位。

前任:

燕惠王

前271年—前258年

繼任:

燕孝王

家庭成員

妻子:燕武成後

兒子:燕孝王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48]

燕孝王

燕孝王(?-前255年),在前257年燕武成王死後繼位,立姬喜為太子,在位三年而卒。[49]

這期間,秦國東周,遷九鼎。這時期燕國可能築有長城,自造陽襄平(今遼寧遼陽),並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近人王國良推論「燕筑北長城,不在燕王喜時,就在孝王末年」[50]

人物生平

燕孝王戰國時期燕國第四十二任君主。這期間, 秦國東周,遷九鼎。這時期燕國可能築有長城,自造陽襄平(今遼寧遼陽),並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近人王國良推論「 燕築北長城,不在燕王喜時,就在孝王末年」。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家庭成員

父親:燕武成王

兒子:燕王喜

燕王喜


燕王喜(生卒年不詳),本名姬喜,是戰國時期燕國的末代君主。


二十八年(前227年),秦國攻燕,兵臨易水河北易縣)。燕太子丹荊軻秦舞陽等人以獻督亢之地圖和秦將樊於期首級之名,謀刺秦王政,圖窮而匕見,最終荊軻事敗被殺。[51]燕太子丹逃亡遼東(今遼寧遼陽市),代王嘉慫恿燕王喜弒子,喜殺子獻首級,以解秦王之怒。二十九年(前226年),秦王政王翦率軍伐燕,同年十月破燕都城。三十三年(前222年),生俘喜,燕國滅亡。[52]


人物生平

公元前255年(燕孝王三年),喜的父親燕孝王去世,於是喜繼承燕國國君之位,史稱燕王喜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燕王喜命令丞相栗腹趙國結成聯盟,將五百金贈送趙孝成王為酒資。栗腹返回燕國稟報燕王喜說:「趙國國內年輕力壯者都在長平之戰中戰死,他們的孤兒還未成年,可以趁機攻伐。」燕王喜昌國君樂間諮詢此事。樂間回答說:「趙國是四面作戰的國家,它的人民都熟習軍事,不可以伐。」燕王喜說:「我以五倍的兵力攻伐它。」樂間還是認為不可以。燕王喜發怒,群臣都認為可以攻伐。於是調動兩軍,二千輛兵車,栗腹率領一部攻伐鄗邑卿秦率領一部攻伐代邑。惟獨大夫將渠燕王喜說:「與人互通關卡結成聯盟,將五百金送給人家的君王飲酒,使者返回稟報就回頭攻伐人家,不吉祥,此戰不能取勝。」燕王喜不聽,親自率領偏師隨後進發。將渠拉着燕王喜腰間的印帶阻止他說:「大王絕不要親自前往,前往不會取勝。」燕王喜用腳蹬開將渠將渠流淚說:「微臣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王啊!」燕軍抵達宋子,趙國派廉頗率軍,在鄗邑擊破栗腹之軍,樂乘代邑擊破卿秦之軍。樂間逃到趙國廉頗追逐燕軍五百餘里,包圍了燕國國都,燕國人請求講和,趙國人不允許,一定要讓將渠出來調和。將渠主持議和,趙國人聽從將渠,解除對燕國的包圍。

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趙國派大將李牧攻打燕國,奪取燕國武遂方城劇辛原先居住在趙國,與龐暖友善,不久逃亡到燕國。當時趙國多次被秦軍圍困,趙國大將廉頗離開趙國趙國任命龐暖為將軍,燕王喜見此想趁趙國的困敝而攻伐趙國燕王喜劇辛諮詢,劇辛說:「龐暖容易對付。」燕國劇辛率軍攻打趙國趙國龐暖迎擊,俘獲燕軍二萬人,殺死劇辛

相關事件

圖窮匕首見

戰國末期,秦國實力強盛,攻滅了兩國後,又向燕國進軍。為此,燕太子丹決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扭轉局勢。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荊軻。他擅長劍術,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選。為了使荊軻能接近秦王,特地為他準備了兩樣秦王急於想獲得的東西:一是從秦國叛逃到燕國的將領樊於期的頭顱,二是燕國督亢地區(今河北涿縣東)的地圖,表示燕國願將這塊地方獻給秦國。這兩樣東西分別放在匣子裡。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圖的最裡面。此外,還為荊軻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武陽。臨行時,太子丹荊軻的好友高漸離身穿喪服,將荊軻送到易水邊。高漸離為他們彈奏了《易水寒》。

秦王得知燕國派人來獻兩樣他最需要的東西,非常高興。在都城咸陽宮內隆重接見。荊軻捧着裝有樊於期頭顱的匣子走在前面,秦武陽捧着裝有地圖的匣子跟在後面。

秦武陽在上台階時,緊張得雙手顫抖,臉色變白。荊軻趕緊作了解釋,並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武陽手裡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着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但是,荊軻並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劍自衛,卻又一時拔不出來。於是兩人繞着柱子轉。衛兵因沒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這緊張的時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將醫袋抽打荊軻,並提醒秦王把劍推到背後拔出。秦王頓時醒悟過來,迅速拔出劍來,一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地後,將匕首投向秦王。結果未中,被擁上來的衛兵殺死。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家族成員

祖父:燕武成王

父親:燕孝王

兒子:太子丹

影視形象

2000年電影《劍客春秋》:叢培信飾演燕王喜

2002年電視劇《荊軻傳奇》:金書貴飾演燕王喜

2017年電視劇《秦時麗人明月心》:趙作山飾演燕王喜

視頻

為了讓燕國強大,蘇秦欲要離間齊國,這個計策真狠啊!

春秋時代齊國燕國不接壤,齊桓公為何北上幫燕國討伐山戎

參考資料

  1. 《史記·燕召公世家》: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當周厲王奔彘,共和之時。
  2. 《燕史紀事編年會按》頁176
  3.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燕惠侯二十四年,當共和元年。
  4.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元年,燕惠侯盡。
  5. 《今本竹書紀年》:宣王元年,復田賦,作戎車,燕惠侯薨。
  6. 《史記·燕召公世家》:惠侯卒,子釐侯立。是歲,周宣王初即位。
  7. 《燕史紀事編年會按》頁178
  8. 《史記·燕召公世家》:惠侯卒,子釐侯立。是歲,周宣王初即位。
  9. 《史記·燕召公世家》:釐侯二十一年,鄭桓公初封於鄭。
  10.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三十七年,燕釐侯三十六年,釐侯盡。
  11. 《史記·燕召公世家》:三十六年,厘侯卒,子頃侯立。
  12. 《史記·燕召公世家》:三十六年,厘侯卒,子頃侯立。
  13. 燕史紀事編年會按》頁183
  14.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頃侯九年,周宣王崩。子幽王立。
  15.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幽王十一年,當燕頃侯二十年。幽王為犬戎所殺,秦始列為諸侯。
  16.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燕頃侯二十四年,當周平王四年,魯惠公弗湟二年,燕頃侯卒。
  17. 《史記·燕召公世家》:二十四年,頃侯卒,子哀侯立。
  18. 《史記·燕召公世家》:(燕頃侯)二十四年,頃侯卒,子哀侯立。
  19. 《燕史紀事編年會按》頁184
  20.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燕哀侯盡於二年,當周平王六年、惠公弗湟四年、秦文公元年。
  21. 《史記·燕召公世家》:哀侯二年卒,子鄭侯立。
  22. 《史記·燕召公世家》:哀侯二年卒,子鄭侯立。鄭侯三十六年卒,子繆侯立。
  23. 《史記·燕召公世家》:鄭侯三十六年卒,子繆侯立。
  24. 《史記·燕召公世家》: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
  25. 《史記》集解引《世本》:桓侯徙臨易。
  26. 《史記·燕召公世家》:莊公十二年,齊桓公始霸。十六年,與宋、衛共伐周惠王,惠王出奔溫,立惠王弟頹為周王。十七年,鄭執燕仲父而內惠王於周。
  27. 《史記·燕召公世家》:二十七年,山戎來侵我,齊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還。燕君送齊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使燕共貢天子,如成周時職;使燕復修召公之法。
  28.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燕留故城在滄州長蘆縣東北十七里。即齊桓公分溝割薊君所至地與燕,因築此城,故名燕留。
  29.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燕莊公三十三年,當周惠王十九年……燕表:莊公盡於此年。
  30. 《史記·燕召公世家》:燕莊公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31.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燕莊公三十三年,當周惠王十九年……燕表:莊公盡於此年。
  32. 《史記·燕召公世家》:燕莊公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33.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燕襄公四十年盡,當周頃王元年、魯文公九年。
  34. 《史記·燕召公世家》:文公六年卒,懿公立。
  35. 《史記·燕召公世家》:懿公四年卒,子惠公立。
  36. 《墨子·明鬼下》:昔者燕簡公殺其臣莊子儀而不辜,莊子儀曰:「吾君王殺我而不辜。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心使吾君知之。」期年,燕將馳祖。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日中,燕簡公方將馳於祖塗,莊子儀荷朱杖而擊之,殪之車上。當是時,燕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着在燕之《春秋》。
  37. 燕召公世家第四,國學網
  38. 方詩銘(1980)《中國歷史紀年表》可能為誤?
  39. 燕國的歷史之四《春秋時期的燕國》,中華燕氏網
  40. 燕後桓公,博雅人物網
  41. 瞿, 蛻園. 通鑑選. 香港: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7. ISBN 978-988-8466-24-5. 
  42. 《資治通鑑》:蘇秦既死,秦弟亦以遊說顯於諸侯。燕相子之與蘇代婚,欲得燕權。蘇代使於齊而還,燕王噲問曰:「齊王其霸乎!」對曰:「不能。」王曰:「何故?」對曰:「不信其臣。」於是燕王專任子之。
  43.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第11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44. 邱華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12-09.
  45. 《史記·燕世家》:「惠王七年卒。」
  46. 史記·趙世家》:「惠文王二十八年,燕相成安君公孫操弒其王。」
  47. 《韓非子·難三》:「君不知,則有燕操、子罕、田恆之賊。」
  48. 燕召公世家第四,國學網
  49. 史記·燕昭公世家》:(武成王)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孝王元年,秦圍邯鄲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50. 王國良:《中國長城沿革考》,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張維華:《中國長城建制考》,中華書局1979年2月版;羅哲文:《長城》,北京旅遊出版社1988年9月版。
  51. 顧炎武《菰中隨筆》:」荊軻『生劫』一語乃解嘲之辭,其實劍術疏耳。錯處只在'未至身'三字之間;蓋匕首藏於圖中,是極短小之物,持短兵而與人角逐於殿堂之上,,其不勝必矣。」
  52.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記載:「王賁兵渡鴨綠江,圍平壤城,破之,虜燕王喜,送入咸陽,廢為庶人。」但純屬小說家之言,不足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