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瓦栗子,锥栗子(邓贵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瓦栗子,锥栗子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瓦栗子,锥栗子》中国当代作家邓贵环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瓦栗子,锥栗子

偶然看到一则 “火中取栗”的寓言故事,又读到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栗子》,感到十分亲切,自然地就想起了属于我的关于栗子的往事。

首先要说说我的“瓦栗子”。

至于为何叫“瓦栗子”而不叫“栗子”,我猜想大约 “栗子”是后来栽培的品种,而“瓦栗子”是与栽培的栗子相对而言的野生品种吧!只是,任何可吃的东西,一旦有了“野生”的意义,似乎就意味着更安全、味道更鲜美、营养更丰富诸如此类的优点。事实也的确如此。

我还很小,小到还没学会捡瓦栗子,也不知道它究竟长什么模样的时候,奶奶说了一个谜语让我猜:“娘穿蓑衣,儿披麂皮,娘张胯,儿落地。”我猜不着,奶奶也不说谜底。我大了一些之后,看到了长在树上的瓦栗子,并能够用自己穿着鞋的脚把那仿佛是裹着“麂皮”的栗子从带刺的“蓑衣”里剥离出来的时候,我终于猜对了那个谜语。等到更大一些,我觉得,奶奶的这个谜语把栗子成熟后从母体剥离的过程描述成女人分娩的过程,实在是很生动形象。

瓦栗子无论是蒸还是煮了来吃,芳香的气味和香甜的口味都十分诱人,所以一到成熟的季节,我都会在每一个晴天里起个大早,拎一个小竹筐,拿一把火钳,到河边那棵树下去捡夜风里坠落的瓦栗子。来到树下,伴着哗哗的流水,也能听见成熟的栗子毕毕剥剥挣脱外壳的炸裂声,然后不断地啪啪地掉下来,落在树下的草丛里、石缝里,还有的掉进了水里。偶尔一颗砸在人的头顶,发出“嘣”的一声,跳到地上,落进草丛。为了避免被落下的栗子外壳砸到脑袋,我会找来一顶破旧的草帽戴上。瓦栗子的皮如同健壮的黄牛犊子一般地闪烁着油亮的光泽。当一个个大个头的瓦栗子从草叶和藤蔓的遮蔽里被扒出来,一下子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的胸腔里顿时如同钻进了一只扑腾的松鼠,热烈地跳个不停。我忘记了脚下和手旁的那些张牙舞爪的荆棘,毫不犹豫地将它捡进筐里。那些掉进水里的栗子,就得用火钳去夹,有时候还得脱掉鞋子。秋天的山泉水已经有些刺骨了,可这没什么,打湿了来不及脱掉的袜子也决不惋惜,只要手中的火钳够着了那个硕大的栗子,心中就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有些栗子掉进了狭窄曲折的石缝里,也不会放过。挽起袖子,伸出胳膊,将手伸进去取,还是不行,就找来细的木棍拨弄,总是要想一切办法将它们弄出来。

等到把小筐捡满了,才依依不舍地往家走,然后匆匆吃点早饭,上学去。人坐在教室,心儿却会一整天地惦记着捡回家的那筐瓦栗子,考虑着怎么吃才更香甜。

也有因为捡瓦栗子导致时间太晚不敢去学校了,就干脆上山捡栗子去的时候。

在幼小的我看来,上学的路实在太远了。七弯八绕,翻过跟学校遥遥相对的一座大山,下到山脚下的河里,渡过河再上到天一般高的另一座山的半山腰,才来到我们的学校。而途中经过的那座山,却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一块上学的孩子有五六个,大多是一起上学一起回家的。有时候刚到学校对面的山上,学校上课的钟声就响了起来。催命的钟声敲得我们的脑子嗡嗡地响,心里砰砰地跳。大家一想到老师的眼神和放学后会被留下来补课到天黑的惩罚,腿都软了。这样的时候,就会有人提议说:我们干脆上山玩一天,等学校放学了再回去吧。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大家就点头同意了。

上得山来,在红红绿绿的枝叶间穿行,嗅着树林里特有的芳香,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空气,还有一抬头就能看到的湛蓝的天空和在天空自由飞翔的鸟儿,心中的不安慢慢就消逝了。

碰到一棵棵锥栗子树,是必然的事情。

锥栗子,顾名思义,一种果实锥形的野生栗子。它们有着瓦栗子一般带刺的外壳、油黄坚韧的外皮和紧致的内皮,只是内皮上的绒毛比瓦栗子更多一些。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瓦栗子一般一溜几个挤挨在外壳里,独个子实的少,而锥栗子个个都是独生的。跟瓦栗子相比,没有瓦栗子浓郁的甜味,果肉也稍显干燥和粗糙一点。

有时候也能碰到一棵瓦栗子树,碰到地上满是成熟了掉下来的栗子。随便拨弄一下树下的干草树叶,栗子就跟着满地滚,那种惊喜简直没法形容。

瓦栗子和锥栗子生吃味道都不错,脆爽,只是内皮包裹太严实,不容易剥掉。再者,大人说,生吃栗子“作气”,跟生吃红薯一样,吃过了肚子会胀胀地难受。我们就燃起一堆火烧了吃。将栗子的外皮咬开一条缝,丢进旺旺的通红的草木灰里,捂一会香味就飘出来了,飘得林子里到处都是。我们吸溜着鼻子,迫不及待地把它们从火堆里掏出来,剥开烧焦的外壳,一股香甜的气味“刷”的冒了出来,我的口水也一下子从舌头四周冒了出来。大家抢着吃完栗子,清清的甜浓浓的香却在唇齿之间纠纷缠绵,久久不散。

因为瓦栗子和锥栗子好吃,就容易生虫子,锥栗子生虫更厉害。瓦栗子的虫是从外面钻进去的,只要在栗子皮上看到了虫子咬过的洞眼儿,就不会吃它了,而锥栗子,虫子却是从里面长出来的,往往看着好好的一个锥栗子,咬开来,却发现一只白生生的虫子蜷缩在里面。更可怕的,是一口咬下去,看到剩下的半条虫子在果肉里挣扎。后来听到过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说,“吃水果的时候,看到几条虫子最可怕?答案是:半条。”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吃锥栗子的情景。[1]

作者简介

邓贵环,湖北秭归屈原故里人。

参考资料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