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牛年说牛(曾令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牛年说牛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牛年说牛》中国当代作家曾令琪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牛年说牛

牛为“六畜”之一,是我们祖先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同他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牛自然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在《鼠年说鼠》中,我们曾说过,在十二生肖中,除虚构的“龙”外,牛是体型最大的动物,但因鼠太机灵、功劳太大,因之在排名时牛只得屈居第二。

南宋画家李迪《风雨归牧图》中的骑牛牧童

《蜀王本纪》上说,秦惠王将伐蜀国(今四川成都一带),苦于蜀道难通,就刻了五头大石牛,将金子放在五牛后面,置五牛于秦岭之下。蜀人性憨,见之,以为这些牛能大便金子,便报告蜀王;蜀王果真中计,派五个大力士率领千名士卒劈山开道,将五头牛拖到成都。秦王大喜,遣丞相张仪等沿着“石牛道”杀向蜀国,遂灭蜀以为郡。这就是四川历史上相当有名“五丁开山”的传说。后来,四川、成都有“金牛”“五牛”之词,盖出于此乎?

《晋书·周访传附周光传》载,当初陶侃地位卑贱时,父亲去世,将葬,家里的一头牛突然不知去向。他去寻找,遇一老者。老者说:“前面岗子上有一头牛睡得正香;若得到那块地葬你父亲,你将位极人臣。”又指另一座山说:“这座山也可以,若葬在这山上,可以保证每一代都出州刺史一类大官。”说罢,忽然不见了。陶侃寻到山上,找到牛,就将父亲葬在牛睡之地;陶侃后来果然成为中兴东晋的大将军。他的曾孙陶渊明,还攀上了中国五言古诗的最高峰。陶侃将另一座山指予周访,周访后来葬其父于此,周访和子孙三代都成为宁州、益州刺史这样的大官。这就是堪舆家所说的“牛眠地”的来历。现在民间有些“阴阳先生”对此也常常津津乐道呢。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上的野牛(原牛),约距今13000年。

牛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老实、憨厚的,人们对牛也充满了一种亲切、爱抚之情。一般只有牛老、病无用时,才被迫杀掉。《水浒传》中经常提及的“杀牛宰马”,大概只有小说中才有那样方便。小时候,我曾看过杀牛的全过程。当人们将老牛四蹄拴住放倒在地时,老牛顿时泪如泉涌。那种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后来读《孟子》,读到那个齐宣王因祭祀杀牛、牛因害怕而发抖、发出叫声,遂命以羊代之,我不禁一笑。难怪古人说“君子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看来古今的人们对牛的感情都是一致的。

自古以来,牛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的子孙以其祖父之字为氏,演变成牛姓。这是远古牛图腾的遗迹。至于文史古籍中与牛有关的典故,那就更多了。    古埃及的阿匹斯神牛,头顶双角间顶着带给万物命的太阳

《诗经》有“尔牛来思,其耳湿湿”之句,表达了劳动者对耕牛由衷的喜爱之情。春秋时期,秦国千里奔袭郑国,郑国商人弦高在洛阳附近遇着秦军,弦高以十二头牛犒劳秦师,说是郑国国君派他如此;秦军以为郑国早有防备,于是撤退回国。机智的弦高用牛避免了国家的一场灭顶之灾,这无疑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吕氏春秋》记载,远古葛天氏创制的音乐,是三个人各执牛尾,踏着节拍咏唱八阕。这大概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与诗歌最早的起源了吧。《左传·哀公六年》说齐景公溺爱他的孩子,“为孺子牛而折其齿。”自己装作牛趴在地上来逗孩子,把自己的牙齿也磕掉了。这是“孺子牛”的典故。后来鲁迅先生将此典用于《自嘲》诗中,遂成千古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充分地表达了对敌人的憎恨和对人民的热爱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而潇洒旷达的庄子以庖丁解牛、其刀用了十九年却像刚磨好一样,以喻天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道”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道家的哲学观。《晋纪》说,西晋名臣羊祜之子羊暨作青州刺史时,他家的牛产了犊;后羊暨去职时,因牛犊生在官家所给的房子里,就把它留下,未带走它。这种清廉之举,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唐代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五牛图》

关于牛的最有名气的典故,恐怕是“火牛阵”吧。《史记·田单列传》记载,乐毅为燕将,攻齐,下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死命抵抗。田单临危受命,趁燕昭王之子燕惠王与乐毅有矛盾之机,纵反间计,昭王使骑劫代乐毅为将。后田单收集即墨城中一千余头牛,给它们披上深红色的丝衣,画上五彩龙纹,牛角上绑上明晃晃的尖刀,还将灌了油脂的苇草束在牛尾巴上。入夜,点燃苇草,牛群负痛,怒奔燕军,五千名敢死队员随后冲入敌阵,大败强大的燕军,收复了失地。这一仗,使濒临亡国的齐国起死回生,大长齐人之志气,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深受司马迁及后世史学家、军事家的赞许。

至于文学中以牛为题材的例子就更多了。如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神话,白居易“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佳句,《西游记》中“牛魔王”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没有了“牛”,中国的文学与文化确实将逊色不少。

(注:本文作于1997年,后收入曾令琪《梦游历史》一书。)[1]

作者简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