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中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中林

来自 腾讯网 的图片

国   籍:美国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陕西蒲城

出生日期:1961年

毕业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职   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王中林(1961年11月-   ) 出生于中国陕西省蒲城县。国际顶尖纳米科学家、物理学家材料学家、能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欧洲科学院院士(2003),中央研究院院士(2018),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2019),欧洲工程院院士(2022),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2022),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董事教授、Hightower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创始所长、现任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

王中林是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奠基人。目前全球至少83个国家或地区的16000名科学家正在从事王中林开创的摩擦纳米发电机、自驱动传感与压电电子学领域研究。[2]

主要成就

1978年王中林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1982年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就读;

1987年7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5年被佐治亚理工学院聘为副教授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

2000年9月创建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

2004年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第一届海外主任;2004年晋升为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终身校董事教授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9年获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是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

2023年度“全球能源奖”(Global Energy Prize)揭晓,王中林院士因发明摩擦纳米发电机成为人类新能源技术,斩获这一国际能源领域大奖。

王中林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生长机理和应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纳米能源技术和自驱动纳系统技术;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3]

获2018年世界能源界奖“埃尼奖”

第一次引人瞩目的华人,是荣获此大奖的第一位华人![4]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所所长王中林院士22日在意大利获颁世界能源领域最高奖、被誉为“能源界诺贝尔奖”的埃尼奖(EniAward)。

[5]2018年10月22日,世界能源领域最高奖、被誉为“能源界诺贝尔奖”的埃尼奖颁奖典礼在义大利罗马举行。

获2019年度“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斩获这一世界性大奖的竟是一位华人。[6]评选委员会对他的评价是,"在纳米发电机方面,做出开创性贡献。"

“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这份荣誉有多重?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大奖,授予为造福人类做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获得这份荣誉有多难?

1984年开始颁发,每年只有一个名额!这是对全球千万名顶尖科学家的考验。这份荣誉更是35年来,获奖名单上第一次有华人的名字!

他到底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又有著怎样的建树?而他的人生故事,绝非仅仅是令人震撼,更让人由衷钦佩!

出生

王中林他刚出生,就赶上了全国三年自然灾害。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即便家人将最好的饭留给他,他仍是瘦弱无力。从他记事起,一家人每天发愁的就是如何吃饱,即便日子青黄不接,上顿接不上下顿,父亲仍勒紧裤腰带让他上学:“孩子,走出去还是留下来,就在你一念之间。”

小小的他,读懂了父亲眼中希冀。小学毕业后,他考上重点初中,接著是省重点高中尧山中学,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他总是能稳考第一名!然而,因为当时正值文革时期,那时的学习主要是学工、学农。数学课讲的是如何丈量土地,化学课讲的是农药的使用,物理课讲的是拖拉机的维修,王中林的中学时期基本上就是在田里度过的。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从小就渴望走出大山的王中林看到了新的希望。

1978年,他考入全国重点大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物理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然而,王中林最初的志愿是学习雷达和计算机,但因物理成绩太好,他阴差阳错地被分到了物理专业。多年后的王中林曾说:我开始是不想学物理的,现在回头看,学物理是我的最佳选择。

天生聪慧又勤奋好学的他,在大学里出类拔萃,不但各科成绩优秀,而且还是学校文艺乐队骨干成员,二胡拉得极好。

留学之路

1982年,王中林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得到三个参加赴美留学考试的名额。遗憾的是,王中林因为英语太差没通过。于是他开始没日没夜恶补英语,第二年,他就成为了,西北五省唯一被录取的学生。他曾说,自己的偶像是功夫巨星李小龙,倔强,坚韧,不达目标绝不放弃,是他自小就有的坚定信念。

当时以他的成绩,本可以选择哈佛大学,但因为消息闭塞,他以为A开头的学校一定是最好的,于是选择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没想到这个“错误”决定,却给他带来意外收获,—他的导师名叫考利,而他根本不知道,这位教授是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祖师级人物!就这样,从阴差阳错学了物理,到稀里糊涂选了学校,到意外投身著名学者门下,王中林的科研之路,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看似是运气使然,其实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王中林用实力,演绎了什么是真正的“寒门逆袭”。走进纳米研究,给病毒称重量在考利教授门下,王中林顺利完成多个研究课题,从电子显微学到纳米材料,这个勤勉的中国学生,得到了考利教授的高度赞赏“不管做什么,王都是最好的。”他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仅用4年,而其他人要6年或8年,黄皮肤的他,创造了系里的纪录。然而王中林之后的遭遇,竟是艰难与坎坷交织。

1988年,王中林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凯文迪许实验室,在那里继续著他的博士后研究,那是一个孕育过3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科研圣地。然而,在这里,王中林的研究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当时,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由于思路和导师不一致,导师甚至毫不留情面地说:“你做的这究竟有什么用?”可他还是坚持发表了相关文章,他的导师为此很不满,业内对他的大量批评扑面而来!面对质疑,王中林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他选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一 一回击!

启动了科学生涯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发明

1995年,王中林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聘为副教授,正是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的纳米科学研究,启动了科学生涯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发明!然而刚开始的时候,他连自己的专用实验室都没有,只能借用别人的实验室,白天研究理论,晚上同时做三个课题的实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在短短3年时间里,发表了80多篇学术文章!而且,他还完成了第一本著作:《电子成像和衍射中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1995年纽约知名的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出版后,被《American Scientist》杂志评论为“具有卓越成就和极其价值的经典之作”。王中林的第一本专著 | Springer.com[7]

1999年,王中林又率领科研小组研制出可称单个病毒质量的“纳米秤”,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秤”,竟然能够秤出质量为亿亿分之二百克的单个病毒的重量,这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是对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当他在纳米领域的卓越成就,一次次惊艳学界的时候,一切,才刚刚开始。站在世界的巅峰为华人争光步入21世纪的世界,当手机、笔记本电脑迅速普及,一些难题也随之而来。首当其冲的便是电池问题,随著手机、笔记本电脑越发精致小巧,笨重的电池开始拖后腿,尤其是随著物联网发展,微型传感器大规模应用,而这些传感器比指甲盖还要小,怎么给它们供电,成了令众多科学家头疼的一大难题。

就在这时,一篇署名为“王中林”的文章,登上国际科刊,文中大胆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自驱动。就是指不依靠电池,而让电子产品直接从环境中收集能量。

王中林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研究。他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他的主要学术成就为:1.纳米能源技术。王中林研究小组2006年发明了纳米发电机。

2007年成功研发出由超声波驱动的可独立工作的直流纳米发电机。[8]

2008年研发出可以利用衣料来实现发电的“发电衣”的原型发电机

1.纳米发电机研究已成为国际纳米科技在微型能源研究领域的热点。

2.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生长机理和应用。他长期进行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研究,使得氧化锌成为除碳纳米管和硅纳米线外纳米技术中又一重要材料体系。

3.纳米传感器和新型器件的原理和应用。近来,王中林基于纳米级压电和半导体性能的巧妙耦合提出了纳米压电电子学 (nanopiezotronics)的概念,即利用压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场来调制和控制载流子运动的原理来制造新型的器件,首次制造出压电场效应三级管,压电二极管。王中林发表了600篇期刊学术论文,45篇书章节, 28项美国和中国专利,4 本专著和20本编辑书籍及会议文集,其中有15篇发表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物上,论文被引用达31,000 次以上。

回馈祖国

王中林热爱祖国,多年积极参与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自1992年以来长期推进中美科技、教育的交流和发展并切实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帮助扩大中国科技界在国际科学舞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为国内培养、锻炼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过去18年中,他往返中美间120余次,培养了80多位分布在中国和美国的华人优秀人才。和国内学者合作发表论文60余篇。

2004年,他竭力推动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办学。他是北大工学院先进材料和纳米技术系的共同创始人。

2006-2009年期间的首任系主任。通过担任长江讲座教授,和清华的师生建立了多年的科研合作关系。他积极参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建设工作,并已担任了6年的海外主任。担任过十余次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大会的主席和组织者,邀请许多国际著名学者到中国参加会议。

出版书籍促进中国的纳米科技发展

2017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成立揭牌仪式,王中林担任院长。

他在国内出版了多本中英文著作和编刊书籍,这些书籍对于促进国内的纳米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王中林已经发表论文1500余篇,包括55篇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上发表的文章;根据Google Scholar的统计,他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20.6万次,标志学术影响力的H指数为226。

2018年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搜索)公布的纳米技术与纳米科学专家全球排名(截至2017年11月),王中林排名第一。[9]

在中国国内出版了12本中英文著作和编刊书籍。这些书籍对于促进国内的纳米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物评价

王中林是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他编写的中英文著作对于促进纳米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中国科学院评)

王中林是一位中美科技交流的友好使者,为促进两国科技界的交往和合作做了大量工作,担任过二十馀次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大会的主席和组织者,利用自己与许多国际著名学者长期建立合作和私人友好关系,邀请他们到中国参加会议,把国际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优秀科研理念介绍给中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神州学人》评)

王中林“以其出色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被视为全球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先驱和领导者”,他在科研上最突出的贡献纳米发电机和自供电传感器,为无需电池即可自供电的无线设备开辟了技术潜力。(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视频

王中林:从摩擦起电到新时代能源

【峰会·观点】王中林:海洋能将成为超越绿色的蓝色能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