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瑪麗·愛因斯沃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8月12日 (一) 20:46 由 Paeno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條目」)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
瑪麗·愛因斯沃斯
原文名 Mary Dinsmore Ainsworth
出生 (1913-12-01)1913年12月1日
俄亥俄州格倫代爾
逝世 1999年3月21日(1999-03-21)(85歲)
死因 中風
教育程度 多倫多大學
知名於 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學士終身成就獎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 依附理論
人格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論文 An Evaluation of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博士導師 約翰·鮑比

瑪麗·愛因斯沃斯 (英語:Mary Dinsmore Ainsworth1913年12月1日 - 1999年3月21日 ) [1]是一位加拿大籍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因依附理論聞名。 她設計了特殊的情境環境,以觀察孩子與其照顧者之間的早期情感依戀,愛因斯沃斯的許多研究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普通心理學評論》(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在2002年所發佈的一項關於20世紀,前百名心理學家調查報告中指出,安斯沃思列的學術研究理論被後世學者在學術報告中引用次數最多的百名心理學家中排名第97位。[2][3]

早年生活與求學階段

愛因斯沃斯於1913年12月1日出生於俄亥俄州,她的父母都是美國賓洲頂級私立文理學院迪金森學院的畢業生,她的父親查爾斯·薩爾特擁有歷史碩士學位,在愛因斯沃斯出生時在位於辛辛那提的一家製造公司工作,而她的母親瑪麗是一名家庭主婦。愛因斯沃斯是家中的長女,下面還有二妹妹,她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並期望他們的三個女兒都能在學術取得優異的成就。1918年,在愛因斯沃斯5歲的時候,因為她的父親工作的升遷及公司搬遷,使得愛因斯沃斯全家搬至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愛因斯沃斯自此在多倫多成長,並在此完成了她的學業。[[4] 愛因斯沃斯是一個早熟孩子,在三歲開始讀書,她的母親每週都會去當地的圖書館,為她選擇適合因斯沃斯閲讀的書籍。愛因斯沃斯在學校一直表現優異,在15歲時閱讀威廉·麥獨孤的著作《品格與生活的行為》(1926年)後,她便決定要成為一名心理學家。[4]由於她在學校一直表現優異,在她16歲時,她被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榮譽課程錄取,此課程僅錄取五名學生,而她是此五名學生中唯一的女性。在1935年拿到學士學位後,愛因斯沃斯決定繼續留在多倫多大學進修,並分別在1936年和1939年獲得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5]愛因斯沃斯的論文題為 「基於安全概念的調整評估」 (An Evaluation of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6]

學術生涯

愛因斯沃斯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留在其母校擔任教師。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她在1942年加入加拿大婦女軍團,並擔任陸軍考官,她的職責包括管理臨床評估和人員評估測試。 不久後她升級成為加拿大婦女軍團人員主任顧問,並於1945年陞升成為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愛因斯沃斯回到多倫多大學繼續教授人格心理學[7]之後她也曾長期在翰霍普金斯大學當任教授,最後於1975年在維吉尼亞大學教學並定居,並在1984年退休,成為維吉尼亞大學的名譽教授。愛因斯沃斯於1999年3月21日因中風去世,享年85歲。

婚姻生活

在1950年,愛因斯沃斯與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倫納德·安斯沃思結婚,婚後因為安斯沃思博士學位關係,他們移居倫敦以方便安斯沃思至倫敦大學完成他博士學位。 愛因斯沃斯和安斯沃思的婚姻關係只維持了10年,他們在1960年離婚。在這10年中,因為安斯沃思的職業生涯的關係,愛因斯沃斯陪伴安斯沃思到不同地方,讓愛因斯沃斯有機會和許多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見面,包括約翰·鮑比。他們也曾搬到烏干達坎帕拉,在烏干達,愛因斯沃斯進行了她的第一次「母嬰」觀察。並因實地觀察及研究,愛因斯沃斯進而發表其第二本著作,《烏干達的嬰兒期》(Infancy in Uganda,1967)。

學術貢獻及著作

愛因斯沃斯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通過分析兒童在這些陌生情境場景中的反應,她界定了親子關係的三種基本類型:安全型、焦慮矛盾型和迴避型。愛因斯沃斯的突破性工作使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風格,以及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的行為。 愛因斯沃斯在她的學術生涯中獲得了許多榮譽,包括1984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發展心理學的G. Stanley Hall獎,[2][3] 1985年兒童發展傑出貢獻獎和1989年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她於1992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8] [9]

愛因斯沃斯的主要著作

  • 《兒童保育與愛的成長》(Child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1965)
  • 《烏干達的嬰兒期》(Infancy in Uganda,1967)
  • 《依戀模式》(Patterns of Attachment,1978)

參考資料

  1. Ainsworth, Mary D. Salter. Psychologists and Their Theories for Students.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3). 
  2. 2.0 2.1 Mary D. Salter Ainsworth. Women's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Mind and Society. 
  3. 3.0 3.1 Ravo, Nick. Mary Ainsworth, 85, Theorist On Mother-Infant Attachment.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7, 1999. 
  4. 4.0 4.1 O』Connell, A.N.; Russo, N.F. (編). Mary D. Salter Ainsworth (PDF). Models Of Achievement: Reflections Of Eminent Women In Psych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200–219. 
  5. Gale. A Study Guide for Psychologists and Their Theories for Students: MARY SALTER AINSWORTH. 2015: 7. ASIN B013EU4PSK. 
  6. Salter, 1940, p.45
  7. Klopfer, B., Ainsworth, M. D., Klopfer, W. E., & Holt, R. R. (1954), Developments in the Rorschach technique (Vol. 1). Yonkers-on-Hudson, NY: World Book.
  8.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A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6 April 2011]. 
  9. BRETHERTON, I. (2004). AINSWORTH, Mary Dinsmore Salter, December 1, 1913-March 21, 1999. In Notable American women: Complet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