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琴詩(北宋蘇軾詩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琴詩(北宋蘇軾詩作)

蘇軾詩作
圖片來自搜狗網

《琴詩》是北宋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僅用兩句反問,說明離開人的彈奏,琴本身不能發聲;離開彈奏工具;人的指頭也不能發聲。只有當人的指頭作用於彈奏工具琴時,才會發出悅耳動聽的音樂。這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即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離開物,物更不能離開人。人和物的有機結合,才能創造生活,創造世界。全詩簡單明了,言簡意賅,反映了宋代哲理詩的主要特點。

作品原文

琴詩

武昌主簿吳亮君采,攜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說⑴,與高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頌以示予。予不識沈君,而讀其書,乃得其義趣,如見其人,如聞其十二琴之聲。予昔從高齋先生游⑵,嘗見其寶一琴,無銘無識⑶,不知其何代物也。請以告二子,使從先生求觀之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後和。元豐六年閏六月⑷。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⑸?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吳亮采、沈君:無考證。

⑵高齋:趙閱道。

⑶無銘無識:沒有銘文,沒有款識。

⑷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

⑸匣:放琴的琴匣。

⑹「若言」兩句:暗含佛家《楞嚴經》「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之意。

白話譯文

武昌主簿吳亮君采攜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說,和高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頌給我看。我不認識沈君,然而讀了他的書,知道其旨趣,如同見到了本人,聽到了琴的聲音。我從前和高齋先生交往,曾見他珍藏一琴,既沒有銘文也沒有款識,不知是什麼朝代的古物。請告訴兩位先生,讓他們請沈先生拿出琴來觀賞,知道客人對琴有興趣才會高興。元豐六年閏六月。

如果琴聲來自於琴,那麼放在琴匣里為什麼發不出聲音?

如果琴聲發自手指,那麼為什麼不在你的手指上聽琴聲?

創作背景

《琴詩》元豐四年(1081)於黃州作。作者在《與彥正判官書》中談到此詩是他聽人彈琴後有感而作,並自認此詩為「偈」,即類似佛經的頌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在這首詩中,詩人用了兩個設句來啟迪人們:有好的琴,又有琴師高超的彈技,才能演奏出動聽的曲調。不僅音樂如此,任何事業要取得成功,都是主客觀統一的結果。這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是在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揭示出來的。琴是供人彈奏的樂器,它本身是靜止的物體,只有當人的指頭撥弄它時才會發出聲響,人的指頭本身是不會發音的,琴的聲音只有藉助人指的撥弄才能發出,離開了琴,手指木身不能發音。這說明事物是相互依存的。從物體運動的角度來說,二者之間互相摩擦才能產生聲音。這是作者進一步對其父蘇洵的「風水相激成紋」說的具體運用,也是托物寓理手法的成功運用。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