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父亲的草原(吴晓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父亲的草原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父亲的草原》中国当代作家吴晓天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父亲的草原

满头白发的父亲,蓦然回首,发现那些膨胀着灵魂的思念,就像一根永远系在草原上的线,充满诱惑,牵引着他一生的情感。

回忆起草原,父亲眼角总是浸着湿漉漉的思念;回忆起草原,父亲心里总是藏着浓浓的牵挂和关爱。谈起草原,他津津乐道,总爱描摹它的辽阔、它的纯净,从不曾忘记那奔流在泽曲河的故事

父亲的草原记载着他艰苦创业的二十五年经历,那段经历是他一生最怀念的时光,行走在草原上的牦牛运输队是他工作的第一段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回到家乡后,他常在梦中听到那熟悉又悦耳的牦牛驮运队的蹄音,也常在梦中回到思念的草原。

随着父亲的回忆,走进他的青葱岁月。19岁的他和许多有的莘莘学子一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建设大西北。在火车的轰隆声中,来到西北,经过省城的统一培训学习后,分配到县城民族贸易公司当会计。

一、几顶帐篷的“县城”

六十年前,父亲来到草原工作,那是他人生的起点站。他说第一天来县城报到,威武的骑着屁颠屁颠的骡子。我们听后捧腹大笑,脑海立刻是阿凡提乐悠悠骑着小毛驴的画面。他说一路很寂寞无聊,前不见来者,后不见故人。倒是听到成串悦耳的鸟鸣,看到从未见过的鹫鹰在蓝得出奇的天空飞翔,山花烂漫的原生态之美,触动着他内心,那一刻与草原结缘。

县城是什么样?他们一无所知。培训结束后,父亲和十几个同事约好搭顺风货车去县城,上车后他们才发现连公路都没有,货车一路艰难地沿河滩行走,一路荒无人烟,野兽出没。到了山脚,早有武警战士牵着骡子在等候,组织上为保证安全,让战士们护送。

父亲第一次骑骡子,战战兢兢。一路上,有人把骡和驴张冠李戴,滑稽的调侃,恰好调节了紧张气氛。尽管一路上小心翼翼,但时常有人摔下来,这戏剧性插曲,让大家在嘻笑中忘记紧张和疲劳,努向目的地挺进。那几天,他们真正体会到鲁迅笔下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义。

他们一路走,一路感受天气的变化,真可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他们也体会着一天四季的温差。夜色降临,就地休息,疲倦的他们拿出被铺,蒙头大睡。两天后,到达县城。父亲在没房子,没公路,只有几顶帐篷的“县城”里,开始草原的生活和工作。

二、灵活的牦牛运输队

灵活的牦牛运输队成为后勤保障的生命线。环境和条件确实很艰苦,物质保障是他们公司的任务。他们一到单位报到就赤手空拳筹建公司,考虑到没公路,货车进不来,并马上组建一支支灵活的牦牛运输队去进货驮货。

为了管理好庞大的牦牛运输队,大家不得不急匆匆学会骑马,也不知摔了多少次。母亲看到父亲青一块紫一块的伤,常心疼得偷偷落泪。父亲则轻松的开玩笑说:“等屁股磨脱几层皮,磨出老茧了,骑术也自然高明了。”那时,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大家的骑术自然都练成精湛一流的;那时,县城没一条通往乡下的公路,去乡下工作依靠对路况的记忆和判断能力。如果迷路,半夜三更还在路上,出没的野兽会构成危险。所以高水平的骑技和应变的路况判断能力,意味着更好保护自己,意味着提高工作效率。

他们经常和牧民一起出去驮货,交流多了,也学会许多藏语。父亲说,牧民那一张张古铜色的脸写满纯朴善良,常常一路歌声、一路笛音为荒凉之行带来天籁之音。那曲调高亢,声韵清越,豪放又热烈的“花儿”、“拉伊”,从一座山尖飞出,瞬间四周群山都在响应,顿时回音起伏,震撼山川河流,扣人心弦,让人浮想联翩。生活在这样浓郁的民歌氛围中,肯定会产生一份喜爱之感。父亲的口哨和笛子技艺也相当不错,肯定受此影响。

进货驮货的路程少则十多天,长则近20多天,晚上露宿野外,地是床,天当被。他们行走在草原上,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丈量行程,不知挥洒了多少汗水,不知穿烂了多少双毡靴。6-7月的夏天也会下雪,骑马赶着牛群奔驰在茫茫雪原上,饿了啃块冷馒头,渴了捧把雪。手脚起泡、生冻疮都成为习惯。父亲的双手如今在冬天还会复发冻疮,看看父亲年年馒头样的手,心疼,也领教了后遗症的厉害。

货进来后,他们就是装卸工,个个手快脚勤,背着、扛着、提着将货物搬进帐篷里经营,那些油盐酱醋释放着各自的芳香,给草原带来生机,给牧民提供生活所需,牧民竖起大拇指,笑容灿烂。

父亲是会计,卸完车就加班加点,把所有商品的流水帐一一记下来,那一叠叠帐本足可垒成墙,它是父亲工作量的见证,也是公司的历史发展见证。当货物囤积有一定量了,他们在相应的地方建立了采购站,就委托当地群众的牦牛运输队直接去采购站驮货,然后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和管理上。

三、父辈们是建城功臣

父辈们努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因为没有多余的帐篷办食堂,就想出一个有趣办法。挖地道一样挖下去,开出一个冬暖夏凉,还要点上蜡烛吃饭的“地下食堂”,浪漫温馨又别具一格。后来还动手用泥土制土块,再用土块垒起土墙建起房,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有了公司的门市部。后来又建了公路,草原上终于有了房子和公路。

公路畅通车进来了,生活用品也丰富多样。沿街两边陆续迅速建起家属院、学校、商店、医院、车站、奶粉厂等,其基本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虽然整个县城从东一眼看到西,但父辈们完成了在空旷的草原上建起县城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建城功臣。

后来,父亲到了行政单位当领导。父辈们认为要发展壮大县城,首先要不断加强卫生教育事业的资源,为此县政府年年向上级要求分配一些优秀的卫生教育人才到县城落户,加上内陆一些名校人才积极来支援,他们确实为发展县城卫生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然,受益者肯定是建设者的后代,受益匪浅的他们成为教授、医学专家、作家、政府官员、富商等,成为传承父辈们的建设事业的新力量,让父辈们充满骄傲和自豪

四、兄弟姐妹情意深

草原上民风纯朴,平常没什么豪言壮语,但一方有难,八方相助。不同的方言和乡音相处起来,情同兄弟姐妹般相互照应。

那个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家家户户不锁门,谁家需要什么自己动手找,谁家的孩子需要照顾,大家都伸手帮一把,孩子们依赖这种相互热心照料而成长。

叶落归根的父辈们,不因地域影响他们的情感。他们说趁夕阳无限好时多跑、多问候。以前是书信频繁往来,现在是电话不断,还会常结伴回草原看看。父母的热心好客,每年都要接待各地朋友,为他们间的友情感动,那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2014年,父母应邀去参加县城的庆典活动,再次站在绿莹莹的草地,面对县城的富强,父母感到莫大安慰和喜悦,激动的泪落如雨。父亲的草原没有忘记他们曾经奉献的青春年华。

闲暇之余,往事常一幕幕闪现在父亲眼前,他常自豪和骄敖地告诉儿女,他们在空旷的草原上建起了一个绿色成荫的繁荣县城。[1]

作者简介

吴晓天,女,公务员,浙江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往事如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