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黃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玉米黃質 |
玉米黃質(Zeaxanthin, 3,3』-二羥基-β-胡蘿蔔素),亦稱玉米黃素,分子式C40H56O2,分子量為568.85 ,屬於異戊二烯類,是一種含氧的類胡蘿蔔素(Xanthophyll),與葉黃素(lutein)屬同分異構體。大部分存在於自然界中的玉米黃素為全反式異構體(AllE-iso-mer)。
玉米黃質是一種新型的油溶性天然色素,廣泛存在於綠色葉類蔬菜、花卉、水果、枸杞和黃玉米中。在自然界中常常與葉黃素、β-胡蘿蔔素、隱黃質等共存,組成類胡蘿蔔素混合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玉米黃質
別 名;玉米黃素
分子式;C40H56O2分子量568.85
基本性質
外觀
純的玉米黃素為結晶粉末,呈橘紅色,無氣味。其稀溶液呈橙紅色10℃以上為血紅色油狀液體,10℃以下為黃色半凝固油狀物。
結構
玉米黃質是一個多烯分子,含有9 個交替的碳共軛雙鍵和單鍵。碳骨架的兩端各連接一個帶羥基的紫羅酮環。這個共軛的雙鍵體系構成了光吸收的生色團,它給予了類胡蘿蔔素獨特的色澤,並提供了可作為鑑定和定量分析依據的可見光吸收光譜。玉米黃質有兩個立體中心,因此理論上可以有4個立體異構體,分別是3R,3』R-玉米黃質、3S,3』S-玉米黃質、3R,3』S-玉米黃質和3S,3』R-玉米黃質。但是,玉米黃質分子結構是一個對稱結構,3R,3』S-和3S,3』R-這兩個立體異構體其實是一樣的。因此,玉米黃質實際上只有3 種立體異構體,其中3R,3』S-玉米黃質和3S,3』R-玉米黃質稱為內消旋玉米黃質,而自然存在的玉米黃質主要是3R,3』R-玉米黃質 。
溶解性
玉米黃質素是一種天然的脂溶性化合物,不溶於水,易溶於乙醚、石油醚、丙酮、酯類等有機溶劑,不溶於水。
最大吸收峰 λmax 1%玉米黃質色素的6號溶劑溶液,以6號溶劑作為空白參比,光程為1 cm,進行700~360 nm可見區的掃描,結果其色素最大吸收峰為446 nm。
色調
玉米黃素的1%溶液為檸檬黃色。
穩定性
具有較好的耐氧性、對其他離子、酸、鹼及還原劑Na2SO3等較穩定;低溫較穩定,高溫短時處理基本穩定,長時間則不穩定;對Fe和Al的穩定性較差;在可見和紫外光區內,光照對玉米黃素的穩定性影響較大;存在於固體食品中的玉米黃素在常溫和自然光條件下較穩定,1%溶液對太陽光較敏感。
安全性
聯合國FAO/WHO、聯合國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1977年第21次報告規定:凡是從已知食物中分離出來,化學結構無變化的色素,使用濃度又符合原食物中的天然濃度時,可看作是食品,不需要毒理學資料。玉米黃質是已知食物玉米中的成分之一,屬類胡蘿蔔素,結合其理化分析結果考慮,可認為它安全無毒,可以直接應用於食品、醫藥和化妝行業中,最大使用量為5.0 g/kg。
存在方式
玉米黃質是典型的油溶性葉綠體色素。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於綠色葉類蔬菜、花卉、水果、枸杞和黃玉米等中。黃玉米的主要色素就是玉米黃質,在玉米籽粒中的含量約為 0.1~9mg/kg。綠色葉用蔬菜是葉黃素的主要膳食來源,但其中玉米黃質含量較少。 在人體中,玉米黃質主要分布在眼、肝臟、胰臟、腎臟、脾臟、卵巢等組織器官中,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在眼睛中,玉米黃質主要集中在視網膜的黃斑區中心。人體和動物無法自身合成玉米黃質,必須通過食物或補充劑獲得。玉米黃質的膳食來源主要包括黃玉米、橙色甜椒、橙汁、蜜瓜、芒果、覆盆子、藍莓、桃子、枸杞子、雞蛋黃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