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澍
出生 1963年11月4日
新疆乌鲁木齐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建筑学家
知名作品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王澍(1963年11月30日-),中国当代建筑师,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系主任。[1]

人物信息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2]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例如:叙事性。就像王澍在表达他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时,他提到通过中国古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不同活动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中“人本”的设计概念,以及凸显其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也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在他的名画《五泄山图》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凭着对陈洪绶作品的独到理解,王澍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计方法,及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个人简历

建筑1985 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学士。

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8至1995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3]

业绩简述

1985年起,先后设计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已建成)

宁波艺术馆(已建成)

2010年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已建成)

以上作品及多篇专业论文陆续发表在《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中国室内设计精粹》、《建筑师》、《今日先锋》、《时代建筑》、《室内风景》、《室内》、《时尚》等国内书刊上。

1999年6月,参加北京国际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展。

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获得者

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 —— 普利策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生活趣事

王澍上大学从大二开始自学,读博士期间,一年四季洗冷水澡,一周踢几场球。毕业论文交到导师卢济威手上时,卢教授称赞该论文是篇好论文但是看不懂,并请求同事帮忙参阅。 王澍的博士论文以“虚构城市”为题,直到2012年王澍获奖,他当年在同济的师兄师弟和老师,开始依稀回忆那部手写的博士论文。有人至今珍藏,仍说看不懂。 王澍的硕士学位论文《死屋手记》批判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他在答辩时把论文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壁,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虽然论文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认为过于狂妄没有授予他学位。直到一年后经过重新答辩,王澍才获得硕士学位。

职业生涯

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1988年又获得该校硕士学位;毕业后来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

2000年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0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2011年,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视频

建筑观点

我们要想探寻王澍的建筑观点,必须从其具体作品中寻得。最能体现王澍建筑观点的非他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莫属,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慧眼识珠,将整个新校区交给王澍来做,而王澍也没有辜负其信任,并没有将位处中国最具诗情画意的城市杭州的中国美院新校区做成当代大学统一的现代建筑规划模式,而是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桃花源般美丽的、具有传统田园特质的新型校区。在象山校区中,王澍抛弃了现代建筑经典规划手法,去除了没有现场意义的轴线关系,对称关系等手法,而是将周围环境作为建筑规划的最大依据,从而形成了自由的、外松内紧的、拥有清晰场所关系的规划模式。王澍在校园内保留了一片农田,使用了因城市化而拆除的传统建筑的旧砖瓦,建筑造型上也试图用一种饱含传统记忆而又简洁优美的造型来达成其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