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水文興宮 文興王船

王船的由來

早期中國大陸華南沿海一帶是一個高溫多濕、充滿瘟疫的地方,因此從古時候就有所謂的祭瘟、送瘟的習俗,王船最早就是用來送走瘟神的交通工具。由於風向和海流的關係,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所送出的王船,最後不是漂流到澎湖群島,就是漂流到台灣,於是王船信仰也因此傳到了台灣。

隨著時間的流轉,民智逐漸開化,環境衛生也逐漸改善,台灣民間對於瘟神和王船有了新的看法和見解,瘟神的地位和身分也越來越受到提升和肯定,進而結合歷史小說、民間故事,轉變成忠貞愛國的英雄人物,最後進化成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代天巡府或王爺公,王船也從當年的「瘟王船」轉身變成「王爺船」,從當年的「閉戶避送」,變成了今日的「舉城迎送」,造成今日在台灣西南沿海地區非常盛行的王船祭典。

送王船習俗

王船中國大陸閩南地區又可分為泉州派、漳州派,一般認為千歲如人間的欽差巡按,奉天命來作代天巡狩,大多會採行「數年一」,每幾年就舉辦一次大型豐富隆重的祭祀,另有災禍或瘟疫時,亦迎請千歲至該地區鎮壓,或舉行「送王船」儀式等。

「送王船」的習俗有兩種,一種是「遊天河」,就是以紙、竹、綢緞等製造王船,到海边火化,送神歸天,盛行於福州漳州;另一種稱為「遊地河」,以木製真船,使之隨風放流,到下一個港口、村落,供他人祭祀,盛行於泉州厦门

遊天河」,福建各地皆有此俗,即《乌石山志》所说“出海”,又称“送船”、“送王船”等。福州城的“瘟船”多为纸竹扎成,《闽杂记》载:“出海,驱遣瘟疫也。福州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醵钱扎竹为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座及仪从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工巧相尚,有费数十缗者,雇人舁之,鸣螺挝鼓,肩各庙神像,前导至海边焚化。”(《闽杂记》卷7《出海》)《乌石山志》载:“出海剪彩为舟,备食息起居诸物,并神鬼所请之相,纳于舟中,鼓噪而焚于水次。以祭祀毛血贮木桶中,数人负之而趋,谓之‘福桶’”[1]

柳營代天院的王船醮(2011年拍攝)

往昔,王爺之祭祀頗盛,稱為王醮,設壇祈願息災植福。
每三年一次建王船,即俗稱所謂「三年一醮」

而「遊地河」就是製造真船,將王爺的神像連同祭品、糧食,搭載在一艘富麗堂皇的特製船中,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備,萬分威武,放入河海,任其漂流。如王船漂到某個村落,該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將之放流,或者就地建廟以護庇民眾,臺灣許多知名的王爺廟都是因王船漂至而建廟。此俗明清至民国时盛行,每3年举行一次,祭典极隆重,称之为“王醮”。民国时期,泉州富美宫附近还有一专门制造“王船”的工场,祭典就在晋江江边举行,有些“王船”漂至台湾海岸,故台湾王爷崇拜多源于闽南。據說南鯤鯓代天府的千歲爺,便是這樣而來的。《闽杂记》载:“漳府属亦有之,然亦皆绫纸糊耳。惟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贗品,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没,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付诸无用,殊可惜也[2]。」

另外,由於放流王船,流至外庄,依例則必須大加祭祀,舉辦隆重祭典,清朝中葉以後,台灣人為了避免使他鄉鄉民耗費過多金錢,多改採用焚燒王船的方式,將神明送歸天庭。

王船的建造

王船建造的過程

中軍府安座→外板製作→補土→船艙製作→ 船頭板製作→王府製作→王船成形船帆架→砲台→ 船錠製作

王船建造之初

首先要舉行開斧儀式,才開始動工,開斧後以 安龍骨最為重要。安龍骨又稱立參,龍骨就是船的 主要骨幹,好像人的脊椎一般,因此安龍骨的順利 與否,是王船能否順利完工的最大關鍵! 整個儀式是一場道教科儀,先由內司領導,班 頭排班護駕之後,迎請瘟王爺神尊觀禮,並恭請監 督王船建造的中軍府令牌到場,由王船組工作人員 將王船的龍骨固定,舉行三獻祭禮,在樂隊的伴奏 下由本科大總理主祭、副總理及內外總理陪祭,場 面隆重肅穆,最後由來賓、參與建造的人分別上香 祭拜,儀式到此即完成,之後就可以開始動工。

原則上,船體的製 作須在三個月內完成,之後便是安龍 眼及彩繪裝。

彩繪:《船身兩側船舨水平方向可分為五段》

(1) 龍頭、神仙人物、鳳尾 - 人物彩繪主題由前至後,左側為漢鐘離、呂洞賓、曹國舅、韓湘子、右側為李鐵拐、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而主題除了這八仙圖外還有湯王聘伊尹、三顧茅廬、渭水聘賢、歷山耕田等稱做四聘賢的主題,為民間耳熟能詳描述古代帝王聘任賢能的故事;另外漢武為君欲學仙、石崇巨富苦無錢、嫦娥照鏡嫌貌醜、彭祖焚香祝壽年等,合稱四不足,目的在教化世人處事態度應知足,具有明顯醒世意味!

(2) 澄、粉紅、粉藍等三色平行長條大波

(3) 雙龍(龍頭接朝前,龍珠在龍頭前面)捲草(船底藍色部分)

(4) 以寫實方式繪成魚、蟹圖像,兩邊各五種

豎桅、蓋帆

最後進行王船『豎桅』、『進水』及『出澳』的儀式,此儀式須在醮典舉行前一年十二月初八前完成,『豎桅』是豎立船上懸帆的木杆,以便懸帆之用;在王船造好之後,必須在醮典舉行前,依照王爺的指示,擇吉日,進行『進水』及『出澳』的儀式。『進水』儀式則由廟方準備乾淨水缸,取乾淨河水,等到王船『出澳』時,取一些水潑在王船上,象徵下水典禮,『出澳』儀式先在前進路線前面,灑水以開水路,由信徒手拉纜繩拖至王船廠外。

王船添載物品

(1)航行必備物:凡啟航、航行標幟、防備及停航所用。(五王旗五支、前錠兩付、後錠兩付《前兩付二十八丈、後兩付十八丈》、水手三十六身等)

(2)儀仗所需物:王爺出巡警蹕及乘坐之物。(涼傘六支、集士牌四支、虎頭牌四支、龍旗牌四支、大鑼二付、大鼓一個、有車貢四等)

(3)文案必須用品:王爺日常辦案所需的文具。(朱硯、墨硯、朱筆、墨筆、黑墨、印盒、墨盒各一;羅庚、算盤各一、筆架全付等)

(4)日常穿著用品:王爺服飾用的物件。(帽盒六、箱六、靴六雙、文魚靴一雙;紙箱一、金花三對和小鏡十四個)

5)日用工具類:在船上經常使用的工具。(鋸子大小各兩把、鑿子四、斧頭一、小剪刀一、以及竹篙四支)

(6)煮食用具類:灶、鼎、鼎蓋、水櫃、水缸、水開各一件;菜廚一 個、烘爐一個、菜魚刀兩把、柴刀一等。

(7)食物調味類:明確記載的有雞、犬、羊、豬、各四隻、為木製;其餘有許多真實蔬菜、水果、鮮肉、魚類等。

(8)消遣用品類:四色牌一付、骰子二付、水菸吹二把、菸盤全付、菸絲、厚菸各一包等。

(9)起居用品類:有鼎下桌一件、和式椅一組、即椅子、茶桌六;以及棉被六床、草蓆六張、洋針一包、麒麟踏四寶及紅包兩包。

(10)梳洗用品類:朱馬尾一個、黑綢線一個、髮梳、各七支、剃頭刀一把,都是較古老的梳洗用品。

台灣造王船工藝師

外部連結

影像實錄

參考資料

  1. 《乌石山志》卷4《寺观》
  2. 《闽杂记》卷7《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