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乐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乐义
出生 1941年
山东寿光
国籍 中国
职业 寿光蔬菜协会理事长

王乐义,现任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寿光市政协常委、寿光蔬菜协会理事长。 [1]

1989年,他带领村民率先在寿光试验成功了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并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的蔬菜"白色"革命 。 [2]

他多次到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新疆吉林山西等地讲课;派出1000多人次到二十多个省市实地指导蔬菜生产;引进、试验新技术、新品种十多个种类,为广大农民开创了一条致富路;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连续十九年被评为县市省优秀共产党员,1990年被评为潍坊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1992年获中国改革勋章;1993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评为潍坊市技术拔尖人才,并获山东星火奖;1995年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拔尖人才、山东省首届农民科技明星并荣获寿光人民勋章;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1998年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农村科技大王;2002年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

2010年12月26日,王乐义聘任为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名誉院长,王乐义为学院师生作了报告。2017年6月17日当选为中共十九大代表。2019年9月,王乐义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 [3]

个人经历

执掌帅印

1978年9月,三元朱村15名党员一致推举37岁的王乐义当村党支部书记。那年春天,王乐义被诊断得了直肠癌,公社出钱为他做了肛门改道手术,腰上挂了个粪袋子,生活起居不便。听说他要当支书,老母亲和妻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但王乐义心想:党组织信任我,全村人需要我,就是搭上命也得挑起这副担子。

在第一次支部会上,他明确表态:"水有源,树有根,党的恩情比海深!领导和大伙儿都这么信得过我,我就干。到底能活几年我说不上,只要身体能撑得住,活一天就为党做一天的工作;活一天就为老少爷们干点实事!"就这样,他拖着病残之躯,一干就是20多年。

解决温饱

当时的三元朱村,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种菜菜不长,种粮粮不收,村民连肚子都填不饱。三元朱村的地大都在东、南、西三个埠子岭上,土质差而且缺水。要想拔掉"穷根",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先从三个埠子岭开刀。刚上任那几天,他领着村班子成员围着三个埠子岭转了一圈又一圈,制定了发展规划:"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王乐义带领干部群众苦战三个春秋,使三个埠子岭披上了绿装,飘出了果香。

到1988年,全村已发展果园430亩。昔日光秃秃的埠子岭成了"花果山"、"聚宝盆",满山遍野的果树成了"摇钱树"。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几十元增长到1200元。

第一桶金

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但王乐义并没有满足。他意识到,要想让农民收入不断上台阶,还得围绕土地做文章,让土地生金!

1988年腊月廿八,王乐义的堂弟王新民从大连带回来1公斤顶花带刺的鲜黄瓜。寒冬腊月里这几根水灵灵的黄瓜让王乐义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嘛!当打听到黄瓜产自辽宁省瓦房店市时,他再也坐不住了。

春节刚过,他就带上干粮下了关东,直接上门取经。第一次去,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去,人家还是不松口。王乐义就是不罢休,刚出正月,他又第三次来到那个小山村。人家问他碰壁撞墙都不回头,图啥?他诚恳地说:"俺们村穷,就是想学点技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王乐义一心为民的执著之情终于打动了对方:"就凭你老兄对乡亲们这份心,我破例把技术教给你。"就这样,王乐义冒着严寒,废寝忘食,苦学一个月,终于掌握了这门新技术。

学成归来,王乐义根据本村的自然生产条件反复试验,不仅熟练掌握了学到的大棚技

术,而且对大棚从方位、墙体、棚顶结构、大棚骨架、覆盖薄膜等5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终于建成了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这时已是1989年8月,王乐义决定立即上实体大棚。可是无论他怎么做工作,就是没人建。因为建一个大棚需要万余元,对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村民来说,拿这么多钱本来就比较困难,更何况还是头一次搞,风险相当大。但王乐义认为,这把帮助群众富裕的"金钥匙"不能丢。于是,他号召全村17名党员干部先打头一炮。看个别党员干部信心不足,王乐义便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革命战争时代,党的任务是领导群众打天下;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员的最大责任就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搞大棚虽然风险很大,但咱们都面对党旗宣过誓,这个风险咱不担谁担?"17个大棚很快在村北的大田里建了起来。8月建棚,10月播种,12月底鲜嫩的黄瓜就上了市!到第二年5月初,17个蔬菜大棚最低的收入2.07万元,最高的收入3.03万元。以前全村没有一个万元户,这次一下冒出了17个!村民们眼热了,心动了,纷纷要求建大棚。第二年,全村大棚一下子发展到144个,当年户均增收1万元。

技术升级

冬暖式大棚的成功,使三元朱人尝到了甜头,但王乐义并没有因此止步。为使大棚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他的倡议下,村里投资100万元,建起了集科研推广、物资服务、科普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大楼,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长期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并派人到日本、荷兰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几年时间,就有国外100多个蔬菜新品种在大棚里安家落户。

1992年,成功地进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

1993年,大棚桃、葡萄、杏、甲鱼、螺旋藻开发获得成功,亩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1996年,集大棚滴灌、保温毡、模板护墙、电动卷帘机、钢架支撑、微机控制于一体的新一代高标准大棚试验成功。

1997年,开始大面积开发绿色蔬菜。

1998年,与哈慈集团合作投资1000万元,对大棚保健菜进行了试验开发。

2000年,三元朱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全村户均存款达到10万元。

技术推广

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试验成功,引起了寿光乃至山东全省、全国的关注,很多地方来聘请王乐义做顾问,学习这项技术。一听说要外传技术,许多村民不约而同地找到王乐义:"乐义啊,你受这么大难为,才为大伙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可不能轻易传出去,咱先封锁3年,等'发'起业再说。"可王乐义心里想: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三元朱的今天?当初不是人家把技术无私地传给我,我们三元朱人怎么能有这把"金钥匙"?再说党号召共同富裕,咱们富了,怎能忘了全国的农民兄弟。他拿定主意:一定要说服党员群众,把大棚技术传出去!党员会上,王乐义情恳意切:"我们是党员,就要考虑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咱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别人,外地的农民兄弟跟咱一样想致富啊!"工作终于做通了,王乐义全身心地扑到了推广技术上。

1990年,他在寿光市跑了4万多公里,指导建起5130个大棚,全部获得成功。

1991年,他又指导建起了1万多个大棚。如今寿光市以大棚蔬菜为主的蔬菜生产已发展到74万亩,年产蔬菜35亿公斤,收入3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蔬菜之乡"。王乐义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全国。10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长江以北11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3000多期技术培训班,发放科普书籍8万多册、录像带5000多盘,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了千家万户。他走到哪里,致富的脚印就延伸到哪里。

1993年5月,新疆一位领导同志来考察,对王乐义说:"新疆一年有8个月吃菜从外地运,你能不能帮我们新疆发展大棚蔬菜?"没过两个月,王乐义就带领6名技术人员到了新疆哈密地区,帮助他们搞起了26个大棚。

1994年,王乐义又带着42名技术员再次进疆,从南疆到北疆,一路走一路传授技术。短短几年,冬暖式大棚已遍及天山南北,新疆人吃菜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

1995年7月,王乐义应邀到延安讲课,所见所闻深深地打动了王乐义。回到三元朱村,他立即召开了党员干部会:"延安是革命圣地,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但现在群众仍没有摆脱贫困。延安需要发展大棚蔬菜,我建议选一个技术好、能吃苦的党员去,工资和路费由村里出。"几天后,党支部成员王佃军带着村里无偿提供的蔬菜种子和农膜等材料,赶到了延安市甘泉县虎皮头村,很快就帮助建起了几十个蔬菜大棚。后来,王乐义又向延安增派了技术员,使延安的大棚蔬菜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三元朱村有160多名技术人员常年在外传授技术,其中27人被当地聘为科技副乡(镇)长,2人被聘为科技副县长。

现任职务

2001年,注册了"乐义"牌蔬菜商标,申请并取得了国家质量监督局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现任寿光市孙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寿光市政协常委、寿光蔬菜协会理事长、山东银宝轮胎集团名誉董事长。

主要荣誉

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诚实守信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党代表。

外界评价

"做人就要做王乐义那样的人。"这是村里家家户户教育后生们常说的话。高尚的人格、无私奉献的精神,使王乐义成为村里威信最高的人。他说话大家听,讲理群众服,做起思想政治工作来人们信服。十几年来,三元朱村不仅大棚菜声名远播,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远近闻名。连续13年无刑事案件、15年无上访事件、11年无超生现象。村党支部连续19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十几年来,王乐义苦心钻研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热心传播致富之道,被誉为"绿色使者"。他外出传艺,走到哪里,哪里就敲锣打鼓地欢迎他。新疆和田市的干部群众赠给他一块铜匾,上写十六个大字:"乐在授艺,义满和田,恩比东海,情结昆仑"。

乐于助人

对外地来三元朱村学习参观的,王乐义更是敞开大门,来者不拒,热情相待。十几年来,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参观者70多万人次,为外地培训技术员2700多名。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个人有难处的,总是有求必应,倾心相助。

1992年4月,四川省峨眉山市的一个小伙子,借钱来到三元朱村学习。没地方吃饭、住宿,王乐义就把他安排在自己家里吃,住在村办公室,学完回家时,又亲自掏钱给他买上了价值400多元的种子、农膜和农药。小伙子回去后,大棚搞得很成功,收益非常好。小伙子逢人就夸:"多亏了山东的王乐义大叔。"

1996年4月12日,云南省彝良县下岗工人段云华、段云良姐弟俩,千里迢迢来到三元朱村,流着泪向王乐义诉说了生活的艰辛。王乐义安慰他们说:"放心吧,你们这就是到家了。"特意为他们在村委会大院安排了食宿,指定了教师。姐弟俩在三元朱一住就是两个月。学成后,王乐义又给他们寄去了130公斤豆种。一茬下来,姐弟俩收入7000多元。他们写信给王乐义说:"在您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技术,也学会了做人。"

除了南来北往的人,还有大量的信件寄给王乐义,每月都有上百封,有人要学技术,有人要讨资料,有人要买种子……他坚持每封来信都编上号,认真回复,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

大公无私

王乐义受到人们的爱戴,不仅因为他创造了蔬菜种植的奇迹,更因为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王乐义成年累月传播大棚技术,但他家却没种大棚。不是他不想种,而是他没工夫种。他说:"我没有大棚,是想让大棚发展得更多、更好,让更多的老百姓尽快富起来。"为了选准蔬菜品种,他把自己的果园当成了试验田,从外面带来的蔬菜种子让老伴先试种,成功了传授给大伙,失败了自己承担损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王乐义常对村里的干部说:"我掂量,光顾自己不能当支书。自己身不正,肚量不大,没有替别人着想的心,怎么能让人家服气?当干部的只有堂堂正正做人,

心里时时装着大家,才有号召力。"有件事王乐义一直不愿提及。70年代末,公社里考虑到王乐义带病没白没黑地忙活,就把一个招工指标分给了他的大女儿,但王乐义想到村里的年轻人都眼巴巴盼着出去当工人,就把指标让给了别人。女儿知道后想不开,喝农药自杀了。面对亲人的责怪,王乐义既像是自责又像是辩解:"谁家的爹娘不疼孩子?是孩子小,不懂事啊!"

钱散人聚,钱聚人散。王乐义常说:"钱这东西,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看重了是命,看轻了是纸。对共产党员来说,能为群众办事才是根本。"自担任村支书以来,他没占用过集体一分钱,还把应该属于自己的钱拿出来为集体和他人谋福利。寿光市因推广大棚技术奖给他2万元,他分文未取。他到北京得了1万元的"如心农业奖励金",会议期间就到中国农科院买了3600元的蔬菜种子,之后又拿出6397.4元买了设备,用于村里搞试验,自己只剩下2.6元钱。王乐义一年的工资是4000元,加上老伴侍弄的果园收入,在村里属中下等水平。他出去传授技术,山南海北的转,从不要人家一分钱,人家觉得过意不去,给他点茶叶和香烟,他都拿到办公室,招待四面八方来参观学习的客人。

绿色使者

王乐义致富思源,富裕后不忘贫困地区的群众,先后到11个省市区传授农业实用技

术,被誉为"绿色使者"。1992年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全国十大农业科技优秀人才"称号。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党员,靠着勤劳、智慧、胆识,创造了"绿色奇迹"--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掀起了一场以种植大棚蔬菜为标志的"白色"浪潮,被称为当代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更为可贵的是,他以其宽阔的胸襟,不遗余力地把技术传到四面八方,使亿万农民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他,就是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

向新境界攀登

面对众多荣誉,王乐义依旧保持着农民的憨厚与朴实。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进京接受表彰之后,他就思忖着:自己成为道德模范了还不够,要让村里直至更多的农民兄弟们都达到道德模范的水准。这就像当年他传授冬暖式大棚技术一样,怀揣着一个朴素的理想:"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富。"



视频

“蔬菜大王”王乐义:辗转全国,无偿传授大棚技术!2021年05月07日发布

参考来源

  1. 王乐义 ,搜狐
  2. 王乐义 ,寿光地名网
  3. 王乐义 ,梧桐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