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里鎮大禹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玉里鎮大禹里位於玉里之北,舊稱"針塱",據說是指一種有毒植物"斯頓Sedeng",是阿美族語的稱呼,漢人譯作此命名。台東線鐵路北段通車後在此設站,日本人將它冠上日式名稱「末廣」,但末廣在日本是常見的地名(思鄉情懷?)。戰後國民政府官員先將此地改名為光復,後來發現與北邊的光復鄉重複,於是再改名大禹。取名大禹的原因據說是當地「三面環水、水災頻繁」,希望藉由"大禹"治水事蹟,所以討個吉利,希望能從此避免水患。 居民大多以客家人為主,以務農為主,以前曾種植菸草及酸柑。

大禹車站

鐵路施工時,原先擬定站名為針塱,大正6年(1917年)9月22日此地地名改為「末廣」,同年11月1日正式設站時,驛名也隨地名改為「末廣」驛。光復後,因站名日本味道甚重,為紀念古代「大禹治水」故事之精神,故於民國35年將此地改為玉里鎮大禹里,站名也於民國36年10月6日 改為大禹站。 

大禹站於裁撤前旅客人數非常稀少,故停靠之列車班次只有數班普快車,主要功能只剩列車交會業務。為精簡人事起見,自民國84年3月1日起由三等站直接裁撤。東拓前的木造站房係建於民國52年12月26日,今日所見的站房係於71年東線拓寬工程進行時再改建完成,而裁撤後站房由於有附近居民前往維護打掃,故保存情況甚為理想,原保留之月台因進行鐵路電氣化工程於102年拆除。[1]

儘管現在火車真的和大禹一樣,三過家門而不入, 社區自發維護,依然將閒置空間打理的井井有條,客家本色精神依然在這裡展現。 除有不少裝置藝術品,掛上可愛的諺語詩句,讓單車客可到車站內休息,感受鄉村童趣。 壁上也不全然是諺語、謎語, 「火車過站不停,非忙碌! 大禹人,劈山開石迎艱難…為子孫,為後代,爭光妍!」 這是居民的心聲吧? 詞句裡透著淡淡無奈,但更要激勵一番。

大禹以農為業,早年是花蓮地區種植菸草的重鎮,如今因政策改變,菸葉產業沒落,菸葉田轉為良田,稻作成熟時,稻浪景色極美,尤其火車穿過田野或是倒映在水田時的景象,更吸引鐵道迷專程來攝影。 現在到大禹車站,需自備交通工具或搭乘花蓮客運,從玉里出發需10分鐘,約1~2小時有一班車,建議先查清楚車班,下車後往回走到大禹國小和派出所指標的叉路,再彎進去即可抵達。[2]

針塱

大禹里原稱「針塱」 ,因當地生長一種有毒植物阿美族人把此種有毒植物稱作針朗,1917(民國6)年東線鐵路通到璞石閣,日人在此設末廣站。戰後初期改稱「光復」,後因與光復鄉同名,奉令改名,而居民鑑於當地三面環水,患頻仍,想起中國治水有功的先賢「大禹」為名,希望藉以解除水患威脅。 里內的另一聚落「酸柑」,相傳是客籍人家定居時,當地盛產野生柑桔,但味酸難以下肚。亦作「純柑」。[3]

大禹

又叫、帝禹,是黃帝的後代,他的父親是鯀,他的母親是修己。他最被人熟知的就是他治黃河水的事跡。大禹繼承父親遺志治理黃河水患,採用疏導之法,將黃河水引入大海,解決黃河水患,造福於民,被稱為「偉大的禹」,因治水有功,將帝王之位傳給他。 大禹初登大位,有些諸侯王心裡不服從,他知道後召開塗山大會,向各位諸侯表明心跡,表示願意聽各方意見,改正自身缺點。他的胸襟和氣魄讓諸侯心悅誠服,自此諸侯真真正正的臣服於他。塗山大會也是標誌著夏王朝的建立和統一。

塗山大會後,諸侯國家常常進貢本國的珍貴物品到陽城(當時夏朝的首都),其中青銅器尤為珍貴,在當時是貴族的象徵,代表權力和地位。眾多的青銅器,讓大禹產生鑄造大鼎來紀念塗山大會的想法,於是命人將青銅器鑄造成九個大鼎,一個鼎代表一個州,九鼎就是代表九州,九州是大禹依照山川地貌和人文風情劃分的九個地區。九鼎集中表示王權集中,後來九鼎成為皇權的標誌。

大禹對人類的貢獻可謂是非常大,因為治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在當時簡陋的條件下,他治水十幾年,終於將黃河水引入大海,造福了黃河沿線的百姓,也為後世帶來了治水的方法,他所築的九鼎不僅僅是皇權的象徵,也是他對天下的愛心。[4]

台灣大學透過地質調查,為標誌著夏王朝起源的「大禹治水」提供有力證據,登上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

大禹因治水成功聞名。領導研究的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吳慶龍(Wu Qinglong,譯音)表示,大禹使亂世恢復平靜,「獲得天命,建立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5]

視頻

花蓮玉里 太平溪橋拓寬新建工程 估三月完工 2020-02-17 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新聞

2015 09 27 瑟冷部落(大禹里):第一集NO1:母語就是祖靈,族語是豐年祭核心(會說阿美族語:超屌=超級棒阿)玉里鎮花蓮(偉大領袖:成立私立教育基金,設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大禹車站
  2. [2]花蓮旅人誌
  3. [3]花蓮縣玉里鎮公所
  4. [4]每日頭條
  5. [5] buzzorange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