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玉米黄质

玉米黄质

来自网络的图片

玉米黄质(Zeaxanthin, 3,3’-二羟基-β-胡萝卜素),亦称玉米黄素,分子式C40H56O2,分子量为568.85 ,属于异戊二烯类,是一种含氧的类胡萝卜素(Xanthophyll),与叶黄素(lutein)属同分异构体。大部分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玉米黄素为全反式异构体(AllE-iso-mer)。

玉米黄质是一种新型的油溶性天然色素,广泛存在于绿色叶类蔬菜、花卉、水果、枸杞和黄玉米中。在自然界中常常与叶黄素、β-胡萝卜素、隐黄质等共存,组成类胡萝卜素混合物。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玉米黄质

别   名;玉米黄素

分子式;C40H56O2分子量568.85

基本性质

外观

纯的玉米黄素为结晶粉末,呈橘红色,无气味。其稀溶液呈橙红色10℃以上为血红色油状液体,10℃以下为黄色半凝固油状物。

结构

玉米黄质是一个多烯分子,含有9 个交替的碳共轭双键和单键。碳骨架的两端各连接一个带羟基的紫罗酮环。这个共轭的双键体系构成了光吸收的生色团,它给予了类胡萝卜素独特的色泽,并提供了可作为鉴定和定量分析依据的可见光吸收光谱。玉米黄质有两个立体中心,因此理论上可以有4个立体异构体,分别是3R,3’R-玉米黄质、3S,3’S-玉米黄质、3R,3’S-玉米黄质和3S,3’R-玉米黄质。但是,玉米黄质分子结构是一个对称结构,3R,3’S-和3S,3’R-这两个立体异构体其实是一样的。因此,玉米黄质实际上只有3 种立体异构体,其中3R,3’S-玉米黄质和3S,3’R-玉米黄质称为内消旋玉米黄质,而自然存在的玉米黄质主要是3R,3’R-玉米黄质 。

溶解性

玉米黄质素是一种天然的脂溶性化合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石油醚、丙酮、酯类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最大吸收峰 λmax 1%玉米黄质色素的6号溶剂溶液,以6号溶剂作为空白参比,光程为1 cm,进行700~360 nm可见区的扫描,结果其色素最大吸收峰为446 nm。

色调

玉米黄素的1%溶液为柠檬黄色。

稳定性

具有较好的耐氧性、对其他离子、酸、碱及还原剂Na2SO3等较稳定;低温较稳定,高温短时处理基本稳定,长时间则不稳定;对Fe和Al的稳定性较差;在可见和紫外光区内,光照对玉米黄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存在于固体食品中的玉米黄素在常温和自然光条件下较稳定,1%溶液对太阳光较敏感。

安全性

联合国FAO/WHO、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1977年第21次报告规定:凡是从已知食物中分离出来,化学结构无变化的色素,使用浓度又符合原食物中的天然浓度时,可看作是食品,不需要毒理学资料。玉米黄质是已知食物玉米中的成分之一,属类胡萝卜素,结合其理化分析结果考虑,可认为它安全无毒,可以直接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行业中,最大使用量为5.0 g/kg。

存在方式

玉米黄质是典型的油溶性叶绿体色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绿色叶类蔬菜、花卉、水果、枸杞和黄玉米等中。黄玉米的主要色素就是玉米黄质,在玉米籽粒中的含量约为 0.1~9mg/kg。绿色叶用蔬菜是叶黄素的主要膳食来源,但其中玉米黄质含量较少。 在人体中,玉米黄质主要分布在眼、肝脏、胰脏、肾脏、脾脏、卵巢等组织器官中,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在眼睛中,玉米黄质主要集中在视网膜的黄斑区中心。人体和动物无法自身合成玉米黄质,必须通过食物或补充剂获得。玉米黄质的膳食来源主要包括黄玉米、橙色甜椒、橙汁、蜜瓜、芒果、覆盆子、蓝莓、桃子、枸杞子、鸡蛋黄等[1]

参考文献

  1. 玉米黄质,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