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織布(顧呈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父親織布》是中國當代作家顧呈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父親織布
從父親13歲開始,就跟隨奶奶學織布。
奶奶是村里織布的一把好手,從織麻線開始,到卷羽紗,再牽麻線,還要刷夲頭,最後才上機織布,一整套織布環節,麻利乾脆,不出2天,一整塊夏布便可下機。家裡的蚊帳、被單、甚至是衣服都可以用夏布來做。
父親似乎得到了奶奶的真傳,在年紀還太小、腿太短不夠織布機上的腳踏板時,便聰明地墊上一隻小板凳在腳踏板上,一上一下有模有樣地學起了織布。
那時父親的學習在班裡算是優秀的,據說很多同村叔輩都在考試時讓父親「關照」過。但是在那個年代,讀書真的沒有形成良好的風氣,加上家裡的田地又多,父親下面全是妹妹,弟弟尚在襁褓之中,所以為了能有出工的勞力,父親便在他小學畢業那年,毅然中止了學業,一頭鑽進農田裡賺工分去了。晚上休工時,父親便在奶奶一手調教下學會了織布。
一開始,父親只會給奶奶打下手。比如卷羽紗,一天下工後要卷到晚上很晚才上床睡覺。再後來學牽麻線,刷夲頭時要用米漿刷上去,刷米漿時的麻線又硬又脆。極易弄斷,但奶奶說父親刷夲頭時極少斷線,還很好上機織布。這可能與父親的那雙巧手有關。
不過父親最喜歡的還是坐在織布機上織布了。奶奶織布時梭羅飛快地左右穿梭,織布機的「扣」上下翻飛,很快就能織出一大塊布來,父親覺得那才有成就感,前面的那些都是輔助工作,他才看不上呢。所以後來,奶奶就專門讓父親一個人來織布,讓小姑們「打下手」干「輔助工」。
織布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往往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最怕的就是炎熱的夏天了,父親坐在織布機上,座位上全是濕的,衣服更是從沒有干過,豆大的汗珠滴落在夏布上面,讓父親體會到勞動的艱辛。父親常常想要放棄時,卻被嚴厲的奶奶用上一道工序催促着而不得不更加努力織布。
由於夏秋時節,織布機上的麻線太干易斷,父親便在房後靠山的一邊打個地窖,一半露出地面,一半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還得再加罩上一張塑料布,用來保持裡面的濕度。這樣一個恆溫恆濕的容器里,父親在裡面一呆就是一整晚。看着塑料皮上的豆大水珠便可知道,父親要忍受多大的濕度和地窖的泥土味兒。
但是有一種動物卻喜歡待在這樣的環境裡,還老是剪短父親織布機上的麻線,讓父親懊惱不已。因為織布機上的麻線是刷過漿糊的,老鼠們就偏好這個味道,於是在一個晚上之間,父親留在機上還未完工的夏布,便被剪掉一大截,父親總是耐心地一根根接上去。父親後來成了村裡的織布能手。
那幾年夏布暢海內外,上門收夏布的商販就定點來我家裡收,一些親戚們都紛紛來我家向父親學習織布技術,父親總是無私地把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那個時候,家裡的織布機擺滿了每個角落,大家都想儘早學會織布技術賺錢。我也好奇地爬上織布機偷偷學起了織布,並樂此不彼。沒多久,父親便阻止了我。他讓我趕緊回到初中課堂上去,他說他自己已經沒有了讀書的機會,不能再讓織布貽誤了我的學習。
多虧沒有繼續戀上織布,沒幾年功夫,夏布便嚴重滯銷。父親存了好多好多的夏布,一時間沒有地方出售,只能可憐地呆在了角落裡。但是一段時間之後,父親發現,那些放在底下幾層的夏布由於受潮而發麻變黑了。父親想低價處理,但是轉了許多市場,問過許多人,也沒法賣掉,父親為此哀嘆了好久。直到數年後,一位外鄉人路過我家時偶爾問起夏布之事,恰巧他需要夏布,父親才有幸把剩餘夏布全部低價處理給他。
父親不再織布了,那台老舊的織布機便徹底被掛在老家的板樑上。父親每次經過那間房間時,都會默默注視着那台織布機,看着那台讓他揮灑着青春,交織着生活中重重滋味的織布機,許久都不忍離去。
這幾年,父親漸漸蒼老了,手腳不再那麼靈活,當年飛快地拋接梭羅的雙手,也早就長滿了老繭,變得緩慢而笨拙,滿頭的黑髮已經成了秋天的早晨——白霜滿地了。如今村子裡很少有人織布了,父親雖然像心裡還沒準備好似的,卻也不得不放棄了自己最為熟練也最為喜愛的織布技藝。
後來,父親又憑着自己的聰明,學會了其他幾項養身技藝,讓我們兄妹幾人得以完成大學學業。
前一陣子,同學因為開了一家懷舊餐廳,需要找一些舊物件擺放,所以,父親的舊織布機便順理成章地出現在了餐廳一角。父親雖然諸多不舍,但還是把陪伴他大半生的心愛老物件奉送出來,因為父親想讓更多人知道,要多擁有一項好的技藝才可以養身。父親要把自己與織布機的故事分享給更多的人們,讓世人知道什麼是歲月如「梭」,光陰似箭!
作者簡介
顧呈波,原名:趙亞玲。系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