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玉泉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玉泉区作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着430多年的历史。东与赛罕区毗邻,西、南与土左旗接壤,北与回民区相邻。现辖1镇、8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50个行政村和1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辖区总面积258平方公里,人口总数38.3万,其中蒙古族约3.4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少数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历史沿革

玉泉区境地处“要荒”,远离京畿一千数百里,古为“并州徼外”地,荤粥所居。

战国时隶属赵云中郡。秦因之。汉时建置名存实亡,由北魏统领。

南北朝时期为敕勒族属地。隋代属白道川。唐时入云中都护府(后称单于大都护府)。

宋代为辽国领地,属西京道丰州(丰州城故址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北宋末,为金朝西京路的丰州富民县所辖。

元代沿袭金制,仍隶属丰州。明朝正德、嘉靖年间,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始有“土默川”之称。玉泉区地区在土默川平原上。

明隆庆五年(1571年),阿勒坦汗与明朝达成通贡互市协议,并被明廷封为“顺义王”。翌年,他召集能工巧匠,在大青山之南的今玉泉区地界内,模仿元大都的格局,开始建设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城池。万历三年(1575年)城垣建成,蒙古语名库库和屯,含义为“青色的城”。同年明廷赐名“归化城”。后毁于明末战火。

清初又在废墟上因陋就简建成王府城市,周长1.2千米,垣高8米,只有南北两座城门,康熙年间,又在东、南、西三面扩建外城。外城墙包原城的东南西三方。但东北和西北各露一小段未包住,新的城略呈“凸”字形。扩建增东、南、西、三门,每门都筑有瓮城。原南门改建成城中心鼓楼。这座城仍坐落在今玉泉区的西北部大南街街道办事处境内。乾隆初年,在归化城东北建成“绥远城”,俗称“新城”。相应地,归化城得“旧城”俗名,沿称至今。

清代,呼和浩特地区设有三套行政机构。一为土默特左、右翼特别旗,建于清入关前的天聪年间(两旗都统府均驻玉泉区境内)。一为归化城厅,雍正元年(1723年)设,隶属于山西朔平府;乾隆六年(1741年),置归绥道(属山西),厅改隶道辖。一为绥远城将军,始于乾隆四年(1739年);它管理满洲驻军和满民事务,并节制上述的“旗”和“道”。区境由“旗”、“厅”共管,以民族分治;蒙民属“旗”,汉民属“厅”。

民国元年(1912年),改归化城厅为归化县;民国二年绥远城并入,改称归绥县。区境内仍蒙汉分治,旗县并存。民国三年(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脱离山西省。

1937年10月,日本军入侵,玉泉区境由“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之巴彦塔拉盟的归绥县管辖。后设厚和豪特市,1938年8月1日改建成厚和特别市,继改为厚和浩特市,区境始为市辖。

1945年日军投降后,建归绥市,今玉泉区属之。境内有市的第二区、第三区和第一、第四两区之部分。土默特特别旗仍存,境内因袭蒙汉分治。建国初沿用旧制。

1951年6月调整区划,并改组区公所(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为区人民政府。玉泉区境内有第三区大部和第二区之部分。

1954年2月结束了延续二百多年的民族分治局面,区境内的各族人民统一归当地政府管理。1954年4月25日更市名为呼和浩特市。6月1日更改序数区名。第三区改称玉泉区,这是玉泉名称之始(第二区易名庆凯区,因“庆凯桥”得名。1956年撤庆凯区,其大部分划入玉泉区)。

1966年更名为向阳区,1979年复称玉泉区。

1999年7月,原郊区的西菜园、小黑河、桃花3个乡划入,成了拥有农村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市区。

行政区划

2012年末辖大南街、长和廊、小召前街、兴隆巷、石羊桥东路、鄂尔多斯路、西菜园、昭君路8个街道,小黑河1个镇,共9个乡级政区;领导41个社区,54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玉泉区人口总数38.3万(含流动人口14.5万),其中农村居住人口12.5万(含流动人口7.6万)。

民族

共有蒙、回、满等36个少数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少数民族主体(蒙古族约有3.4万人)、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交通

2012年,玉泉区已形成由准格尔运煤专线、G209国道、S102、S103省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

铁路准格尔运煤专线经过玉泉区东甲兰村,境内全长12.4千米,设1个货运站——东甲兰站,通往乌兰察布市。

绕城高速公路玉泉段全长9.6千米,双向8车道,有G209国道1个出口。有S102省道过境,境内长6.3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乌兰察布市凉城县;S103省道过境,境内长11.3千米,双向8车道。有县道 3条,总长24.7千米;有乡道4条总长40.4千米。

呼和浩特长途汽车南站设在玉泉区兴隆巷街道办事处,是呼和浩特地区公路客运的枢纽,2012年,日进出车辆276次,出入旅客0.82万人次。

地理环境

位置

玉泉区位于东经111°67′,北纬40°75′。地处呼和浩特市的中部,市区的西南部。东与赛罕区相邻,南和西与土默特左旗接壤,北与回民区毗连。

地形

玉泉区地处土默川平原,地貌类型较少,北部地质属于洪积与冲积的山前倾斜平原,南部为大黑河冲积平原。总体地势平坦,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度北部地区约1050米,西南约1020米,平均海拔高度为1035米。

水文

地下水是城区的唯一水源。主要补给源是大青山山区降水入渗转化的地下水,由哈拉沁沟和乌素图沟两个冲积扇径流补给,形成自流盆地。潜水(即浅水层),埋深仅几米,多已污染。深层承压水埋深在60~125米之间,近年水位呈下降趋势。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流有:大黑河,是黄河的支流,流经区境河道19.37千米。小黑河,是大黑河支流之一,境内河道长13.8千米。札达盖河,俗称牛桥河,源于大青山,注入小黑河,由回民区进入玉泉区。其上段为两区的界河,下段流经西菜园街道办事处和小黑河镇,境内总长约5.4千米。除雨季发生洪水,平日流量很少;虽然河床60~80米宽,水面仅数米。石羊桥河,亦称护城河,流经城区的东部。近年,上游已埋设管道改做潜流,至兴隆巷街道办事处的六中前街水流复出,河道宽7米,水量较丰沛,但含有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气候

玉泉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北方干燥炎热型。冬季较长,约占半年,无霜期仅120多天。多年平均气温5—6℃。最冷是一月,平均气温约-13.2℃;最热为七月,平均气温21.9℃。平均气温年较差35.1℃。极端最高气温37.8℃(1955年7月23日),最低为-34.5℃(1957年2月8日),最大冰冻深度为1.2米。冬季较冷,但有逐渐转暖的趋势。日温差变化大,故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民谚。气候干燥少雨雪,年平均降水量约400毫米,雨水多集中在七、八月间。历史上最高年降雨量900多毫米,最低年降雨量200毫米,日最大降雨量148.8毫米(1966年7月28日,五里营村)。风较多,全年静风日100天左右。大风季节多在春季。全年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夏季多西南风和东北风。

自然资源

2013年,矿藏及其它自然资源境内已探明地层内有五六个薄煤层,埋藏较深,暂无开采价值。

野生动物有少量旱獭野兔田鼠黄鼬灰鼠黄鼠蜥蜴等;

鸟类有麻雀乌鸦野鸡杜鹃啄木鸟猫头鹰布谷鸟翠鸟蜂鸟石鸡大雁鹌鹑画眉百灵鸟等,除麻雀乌鸦外,其它鸟类数量都不多。

野生植物有甘草蒲公英艾蒿益母草沙棘枸杞苜蓿水昌蒲芦苇车前子等数十种,产量都不大。山前的土地资源,分为6个等级。西菜园、昭君路两个街道的大部分农田土地被评定为“一级地”,即“肥力较高的一类土壤”。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属于全国的次高值区。

经济

综述

2016年,玉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7.96亿元,同比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7亿元,同比增长5.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6亿元,同比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3.5亿元,同比增长9.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892元,同比增长7.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53元,同比增长7.3%。

第一产业

2012年,玉泉区新增蔬菜保护地2100亩,达到2300亩。建成15个奶牛规模化养殖场,为奶牛散养向集中化养殖转变奠定了基础。总投资1亿元的金盘养殖场实现运营。

第二产业

2012年,玉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31.5亿元增加到65.4亿元,实现翻番,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8.9%。重点企业蒙昆烟草、金宇生物、阜丰科技、冀东水泥年产值较2007年分别增长了92.8%、28.1%、326.8%和82.5%,占工业总产值的85.3%,成为带动全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

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1亿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49元,同比分别增长同比增长13.6%和14.1%。

社会

教育事业

2007年至2012年,五年累计投入4.77亿元,新建了六中、通顺街小学等8所中小学教学楼,对三十七中、五塔东街小学等13所城区学校和十二中、西菜园小学等4所农区学校教学楼进行了加固,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城区学校基本实现了操场塑胶化。收购了原呼市传媒学院和原工读学校,协调一职旧校区划归玉泉区,新增校舍面积8.5万平方米,新增学生座位5000个,极大地充实了玉泉区的教育资源。投资670万元深入实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城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全面普及。公开招录教师238名,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上线率连续五年增长11%以上。

医疗事业

2007年至2012年,累计投入2681万元,新建改建2所卫生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医改各项工作,在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3人、病床8张。

社会保障

2007年至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2.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8%以内。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为4000余名农民工追讨工资近1800万元。2008年起,陆续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1174万元,为75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金1049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为3421名城镇居民报销医疗费1417万元,将1430名“五七工”纳入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稳步开展,顺利通过了自治区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的检查验收,安置退役士兵137人,发放抚恤补助慰问金1245万元、义务兵优待金261万元,并圆满完成了征兵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国防建设。

名胜古迹

玉泉公园

玉泉公园,前身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茶坊馨芳园农贸市场,位于鄂尔多斯西街,观音庙对面,占地面积5.8公顷。玉泉公园建于2006年9月22日。公园分前广场、环塔广场、留云园、青山园、芳亭园五个功能区。最具特色的是位于公园中心的菩提塔,塔高86.8米,占地面积4303.36㎡。

大召寺

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1]

大昭寺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

蒙古风情园

蒙古风情园,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3公里处,北靠大黑河,毗邻昭君墓,东西向较长,南北向较短,地势平坦,东侧与209国道相邻,交通便捷。蒙古风情园是集蒙古族历史文化、军事文化、宫廷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景区建有可汗宫大酒店、蒙古大道、成吉思汗广场、成吉思汗纪念堂、马文化博物馆、蒙古大汗营、苏勒德吉格、腾格里敖包、赛马场、人工湖、篝火台、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神舟航天台、奇石馆、草原浩特、草原渔村等多个景点及功能区。[2]

城市荣誉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市。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视频

《看见玉泉》——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形象宣传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