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白粉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玫瑰白粉病
玫瑰白粉病是由蔷薇单囊壳和毡毛单囊壳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玫瑰上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梢及花蕾。嫩叶染病初发病时叶上生褪绿黄斑。
玫瑰白粉病是日光温室栽培玫瑰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率在30%左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药用价值。玫瑰白粉病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病迅速,中国南方地区冬季温暖,露地栽培可周年发生。
玫瑰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调节环境小气候,合理修剪;再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玫瑰白粉病
为害植物: 玫瑰
为害部位: 叶片、叶柄、嫩梢及花蕾
病 原: 蔷薇单囊壳和毡毛单囊壳
病原特征
病原为蔷薇单囊壳(Sphaerotheca rosae (Jacz) Z.Y. Zhao)和毡毛单囊壳(Sphaerotheca pannsa (Wallr. Ex Pr.) Lev.)。
蔷薇单囊壳:属白粉菌目、单囊壳属真菌。分生孢子柱形,串生闭囊壳散生,暗褐色,球形、近球形,直径60-90微米。附属丝周生,丝状,有的弯曲或曲膝状,长度多为子囊果的2倍。子囊一个,广卵形或近球形,无柄,一端平截,60-80微米×60-70微米。子囊孢子8个,椭圆形,18-24微米×12-18微米。
毡毛单囊壳:有性阶段属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丝壳属真菌。闭囊壳球形,直径90-110微米,附属丝少而短,内含1个子囊。子囊大小为80-100微米×60-75微米。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大小为20-27微米×12-15微米。无性阶段为洋蔷薇白尘粉孢,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粉孢属真菌。分生孢子串生、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为23-29微米×14-16微米。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1℃,最高33℃,最低3-5℃。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7-99%时都能萌发侵入。相对湿度23%,有少数仍可萌发,但有水滴时反而降低其萌发力。条件适宜时,经72小时可完成其无性循环,否则需7-10天。
为害症状
玫瑰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梢及花蕾。嫩叶染病初发病时叶上生褪绿黄斑。逐渐扩大,边缘不明显。嫩叶正反面产生白色粉斑,扩展后覆满整个叶片,后变成淡灰色,有时叶色变为紫红色。新叶皱缩畸形,以后叶片皱缩、扭曲。成叶染病初在叶上生不规则粉状霉斑,后病叶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变褐,致全叶干枯脱落。叶柄、新梢染病节间短缩、茎变细,有些病梢出现回枯,病部表面也覆满白粉。花蕾染病萎缩枯死,花萼、花瓣、花梗畸形,病重者不能开花,失去观赏价值。
发病特点
在广州地区,病菌以无性态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完成其周年侵染循环,无明显越冬期。温暖潮湿的天气与通透不良的园圃有利发病,棚室栽培较露地栽培病重。偏施氮肥的植株受害重。小叶多花品种一般较大花品种抗病。“金辉”、“燕舞”在杭州属抗病优良品种。[1]
发生规律
病原菌有性世代为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pannsa (Wallr.)Lev.真菌。病原菌在芽中越冬,翌年,病菌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露地栽培玫瑰以春季5~6月和秋季9~10月发生较多,温室栽培可周年发生。当室温为2~5℃以上时,便可发生白粉病;夜间温度较低(15~16℃)、湿度较高(90%~99%)、白天气温高(23~27℃)、湿度较低(40%~70%)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小叶、无毛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族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品种均易感病。[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据调查,发病率最高的品种有艳粉、黛安娜、双色粉,尤其是在营养生长期发病较重,而粉铁巴、蔷薇、明星、粉和平及红杰等品种则较抗病,中国各地可适当选种。
科学施肥:在氮肥正常供应的情况下,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谨防一味使用氮素肥料,氮素肥料施用过多,植物组织和叶片长期处于幼嫩条件下,病原菌极易侵入,引起发病。
调节环境小气候:根据玫瑰白粉病发病的先决条件,人为的调节田间小气候:一是确保玫瑰生长环境通风流畅,温室或保护地栽培可在确保温度能满足玫瑰生长的前提下,把棚脚吊高20-50厘米,以棚的下风头为佳,否则易感染玫瑰白粉病;二是保持田间湿度,适度浇水,避免过湿过早,能起到防治和控制玫瑰白粉病的蔓延扩散的作用。
合理修剪:冬季结合绦剪,剪除病棱、病芽。早期发现病叶应及时摘除,并将收集的病枝、病叶带出园外集中烧毁。
化学防治
早春植株发芽前防治:在玫瑰植株发芽前可选用1:1:140波尔多液或7%可杀得600倍液,也可使用3-5°Be石硫合剂进行预防。
春季植株发芽后防治:在常发地区或易发玫瑰园,应于早春新梢叶抽生时至始病期后,分别喷施45%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乳油)1000倍液或4%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剂粉1000-1500倍液,或25%膦菌唑乳油3000-4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4000-5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石硫合剂膏剂2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喷西12%腈菌唑乳油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共喷2次以上,隔7~15d喷1次,前密后疏,交替施用。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