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猇亭古战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猇亭古战场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猇亭古战场

地理位置: 宜昌市猇亭区猇亭大道6号

景点级别: AAAA级

猇亭古战场即猇亭古战场风景区,位于湖北宜昌市猇亭区与伍家岗区交界处,318国道长江夹境而过,与宜都市荆门山隔江相望,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战场距三峡机场、宜昌火车东站、宜昌中心市区、猇亭区中心约为15分钟车程。猇亭古战场是世界上少有的古战场,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著名战役有:白起烧夷陵、公孙述架浮桥、三国猇亭之战、西晋炬东吴、樊猛斩萧纪、围郑救安蜀、杨素破陈、唐军夜袭萧铣、吴三桂兵败夷陵等战役。

如今的猇亭古战场悬崖峭壁上留有一条约1000米的古栈道遗址。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大诗人白居易等在游览猇亭古战场时都留有传世诗篇。[1]

猇亭由来

猇亭,古今中外闻名遐迩的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猇亭始名于汉代,据《前世地理志》考证:猇亭为古代地名,《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等辞书解释"猇"为"虎吼之声","亭"为古代之行政区域,十里为一亭。

猇亭得名亦蕴藏地势险峻之意,如同"猛虎吼啸"之地。猇亭亦有"虎脑背"、"古老背"之称。同时,历史演绎又为猇亭之"猇"蒙上了神秘色彩,谓"猇"乃虎生翅膀之物,有"如虎添翼"之说。

相传三国时期,蜀汉虎将张飞任宜都郡太守,见此地悬崖峭壁,江水湍急,暗礁丛生,便令工匠修亭纪念,亭上楹栏处刻有动物图案,虎生双翅,张飞视之勃然大怒,质问工匠此乃何物?工匠急中生智:此乃猛虎猎食之态,名为"猇"也,以显将军之威,张飞遂转怒为喜,命人在亭上刻"猇亭"二字。

猇亭九大战役

"猇亭",濒临长江,扼巴楚咽喉,控川鄂门户,是著名的"古江关",她雄踞峡口北岸,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锁荆襄一方之局,自先秦至明清,史不绝书,代不乏战。

猇亭是我国少有的古战场。自秦将白起火烧夷陵、东汉公孙述架浮桥、三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西晋伐吴破西塞、樊猛西陵斩萧纪、梁陈安蜀横索桥、隋朝杨素破陈军、唐军夜袭战萧铣,至清军平叛吴三桂等著名战役均发生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画卷……

1、秦将白起烧夷陵

春秋战国时,猇亭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即公元前278年)猇亭区域经历了一场大战:"秦将白起烧夷陵 "。

白起缘何火烧夷陵?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现经查阅大量史料、文献,辅之以咸阳白起墓、白起祠之文字记载,我们可粗窥个中缘由:

白起先祖乃楚国贵族白公胜,白起又号"公胜起"。白公胜为楚平王太子建之子,楚平王听信馋言欲杀太子建,太子建携妻小逃亡郑国,至郑国因太子建为郑人所杀,白公胜追随伍子胥逃往吴国。

公元前487年,楚惠王召回白公胜,并封邑白地,白公胜欲攻郑为父报仇,然奸臣作梗,一直未能以偿,逐暗中招兵买马,欲夺王权。前479年,白公胜趁吴国攻打楚慎邑,率军击退吴军,以献俘为由,带兵入郢,杀大臣并劫走了惠王,史称"白公之乱"。楚国贵族前来追剿,公胜败之,逃入山中,自缢而亡。其子逃奔秦国,为秦将,白起伐楚、火烧夷陵,毁楚宗庙,为祖先白公胜报了仇、雪了恨,史称"白起火烧夷陵",从此夷陵名噪天下。

2、东汉公孙述架浮桥

西汉末年政治日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汉裔南阳人刘秀于河北称帝,为表刘氏中兴,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开始了长达了十二年的全国统一战争。

这当中,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座"长江大桥",此桥为何人所建,建在哪里?因何而建?确是一桩值得考究的事情。

在汉建武九年(即公元33年),割据称帝的公孙述为阻刘秀,派大将下江关,于荆门与虎牙之间,横跨长江架起了浮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建武十一年,汉将岑彭在此大败公孙述,斩其将领任满等人,公孙述落得一个"西塞浮桥断,公孙霸业沉",民间称为"汉帝毁公孙"事件。

汉主帅岑彭,字君然,汉族,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新野)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六。岑彭奉命讨伐土皇帝"公孙述"。公元33年(建武九年),公孙述派大将率军下江关(今四川奉节县东),击败冯骏、田鸿、李玄,攻克夷道(今湖北宜都)、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占据荆门、虎牙(今湖北宜昌东南隔江相望之二山)二山,严重威胁新生东汉政权,岑彭与吴汉、诛虏将军刘隆、辅威将军臧宫、骁骑将军刘歆将六万多人,战马五千匹,会集荆门。岑彭便在军中招募抢攻敌人浮桥的勇士,谁先登上浮桥,谁得最高的赏赐。于是偏将军鲁奇应募。时天风狂急,鲁奇率勇士驾船逆流而上,直冲浮桥。但江中攒柱,阻住战船,难以前行。鲁奇一面督率军士殊死作战,一面用火把焚烧攒柱。风怒火盛,桥楼崩烧。岑彭尽起全军,顺风并进,所向无前。蜀兵大乱,溺死者数千人。汉军斩杀任满,生擒程泛,而田戌脱身,逃往江州。"彭首破荆门,长驱武阳,持军整齐,秋毫无犯。邛谷王任贵闻彭威信,数千里遣使迎降"(《后汉书·岑彭列传》)。使者到达,岑彭已死。光武帝把任贵贡献给朝廷的礼物都赐给了岑彭的家属,谥壮侯,其子岑遵嗣。蜀人怜之,给他在武阳立庙,岁时祭祀。

3、猇亭之战

东汉自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末年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各路英雄并起,逐鹿天下,当属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最为出名并流传至今。猇亭之战乃三国鼎立决定之战。

刘备乃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家境贫寒,织草席度日,与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更得军师诸葛亮之谋,夺荆州,占益州,联吴拒魏、重整汉家江山。但结义之弟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为吕蒙所害。刘备得知关羽被害后,不顾阻拦,尽起大军为之复仇,因此爆发了终定三国鼎立的"猇亭之战"。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七十万人伐吴。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3万人(后期有沙摩柯加入,兵力要超过三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军作战,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六月,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并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次年四月恼羞于猇亭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猇亭之战就这样结束了。刘备惨败猇亭之后,蜀国积攒多年的兵力国库被耗尽了,吴国也因猇亭之战损失惨重,两家再联营修好,以防魏国吞并两国,可以说经猇亭之战,三国版图成型。同年(公元222年),夷陵被改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

4、西晋伐吴破西塞

三国末年,魏国权臣司马炎代魏立晋,史称西晋,不久灭蜀,西晋泰始五年(吴天纪三年,即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马炎决定伐吴,史称"西晋伐吴破西塞"。

西晋泰始五年(吴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采取太傅羊祜用兵方略分6路伐吴,其中王浚领军攻克吴丹阳(秭归),向西陵进军。时吴军于江中险要之处暗设木桩,用铁锁横断江路 ,又于江中暗置丈余长的铁锥,以阻挡晋军水师。由于羊祜在世时曾擒获吴间谍,晋军早知此情。王浚命人造大筏数十个,上缚草人,命善泅者驾筏先行,将铁锥拔起带走。王浚又命人作10余丈的大火炬,灌以麻油,置于船前,遇铁锁,点燃火炬,顷刻间便将铁锁融裂。于是晋水师畅通无阻,一路连克西陵、荆门(在西陵与夷道之间)、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等城,斩俘吴军各地守将,兵锋锐不可挡,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

东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东晋分夷陵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之间)另置一县时命名"宜昌",寓意在于祈福分境置县宜于国运昌盛,"宜昌"之名也始见于史。

5、樊猛西陵斩萧纪

南北朝时(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峡州。此时,益州刺史萧纪,在四川称王十七年,南开宁州,西通资陵、吐谷浑,内劝农桑,外通商贾,财用丰饶,器甲殷积。候景之乱时,也不派一兵一卒前去赴援。及梁武帝死后,长史刘孝胜对其道:"今梁武帝已死,国不可一日无主。益州千里沃野,昔日汉高祖刘邦以此为基地,逐开创汉家四百年天下,目天下大乱四海无主,太尉何不称帝创万世之基业儿于孙"萧纪闻悦,不顾司马、参军直谏,当下称帝西蜀,改元天正,而后直伐西陵。

西元552年萧纪成都即帝位,年号天正。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五月,萧纪率军东下,直至西陵一带,人肥马壮,军容十分强大,梁元帝萧绎忙派兵路陆法和拒守。陆法和在西陵峡口修筑两个城池,取名七胜城,锁江断峡,萧纪大军一时难以飞越。虽如此,但陆法和眼见萧纪日日攻城,恐力不能支,遂接二连三向萧绎告急,盼望速发援师。

萧绎一面致书敌国西魏"益州刺史萧纪叛乱,有子纠亲也,请君讨之",一面释出候景降将任约,令其为晋安王司马,令禁兵一万,助陆法和守西陵,继而又起用谢答仁为步兵校尉,令其助守与陆法和、任约等固守西陵。同时给萧纪写劝降信,恋一母同胞,劝其挥师还蜀。萧纪鬼迷了心窍,偏不肯从,却只是督师猛攻,满望旗开得胜,直指江陵、建康,平定江南,拥有天下。然而同室操戈,兵无士气,屡战无攻,师老财匮。又得报说"西魏大军日夜猛攻成都,成都危机!若不星夜驰援,城破危机"萧纪闻说,惶惶不可总日,于是听从部将所言,令尚书乐奉向江陵求和。然乐奉叛变密告萧绎"蜀军军粮将尽,士卒多半战死,不许不和,合力攻打",萧绎采取此意,令大军猛攻。萧纪手下将士见大势已去,密谋斩杀峡口城主投降萧绎,并四路合围,梁游击将樊猛,也临阵倒戈,率兵困于萧纪于西陵江面,萧绎闻后密令斩杀萧纪。樊猛得令,督兵猛攻纪船,士卒擒获萧纪与其子,并于硖口杀死,将其首级传给萧绎。

6、梁陈安蜀横索桥

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北周帝王更换频繁,时常有南陈、蛮族部落入侵,孝闵帝时赵煚出任陕州刺史(应当为硖州刺史,硖州治今湖北宜昌市;陕州则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若以此为据点收复信陵、秭归二郡,显然不合情理)。为防御南陈进犯,周军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险要处修建筑垒,名曰"安蜀城",用于屯守军队,威胁南陈。

安蜀城与硖州隔江南北相对,江面上横拉绳索,铺以苇竹为桥,可从硖州运送军粮至安蜀城。时任硖州刺史(治今湖北宜昌)的赵煚负责筑城事宜, 不料,筑城时连下大雨,持续数旬,刚筑好的城墙塌毁了百余步,附近蛮族首领郑南乡乘机反叛,联络南陈将领吴明澈,准备袭击安蜀城,人们都劝赵煚尽快修复城墙,以此御敌。赵煚不以为然,说不用着急,我自有退敌保城的办法。他暗中派人联络另一支蛮族部落首领向武阳,劝其乘虚进攻郑南乡。向武阳听从赵煚建议,施以奇袭,俘虏了郑南乡的父母和妻子,郑南乡闻讯十分惊慌,急忙撤军,军队溃散,陈军也只得停止进攻,安蜀城之围遂解。随后,赵煚又率军同吴明澈交战十六次,累获胜利,俘陈将覃冏、王足子、吴朗三人,杀敌一百六十人,因功授开府仪同三司,擢荆州总管长史(长史为总管佐官)。

7、隋朝杨素破陈军

北周外戚杨业建立隋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杨业为统一全国,派杨素杨广、杨俊讨伐陈国,此时爆发了杨素伐陈的"江关之战",猇亭又一次成为其中的战场。

隋十二月上旬,杨素按隋灭陈作战部署,首先率舟师自巴东郡东下三峡,在长江上游发起攻势作战。军至流头滩(又名虎头滩,今湖北宜昌西北),陈将戚昕率青龙战船百余艘、战士数千人坚守前方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长江中),以遏隋军。杨素决定采用水陆协同,分进合击的方针,乘夜突袭,将其击败,率黄龙战船数千艘,利用夜暗,令将士衔枚开进,实施正面突破;令开府仪同三司王长袭率步兵由长江南岸攻击戚昕别栅;令大将军刘仁恩率甲骑自江陵(今属湖北)西进,沿长江北岸进击陈军白沙(今宜昌东)要点。隋军水陆配合,于次日拂晓,一举击败戚听所部。杨素率水军继续顺江东下,一时"舟舻被江,旌甲曜日"(《隋书·杨素列传》)。杨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伟,陈人望之惧曰:"清河公即江神也"(《隋书·杨素列传》)。陈荆州刺史陈慧纪派南康内史吕忠肃率军屯守歧亭(今长江西陵峡口),在两岸岩石上凿孔,系三条铁索横截江面,阻遏隋军战船。为固守峡口,吕忠肃将自己私产全部捐出充军,所以陈军斗志颇高,防御也很严密。陈军尽割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赏,激起隋军愤怒,拚死力战,多次获胜,隋军猛烈攻击下,吕忠肃被迫放弃营栅,连夜逃走。杨素令士卒毁掉栏江铁索,继续沿江而下。隋军在长江上游作战获胜后,杨素一面率主力沿江东下,与秦王杨俊会师于汉口(时下游隋军已攻占建康),一面派兵南下略地,扩大战果。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四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

8、唐军夜袭战肖铣

隋末,江陵萧铣叛隋,自称梁王,定都江陵佣兵40万,唐高祖李渊灭隋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欲伐梁统一江南。

萧铣先发制人,派大将陈普环率水军西上,欲与割据四川开州(今开县)的萧阁提串连,强取巴蜀。高祖下令峡州(今宜昌)刺史许绍。许绍在西陵峡埋下伏兵,派其子许智仁率兵绕到敌后。萧军至峡口,腹背受敌,一战而败,陈普环为许智仁所擒,战船亦悉数被缴。萧铣逐回师虎牙、荆门屯守。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高祖再令许绍攻梁。许绍令许智仁率兵进击,他派兵埋伏于临江坪。至夜,唐军一面以小部队偷袭虎牙,一面点火为号联络伏兵。双方激战至拂晓,萧军败北,唐军占领虎牙。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又令李孝恭、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巴蜀军乘战船2000余只,从夔州顺江东下直扑萧铣。李孝恭取荆门,进兵至陆城,梁将周法明、雷长颖投降。萧铣又派大将文士弘抵抗,亦大败。李孝恭、李靖率军追至江陵,活捉萧铣,送至京师,斩于长安。至唐军夜战萧铣后,猇亭已成为文化鼎盛的唐、宋、元、明、清几代伟大诗人旅游圣地。唐朝诗仙李白咏夷陵而赋诗,"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诗圣杜甫的"虎牙行":"秋风歘吸吹南国,天地惨惨无颜色。洞庭扬波江汉回,虎牙铜柱皆倾侧。巫峡阴岑朔漠气,峰峦窈窕溪谷黑。杜鹃不来猿狖寒,山鬼幽阴雪霜逼。楚老长嗟忆炎瘴,三尺角弓两斛力。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渔阳突骑猎青丘,犬戎锁甲围丹极。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

大诗人白居易《三游洞序》、欧阳修《初至虎牙滩见江山类龙门》《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司马光《送峡州陈廉秘丞》,苏轼《咏荆门》等均在猇亭留下历史一笔。

9、清军平叛吴三桂

清代(公元1644年-1840年)先后称为兴善铺、鼓楼背、虎脑背、古老背等,受辖宜都。此时,战火再一次燃烧,在"康熙平定吴三桂之战"中,猇亭再次成为决定性战场之一。清康熙年间(1674年)平西王吴三桂叛乱,率滇藩军自云南进入湖南,直逼沅州(辖今怀化,芷江等地,后废),远近震动。 同年四月初八,吴三桂遣部将陶继智等率三百艘舟师自宜都进犯夷陵。都统鄂内闻讯旋率夷陵前后两舟师东下迎击,双方在长江上厮杀,滇藩军不敌,清兵缴获敌方六十余艘战船,这是滇藩军首次向夷陵用兵.同年(1675)闰五月,吴三桂复亲至松滋,密调岳州之兵直犯夷陵、荆州。滇藩军水陆并进向夷陵进犯。舟师由水路前进,络绎上行,并占领境之河西孝子岩,每瞰吹烟起则飞炮入城中。陆师自距南津关2里的桃坪冲连营逼近古城西北屏障镇境山,据壕安堑。而此时,鄂北房县杨来嘉、刘之俊亦叛应之.率兵由归州进犯夷陵。他们联合滇藩军与清兵在桃坪冲一带摆战场。经过数次激战,未分胜负。两军只得各自在其山包扎下营寨。时值炎暑,部队人马需要饮水。杨军只好派兵沿山下溪背水,而清兵占据的山头有一大水池.蓄有天然雨水。宜昌镇总兵徐治都便抓住杨军缺水,部队缺乏战斗力的有利战机,向杨军发动进攻。杨军连战不利,遂沿着冲底向北撤退。同时,滇藩军一部还进占了西塞坝(今西坝),利用古城建筑,对抗清兵。

夷陵事急,总兵徐治都一面向蔡总督写书求援,一面坚持抵抗。蔡总督得书后,即遣将弁明国鼎、王大成等先后率兵驰援。夷陵镇中营游击纽维政旋与李懋功师连营数十座,自盘石铺、丰宝山、龙泉铺、天峰铺一带,沿途安站,直接当阳各汛,犄角声援。并在观音寨、罗汉峪亦分兵防守。此时,滇藩军无奈一度自官庄进攻丰宝山,直犯夷陵城,但由于清兵在丰宝山等要隘加强防守,其计谋未能得逞,孤城夷陵安然无恙。危城夷陵在被滇藩军围困的日子里.城内清兵官弁和地方官员与百姓生死与共。镇标中营游击马之迅带领老弱官兵数百人,每在叛军的飞炮轰击下,"军士皆蓐食而后登陴(女墙)"(《宣统志》,下同)拒守。夷陵州事田恩远则竭力保障清兵供给,不苦于民。特别是徐总兵夫人徐氏,大敌当前,勇敢登上城墙,"抚慰士卒,晓以大义,并脱簪珥服饰以资犒劳"。在一次"贼悉力攻城"时,不幸被敌飞炮击中而亡。她这种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鼓舞了许多守城军民。

由于清兵在夷陵城内外日夜警备。令滇藩军无懈可击,最后滇军一部退踞南漳,一部窃据镇境山土城,凭险固守,"土城有土城数百丈,即滇兵盘踞攻击处"(民国《宜昌县志稿》)。

吴三桂在松滋得报滇藩军攻战夷陵受挫,又亲自率兵至河西赵家坪督战,欲渡江入犯夷陵。夷陵镇标把总雄得胜、邱才奉命率健兵沿东路前进,侦察虚实。不料队伍行至塔泥,即与渡江登岸的部分滇藩军遭遇。经过激战,清兵杀伤滇军二十余人,生擒李开等人。滇藩军企图渡江攻取夷陵失败。清廷不容吴三桂叛军在湖南、湖北攻城略地、东奔西突,在夷陵战事稍为缓解之际,康熙十四年(1675)秋,派安亲王进兵长沙,围剿叛军。吴三桂得讯后,急由松滋回军自将援长沙,并尽调进犯夷陵、南漳之兵合力拒守,以保卫长沙。但镇境山仍为滇藩军窃据。十一月,清廷又命征南将军穆占简选夷陵、荆州、岳州士马,由岳州趋长沙接应安亲王。并告谕若长沙无虞,或出夷陵,或由荆江渡江,分途并进,剿灭各地滇藩军。

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次年(1679)二月,在镇境山与清军相持六载的滇藩军终于撤走,孤城夷陵得到解围。吴三桂滇藩军攻战夷陵是逆历史潮流的一次军事反叛行动,它给夷陵百姓带来不小灾难。后来由于清兵不断增援。使孤城宜昌得以转危为安,西陵山、镇境山也恢复了昔日的平静。然而,吴三桂滇藩军当年攻战夷陵的阴影,即使若干年后在人们的心中仍是挥之不去的。清人严思浚在游西陵山《三游洞》诗写道:"平西往事几风烟,剩有荒城压楚巅。回首关山空窃据,伤心壁垒尚勾连。云开久喜狼烟净,波撼犹惊战鼓传。更上桓侯台上望,英雄竖子总纷然。"邑人张天然(康熙四十一年武举人)在《重游镇境山》诗里写道:"平西废垒今安在?剩有空江水自流。"诗中的"平西"就是指平西王吴三桂。这是两位诗人游三游洞、镇境山时对往事发出的感叹。

古猇亭虽历经千百年来的战争洗礼,由于历代地方政府管辖、保护良好,至今虎牙山的绝壁上仍清晰的保存有一条长1000余米的古栈道,更有历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杨炯等在寻求猇亭古代历史战场遗址中留诗百余篇,其中《荆门山》《擂鼓台》《猇亭之战》《西塞山怀古》等诗作均为历代诗人在猇亭古战场遗址遨游怀古时时留下的名篇。

弹指间,千古灰飞烟灭。如今的猇亭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猇亭古战场风景区已于2012年7月重新列入规划,2013年7月,宜昌虎牙滩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本着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理念,拟投重金打造古战场,深度挖掘古战场的历史内涵,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古战场历史画卷。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