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琴诗(北宋苏轼诗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琴诗(北宋苏轼诗作)

苏轼诗作
图片来自搜狗网

《琴诗》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仅用两句反问,说明离开人的弹奏,琴本身不能发声;离开弹奏工具;人的指头也不能发声。只有当人的指头作用于弹奏工具琴时,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全诗简单明了,言简意赅,反映了宋代哲理诗的主要特点。

作品原文

琴诗

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⑴,与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颂以示予。予不识沈君,而读其书,乃得其义趣,如见其人,如闻其十二琴之声。予昔从高斋先生游⑵,尝见其宝一琴,无铭无识⑶,不知其何代物也。请以告二子,使从先生求观之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后和。元丰六年闰六月⑷。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⑸?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吴亮采、沈君:无考证。

⑵高斋:赵阅道。

⑶无铭无识:没有铭文,没有款识。

⑷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⑸匣:放琴的琴匣。

⑹“若言”两句:暗含佛家《楞严经》“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之意。

白话译文

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和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颂给我看。我不认识沈君,然而读了他的书,知道其旨趣,如同见到了本人,听到了琴的声音。我从前和高斋先生交往,曾见他珍藏一琴,既没有铭文也没有款识,不知是什么朝代的古物。请告诉两位先生,让他们请沈先生拿出琴来观赏,知道客人对琴有兴趣才会高兴。元丰六年闰六月。

如果琴声来自于琴,那么放在琴匣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

如果琴声发自手指,那么为什么不在你的手指上听琴声?

创作背景

《琴诗》元丰四年(1081)于黄州作。作者在《与彦正判官书》中谈到此诗是他听人弹琴后有感而作,并自认此诗为“偈”,即类似佛经的颂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了两个设句来启迪人们:有好的琴,又有琴师高超的弹技,才能演奏出动听的曲调。不仅音乐如此,任何事业要取得成功,都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这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是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揭示出来的。琴是供人弹奏的乐器,它本身是静止的物体,只有当人的指头拨弄它时才会发出声响,人的指头本身是不会发音的,琴的声音只有借助人指的拨弄才能发出,离开了琴,手指木身不能发音。这说明事物是相互依存的。从物体运动的角度来说,二者之间互相摩擦才能产生声音。这是作者进一步对其父苏洵的“风水相激成纹”说的具体运用,也是托物寓理手法的成功运用。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