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瑞鹧鸪 京口有怀山中故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瑞鹧鸪 京口有怀山中故人》

作品名称: 《瑞鹧鸪 京口有怀山中故人》

创作年代: 南宋

文学体裁:诗

作者:辛弃疾

《瑞鹧鸪 京口有怀山中故人》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作品。[1]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既思抗金复国,又因为自己年老体衰而频频思归,内心显得十分矛盾。京口之上,思归之情涌起,写下了这首词。此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

上片抒发当下思归之感,不明言思归之情,而以自己晚年不再写短长词,唯喜欢追和陶渊明的诗歌含蓄托意。下片借山中友人的不满来寄意,以山中故人在他的秋水观上张贴《北山移文》的猜测,表明他对此番出山的愧作和后悔。整首词语言通俗明白,情感真挚。

诗词正文

白话译文

人老了不再写慷慨之词,应当多做几首像陶渊明那样恬淡的诗。归隐山林其实很容易,但是您自己却不知道归去,现在还不知道知足,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知足呢?

愿终老山林享受清闲,这份心意一定要让猿鹤知道。秋水堂前贴着自己以前曾日日诵读以自警的《北山移文》,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回家隐居。

文学赏析

这首词通篇表现的都是归隐之思。作者暮年不赋短长词在镇江知府任上,虽积极备战,希望能够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但是朝廷对他根本不重视,并对他的备战工作屡屡掣肘,使他难以有所作为。这让辛弃疾内心十分失望,于是退隐之心又起。

上片"暮年不赋短长词,和得渊明数首诗"开篇点明题旨,年纪大了,眼见时局艰难,南宋政权日渐衰微,作者有心无力,所作的那些慷慨激昂的豪壮之词也只能是徒增自己的烦恼与悲愤,还不如写几首像陶渊明那样的风格恬淡的诗,聊以自慰。作者一生都希望恢复中原,使国家统一,但是无奈壮志难酬,只能效仿渊明归隐田园以终老。接下来的二句写自己应当知足早归,留在此地只能是进退维谷,让自己更加郁闷。

下片紧承上片,点明自己所思念的山中故友正是猿鹤之辈,作者与它们早就有了盟约,要与其为伴,终老田园,作此词也正是要将自己隐的心意告诉它们。最后二句表明秋水堂前贴着自己以前曾日日诵读以自警的《北山移文》,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回家隐居。

在表达上,该词把正笔写心和曲笔传情结合起来。说"归甚易"、"足何时",是将语典化为盐水,直笔写怀,说"定向山中老"是正面表态,此外则用笔曲折,一借陶诗述怀,二借猿鹤写恋恋山中,三借疑故人张榜来写自己的悔愧。这样的写法,既能准确传情又得含蓄之趣。另外,化用典故时,将自己所创造的语典与前人的事典、诗典全部打散融化,以精确地表达此时所感所思,最见功力。[2]

简介

辛弃疾[3]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4]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5]

视频

9分钟看辛弃疾的一生,不看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男子汉?

品读经典--辛弃疾《永遇乐》_标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