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尼克松
 
出生 1913年1月9日
国籍 美国
别名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职业 美国总统
知名于  第37任美国总统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美国政治家,第36任美国副总统(1953年-1961年)与第37任美国总统(1969年-1974年)。

1970年4月30日,尼克松总统宣布,他已向柬埔寨派遣了美国作战部队,以摧毁在那个国家的共产党军队避难所。在一次向全国的电视讲话中,总统将这次行动说成“不是对柬埔寨的侵略”,而是以保护美国军人生命安全和缩短战争时间为目的对越南战争的必要扩展。1972年7月30日,尼克松败诉,弹劾开始。1974年时尼克松成为该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截止2013年12月上旬唯一一位辞职的美国总统。

尼克松曾于1972年和1976年两度访华,是第一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1968年和1972年两度荣登“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1994年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因病逝世,享年81岁。

中文名: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外文名:Richard Milhous Nixon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

出生日期:1913年1月9日

逝世日期:1994年4月22日

信仰:基督教

职业:政治家,军人,律师

毕业院校:公爵大学法学院

主要成就:尼克松访华

人物经历

1913年1月9日,尼克松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父亲是汽车加油站和百货店老板。尼克松毕业于惠蒂尔学院和杜克大学。1937-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1938年6月加入共和党。

尼克松是在约巴林达的贫困的家境中长大的。小时候他曾几次死里逃生,3岁时他从马车上摔下来,因流血过多,几乎丧命;4岁时他又险些死于肺炎。在学业上他以勤奋、认真、敏捷闻名。1930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惠蒂尔中学,1934年又以名列第2名的成绩毕业于惠蒂尔学院,1937年,他以第3名的成绩从法学院毕业。同年11月他在加利福尼亚取得了律师资格。

1946年,尼克松击败连任5届议员的民主党人杰里·沃勒斯,当选美国众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968年11月5日,尼克松战胜了民主党的汉弗莱和美国独立党的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37任总统。

在第一个任职期间,尼克松将美军撤出了越南,逐渐结束了那场使国家陷入分裂的战争。他制定了新的中国政策,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并且访问了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也是第一次访问一个同美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

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争取连任委员会首席安全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总部办公室进行窃听活动,当场被警方逮捕。结果证明他们是为共和党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工作的。听到这个消息,尼克松下令掩盖事实。在幕后一方面设法让联邦调查局停止调查此事,一方面贿赂被捕者,要他们服罪并保持沉默,从而把这件事的真相暂时掩盖起来。11月7日,尼克松在竞选连任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

1973年3月,一名被告为了免于被判长期监禁,供认了有人对他施加政治压力,使他在审讯中作了伪证,于是掩盖的堤坝被一大批新揭露出来的材料的狂流冲塌了。尼克松不得不宣布由司法部负责调查水门事件,参议院水门事件委员会决定把听证会用电视向全国公众转播,使水门事件在公众中激起了更大的政治波澜。迫于形势,尼克松总统在8月8日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1]

政治生涯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

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

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任副总统4年。

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60年尼克松竞选总统,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又在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时落败而暂时离开国家权力中枢。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纽约从事律师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休伯特·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

1972年1月连任第47届总统。执政后,尼克松对内的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重振美国经济。对外,提出尼克松主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接触。

1974年8月8日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为了躲避国会对其滥用职权进行弹劾而辞职的总统。

任内大事

1959年7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受总统艾森豪威尔之托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开幕式。为了这次展览,整个展馆都布置了美国人心目中每个国民能拥有的一切。展馆内到处都是现代的、自动化的休闲娱乐设备,用以显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成果。在一座模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尼克松和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劣的论战。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尼克松赢得了这场辩论,他在本国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这就是著名的"厨房辩论"。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也成为首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准确的说应当是第一位访问中国大陆的美国总统,首位踏上中国国土的美国总统是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其于1960年6月17日至19日访问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尼克松的任期内,逐步将美国军队撤出越南。1973年1月27日,美国签署《关于在越南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29日,美军完全从越南撤出。至此,这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也使这个国家陷入危机的越南战争结束。

访问中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尼克松想改变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开展了均势外交,调整了与亚洲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七十年代初,中国感受到了尼克松为首的美国政府的善意,也表达出了愿意抛下成见,与美国建交的意愿。于是,通过乒乓球访华、美国作家斯诺传话等方式,中美正式有了初步建交的意愿,这也为尼克松访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2年,尼克松乘坐美国总统座驾空军一号,正式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活动。尼克松访华,也标志着中美两国隔绝状态的结束,新时代的启航。[2]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东西方握手跨过1万6千英里和20年敌意之桥梁。尼克松此次访华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松对此引用毛泽东的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时。"

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总统。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周恩来表示:台湾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尼克松表示: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赴杭州访问。之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3]

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 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为促进中美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兴兴"和"玲玲"送给美国人民。

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改变了冷战平衡,他在中国的胜利使人们淡忘了在越南发生的越来越悲哀的事件。

1976年2月,尼克松第二次访问中国,此时已经卸任的尼克松虽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国访问,但依然受到了总统般的礼遇,他还同毛泽东主席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在1975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1978年12月16日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毛泽东的会晤画上圆满的句号。

水门事件

所谓"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在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查获的窃听事件。当时(6月17日凌晨2点30分)有5人被捕,他们带着手套、电筒、复杂的偷听工具和电子窃听器。

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尼克松吩咐查尔斯·科尔森去搞民主党全委会总部主要负责人拉里·奥布赖恩的情报。可是,由于民主党对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报局又自始至终监视着窃听者的行踪,所以窃听者的一切作为都败露了。这件事发生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后来追究到"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中的官员们,一些政府官员先后辞职了。其他一些官员,包括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前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前内务部总顾问埃利希曼,由于极力掩盖这个事件而触犯了法律。尼克松则否认这个事件和自己有任何瓜葛。但是法庭强迫他交出那些表明他实际上企图逃避调查的录音磁带,结果他不得不把磁带交了出来。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对零票通过了对尼克松不利的裁决。与此同时,报纸社论发出要他辞职的舆论,国会也不停地呼吁,要对他进行弹劾。尼克松于8月7日在给霍尔德曼打电话,告诉他已决定辞职时,他说:"我简直得不到国会的政治支持,而我要继续担任总统是需要这种支持的。我不能眼看由于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弹劾审判,国家陷于分裂,我们的对外政策遭到破坏。"于是他在第二天宣布辞去了总统职务。1个月之后,尼克松被赦免一切与"水门事件"有关的罪名,而20名自认为是代表总统采取行动的总统下属人员都被定了罪。[4]

晚年生活

1974年辞职时的尼克松已61岁,一般而言应该长期隐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松不是这样,他要做一件看来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事情--用另一种努力改变他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声誉。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不断反思自己,积极参与国际间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了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六次危机》和《领导人》在内的8部畅销书。

这期间,每年的6月17日--水门事件的纪念日,对尼克松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关卡,因为许多媒体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反思那段对尼克松来说极不光彩的日子,不断有新的录音资料公布出来,记者会在不同的场合发出攻击性的提问责难尼克松。尼克松以极大的耐心和真诚的悔恨来求得公众的原谅,并用实际行动来等待时间的裁决。他的行为终于让美国人感动了,他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这也是尼克松真正打动少女莫尼卡的地方。

一部近日出版的新书曝光称,这本新书名叫《秘密侦查与退缩》(The Gumshoe and the Shrink),作者是美国作家大卫·罗布(David Robb)。书中透露,从1952年开始,年仅39岁担任艾森豪威尔总统(Dwight Eisenhower)副手的尼克松就经常抱怨感到疲累,后背和脖子疼痛,而且总是失眠,于是开始接受精神病医生阿诺德·胡茨查奈克医生(Arnold Hutschnecker)的治疗。

书中称,尼克松在此后至少10年内一直接受精神治疗,包括他在1960年对阵约翰·F·肯尼迪竞选总统期间,胡茨查奈克医生成为尼克松的顾问之一,帮助他处理精神压力问题。[5]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泽西家中突患中风,当即被送往纽约康奈尔中心急救。21日下午起,他陷入"深度昏迷状态"。22日在纽约康奈尔医疗中心逝世,享年81岁。

个人著作

尼克松1962年写了《6次危机》一书,记叙他自己的生活经历,自道短长,自言甘苦。退出政坛后,他在隐居式生活中大量读书,尤其偏爱政治家的著作。读书之余以笔耕为乐,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出版了《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不再有越战》和《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

一部近日出版的新书曝光称,这本新书名叫《秘密侦查与退缩》(The Gumshoe and the Shrink),作者是美国作家大卫·罗布(David Robb)。书中透露,从1952年开始,年仅39岁担任艾森豪威尔总统(Dwight Eisenhower)副手的尼克松就经常抱怨感到疲累,后背和脖子疼痛,而且总是失眠,于是开始接受精神病医生阿诺德·胡茨查奈克医生(Arnold Hutschnecker)的治疗。[6]

大事年表

1913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

1934年获惠特尔学院学士学位。后进杜克大学专修法学,1937年获法学士学位。

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

1938年6月加入美国共和党。

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升为海军少校。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

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

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59年在竞选总统中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

1972年11月连任第37届总统。

1974年8月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泽西家中突患中风,当即被送往康奈尔中心急救。

相关视频

1、尼克松在中国

2、新时代的开始-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