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湖(李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父亲湖》是中国当代作家李青的散文。
作品欣赏
父亲湖
公元一九八二年的一天,父亲又一次站在水库大坝上。此时距水库关闸蓄水已过去好多天了。看到眼前平静的水面和山的倒影,父亲习惯地扶了扶草帽,一任山风掀起衣襟。与6年前相比,他显得衰老了不少:额头的皱纹更深了,面孔更瘦更长了。毕竟已是五十五岁年纪的人了。不知站了多久,父亲慢慢走下大坝,向库区走去,一边用脚踩踩大坝上夯实的黄土。随后他又蹲下,用手抚摸方石间的水泥勾缝。他看得很细,很认真,很专注。越往下走,离水越来越近了。在父亲面前,水向远处平铺开去,蓝天、白云全在水中。微风吹拂,水面层层涟漪,一如父亲的缕缕思绪 ……
不知为什么,父亲的脑海里总是出现乡间求雨的场景:赤日炎炎,禾苗枯焦。大道上,一列汉子抬着轿子,轿子中竖立龙王雕像。轿子前面有几个汉子扛着彩旗开路,轿子后面跟着几个汉子,一边敲锣打鼓一边高喊龙王名讳。所有汉子都是裸露着上身,光着头,一任烈日暴晒,他们要走遥远的路,到遥远的龙王庙取一点水。
来汤池工作已快十年了,父亲又想起初到汤池的情形。在汤池拖拉机站下车,接站的人把父亲简单的行李放在板车上。要走过一段长长的坑坑洼洼的机耕路,才到公社驻地。这一段路,父亲走得很累:这里就是天堂,这里就是著名的汤池畈,可是眼前却见一大片一大片的白沙将良田覆盖。路上尘土飞扬,路边有的稻田接近干涸,禾苗行将枯萎;有的稻田田泥开裂,宛若大嘴。
一夜无眠。第二天,父亲便一头扎到乡下。三年间,很少开会,办公室里你很难与他谋面。他和他的同事全都在水利兴修的第一线。公社大院,白天一片鸟鸣,食堂餐客寥寥:父亲的“衙门”十分清静。三年间,父亲一边兴修水利,一边思忖:小修小补,忙忙碌碌,终难治本。要立足全局,要解决主要矛盾。如果在汤池河的上游建一水库,汤池缺水的问题就能彻底解决,还能惠及县城人群。到那时,万亩农田将旱涝保收,天堂也将名副其实。父亲为此兴奋不已。父亲很想把这一“幸福”告诉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可他的想法总是被同志们否定。但父亲毕竟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他一方面走群众路线,一方面走“上层路线”。一有空他就往县城跑。不是找领导做思想汇报,就是拉着水电局的技术人员考察地形。一度时间,就连我们这些孩子也认为父亲与水电局长关系最铁、最硬。
一九七六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也是汤池人难忘的一年。父亲清晰地记得,大年刚过,他就召开党委会。在会上,他再次提出“要想富,修水库”的主张。一天的会议十分精彩,赞成与反对的理由充分,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反对意见集中为两点,其一,地点不好。此处是有名的风口,十年前县委副书记曾在此铩羽而归,无功而返。其二,民力不支。举全社之力,百姓会怨声载道。最后表决,赞成者胜出。父亲没有喜形于色,只是感到重任在肩。第二天,三级干部大会召开,父亲没有动员,大家心知肚明,一场大战就在眼前。为了一日三餐,谋及子孙后代,汤池人别无选择!
作者简介
李青,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