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菊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菊金
导演
罗马拼音 Wang Chu-Chin
英文名 Jo Jo Wang
出生 (1944-03-24) 1944年3月24日(80岁)
Template:CHN-ROC上海
职业 电影导演监制编剧
教育程度 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工科
活跃年代 1979年-1988年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王菊金(1944年3月24日),男,台湾电影导演[1]

生平

1944年3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53年与家人到香港,之后来台湾定居。王菊金就读台北市立高工美术印刷科时,对动画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5年进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工科就读。1968年毕业后,进入广告公司担任美工一职。[2]

没有选择电影科系的原因,王菊金不讳言,尽管热爱电影,却因为对当时的电影教育缺乏信心,因而选择自己熟悉且对未来拍摄电影有所帮助的美工科就读。就学期间,对看电影这件事已经超越了纯欣赏的阶段,遇到不错的影片,必定连看几场,并且针对当中某些片段做笔记,甚至于仿真拍摄,为他将来拍摄不管是实验片、纪录片甚或是剧情长片奠下基础。[3]

原图链接王菊金

1973年,成立震旦影视公司,主要业务为制作广告影片与纪录片,业余的嗜好则在拍摄实验电影。制作了多部“芬芳宝岛”系列纪录片,如《元宵节》、《赛鸽》、《毒牙下的英雄》、《毒蛇与蛇毒》、《乌鱼来的时候》、《台湾的蝴蝶》,1977年以《乌鱼来的时候》获得第14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1979再以《台湾的蝴蝶》得到第16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与最佳纪录片摄影奖。

然而钟情于实验电影的他,并不满足于此,1977年年底开始筹拍的《风车》,内容描述一个火车上的旅客,看到邻座小孩在车窗边迎风玩风车,勾起他一连串的回忆与省思。独特的摄影风格加上充满实验意象的影像语言,让本片获得1978年首届金穗奖最佳16㎜剧情长片。

连续的得奖记录,让王菊金崭露头角,也获得了拍摄35mm剧情长片的机会。选择以《六朝怪谈》做为处女作,正如导演所言:“我做《六朝怪谈》,不过是借一个古代的时空和形式,透过现代人的眼光,用唐代古典小说如“摘神录”、“摘仙录”里的几个小点子,希望能阐述一些人性罢了!”,这部影片不仅让王菊金获得了第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并被新闻局评选代表台湾参加第五十三届美国影艺学院奥斯卡金像奖外语片的角逐。

当时电影界盛行拍摄大堆头演员、动辄上千万制作费的影片,而场景设于澎湖七美岛的《六朝怪谈》却只用三百万的预算,拍出三段故事。全片由王菊金与诗人管管编剧,除了胡茵梦韩江是职业演员外,其它都是非职业演员,王菊金本人除了编剧,还身兼导演、摄影甚至剪辑等工作。

原图链接王菊金

接着拍摄的《地狱与天堂》,延续《六朝怪谈》的神怪类型,描述一个封建时代为求功名而读书的知识分子,进入一个乌托邦世界,却一无所得并将之破坏,只能重返现实世界。这两部影片的票房成绩,不仅让王菊金受到电影圈的重视,也引发学界对他作品的讨论。1981年,他接下永升电影公司影片《上海社会档案》的导演工作,结合了伤痕文学与社会写实风格,引发一阵风潮,也让女主角陆小芬一炮而红。

然而对王菊金而言,源自个人拍摄实验电影的制作经验,让他的剧情长片呈现出不同于当时商业影片的清新感,并且多了一份对人性及对自我的讽刺与探讨,但是他对电影的期许并 不只于个人的成就。他表示“国片的题材不应自囿于善恶之间,人性的探讨应最重要,生活结构也不宜只有起承转合,而须有世界性的共鸣”,他希望“中国电影赶快艺术化、专业化,进军国际与各国抗衡”(摘自真善美电影杂志92期,1981年)。

只是,面对当时国内的制作观念、拍摄制度与制片老板的“捞一笔”心态,满腔的理想似乎只落得螳臂挡车的下场。接着几部不叫好也不卖座的影片,让王菊金在80年代末期之后,淡出了台湾影坛。[4]

得奖纪录

1977 以《乌鱼来的时候》(纪录片)获得第十四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

1978 以短片《风车》获得第一届金穗奖最佳16㎜剧情长片。

1979 以《台湾的蝴蝶》(纪录片)获得第十六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与最佳纪录片摄影奖项。

1980 以《六朝怪谈》荣获第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以及最佳剧情片配乐奖。

作品

视频1:三头魔王花絮

视频2

1980.王菊金志怪经典《地狱天堂》金马奖最佳剧情片配乐奖影片

参考文献

  1. 王菊金,豆瓣电影
  2. 王菊金,爱奇艺
  3. 王菊金,搜狐视频
  4. 王菊金 豆瓣

参见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