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锡良 | |
---|---|
出生 | 1922年2月 |
国籍 | 中國 |
职业 |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
知名于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知名作品 | 《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彔》《景德镇国画选》 |
'''王锡良''',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生于景德镇。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其幼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1952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王锡良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2010年被大瓷网&大陶网艺术家数据库收录为陶瓷名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 殊津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
简介
王锡良[1],男,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出生于景德镇。中国首席工艺美术大师(1979年第一届当选)、中国瓷坛泰斗.其幼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1952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王锡良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其先后任景德镇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景德镇市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务委员。中国陶瓷美术馆名誉馆长、昌南书画院名誉馆长。
个人荣誉
2012年7月24日,中国陶瓷美术艺术类荣誉与职称高级人才为庆祝第四届中国陶瓷美术艺术类荣誉与职称高级人才颁证仪式、中华瓷艺六法、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培训班、中国陶瓷元素代码认号编制启动等多项文化艺术活动在天鹅湖宾馆举行。景德镇陶瓷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接受和通过了提名、酝酿,当代第一位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资格认证。当主席团成员、著名诗人,中国陶瓷美术认证专家将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证书颁发给陶瓷世家代表王璜先生时,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王锡良先生身体力行,学习进步的大师风范,让陶瓷美术广大同仁备受鼓舞。
作品赏析
艺术相关
生涯
王锡良13岁时随叔叔王大凡学艺。王大凡乃珠山八友之一,他的粉彩人物画首屈一指,在景德镇影响巨大。1915年,他的作品《富贵寿考》获巴拿马国际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王锡良说:"我14岁时在笔筒上仿叔叔的仕女图《西施浣纱》,这个笔筒卖得2元大洋,我兴奋不已。叔叔见我有天赋,便用心教我。最早教的是《闻鸡起舞》与《陶侃运甓》二块瓷画,并作'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要精勤'联鼓励我。我以此作为座右铭,警诫自己。"五十年代中期,当时陶瓷研究所中有"珠山八友"尚在世的两位王大凡和刘雨岑以及誉称"青花大王"的王步以及景德镇瓷画前辈徐天梅、熊梦麟、章鉴等,王锡良常与他们在一起,耳濡目染,受益良多。他的墨彩瓶《东山行乐图》便是力作。苍劲的松树,风雅的人物,乃至人物那飘逸的衣褶,纹理清新,气韵浑成。
王锡良后来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之影响,注重素描写生,画风大进。在写生途中,有时会遇到林风眠等高手,王锡良便不失时机地请教、切磋。最难忘的一次是,他见林风眠在两块瓷板上画《武松杀嫂》,一块乃武松举刀,另一块乃潘金莲下跪,林风眠用寥寥几笔将潘金莲衣裙勾出,那风骚而可怜的潘金莲形象跃然而出。王锡良说:"那简笔的魅力使我终身难忘。"我顿时明白了王锡良绘画由繁到简的变化缘由。
然而,接近成功,则意味艺术生命停滞不前。他在不满足中困惑,在困惑中思变。此时,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教授来景德镇讲学,给他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清新之风,给予颇多艺术启示。
他中年变法,从绘画基础入手,练素描画速写,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博览众长。涉足景德镇的乡间林野,远游祖国名山大川,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画稿,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创作源泉,不断推出新作。
在50多年陶瓷艺术作生涯中,王锡良以山水、人物画最为擅长。他的作品大处作眼有气势,小处观之有意味,因善画中国画,刻意在陶瓷作品中揉进中国画讲求神韵、计白当黑的形式美感。
风格
王=良 的作品,讲究立意,注重装饰,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其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大师就是大师,他要做的,只是将越是深奥、高难度的艺术表现形式,就越是生动形象,简单易行的表达出来。画人物,往往习见精雕细作,但王锡良画中,却不侧重脸形,鼻子,眉毛等处.因为他认为,这些是绘画中最没有表现力的地方。同样,复杂的衬景,也是画蛇添足。需要表现的只是整体画面的轮廓,无须繁缛做作,因为王锡良想要表达的是一个自我意识的的形象而非以第三者视觉而形成的感官形象。王锡良笔下的人物,素素的,淡淡的,没有浓妆艳抹,倒显出一副小家碧玉的样子,也印证了他内心深处一直以来的一种想法:最美既是简约。当除去臃肿的堆积,剥离繁琐的多余,在飘飞的树叶中,在肆虐的寒风中,一道流云,一棵古树,一轮明月,一袭舒畅的衣裙,一头娟系的秀发,无拘无束,率性而真诚,无不诉说着简约的素面风骨,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雅致的情怀。
欣赏他画作时,"简约"是一种审美情结。它简洁,单纯,婉约,不加缀饰,不复色彩,天然成趣,流畅明快。在艺术和画面结构上,是一种简洁明朗的风格,体现了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艺术表现力。人物服饰同样也因简约而素美,在秀气中突出个性而不张扬,在文静中隐含着浪漫而不远离生活。注重那种含蓄的美,展现自然恬静的感性韵味。在王锡良简约的营构环境中,给您带来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让繁忙的您在他的画作中得到放松,找到温馨的感觉。这也正是王锡良人生的写照。简约是他那种透露的风格,纯厚、素雅的韵味,是一种于浑然朦胧中显示整体力度的超脱境界,一种饶有现代绘画的超前意识。这在"简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简约也是王锡良的生活态度。拒绝精雕细刻,远离繁文缛节,厌恶浓妆艳抹,不计较闲言碎语,不拘泥陈规陋习,不在乎无聊的聒噪,不理睬庸俗的眼球,始终保持着清新素朴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生活清淡但精神丰满,深居简出但思想敏锐,衣着朴素,却才高学富。
简约是王锡良宽广的胸襟。崇尚简约,举手投足显得大气,点点滴滴简洁明快、博大精深,拥有旷达的、闲适的、与世无争的仪态;是信仰的风范和坚定的守望者。始终保持着沉稳而内敛的平民化的心态,使其品位与格调在不经意中得到提升;蔑视功名,拒绝利禄,透彻的理解人生的真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入而能出,往而能返,何其自由、畅快、游刃有余。简约并不简单,相反,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只有内涵深厚的事物才具备简约之美,贫乏和苍白是没有内涵的简单,绝不是简约。简约也不是寒碜,他蕴涵着无限美妙的想象空间,是精悍而妩媚、眩目而灿烂的浩瀚的精神世界。这种简约,需要一点放弃,一点执着,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声稀,大智若愚皆是也。同样在欣赏王锡良的画作,需要一点理解,一点领悟,一点灵性,一点旷达,更需要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
作品
他先后创作的艺术作品主要有:粉彩《采茶扑蝶》圆盘、《西江月·井冈山》词意浮雕〈合作〉、《太平窑》年画、《岁朝图》茶具、《荷叶》茶具、《革命摇篮井冈山》大型壁画〈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粉彩《明月松间照》、《黄山》大型壁画、《十里春风》壁画(合作)、粉彩《春凤拂栏露华浓》瓷瓶,分别获得 国内各级专业奖。并在《美术》杂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江西日报》、《文化与生活》等报刊发表介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先生,称王锡良的大型壁画作品"气势磅礴,有传统功力,可与陕西版画比美"。《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彔》、《景德镇国画选》、《中国美术辞典》、《中 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辞典》、《瓷都艺星》均对其艺术传略和作品专题评价。
2013年8月24日,王锡良作品在石家庄市博物馆展出。
2013年11月,惊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在1969年秋制作的文革题材《收租院》瓷板画四块, 《收租院》描述的是:刘文彩(1887年-1949年10月17日),字星廷,是川西地区中国四川大邑县安仁镇人,著名的大地主,军阀刘文辉之兄。是集官僚、军阀、恶霸、地主于一身的臭名昭著的反动人物。他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刘家墩子,因其横行乡里、作恶多端,被当地群众称为"刘老虎"。刘文彩其庄园(大邑刘氏庄园)至今保存完好,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文彩其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宣传为"无恶不作"的大地主,将其塑
造为所谓旧社会地主阶级压迫平民阶级的典型代表。这套1969年秋制作的文革题材《收租院》瓷板画四块,四块瓷板画现今保存非常完好,持宝人是业内收藏家余梦多年前在广东惠州所得。按2009年在嘉德春拍行情,王锡良瓷板画《黄山松图》拍出了1700多万元作为市场参考价, 这套完整无缺,不可复制的四件组合红色官窑的瓷板画,市场估价将达到五千万到一个亿之间。
2009年在景德镇举行的秋季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王锡良的作品《黄山四千仞》粉彩瓷板画最为引人注目。拍卖中,该瓷板画以三百万起拍,最终以六百八十万落槌,加上佣金最后成交价为七百八十二万,买主是手持一百三十七号标牌的中年男士。《黄山四千仞》高一点二米,长两点七米,装裱在黄色实木架上,粉彩瓷描写黄山奇峰异景,古树森茂,云海浩渺。瓷板左边题有李白游黄山时的名诗:"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创新
在创新方面,王锡良堪称典范。他早期便开始利用油料的流动创作过《黄山图》,在一件《停琴待月来》的瓷瓶中,抚琴昂首的人绘在一面,而月亮则在另一面,在构图中便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创新。
有人发现,很多人在很多场合中所画的很多画面都有着很多的相似甚至是完全相同。而细心的人又发现,不管在什么活动中,王锡良所创作画面从来没有过重复。据我所知,王锡良每次接到参加交流笔会活动的邀请,在答应之后,便会开始思考画什么,怎么画等问题,有时会翻阅旧时的写生本,以期从中寻找灵感。
王锡良至今没有出过作品专辑,他自己给出的理由有二:没有收集资料和感觉不够格。前面的理由便是创新者的作为,正如有句话叫"美好是无视美好的逝去",后面的理由是他一惯的谦虚美德。但我们在外界零星编辑的各类作品集中,如果不是同一件作品被重复刊登的话,同样找不到王锡良的重复作品。
品行
人品如艺品,艺品如人品。品行是衡量一个艺术家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这决定他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一面。抗日期间,一大批艺术家表现出了令人敬仰的品行:看似不问政治的齐白石,在日本侵略军送去烤火煤以示"关心"时断然拒绝,并绝不和日本人打交道;黄宾虹以死抗拒日本侵略军为他祝寿;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侵略者演出。
处于太平盛世的王锡良,同样从众多细节中表现出了他高贵的品行: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和2010年7月15日景德镇特大洪灾,近两年内,国内和我们身边发生了数场灾难,每次不论什么单位开展赈灾创作笔会活动,王锡良总是场场必到,一丝不苟,而且从不收润笔费,数次将送到家中的润笔退回。王锡良的对外联络主要由女儿王小凤负责,王小凤曾多次告诉外界,凡是公益的活动,只要父亲能够参加都一定参加。所以不仅仅前面所例举的大灾大难之时,包括街道社区开展一些活动,王锡良也每请必到。对此,王锡良曾多次表示,这是他作为一名艺术家应尽的社会责任。
很多人都知道,王老夫人中风多年,不能行走,手持书本陪伴一旁、端碗执勺喂哺、牵被拽衣嘘寒问暖是经常拜访王锡良的人最常见的场景。在王老夫人住院期间,王锡良更是放下了手上一切事务,每天从早到晚在医院陪护。爱家才能爱国,王锡良这种执子之手的真情,也是很多艺术家所不及的。
在景德镇,很多绘瓷之人都比较忌讳别人说自己是搞工艺的,这里面有工艺品与艺术市场价格差距的原因。但王锡良却不同,他曾不止一次地与人介绍自己不过是一个手艺人。这种难能可贵的自谦,与齐白石毫不讳旧式士大夫鄙视农民和百工之人而始终称木工、木人,印章刻"木匠之门""鲁班门下",常告之于人"余小贫苦……朝为木工,夜则以松火读书"非常相似。
师德品行
评判一个艺术家还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他对艺术教育所作贡献的大小。
人们对徐悲鸿的评价之所以很高,其中主要因素就是他的艺术教育贡献:担任过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兼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教授兼校长、中央美院教授兼院长,而且,他的招生方法和艺术教育的基本设置方针,但对他的评价仍然很高,也是因为他是艺术方面的大教育家,主张"调和中西艺术"。此外,还有潘天寿等等。
由于工作的原因,王锡良与艺术教育无关,授徒也不多,但他对陶瓷艺术的教育贡献同样不小,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熟悉王锡良的人都知道,不管什么展览--外来的、新人的、个人的、集体的,只要与艺术有关,王锡良都每邀必到。在遇到敬请点评时,他总是大量褒赞,偶尔提一点"如果怎样怎样或许会更好"之类的意见。这其实就是他站在教育的角度,用时下最被认同的鼓励教育法在提携扶持新人或者说是晚辈,让人更加充满信心继而努力前行。这一点也体现在他平时与人交谈、不拒绝与新人合影、常为新人题写店招室名等诸多细节之中。
王锡良老师现已九十七岁高龄,他总是穿着一身大众且略显陈旧的衣服,一双或布或凉的家穿鞋子,从不张扬,也不愿别人为他作什么"包装"。他简朴挚诚,虚怀若谷,虽然在瓷界德高望重,但从不摆大师的架子,每逢遇到一位新人,一件佳作,他便觉得自己的幼稚,总要找出差距,提升自己,在陶瓷学习中从不停歇。
参考资料
- ↑ 名人与景德镇,王锡良口述王燕,晚报记者陈瑶整理,了了亭,2014年0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