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父亲织布(顾呈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父亲织布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父亲织布》中国当代作家顾呈波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父亲织布

从父亲13岁开始,就跟随奶奶学织布。

奶奶是村里织布的一把好手,从织麻线开始,到卷羽纱,再牵麻线,还要刷夲头,最后才上机织布,一整套织布环节,麻利干脆,不出2天,一整块夏布便可下机。家里的蚊帐、被单、甚至是衣服都可以用夏布来做。

父亲似乎得到了奶奶的真传,在年纪还太小、腿太短不够织布机上的脚踏板时,便聪明地垫上一只小板凳在脚踏板上,一上一下有模有样地学起了织布。

那时父亲的学习在班里算是优秀的,据说很多同村叔辈都在考试时让父亲“关照”过。但是在那个年代,读书真的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气,加上家里的田地又多,父亲下面全是妹妹,弟弟尚在襁褓之中,所以为了能有出工的劳力,父亲便在他小学毕业那年,毅然中止了学业,一头钻进农田里赚工分去了。晚上休工时,父亲便在奶奶一手调教下学会了织布。

一开始,父亲只会给奶奶打下手。比如卷羽纱,一天下工后要卷到晚上很晚才上床睡觉。再后来学牵麻线,刷夲头时要用米浆刷上去,刷米浆时的麻线又硬又脆。极易弄断,但奶奶说父亲刷夲头时极少断线,还很好上机织布。这可能与父亲的那双巧手有关。

不过父亲最喜欢的还是坐在织布机上织布了。奶奶织布时梭罗飞快地左右穿梭,织布机的“扣”上下翻飞,很快就能织出一大块布来,父亲觉得那才有成就感,前面的那些都是辅助工作,他才看不上呢。所以后来,奶奶就专门让父亲一个人来织布,让小姑们“打下手”干“辅助工”。

织布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往往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最怕的就是炎热的夏天了,父亲坐在织布机上,座位上全是湿的,衣服更是从没有干过,豆大的汗珠滴落在夏布上面,让父亲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父亲常常想要放弃时,却被严厉的奶奶用上一道工序催促着而不得不更加努力织布。

由于夏秋时节,织布机上的麻线太干易断,父亲便在房后靠山的一边打个地窖,一半露出地面,一半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还得再加罩上一张塑料布,用来保持里面的湿度。这样一个恒温恒湿的容器里,父亲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晚。看着塑料皮上的豆大水珠便可知道,父亲要忍受多大的湿度和地窖的泥土味儿。

但是有一种动物却喜欢待在这样的环境里,还老是剪短父亲织布机上的麻线,让父亲懊恼不已。因为织布机上的麻线是刷过浆糊的,老鼠们就偏好这个味道,于是在一个晚上之间,父亲留在机上还未完工的夏布,便被剪掉一大截,父亲总是耐心地一根根接上去。父亲后来成了村里的织布能手。

那几年夏布畅海内外,上门收夏布的商贩就定点来我家里收,一些亲戚们都纷纷来我家向父亲学习织布技术,父亲总是无私地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那个时候,家里的织布机摆满了每个角落,大家都想尽早学会织布技术赚钱。我也好奇地爬上织布机偷偷学起了织布,并乐此不彼。没多久,父亲便阻止了我。他让我赶紧回到初中课堂上去,他说他自己已经没有了读书的机会,不能再让织布贻误了我的学习。

多亏没有继续恋上织布,没几年功夫,夏布便严重滞销。父亲存了好多好多的夏布,一时间没有地方出售,只能可怜地呆在了角落里。但是一段时间之后,父亲发现,那些放在底下几层的夏布由于受潮而发麻变黑了。父亲想低价处理,但是转了许多市场,问过许多人,也没法卖掉,父亲为此哀叹了好久。直到数年后,一位外乡人路过我家时偶尔问起夏布之事,恰巧他需要夏布,父亲才有幸把剩余夏布全部低价处理给他。

父亲不再织布了,那台老旧的织布机便彻底被挂在老家的板梁上。父亲每次经过那间房间时,都会默默注视着那台织布机,看着那台让他挥洒着青春,交织着生活中重重滋味的织布机,许久都不忍离去。

这几年,父亲渐渐苍老了,手脚不再那么灵活,当年飞快地抛接梭罗的双手,也早就长满了老茧,变得缓慢而笨拙,满头的黑发已经成了秋天的早晨——白霜满地了。如今村子里很少有人织布了,父亲虽然像心里还没准备好似的,却也不得不放弃了自己最为熟练也最为喜爱的织布技艺。

后来,父亲又凭着自己的聪明,学会了其他几项养身技艺,让我们兄妹几人得以完成大学学业。

前一阵子,同学因为开了一家怀旧餐厅,需要找一些旧物件摆放,所以,父亲的旧织布机便顺理成章地出现在了餐厅一角。父亲虽然诸多不舍,但还是把陪伴他大半生的心爱老物件奉送出来,因为父亲想让更多人知道,要多拥有一项好的技艺才可以养身。父亲要把自己与织布机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们,让世人知道什么是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1]

作者简介

顾呈波,原名:赵亚玲。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