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特异性免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它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特异性免疫 [1]

外文名称 specific immunity [2]

又称 获得免疫

获得方法 后天感染,人工预防接种

5adfbf0c592c4553874f9f36240dda9c.jpg

种类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T细胞是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 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

见载刊物 《免疫学名词》 科学出版社

公布时间 2007年

T01cd221e86b853ce90.jpg

种类

细胞免疫

T细胞是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并表现出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只能通过致敏淋巴细胞传递,故称细胞免疫。免疫过程通过感应、反应、效应三个阶段,在反应阶段致敏淋巴细胞再次与抗原接触时,便释放出多种淋巴因子(转移因子、移动抑制因子,激活因子,皮肤反应因子,淋巴毒,干扰素),与巨噬细胞,杀伤性T细胞协同发挥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抗感染;免疫监视;移植排斥;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起作用。其次辅助性T细胞与抑制性T细胞还参与体液免疫的调节。

体液免疫

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分为五类。

①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特性,对毒性产物起中和、沉淀、补体结合作用,临床上所用丙种球蛋白即为IgG。

②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个体发育中最先合成的抗体,因为它是一种巨球蛋白,故不能通过胎盘。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作为传染病早期诊断的标志,揭示新近感染或持续感染,具有调理、杀菌、凝集作用。

4048b4889ae54ec7a75a4db7f9c878b1.jpg

③IgA有两型即分泌与血清型。分泌型IgA存在于鼻、支气管分泌物、唾液、胃肠液及初乳中。其作用是将病原体粘附于粘膜表面,阻止扩散。血清型IgA,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④IgE是出现最晚的免疫球蛋白,可致敏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释放组织胺。寄生虫感染,血清IgE含量增高。

⑤IgD其免疫功能不清。

还有一类无T与B淋巴细胞标志的细胞,具有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能杀伤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靶细胞,又称杀伤细胞(Killer cell),简称K细胞,参与ADCC效应,在抗病毒,抗寄生虫感染中起杀伤作用。再一类具有自然杀伤作用的细胞,称为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即NK细胞。在杀伤靶细胞时,不需要抗体与补体参与。

特点

特异性

1、具有特异性(或称专一性):机体的二次应答是针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而不是针对其他初次进入机体的抗原;

免疫记忆

2、有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对初次抗原刺激的信息可留下记忆,即淋巴细胞一部分成为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歼灭之,另一部分分化成为记忆细胞进入静止期,留待与再次与进入机体的相同抗原相遇时,会产生与其相应的抗体,避免第二次得相同的病。

U=562521523,213434978&fm=26&gp=0.jpg

正反应和负反应

3、有正反应和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产生特异性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以发挥免疫功能的称为正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对再次抗原刺激不再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这是特异性的一种低反应性或无反应性,称为负反应,又称免疫耐受性;

多种细胞参与

4、有多种细胞参与:针对抗原刺激的应答主要是T细胞和B细胞,但在完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一些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的参与;

折叠个体的特征 5、有个体的特征: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出生后,经抗原的反复刺激而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保护个体的功能,这种功能有质和量的差别,不同于非特异性免疫。

形成过程

在抗原刺激下,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一般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3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 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8b82b9014a90f603ed4bcdf33a12b31bb151ed8f.png

2.反应阶段 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

3.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如果某些病原体突破了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即进入人体并生长繁殖,引起感染。有的有症状,就是患病;有的没有症状,称作隐性感染。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机体都经历了一次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这种专门针对某一种病原体(抗原)的识别和杀灭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譬如得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杆菌有持久的免疫力,那是因为伤寒杆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增加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在体内还产生抗伤寒杆菌的抗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又能把伤寒杆菌这个"敌人"的特征长期"记忆"下来,如果再有伤寒杆菌进入,就会很快被识别、被消灭。

能进行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淋巴细胞。它又分成两种。两种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不一样,一种是在胸腺内发育成熟,称作T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为B淋巴细胞。

具有吞食异物的巨噬细胞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具有"加工厂"的作用,即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如细菌、肿瘤细胞等)后,对异物进行加工处理。处理后的异物(抗原)就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它本身也能直接杀灭异物或者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

B淋巴细胞受病原体刺激后,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为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消灭病原体,如溶解病原体,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凝集病原体使之成为较大颗粒让吞噬细胞吞食消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于机体的血液和体液中,这种免疫反应就称为体液免疫。

T01dd9a14697b3f6e0d.jpg

经处理后的病原体刺激T淋巴细胞后,也同样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能释放出淋巴因子的致敏淋巴细胞。淋巴因子种类很多,作用也并不相同,它们积极地参与到免疫反应中,这种免疫反应通常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协作,共同发挥免疫作用。

获得方式

1.自然自动免疫。一个人得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便不会得第二次。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是因为自然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痊愈后,人体自动产生的;

2.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的方法使人感染毒性极微的某种病原微生物,比如接种卡介苗,人们便自动获得了对某种疾病,如肺结核的抵抗力;

3.自然被动免疫。婴儿由母亲身体接受的免疫力。六个月里的婴儿,其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起来,可是他很少生病。是因为胎儿的血循环是和母亲相通的,母体的抵抗力通过血液注入胎儿。

4.人工被动免疫。给病人注射免疫球蛋白等病人即刻获得相关的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标准化治疗

4178319 87365221409 13.jpg

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是唯一能改变免疫机制的变态反应对因治疗,而当中更鼓励应用和发展标准化的脱敏制剂,因为只有变应原提取物质量标准化才可持续生产高质量的脱敏疫苗,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在引起变应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至多因素中,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变,大量可致敏的抗原物质的出现是不可忽视的原因。通过恰当、科学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使得患者对变应原的敏感度显著降低,有效防止变应性疾病的进展,同时能预防新的过敏症的出现。

治疗机制

1、调节性T细胞对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功能的调节;2、"阻断抗体"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IgG可以竞争性地阻断变应原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结合,从而避免肥大细胞的激活和炎性介质的释放;3、对IgE的调节;4、对效应细胞和炎症应答的抑制;5、修饰树突状细胞(DC)诱导免疫耐受;6、诱导外周耐受,即IL-10诱导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失能可以形成外周耐受;7、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细胞)的调节作用。

SIT的机制是错综复杂的,不同方式的免疫治疗机制也不同,取决于变应原的性质,疾病累及的组织器官,免疫治疗的方法、剂量以及持续时间,应用的辅助剂种类和个体的遗传性等。因此,机制的阐明对提高SIT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有重要的意义。

特异性预防与治疗

4178319 87365221409 14.jpg

特异性免疫可通过患病,隐性感染,预防接种,注射抗毒素等方式获得。

免疫获得方式

主动免疫

自然主动免疫:患病,隐性感染.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菌苗,类毒素等.

被动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初乳.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细胞因子等.

T01ee36ac51996a4a3a.png

人工免疫是采用人工方法,将菌苗,类毒素等或含有某种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制剂等接种于人体,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生物制品 用于人工免疫的免疫原(菌苗,类毒素等),免疫血清,细胞免疫制剂以及诊断制剂(结核菌素,诊断血清,诊断抗原等)等生物性制剂,统称生物制品.

人工主动免疫

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菌苗,疫苗,类毒素),刺激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疾病的特异性预防.

(一)疫苗

1.死疫苗 收获经培养增殖的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用理化方法灭活而制成.如百日咳,伤寒,乙脑等疫苗.

2.活疫苗 亦称减毒疫苗,从自然界发掘或通过人工培育筛选的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体.如卡介苗,流感,脊髓灰质炎等活疫苗.活疫苗经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免疫效果好,但具有潜在的危险性:① 毒力恢复(虽然极少发现);② 引起其它部位并发症,如种痘后脑炎;③ 活化潜伏病毒;④ 引起持续性感染等.

3.新型活疫苗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控制病毒变异,制备可在机体内增殖,诱发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疫苗.

4178319 87365221409 16.jpg

活疫苗和死疫苗各有优缺点

活疫苗 经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免疫效果好,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优点:① 增殖而不致病,用量小,次数少;

② 产生局部和全身免疫,免疫效果好;

③ 有扩大的免疫效应,免疫力持久.

缺点:① 易失活,运输,保存不便; ② 有复毒的可能;

③ 免疫缺陷,免疫抑制者禁用;

灭活疫苗 供肌肉注射,通常只激发体液免疫应答.

优点:①便于保存,运输; ②无复毒危险; ③ 生产方法简单;

缺点:①不能产生局部免疫; ② 需多次接种,剂量较大;③局部和全身反应明显;

06aae04a.png

4.基因工程疫苗 获得带有病原体保护性抗原表位的目的基因,将其导入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从而获得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如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具安全,高效,经济,可批量生产等优点.

5.重组载体疫苗 将编码某一蛋白抗原的基因转入减毒的病毒或细菌而制成的疫苗.

6.合成疫苗 根据病原体抗原的氨基酸序列合成的多肽,但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7.亚单位疫苗:指用人工方法裂解病毒,提取衣壳或包膜上的与感染有关的亚单位成分制成的疫苗.优点是除去病毒核酸(可能转化细胞)和其它成分(可能引起发热等副作用).

8.DNA疫苗 又称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将能编码引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病原体免疫原基因片段和质粒重组,重组体直接注入宿主机体,使体内持续表达该抗原,进而诱导出保护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新型疫苗.这种核酸既是载体,又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而有效的免疫反应.

其优点:免疫效果好,可激发机体全面免疫应答,免疫力持久,制备简单成本低廉,便于储存运输,既能联合免疫,又具预防和免疫治疗双重功能,缺点是安全性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9.转基因植物疫苗 将编码某一病原保护性抗原的基因转入植物并再植物中表达,吃这些植物性食物的同时,就完成了一次预防接种.

10.治疗疫苗 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新兴疫苗,如葡萄球菌的自身疫苗.

(二)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毒性消失而仍保持其免疫原性,即成类毒素.如破伤风,白喉类毒素等.

T019cadade58aa60409.jpg

人工被动免疫

指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其他细胞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两种人工免疫的比较

1.抗毒素 用类毒素多次给马注射,待马产生高效价抗毒素后采血,分离血清,纯化制成.临床上常用的有破伤风,白喉,气性坏疽,肉毒杆菌等抗毒素.使用时应注意防止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2.抗菌血清 仅用于多重耐药菌株所致疾病的治疗.

3.胎盘丙种球蛋白 一般用于预防.

4.其他免疫制剂 现试用的有转移因子(TF),免疫核糖核酸(iRNA),胸腺素,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2(IL-2),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LAK细胞等.

免疫学概论

免疫学 免疫化学 免疫生物学 人类免疫学 细胞免疫学

分子免疫学 理论免疫学 进化免疫学 发育免疫学 临床免疫学
诊断免疫学 移植免疫学 肿瘤免疫学 免疫病理学 免疫药理学
免疫遗传学 医学免疫学 兽医免疫学 神经免疫学 免疫[力]
免疫系统 免疫应答 初次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原性 免疫记忆 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性]
自身免疫 免疫无应答[性] 免疫麻痹 免疫偏离 免疫失常
免疫监视 免疫逃逸 免疫防御 免疫抑制 免疫缺陷

T01ae5142577c88db1e.png

原发性免疫缺陷 继发性免疫缺陷 免疫检测 无反应性
免疫内环境稳定 保护性免疫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全身免疫
社区免疫 个体发育 系统发育 侧链理论 指令学说
克隆选择学说 禁忌克隆 克隆流产假说 分子模拟假说 亲合力假说
克隆 增殖 胸腺培育 帽化 交叉提呈
免疫豁免部位 双信号模型 共刺激 共刺激信号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受体 同种异型识别 旁立者现象 无限增殖化
端粒 端粒酶 坏死 [细胞]凋亡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死亡诱导信号复合体 细胞溶解 信号转导 串流 细胞外基质
[结构]域 膜性结构域 基因组 基因座 基因簇
基因打靶 条件基因打靶 基因破坏 免疫基因敲入 免疫基因敲除
基因置换 即早期基因 胚系基因 同源重组 位点专一重组
转基因生物 表型 丝裂原 [美洲]商陆丝裂原 伴刀豆球蛋白A

T0143b9d935102bbf93.jpg


凝集素 配体 裸鼠 MRL\/gld小鼠 MRL\/lpr小鼠
lpr基因座 抗原 抗原性 表位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连续表位 不连续表位 淋巴细胞抗原 分化群
T细胞依赖性抗原 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 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
嗜异性抗原 颗粒性抗原 可溶性抗原 完全抗原 半抗原
半抗原-载体复合物 血型抗原 常规抗原 超抗原 Rh抗原
保护性抗原 细菌抗原 纤毛抗原 纯化病原抗原 O抗原
H抗原 多糖抗原 荚膜抗原 耐受原 抗原结合价
交叉反应 抗原异质性 共同抗原 特异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 抗原肽 激动肽 变构肽配体 组织位
抗原加工 抗原漂移 抗原转换 隐蔽抗原 精子/滋养层交叉反应抗原
滋养层抗原 精子包被抗原 精子蛋白-10 精子蛋白-17 精子抗原
兔精子膜自身抗原 受精抗原-1 受精抗原-2 胚细胞抗原-1 透明带抗原
胚胎抗原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原 生理屏障 体表屏障 物理屏障
化学屏障 生物屏障 免疫屏障 血脑屏障 血脑脊髓屏障
血胎屏障 黏膜免疫 抗菌免疫 抗病毒免疫 抗毒素免疫
内毒素 内源性热原 外源性热原 外毒素 肠毒素

T011b296e4bbae18e3d.jpg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神经毒素 侵袭素 攻击素 抗菌肽
防御素 炎症 急性期应答 急性期蛋白 C反应蛋白
甘露糖结合蛋白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 胞内栖息 胞吞
吞噬 不完全吞噬 完全吞噬 调理吞噬 吞噬素
胞饮 胞饮体 内化 受体介导的胞吞 颗粒胞吐
呼吸爆发 炎症介质 一氧化氮 反应性氮中间物 反应性氧中间物
髓过氧化物酶 自由基 超氧阴离子 阳离子蛋白 乙型溶素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介导免疫 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抗体应答 初次抗体应答 再次抗体应答 T细胞非依赖性抗体应答
T细胞依赖性抗体应答 中和作用 调理作用 溶菌作用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
补体调理作用 反应性细胞裂解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细胞免疫
免疫 免疫监视 免疫系统 克隆选择学说 免疫网络学说
自身免疫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T01784037088edd7402.gif


过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细胞介导免疫
免疫记忆 免疫细胞 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免疫耐受[性]
炎症细胞 淋巴母细胞 淋巴细胞 裸细胞 B[淋巴] 细胞
浆细胞 前 B 细胞 法氏囊 T[淋巴]细胞 大颗粒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前 T 细胞 辅助性T细胞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抑制性T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辅佐细胞
抗原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 树突状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胸腺
胸腺驯育 胸腺细胞 胸腺抚育细胞 抗原 半抗原
完全抗原 半抗原载体复合物 免疫原性 表位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白细胞分化抗原 分化抗原群 抗原结合部位 T细胞依赖性抗原
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系统 组织相容性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蛋白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 H-2抗原 H-2复合体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I区相关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联合识别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性 克隆扩增
免疫器官 依赖抗体的吞噬作用 依赖抗体的细胞毒性 淋巴细胞归巢 T 细胞受体
B 细胞受体 Fc 受体 淋巴细胞归巢受体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A

T012eaa44825ecb961b.jpg

免疫球蛋白D 免疫球蛋白E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细胞间黏附分子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抗体
抗体重链 抗体轻链 恒定区 可变区 高变区
互补位 同种型 同种异型 独特型 独特位
抗独特型抗体 抗抗体 自身抗体 多克隆抗体 抗血清
抗毒素 抗毒素血清 免疫血清 补体 补体受体
补体旁路 融合病毒蛋白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移植物排斥 细胞因子
单核因子 淋巴因子 白[细胞]介素 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介素-3 趋化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 淋巴毒素 干扰素 降钙素
球毛壳菌素 白细胞溶菌素 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 伴刀豆凝集素 A
花生凝集素 大豆凝集素 麦胚凝集素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防御素
抑素 血管抑[制]素 [血管]内皮抑制蛋白 生长抑素 选凝素
脱敏 致敏[作用] 佐剂 弗氏佐剂 弗氏完全佐剂
弗氏不完全佐剂 空斑形成细胞 集落形成细胞 花结形成细胞 集落形成单位
脾集落形成单位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