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栗子,錐栗子(鄧貴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瓦栗子,錐栗子》是中國當代作家鄧貴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瓦栗子,錐栗子
偶然看到一則 「火中取栗」的寓言故事,又讀到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栗子》,感到十分親切,自然地就想起了屬於我的關於栗子的往事。
首先要說說我的「瓦栗子」。
至於為何叫「瓦栗子」而不叫「栗子」,我猜想大約 「栗子」是後來栽培的品種,而「瓦栗子」是與栽培的栗子相對而言的野生品種吧!只是,任何可吃的東西,一旦有了「野生」的意義,似乎就意味着更安全、味道更鮮美、營養更豐富諸如此類的優點。事實也的確如此。
我還很小,小到還沒學會撿瓦栗子,也不知道它究竟長什麼模樣的時候,奶奶說了一個謎語讓我猜:「娘穿蓑衣,兒披麂皮,娘張胯,兒落地。」我猜不着,奶奶也不說謎底。我大了一些之後,看到了長在樹上的瓦栗子,並能夠用自己穿着鞋的腳把那仿佛是裹着「麂皮」的栗子從帶刺的「蓑衣」里剝離出來的時候,我終於猜對了那個謎語。等到更大一些,我覺得,奶奶的這個謎語把栗子成熟後從母體剝離的過程描述成女人分娩的過程,實在是很生動形象。
瓦栗子無論是蒸還是煮了來吃,芳香的氣味和香甜的口味都十分誘人,所以一到成熟的季節,我都會在每一個晴天裡起個大早,拎一個小竹筐,拿一把火鉗,到河邊那棵樹下去撿夜風裡墜落的瓦栗子。來到樹下,伴着嘩嘩的流水,也能聽見成熟的栗子畢畢剝剝掙脫外殼的炸裂聲,然後不斷地啪啪地掉下來,落在樹下的草叢裡、石縫裡,還有的掉進了水裡。偶爾一顆砸在人的頭頂,發出「嘣」的一聲,跳到地上,落進草叢。為了避免被落下的栗子外殼砸到腦袋,我會找來一頂破舊的草帽戴上。瓦栗子的皮如同健壯的黃牛犢子一般地閃爍着油亮的光澤。當一個個大個頭的瓦栗子從草葉和藤蔓的遮蔽里被扒出來,一下子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我的胸腔里頓時如同鑽進了一隻撲騰的松鼠,熱烈地跳個不停。我忘記了腳下和手旁的那些張牙舞爪的荊棘,毫不猶豫地將它撿進筐里。那些掉進水裡的栗子,就得用火鉗去夾,有時候還得脫掉鞋子。秋天的山泉水已經有些刺骨了,可這沒什麼,打濕了來不及脫掉的襪子也決不惋惜,只要手中的火鉗夠着了那個碩大的栗子,心中就洋溢着滿滿的幸福。有些栗子掉進了狹窄曲折的石縫裡,也不會放過。挽起袖子,伸出胳膊,將手伸進去取,還是不行,就找來細的木棍撥弄,總是要想一切辦法將它們弄出來。
等到把小筐撿滿了,才依依不捨地往家走,然後匆匆吃點早飯,上學去。人坐在教室,心兒卻會一整天地惦記着撿回家的那筐瓦栗子,考慮着怎麼吃才更香甜。
也有因為撿瓦栗子導致時間太晚不敢去學校了,就乾脆上山撿栗子去的時候。
在幼小的我看來,上學的路實在太遠了。七彎八繞,翻過跟學校遙遙相對的一座大山,下到山腳下的河裡,渡過河再上到天一般高的另一座山的半山腰,才來到我們的學校。而途中經過的那座山,卻是我們的樂園。我們在一塊上學的孩子有五六個,大多是一起上學一起回家的。有時候剛到學校對面的山上,學校上課的鐘聲就響了起來。催命的鐘聲敲得我們的腦子嗡嗡地響,心裡砰砰地跳。大家一想到老師的眼神和放學後會被留下來補課到天黑的懲罰,腿都軟了。這樣的時候,就會有人提議說:我們乾脆上山玩一天,等學校放學了再回去吧。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大家就點頭同意了。
上得山來,在紅紅綠綠的枝葉間穿行,嗅着樹林裡特有的芳香,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空氣,還有一抬頭就能看到的湛藍的天空和在天空自由飛翔的鳥兒,心中的不安慢慢就消逝了。
碰到一棵棵錐栗子樹,是必然的事情。
錐栗子,顧名思義,一種果實錐形的野生栗子。它們有着瓦栗子一般帶刺的外殼、油黃堅韌的外皮和緊緻的內皮,只是內皮上的絨毛比瓦栗子更多一些。更重要的區別,在於瓦栗子一般一溜幾個擠挨在外殼裡,獨個子實的少,而錐栗子個個都是獨生的。跟瓦栗子相比,沒有瓦栗子濃郁的甜味,果肉也稍顯乾燥和粗糙一點。
有時候也能碰到一棵瓦栗子樹,碰到地上滿是成熟了掉下來的栗子。隨便撥弄一下樹下的乾草樹葉,栗子就跟着滿地滾,那種驚喜簡直沒法形容。
瓦栗子和錐栗子生吃味道都不錯,脆爽,只是內皮包裹太嚴實,不容易剝掉。再者,大人說,生吃栗子「作氣」,跟生吃紅薯一樣,吃過了肚子會脹脹地難受。我們就燃起一堆火燒了吃。將栗子的外皮咬開一條縫,丟進旺旺的通紅的草木灰里,捂一會香味就飄出來了,飄得林子裡到處都是。我們吸溜着鼻子,迫不及待地把它們從火堆里掏出來,剝開燒焦的外殼,一股香甜的氣味「刷」的冒了出來,我的口水也一下子從舌頭四周冒了出來。大家搶着吃完栗子,清清的甜濃濃的香卻在唇齒之間糾紛纏綿,久久不散。
因為瓦栗子和錐栗子好吃,就容易生蟲子,錐栗子生蟲更厲害。瓦栗子的蟲是從外面鑽進去的,只要在栗子皮上看到了蟲子咬過的洞眼兒,就不會吃它了,而錐栗子,蟲子卻是從裡面長出來的,往往看着好好的一個錐栗子,咬開來,卻發現一隻白生生的蟲子蜷縮在裡面。更可怕的,是一口咬下去,看到剩下的半條蟲子在果肉里掙扎。後來聽到過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題目說,「吃水果的時候,看到幾條蟲子最可怕?答案是:半條。」一下子想起了小時候吃錐栗子的情景。[1]
作者簡介
鄧貴環,湖北秭歸屈原故里人。
參考資料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