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肃炳灵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甘肃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靖县西南部,距永靖县城30公里,总面积23.36平方公里。 甘肃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是中生代晚期的早白垩世(距今1.2-1.44亿年)红色陆相沉积地层为载体,保存了大量的造山带构造珍贵的地质遗迹,蕴藏着丰富的地球科学信息,发育峡谷、石柱、峰林、丹山赤壁、天然蚀刻象形和造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丹霞式地貌景观,极具地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园区内完好保存历代佛家石窟及庙宇,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既是一座实践地学科研和科普教育的天然实验室,又是一个珍稀而不可复得的游览观光乐园。[1]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甘肃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永靖县西南部,距永靖县城3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2′-103°05′,北纬35°02′-35°50′。

地质地貌

炳灵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石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开发建设

基础设施

甘肃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管委会对炳灵石林进行了有效管理和开发,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已建成:万佛谷地质公园大门一座,游览步道1.4公里,观光车道7公里,停车场一处,管理站一处,观景厅三处,环保厕所两座,公园标识系统和卫生设施正在建设完善。

规划投资

开通沿黄河北岸炳灵峡口至公园码头炳灵石林旅游道路,道路全长3.8公里,工程概算总投资1066万元。

计划投资6000万元修建万佛厅至大寺沟沟底和游览步道至万佛谷谷底两条悬空索道,开展极限运动项目。

建成集科普知识、历史、人文,地质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科普陈列馆一座。计划投资1000万。

投资5000万元初步完善静宁沟、马龙沟、支沟基础设施建设。

历史沿革

炳灵丹霞地质公园于2007年被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批准设立。2010年9月举行了省级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仪式,于2011年12月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

参考来源